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
○以和碩德豫親王多铎等、招降公侯伯、總兵、副将參遊等官、三百七十四員撥入八旗。
○予殉難江南通州署知州李翹署海門知縣李都産署如臯知縣馬禦辇祭葬泰興縣署縣丞景文瑞署主簿徐必遇、各祭一壇。
○丁卯平南大将軍多羅貝勒勒克德渾等奏報、左翼梅勒章京朱瑪喇等敗僞。
總督馬士英于餘杭。
右翼梅勒章京和托等敗僞總兵方國安于富陽斬僞副将二員。
僞參遊五員。
及兩翼會合回兵、于杭州城三十裡外突遇賊兵。
複大敗之。
後馬士英、方國安、渡錢塘窺杭州守杭州梅勒章京濟席哈同總督張存仁、總兵田雄等、率領官兵擊敗之。
溺江死者無算。
○欽天監監正湯若望、以修補新曆全書告成。
恭進禦覽 ○戊辰遣左翼固山額真巴顔、右翼固山額真墨爾根侍衛李國翰等、率官兵往狹西會同駐防西安内大臣何洛會等巢□刀四川命何洛會、為定西大将軍賜之敕谕谕曰。
今授爾何洛會、為挂印定西大将軍。
與巴顔、李國翰、合兵一處會巢□刀四川征讨叛逆。
撫輯殘黎。
若大軍所至、賊寇敗遁慎勿窮追。
勞我師衆期于蜀省厎定、百姓乂安。
至于屯駐軍營、尤當相度地利。
不時馳奏。
請上□日定奪。
仍留總督孟喬芳、并滿洲蒙古兵各二百名、駐劄西安、以資防禦。
○下诏招撫四川逆賊張獻忠等。
仍頒谕四川城堡營衛文武各官及兵民人等诏曰明祚衰微、臣奸政舛人心瓦解。
國祚淪亡今天下一統率土臣民。
皆朕赤子。
張獻忠前此擾亂皆明朝之事因遠在一隅未聞朕撫綏招徕之上□日是以歸順稽遲朕洞見此情故于遣發大軍之前、特先遣官赍诏招谕方今有志之士皆欲争先歸順建立功業。
張獻忠如審識天時率衆來歸自當優加擢叙世世子孫永享富貴所部将領頭目兵丁人等各照次第升賞。
傥遲延觀望不早迎降。
大軍既至悔之無及特茲诏谕想宜知悉。
又谕曰。
近見爾等遘茲寇難坐卧靡甯是以命将行師、掃除禍亂。
拯民水火之中。
乂安天下。
非好兵而樂戰也。
爾等但備辦刍糧、赍送軍前。
此外秋毫不擾。
城市村莊人民、俱各照常安居貿易。
毋得驚避凡文武官員兵民人等、不論原屬流賊、或為流賊逼勒投降者、若能歸服我朝仍準錄用傥抗拒不服、置之重典妻子為奴。
開城投順者、加升一級恩及子孫有能擒獻賊渠将佐者、論功優升。
永同帶砺。
朕今撫禦寰宇。
求賢若渴。
凡有長才偉略懷瑾握瑜之士。
亟宜奮起、共立功名遲疑失時。
噬臍無及。
○山西巡按黃徽允奏言、故明殉難巡撫蔡懋德、當逆賊渡河、知勢不能為、自缢身死。
總兵周遇吉、日夜血戰。
殺賊踰萬。
及矢石已窮、被賊磔死。
布政使趙建極、抗節罵賊。
碎首刃下。
糧道蔺剛中、矢志守城。
從容就義。
守甯道毛文炳、捐身殉國。
鼎镬不避巡甯道畢拱辰壯志吞賊。
殺身報國。
甯武道王允懋矢盡炮竭。
城破遇害知府孫康周擊傷多賊。
城破盡節。
同知李之清、分汛調度、城陷身死。
中路同知吳鋐、竭力堵禦。
城破被害知縣房之屏、從容就義投井捐軀。
皆宜旌表、以鼓忠烈下所司知之 ○己巳平西王吳三桂奏言、臣受前朝知遇最厚。
因欲為故主報仇乃歸命于新朝。
今既矢忠于新朝又何忍忘恩于故主。
恭荷聖恩、修葺崇祯帝陵。
臣敬捐銀一千兩、仰佐陵工。
更祈念臣之父母、并繼母祖氏、及弟三輔、俱死寇難。
乞從優賜恤。
庶臣職子心、兩得自展疏入。
得上□日、助工銀兩、照數察收。
應得恤典、詳議具奏。
○庚午。
山西巡按黃徽允、疏薦故明侍郎程起南、張宸極。
禦史張煊、張懋爵、裴希度、張慎學、王國南等。
下所司知之 ○順天提學禦史曹溶疏稱遼東十五學遷随入關僑居失業學問久荒今逢考監大典、議寬取百人、就近教育。
仍敕監臣從優考課減月積分。
為天下勸。
又言本朝教化方隆。
流寓士子俱準北闱鄉試。
今場事已竣、或特準送監、以充太學。
或令寄籍近畿、一體候試。
俱下所司議。
○壬申。
順天提學禦史曹溶、循例列舉忠孝節義。
請分别褎恤旌表。
忠臣、故明大學士範景文、刑部侍郎孟兆祥、與子進士孟章明、太仆寺寺丞申佳允、兵部郎中成德主事金铉驸馬鞏永固新樂侯劉文炳、保撫徐标大名道朱廷煥、保定知府何複同知邵宗元副将賀贊、光祿寺少卿張羅彥、進士張羅俊、武進士張羅輔禦史金毓峒、給事中尹洗、流賊破城時、或自缢或赴水或不屈被害。
孝子、魏縣民徐基無極縣生員段然超冀州民趙應泰、贊皇縣貢生胡藥嬰、順義縣生員吳心溥、武邑縣生員袁銘、順義縣生員張惟忠、或居喪盡哀。
或善事繼母或孝侍親疾。
或脫母于難。
義士、滑縣舉人王良
○以和碩德豫親王多铎等、招降公侯伯、總兵、副将參遊等官、三百七十四員撥入八旗。
○予殉難江南通州署知州李翹署海門知縣李都産署如臯知縣馬禦辇祭葬泰興縣署縣丞景文瑞署主簿徐必遇、各祭一壇。
○丁卯平南大将軍多羅貝勒勒克德渾等奏報、左翼梅勒章京朱瑪喇等敗僞。
總督馬士英于餘杭。
右翼梅勒章京和托等敗僞總兵方國安于富陽斬僞副将二員。
僞參遊五員。
及兩翼會合回兵、于杭州城三十裡外突遇賊兵。
複大敗之。
後馬士英、方國安、渡錢塘窺杭州守杭州梅勒章京濟席哈同總督張存仁、總兵田雄等、率領官兵擊敗之。
溺江死者無算。
○欽天監監正湯若望、以修補新曆全書告成。
恭進禦覽 ○戊辰遣左翼固山額真巴顔、右翼固山額真墨爾根侍衛李國翰等、率官兵往狹西會同駐防西安内大臣何洛會等巢□刀四川命何洛會、為定西大将軍賜之敕谕谕曰。
今授爾何洛會、為挂印定西大将軍。
與巴顔、李國翰、合兵一處會巢□刀四川征讨叛逆。
撫輯殘黎。
若大軍所至、賊寇敗遁慎勿窮追。
勞我師衆期于蜀省厎定、百姓乂安。
至于屯駐軍營、尤當相度地利。
不時馳奏。
請上□日定奪。
仍留總督孟喬芳、并滿洲蒙古兵各二百名、駐劄西安、以資防禦。
○下诏招撫四川逆賊張獻忠等。
仍頒谕四川城堡營衛文武各官及兵民人等诏曰明祚衰微、臣奸政舛人心瓦解。
國祚淪亡今天下一統率土臣民。
皆朕赤子。
張獻忠前此擾亂皆明朝之事因遠在一隅未聞朕撫綏招徕之上□日是以歸順稽遲朕洞見此情故于遣發大軍之前、特先遣官赍诏招谕方今有志之士皆欲争先歸順建立功業。
張獻忠如審識天時率衆來歸自當優加擢叙世世子孫永享富貴所部将領頭目兵丁人等各照次第升賞。
傥遲延觀望不早迎降。
大軍既至悔之無及特茲诏谕想宜知悉。
又谕曰。
近見爾等遘茲寇難坐卧靡甯是以命将行師、掃除禍亂。
拯民水火之中。
乂安天下。
非好兵而樂戰也。
爾等但備辦刍糧、赍送軍前。
此外秋毫不擾。
城市村莊人民、俱各照常安居貿易。
毋得驚避凡文武官員兵民人等、不論原屬流賊、或為流賊逼勒投降者、若能歸服我朝仍準錄用傥抗拒不服、置之重典妻子為奴。
開城投順者、加升一級恩及子孫有能擒獻賊渠将佐者、論功優升。
永同帶砺。
朕今撫禦寰宇。
求賢若渴。
凡有長才偉略懷瑾握瑜之士。
亟宜奮起、共立功名遲疑失時。
噬臍無及。
○山西巡按黃徽允奏言、故明殉難巡撫蔡懋德、當逆賊渡河、知勢不能為、自缢身死。
總兵周遇吉、日夜血戰。
殺賊踰萬。
及矢石已窮、被賊磔死。
布政使趙建極、抗節罵賊。
碎首刃下。
糧道蔺剛中、矢志守城。
從容就義。
守甯道毛文炳、捐身殉國。
鼎镬不避巡甯道畢拱辰壯志吞賊。
殺身報國。
甯武道王允懋矢盡炮竭。
城破遇害知府孫康周擊傷多賊。
城破盡節。
同知李之清、分汛調度、城陷身死。
中路同知吳鋐、竭力堵禦。
城破被害知縣房之屏、從容就義投井捐軀。
皆宜旌表、以鼓忠烈下所司知之 ○己巳平西王吳三桂奏言、臣受前朝知遇最厚。
因欲為故主報仇乃歸命于新朝。
今既矢忠于新朝又何忍忘恩于故主。
恭荷聖恩、修葺崇祯帝陵。
臣敬捐銀一千兩、仰佐陵工。
更祈念臣之父母、并繼母祖氏、及弟三輔、俱死寇難。
乞從優賜恤。
庶臣職子心、兩得自展疏入。
得上□日、助工銀兩、照數察收。
應得恤典、詳議具奏。
○庚午。
山西巡按黃徽允、疏薦故明侍郎程起南、張宸極。
禦史張煊、張懋爵、裴希度、張慎學、王國南等。
下所司知之 ○順天提學禦史曹溶疏稱遼東十五學遷随入關僑居失業學問久荒今逢考監大典、議寬取百人、就近教育。
仍敕監臣從優考課減月積分。
為天下勸。
又言本朝教化方隆。
流寓士子俱準北闱鄉試。
今場事已竣、或特準送監、以充太學。
或令寄籍近畿、一體候試。
俱下所司議。
○壬申。
順天提學禦史曹溶、循例列舉忠孝節義。
請分别褎恤旌表。
忠臣、故明大學士範景文、刑部侍郎孟兆祥、與子進士孟章明、太仆寺寺丞申佳允、兵部郎中成德主事金铉驸馬鞏永固新樂侯劉文炳、保撫徐标大名道朱廷煥、保定知府何複同知邵宗元副将賀贊、光祿寺少卿張羅彥、進士張羅俊、武進士張羅輔禦史金毓峒、給事中尹洗、流賊破城時、或自缢或赴水或不屈被害。
孝子、魏縣民徐基無極縣生員段然超冀州民趙應泰、贊皇縣貢生胡藥嬰、順義縣生員吳心溥、武邑縣生員袁銘、順義縣生員張惟忠、或居喪盡哀。
或善事繼母或孝侍親疾。
或脫母于難。
義士、滑縣舉人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