卷之一百三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撫重任。
不能固守城池。
畏懼降賊。
應斬、籍其家。
但能即日逃回、應免死。
仍交與該王為奴其家屬聽該都統、副都統發落。
朱鎮、應鞭一百。
從之。
○免廣東化州、茂名、信宜、陽春等縣、高州所、十六年分水災額賦 ○庚寅。
以鑲藍旗滿洲閑散章京石那海、正黃旗滿洲前鋒參領穆占、俱為副都統。
○免湖廣武岡州、十六年分旱災額賦。
○山西道監察禦史餘缙奏言、積蠹棍徒、窩訪賣訪。
交結衙役欺蒙問官。
種種肆惡難以悉舉。
伊等身不在胥役之列。
而能驅使胥役。
捷于臂指事不登簡牍之迹而能飛騰簡牍幻于鬼神。
雖有明斷不阿之按臣。
未有不堕其術中者也。
伏乞嚴饬巡方諸臣務廉得真實。
盡法處治。
以雪吏民之冤誣。
以杜地方之大害。
下所司議奏。
○議政王等議奏、舟山乃本朝棄置空地。
不惟運饷維艱。
守亦無用。
應令明安達禮率滿兵回京。
其同去綠旗官兵或令各歸原汛。
或令于沿海要地暫行戍守。
應令該督撫斟酌料理所造船隻亦應交督撫提鎮守管。
從之 ○刑部奏言、革職洮岷道劉澍、乞魏裔介書、送與張自德事實。
應照官吏曲法囑托公事律。
杖贖。
革職。
永不叙用。
從之。
○壬辰。
太宗文皇帝忌辰遣官祭昭陵 ○予故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副都統覺羅瓦爾麻、祭葬如例 ○湖廣道監察禦史蕭震劾奏、原任工部侍郎張缙彥、曾任明季兵部尚書。
交通闖賊。
開門納款。
士民共為切齒。
我皇上定鼎之後。
缙彥踉跄投誠。
不惟待以不死且加錄用為缙彥者、正當洗心革面以圖報稱乃守藩浙江刻有無聲戲二集一書。
詭稱為不死英雄。
以煽惑人心。
入為工部侍郎、又複包藏禍心交結黨類。
今為劉正宗一案、已提至京師伏乞皇上俯賜乾斷明正典刑。
庶人倫正而綱紀張矣。
得上□日此所參張缙彥事情着于現議案内、一并嚴察議奏。
○甲午。
太祖武皇帝忌辰。
遣官祭福陵。
○都察院左都禦史霍達等劾奏翰林院檢讨莊朝生黃穉無學夤緣幸進父喪受吊三日即阋牆争産。
撫其兄冋生過端、囑人入告。
不孝不弟。
為家國所不齒今濫充。
京闱主考不惟不可衡文。
抑恐滋生弊窦。
為為賓興大典羞。
伏乞皇上即賜乾斷。
别遣更代。
以重賓興大典。
下所司察議。
○乙未。
輔國公滿度卒。
谥懷思。
○陝西道試監察禦史陸光旭奏言、竊惟人臣之義公爾忘私。
國爾忘家。
事君之道。
知無不言。
言無不盡。
若明知其不可而不言、此為徇私。
明知其不可而不能言、且因人之可以為可、此為畏勢。
徇私、則不得不害公。
畏勢、則不得不背國。
二者皆臣工中之罪人。
非盛世所宜有也。
臣竊見近者兩次所議停止巡方一事。
奉上 □日巡方應停應留、必衆議佥同、乃可永為定制。
二議各持所見。
何者實為有益。
未見詳确。
事關重大。
滿漢不得膠執成見。
務求歸于至當。
着公同再加詳議畫一具奏。
欽此。
仰見我皇上明見萬裡。
所以慎重巡方者、至詳至悉。
且務使滿漢諸臣、公議允協。
以為不易之模也。
臣意會議諸臣、必當仰體睿裁。
虛公商劑。
或停或留、務求有利國家、至當不移而移已。
乃于會議之時。
主前議者、升堂入室。
安坐從容。
主後議者、惟聽待于二門之外。
及至發出畫題、而議稿已成。
盈廷嗫嚅。
不敢為異。
即有二三廷臣、因公持議。
亦置之不論不議之列。
惟出而籲嗟歎息而已。
是皇上曰衆議。
而諸臣出于獨斷。
皇上曰佥同。
而諸臣出于一偏。
皇上曰不得膠執成見。
而諸臣之膠執愈甚成見更堅。
夫巡方一官何足惜。
我皇上于一切重大事情、無不憑諸臣之會議傥事事如此擅專者、罔顧國事而快偏私唯諾者、甘徇情面而負君父則天下事、尚可言哉。
臣計今大小諸臣、内之所不便者惟言官外之所不便者惟巡方。
有言官、而大奸大惡得以上聞有巡方、而污吏貪官、不時參處。
其為憸邪剌目者、固非一朝夕矣。
而諸臣必欲去之。
當必有故。
臣亦何敢深論。
但今時猶多故。
九重宵旰彌殷。
在外所藉以戮力封疆、撫綏弭戢者。
惟撫按是賴督臣總其要而已。
今一去之後、督撫無人互糾。
貪墨無人參劾。
欽件無人審理。
以及贓贖之無實貯民隐之。
難上通利弊之無興革。
豪蠹之肆晝行。
皆可不論。
祗今伏莽未靖饑荒載道。
兵旅繁興。
軍需孔亟。
撫臣專駐省中。
誰為佐其不逮而分猷合算。
親咨利病、而密陳機宜是實關天下之安危杞人之慮、不得不念及此也。
況朝廷之設官非一。
而獨巡方一職設而屢停。
停而屢複停者無不由于下議。
複者無不出于睿裁。
是皇上早已洞見諸臣之議、或偏或公皆在睿鑒中矣。
如以人有不肖、則當去其人。
何必并去其官。
如以法有未善、則當更其法。
何可并廢其事。
如以賄賂可行也。
則貪如盧慎言、未嘗
不能固守城池。
畏懼降賊。
應斬、籍其家。
但能即日逃回、應免死。
仍交與該王為奴其家屬聽該都統、副都統發落。
朱鎮、應鞭一百。
從之。
○免廣東化州、茂名、信宜、陽春等縣、高州所、十六年分水災額賦 ○庚寅。
以鑲藍旗滿洲閑散章京石那海、正黃旗滿洲前鋒參領穆占、俱為副都統。
○免湖廣武岡州、十六年分旱災額賦。
○山西道監察禦史餘缙奏言、積蠹棍徒、窩訪賣訪。
交結衙役欺蒙問官。
種種肆惡難以悉舉。
伊等身不在胥役之列。
而能驅使胥役。
捷于臂指事不登簡牍之迹而能飛騰簡牍幻于鬼神。
雖有明斷不阿之按臣。
未有不堕其術中者也。
伏乞嚴饬巡方諸臣務廉得真實。
盡法處治。
以雪吏民之冤誣。
以杜地方之大害。
下所司議奏。
○議政王等議奏、舟山乃本朝棄置空地。
不惟運饷維艱。
守亦無用。
應令明安達禮率滿兵回京。
其同去綠旗官兵或令各歸原汛。
或令于沿海要地暫行戍守。
應令該督撫斟酌料理所造船隻亦應交督撫提鎮守管。
從之 ○刑部奏言、革職洮岷道劉澍、乞魏裔介書、送與張自德事實。
應照官吏曲法囑托公事律。
杖贖。
革職。
永不叙用。
從之。
○壬辰。
太宗文皇帝忌辰遣官祭昭陵 ○予故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副都統覺羅瓦爾麻、祭葬如例 ○湖廣道監察禦史蕭震劾奏、原任工部侍郎張缙彥、曾任明季兵部尚書。
交通闖賊。
開門納款。
士民共為切齒。
我皇上定鼎之後。
缙彥踉跄投誠。
不惟待以不死且加錄用為缙彥者、正當洗心革面以圖報稱乃守藩浙江刻有無聲戲二集一書。
詭稱為不死英雄。
以煽惑人心。
入為工部侍郎、又複包藏禍心交結黨類。
今為劉正宗一案、已提至京師伏乞皇上俯賜乾斷明正典刑。
庶人倫正而綱紀張矣。
得上□日此所參張缙彥事情着于現議案内、一并嚴察議奏。
○甲午。
太祖武皇帝忌辰。
遣官祭福陵。
○都察院左都禦史霍達等劾奏翰林院檢讨莊朝生黃穉無學夤緣幸進父喪受吊三日即阋牆争産。
撫其兄冋生過端、囑人入告。
不孝不弟。
為家國所不齒今濫充。
京闱主考不惟不可衡文。
抑恐滋生弊窦。
為為賓興大典羞。
伏乞皇上即賜乾斷。
别遣更代。
以重賓興大典。
下所司察議。
○乙未。
輔國公滿度卒。
谥懷思。
○陝西道試監察禦史陸光旭奏言、竊惟人臣之義公爾忘私。
國爾忘家。
事君之道。
知無不言。
言無不盡。
若明知其不可而不言、此為徇私。
明知其不可而不能言、且因人之可以為可、此為畏勢。
徇私、則不得不害公。
畏勢、則不得不背國。
二者皆臣工中之罪人。
非盛世所宜有也。
臣竊見近者兩次所議停止巡方一事。
奉上 □日巡方應停應留、必衆議佥同、乃可永為定制。
二議各持所見。
何者實為有益。
未見詳确。
事關重大。
滿漢不得膠執成見。
務求歸于至當。
着公同再加詳議畫一具奏。
欽此。
仰見我皇上明見萬裡。
所以慎重巡方者、至詳至悉。
且務使滿漢諸臣、公議允協。
以為不易之模也。
臣意會議諸臣、必當仰體睿裁。
虛公商劑。
或停或留、務求有利國家、至當不移而移已。
乃于會議之時。
主前議者、升堂入室。
安坐從容。
主後議者、惟聽待于二門之外。
及至發出畫題、而議稿已成。
盈廷嗫嚅。
不敢為異。
即有二三廷臣、因公持議。
亦置之不論不議之列。
惟出而籲嗟歎息而已。
是皇上曰衆議。
而諸臣出于獨斷。
皇上曰佥同。
而諸臣出于一偏。
皇上曰不得膠執成見。
而諸臣之膠執愈甚成見更堅。
夫巡方一官何足惜。
我皇上于一切重大事情、無不憑諸臣之會議傥事事如此擅專者、罔顧國事而快偏私唯諾者、甘徇情面而負君父則天下事、尚可言哉。
臣計今大小諸臣、内之所不便者惟言官外之所不便者惟巡方。
有言官、而大奸大惡得以上聞有巡方、而污吏貪官、不時參處。
其為憸邪剌目者、固非一朝夕矣。
而諸臣必欲去之。
當必有故。
臣亦何敢深論。
但今時猶多故。
九重宵旰彌殷。
在外所藉以戮力封疆、撫綏弭戢者。
惟撫按是賴督臣總其要而已。
今一去之後、督撫無人互糾。
貪墨無人參劾。
欽件無人審理。
以及贓贖之無實貯民隐之。
難上通利弊之無興革。
豪蠹之肆晝行。
皆可不論。
祗今伏莽未靖饑荒載道。
兵旅繁興。
軍需孔亟。
撫臣專駐省中。
誰為佐其不逮而分猷合算。
親咨利病、而密陳機宜是實關天下之安危杞人之慮、不得不念及此也。
況朝廷之設官非一。
而獨巡方一職設而屢停。
停而屢複停者無不由于下議。
複者無不出于睿裁。
是皇上早已洞見諸臣之議、或偏或公皆在睿鑒中矣。
如以人有不肖、則當去其人。
何必并去其官。
如以法有未善、則當更其法。
何可并廢其事。
如以賄賂可行也。
則貪如盧慎言、未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