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百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素着。
地理周知。
今升興化協守。
請仍以新銜、留守興安。
應如所請。
從之 ○吏部議覆、科臣粘本盛疏言、應選官員、務令人文到部掣簽。
托故不到者、察明處治。
其降調各官。
除知府不降參議佥事。
新人不許降正印。
同知通判不許降推官外。
餘俱令照品降補。
以疏壅滞從之。
○裁戶部滿洲司官八員 ○庚寅。
以故二等阿達哈哈番盧可用子光彩、襲職 ○辛卯。
以久旱禱雨遣官祭天地、社稷、風、雲、雷、雨、嶽、鎮、海、渎。
四陵山、及天下山川之神。
○授一甲第一名進士孫承恩、為内翰林國史院修撰。
○裁大理寺評事二員。
○原任總督張懸錫疏言、臣以迎節失儀、錯誤甚大。
悔罪刎頸。
迷謬益深。
仰荷洪慈、從寬降調。
方拟交代、入觐天顔。
乃因學士折庫讷等質問一疏、奉有張懸錫畏懼麻勒吉等、不敢盡吐實情之上□日。
部議令臣赴部面質。
理應靜候。
惟是臣恭繹明綸。
仰見皇上日月之明、無所不燭。
臣至今日、有不敢終隐之實情。
又不敢徑愬之部臣者。
謹瀝陳于皇上之前。
伏惟迎節一事、大典攸關。
雖因創行。
臣實未谙。
緻有錯誤、實出無心。
乃諸臣之待臣也不以禮。
始而倨傲之、不與見。
既見而鄙薄之、不與坐。
不與言。
侮辱情狀、誠所難堪。
然臣猶再三求見。
再三求教。
怡色下氣、婉而受之者。
非畏懼麻勒吉等也。
臣既以失儀之故、得罪朝廷。
何敢複與諸臣争禮。
受屈受抑。
固所應爾。
但冀此一念悔罪之誠。
或可轉達于天聽。
即受屈受抑于諸臣、亦所甘心。
讵意麻勒吉、因臣悔懼之後愈為責備之辭。
始則正告以失儀之言。
而繼則漸露彼苛索之意。
一則雲、前日我們往湖廣去時。
你在山東。
豈不見小報。
何為不來迎接。
再則雲、我們到南邊。
洪經略差人遠接饋遺。
日日來見。
何等小心。
此皆麻勒吉責臣失儀後之言。
而臣前供所未吐者也。
又祁徹白諷臣饋送駝騾。
臣展轉思維。
諸臣奉命冊封之楚。
路經真順時、臣正閱視登萊海汛。
相距千裡。
勢難舍未竟之事、來而複往。
而使臣猶以臣失迎為罪。
則其苛求、已可概見。
至于引南中之禮節。
索此處之駝騾。
則使臣之以饋遺諷臣也、更顯然矣。
使臣所言者駝騾、而其意恐不止在駝騾也。
賄賂黨與、朝廷首禁。
臣若屈意從之。
将行賄乎。
抑結黨乎。
臣甯就死、必不敢從。
臣既不從、則觸諸臣之怒。
諸臣既怒、則臣即處身無過。
猶将别有吹求。
況臣實已失儀、勢必謂臣有心怠慢。
為人臣而敢有心怠慢、罪不容于誅。
臣當時心神昏迷。
舉止錯亂計無複之。
惟有一死。
遂不覺草疏之狂謬。
而引咎之倉皇也。
迫切急情、實盡于此。
今蒙皇上天語諄切。
推見至隐。
臣若将此段情節、終于不吐。
則是臣誠畏懼麻勒吉等、而反不畏懼皇上之明綸。
欺蔽之罪。
更不可逭矣。
得上□日、張懸錫、以總督大臣、輕生自刎。
必有逼迫情由。
朕已知及此。
故特行詳察。
今據張懸錫、瀝吐實情。
麻勒吉等、因事責備。
借端苛索。
種種情弊有據。
麻勒吉、系簡任近臣。
奉命出差。
乃敢于逼迫大臣。
任意妄行。
負朕委任之恩。
深為可恨。
着九卿、科、道、會審、從重議處具奏。
○工部等衙門奏言、按經制所載内庭遇有大工。
直隸各省、徵諸匠役、解赴京師。
每年春秋二班更換。
後匠役屢解屢逃。
因而折工價解部。
于順治二年奉上□日除免匠價。
今臣部工程尚煩。
需用不赀。
應将匠價、仍照經制徵解。
至織造晉查明季每年額止三百疋。
至我朝每年額造一千四百七十餘疋。
查此不系要緊。
宜仍照舊例、每□山戊不□止派解三百疋。
餘銀解部供用。
從之。
○壬辰。
酉刻。
日生左右珥。
赤黃色 ○免湖廣靖沅、武崗、沅陵、泸溪、辰溪、溆浦、麻陽、黔陽、綏甯、會同、通道、天柱、新甯、城步十五州縣。
及平溪等九衛所。
十五年分額賦。
以地方初辟也。
○癸巳。
浙閩總督李率泰疏報、鄭逆擁衆、直犯溫郡。
平陽、瑞安俱陷。
全浙震動。
請敕就近調發江甯滿兵援巢□刀。
以固疆圉下所司議。
○甲午。
禁京城北面一帶、不許掘土開窰燒甎。
以固龍脈。
○裁通政使司理事官二員。
○朝鮮國王李淏、遣陪臣全昌君、柳廷亮等、上表慶賀。
兼謝頒诏恩。
附貢方物。
宴赉如例。
○乙未。
補原任山西平陽營副将許占魁、為陝西西甯副将。
地理周知。
今升興化協守。
請仍以新銜、留守興安。
應如所請。
從之 ○吏部議覆、科臣粘本盛疏言、應選官員、務令人文到部掣簽。
托故不到者、察明處治。
其降調各官。
除知府不降參議佥事。
新人不許降正印。
同知通判不許降推官外。
餘俱令照品降補。
以疏壅滞從之。
○裁戶部滿洲司官八員 ○庚寅。
以故二等阿達哈哈番盧可用子光彩、襲職 ○辛卯。
以久旱禱雨遣官祭天地、社稷、風、雲、雷、雨、嶽、鎮、海、渎。
四陵山、及天下山川之神。
○授一甲第一名進士孫承恩、為内翰林國史院修撰。
○裁大理寺評事二員。
○原任總督張懸錫疏言、臣以迎節失儀、錯誤甚大。
悔罪刎頸。
迷謬益深。
仰荷洪慈、從寬降調。
方拟交代、入觐天顔。
乃因學士折庫讷等質問一疏、奉有張懸錫畏懼麻勒吉等、不敢盡吐實情之上□日。
部議令臣赴部面質。
理應靜候。
惟是臣恭繹明綸。
仰見皇上日月之明、無所不燭。
臣至今日、有不敢終隐之實情。
又不敢徑愬之部臣者。
謹瀝陳于皇上之前。
伏惟迎節一事、大典攸關。
雖因創行。
臣實未谙。
緻有錯誤、實出無心。
乃諸臣之待臣也不以禮。
始而倨傲之、不與見。
既見而鄙薄之、不與坐。
不與言。
侮辱情狀、誠所難堪。
然臣猶再三求見。
再三求教。
怡色下氣、婉而受之者。
非畏懼麻勒吉等也。
臣既以失儀之故、得罪朝廷。
何敢複與諸臣争禮。
受屈受抑。
固所應爾。
但冀此一念悔罪之誠。
或可轉達于天聽。
即受屈受抑于諸臣、亦所甘心。
讵意麻勒吉、因臣悔懼之後愈為責備之辭。
始則正告以失儀之言。
而繼則漸露彼苛索之意。
一則雲、前日我們往湖廣去時。
你在山東。
豈不見小報。
何為不來迎接。
再則雲、我們到南邊。
洪經略差人遠接饋遺。
日日來見。
何等小心。
此皆麻勒吉責臣失儀後之言。
而臣前供所未吐者也。
又祁徹白諷臣饋送駝騾。
臣展轉思維。
諸臣奉命冊封之楚。
路經真順時、臣正閱視登萊海汛。
相距千裡。
勢難舍未竟之事、來而複往。
而使臣猶以臣失迎為罪。
則其苛求、已可概見。
至于引南中之禮節。
索此處之駝騾。
則使臣之以饋遺諷臣也、更顯然矣。
使臣所言者駝騾、而其意恐不止在駝騾也。
賄賂黨與、朝廷首禁。
臣若屈意從之。
将行賄乎。
抑結黨乎。
臣甯就死、必不敢從。
臣既不從、則觸諸臣之怒。
諸臣既怒、則臣即處身無過。
猶将别有吹求。
況臣實已失儀、勢必謂臣有心怠慢。
為人臣而敢有心怠慢、罪不容于誅。
臣當時心神昏迷。
舉止錯亂計無複之。
惟有一死。
遂不覺草疏之狂謬。
而引咎之倉皇也。
迫切急情、實盡于此。
今蒙皇上天語諄切。
推見至隐。
臣若将此段情節、終于不吐。
則是臣誠畏懼麻勒吉等、而反不畏懼皇上之明綸。
欺蔽之罪。
更不可逭矣。
得上□日、張懸錫、以總督大臣、輕生自刎。
必有逼迫情由。
朕已知及此。
故特行詳察。
今據張懸錫、瀝吐實情。
麻勒吉等、因事責備。
借端苛索。
種種情弊有據。
麻勒吉、系簡任近臣。
奉命出差。
乃敢于逼迫大臣。
任意妄行。
負朕委任之恩。
深為可恨。
着九卿、科、道、會審、從重議處具奏。
○工部等衙門奏言、按經制所載内庭遇有大工。
直隸各省、徵諸匠役、解赴京師。
每年春秋二班更換。
後匠役屢解屢逃。
因而折工價解部。
于順治二年奉上□日除免匠價。
今臣部工程尚煩。
需用不赀。
應将匠價、仍照經制徵解。
至織造晉查明季每年額止三百疋。
至我朝每年額造一千四百七十餘疋。
查此不系要緊。
宜仍照舊例、每□山戊不□止派解三百疋。
餘銀解部供用。
從之。
○壬辰。
酉刻。
日生左右珥。
赤黃色 ○免湖廣靖沅、武崗、沅陵、泸溪、辰溪、溆浦、麻陽、黔陽、綏甯、會同、通道、天柱、新甯、城步十五州縣。
及平溪等九衛所。
十五年分額賦。
以地方初辟也。
○癸巳。
浙閩總督李率泰疏報、鄭逆擁衆、直犯溫郡。
平陽、瑞安俱陷。
全浙震動。
請敕就近調發江甯滿兵援巢□刀。
以固疆圉下所司議。
○甲午。
禁京城北面一帶、不許掘土開窰燒甎。
以固龍脈。
○裁通政使司理事官二員。
○朝鮮國王李淏、遣陪臣全昌君、柳廷亮等、上表慶賀。
兼謝頒诏恩。
附貢方物。
宴赉如例。
○乙未。
補原任山西平陽營副将許占魁、為陝西西甯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