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九

關燈
○調山西參政道管右布政使事張士第、為江南布政使司參政、管左布政使事。

    升河南河北道參政申朝紀為江南布政使司右布政使。

    山西岢岚道參議于重華、為江南按察使司副使管按察使事。

    直隸保定道參政王來用、為山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

    山東濟南府知府吳文幟、為本省按察使司副使、濟南道。

      ○以故明陝西關内道參政成仲龍、為山西布政使司參政、兼按察使司佥事。

    岢岚兵備道山西冀北道副使張抑之為山東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東昌道。

    四川下川南道參議魏肯構為河南布政使司參議分守河北道。

    山東佥事道李時為山東按察使司佥事水利道。

    鑄給招撫廣西關防。

      ○壬申。

    定歲給故明宗室贍養銀兩地畝。

    親王銀五百兩。

    郡王四百兩。

    鎮國将軍三百兩。

    輔國将軍二百兩。

    奉國将軍一百兩。

    中尉以下無論有無名封及各王家下人丁每名各給地三十畝。

      ○癸酉戶部奏言陝西地方舊例召商茶以易番馬。

    故向有诏谕金牌勘合之制備查故明诏谕。

    通接西番關隘處所、撥官軍巡守。

    如有将私茶出境、即拏解赴官治罪。

    又一款、凡番僧夾帶奸人、并私茶違禁等物許沿途官司盤檢茶貨入官。

    伴送夾帶人、送官問罪。

    若番僧所到之處該衙門不即應付、縱容收買茶貨、及私受饋送、增改關文者。

    聽巡按禦史察究又一款、進貢番僧、該賞食茶、頒給勘合。

    行令四川布政司、撥發有茶之倉、照數支放。

    不許于湖廣等處、收買私茶違者盡數入官。

    仍将伴送人員通把。

    依律問罪。

    此诏谕勘合之舊例。

    所當曉谕遵行者也。

    若金牌一項。

    系明初事例。

    至永樂十四年、已經停止。

    今我朝号令一新。

    各番慕義朝宗。

    馳貢上驷。

    雲錦遝來。

    金牌似不必用。

    但以茶易馬。

    務須酌量價值。

    兩得其平。

    無失柔遠之義。

    從之。

      ○甲戌。

    太常寺典簿王文言條奏、江南長江一帶。

    荻蘆數千餘裡中多腴地。

    乞遣台臣、部臣、以次清查立為蘆政。

    以充國用得上□日、江南初經歸附。

    治平急務、惟在安民王文言何得借端言利。

    不準行。

      ○乙亥。

    以故明通政使司通政使管右參議事劉尚信、仍為原官。

      ○丙子。

    以大淩河、錦州等處軍功加牛錄章京尚錫、半個前程。

      ○丁醜。

    升巡撫登萊都察院右佥都禦史陳錦、為右副都禦史。

    提督操江。

    兼管巡江。

      ○調兵部右侍郎金之俊、為吏部右侍郎。

      ○禮部議覆國子監祭酒薛所蘊疏言、監中所取順天府生員、教滿洲子弟讀書。

    三年之中、應查考所教子弟成材多者、将生員咨吏部考用。

    每月每生給米二斛以資贍養從之。

      ○戊寅工科給事中許作梅疏言輔養聖德學問為先臣請擇國學中滿洲子弟通漢語漢書及漢子弟聰慧端方者數人。

    更番侍讀句讀明音義辨然後慎簡賢良博學之臣為講讀等官。

    皇上時禦經筵群臣盡心開導。

    于六經諸史中檢其有益君身治道者錄呈聖覽凡曆代興亡。

    治亂風土物情、人才進退、不越幾案而得之。

    則聖學王道合而為一矣。

    得上□日及時典學。

    誠屬要務。

    講官自當慎擇儒臣。

    國學子弟、不便躐等入侍。

    該衙門知道。

      ○浙江道禦史吳達奏言、目今一切舉用人員、悉取材于明季然有明季所黜、而今日亟當登用者。

    如抗直忤時孤潔莫援因而放棄山林者是也。

    有明季所黜、而今日不可不黜者如逆黨權翼與貪墨敗類、是也。

    有明季未黜、而今日不可不黜者。

    如持祿養交、日暮倒行而不恥者、是也。

    在定鼎初年。

    猶可借招徕名色、邪正兼收。

    茲江南底定人材畢集若複泾渭不分則君子氣沮、而宵小競進矣。

    即如阮大钺、袁宏勳、徐複陽輩聯袂而至。

    實繁有徒。

    豈可借投順之名、概加錄用乎至言路于開創尤為急務。

    凡朝端舉動民生利病吏治臧否、何事不待參酌後定。

    正宜明敕臣工、慷慨敷陳。

    勒成一代訏谟。

    乃動辄責以回奏。

    是沮敢谏之氣。

    而并塞後進之路也。

    即如趙開心、論事爽剀置之佥院。

    可謂用其人矣而所規、切時政者、果一一用之否耶伏乞。

    皇上大開兼聽之門。

    苟群言可采。

    必期實見舉行。

    言路乃國家元氣。

    未有元氣。

    充而不久安長治者也。

    得上□日用賢誠系國家要務。

    若得真才。

    惟恐不盡其用。

    朝廷用人、非曰誘之。

    若先既錄用。

    後無罪而黜。

    是有疑心。

    屢着自行回奏者、非沮塞言路。

    正欲求其實據。

    與其揣摩影響之言以失真。

    不若确核以不至于冤抑。

    本内雲、止用趙開心之身而不用其言。

    所指何事。

    着明白确指回奏。

      ○吏科給事中莊憲祖奏言、臣向為禮部郎官、見凡事皆面啟請上□日、複從部具疏拟上□日内院票紅發科夫自行而自言之。

    非不于事理鑿鑿然口傳綸綍萬一錯誤關系非輕。

    臣以為凡事當令滿漢官公同議之。

    具疏入告内院拟上□日、取自上裁。

    尤祈以仁厚開國。

    于一切诏谕德音悉敷之。

    以久大寬平以為收拾人心、招徕天下之本。

    疏入得上□日、各衙門一應事情着同漢官商确妥。

    當奏聞。

    不許口啟。

      ○鳳陽巡撫趙福星奏報、僞弘光舊漕撫田仰、指薙發為名、鼓惑奸民作亂殺通州如臯、海門牧令。

    臣同梅勒章京譚布等、領兵巢□刀撫。

    悉就平定。

    下所司知之。

      ○己卯。

    升太常寺卿李元鼎、為兵部右侍郎  ○以禮部理事官楊聲遠、為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登萊東江等處地方贊理軍務、兼管糧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