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五

關燈
官紳、倡先慕義、殺賊有功、以城池歸順者。

    該部通行察叙具奏定奪。

    一秦中山林隐逸之士有懷才抱德、堪為時用、及武略出衆、膽力過人者、撫按據實舉薦。

    該部覆核。

    徵聘來京。

    以便擢用。

    一該省地方、前朝文武進士舉人、仍聽該部核用。

    一該省地方前朝建言降谪諸臣果系持論公平、有裨治理者、吏部具奏召用。

    其橫被誣害公論稱冤。

    曾經薦舉、不系貪酷犯贓者并與昭雪叙用一應為民者準複冠帶。

    閑住者準緻仕。

    一該地方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

    免其雜派差徭。

    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綿一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以上者、倍之有德。

    行着聞、為鄉裡所敬者、着給與冠帶榮身。

    一各運司向來加增新饷、及雜項加派等銀、前次恩诏、已盡行蠲免。

    止照舊額按引徵收。

    秦省鹽法事宜準一體遵行。

    本年額課、仍三分免二一該省落地稅銀照例禁止。

    一有司徵收錢糧、止取正數。

    不許分外侵漁秤頭火耗。

    違者治以重罪。

    一前朝秦肅慶韓瑞等、各府宗藩、有倡先投順者、優給養贍。

    其一切藩封、荒蕪田宅、聽彼處撫按官察明彙報。

    一民間貿易資本。

    雖在赦前。

    應還應取者、照舊還取。

    一該省生員鄉試。

    舉人會試。

    俱照直隸、及各省事例、一體遵行。

    各學廪增附生員、仍舊肄業。

    俱照例優免。

    其有被闖賊威逼、曾受僞職者、盡行赦宥。

    生員歸學。

    舉人準赴京會試。

    一秦民自遭兵革、不知晦朔。

    禮部速頒新曆。

    使百姓遵行。

    一該省各府州縣衛學廪生、準照恩例。

    每學貢二名。

    一曆代帝王陵寝、在秦中者有司照例以時緻祭。

    及名臣賢士墳墓俱嚴禁奸民掘毀。

    一該省各學貧生聽地方官核實申文該提學官、于所在學田内、動支錢糧酌量赈給一軍民人等有昔被流寇要挾、今願改弦易轍、傾心歸化、于所在衙門投有降文及甘結可據者、概從赦宥一凡訛言妖術煽惑平民聚衆燒香。

    僞造符契集兵仗。

    其傅頭會首怙惡不悛者自當嚴緝正法。

    脅從人等、果能改邪歸正。

    解散力農前罪免究如執迷不悟、被人告發者不赦。

    一該省肅州地方嘉峪關外、西域三十八國部落之長、投誠歸順者撫按官察實具奏。

    以便照例封賞一西番都指揮宣慰、招讨等司萬戶、千戶等官。

    舊例應于洮河西甯等處、各茶馬司、通貿易者準照舊貿易。

    原有官職者許至京朝見授職一切政治悉因其俗一烏思藏番僧、應從陝西入貢者該布政司察号果赍有印信番本咨文。

    準照舊例入貢。

    一四川、湖廣、皆切近陝西。

    今蜀有獻寇。

    楚有老回回等寇。

    及鄖陽、德安、荊州、襄陽等處、流孽未靖。

    土寇尚繁有能倡先投順者、文武官員仍與委任其帶領兵馬、及以城池來歸者、仍量功大小。

    升擢賞赉。

    軍民人等、一體恩養。

    一凡軍兵地伍之中隐匿無主财物因而犯罪者盡行赦免。

    一營路将領、及僑寓等官、有乘寇亂擾攘、私帶在官兵丁馬匹回家者、準将原兵原馬照數交官。

    前事免其追論。

    一各州縣土寇、有乘機竊發、賊首已經就擒、脅從歸農複業、及脅從共擒寇首、赴所在官司。

    連名自省者、前罪并赦勿論。

    一邊方兵馬投順、仍願在伍效用者、各清查實在數目。

    準與造冊酌用一秦中久為寇穴。

    無知愚民、多被誘惑恐大兵不及到之地尚有餘孽遁迹。

    果能投誠歸降前罪俱準赦免如負固不服地方官民能率衆擒捕者量功獎賞。

    但不許株連誣告自幹重典一逃散良民故業、或被賊黨勢豪、乘亂霸占、以緻還鄉良弱、資生無策。

    有能省改前非、一一歸還本主者、無論賊黨勢豪、概從赦宥。

    違者、仍以黨寇重治。

    一該省額。

    解工部四司、料銀、匠價銀、弓箭撒袋折色銀兩、盔甲腰刀本色錢糧、自順治二年二月為始、從前逋欠在民者、盡與蠲免。

    以蘇民困。

    自本年二月以後、應徵錢糧、俱歸戶部。

    其順治二年額數準照戶部丁地錢糧事例、照分數一體蠲免。

    一秦省。

    解官。

    解戶領解錢糧、侵盜與被賊寇劫失者、自順治二年二月以前、鹹與豁免。

    一陝西應差巡按禦史、都察院速行題用。

    一地方初定。

    有司未及铨除。

    撫按當亟行察核。

    一切為賊迫脅、情出于不得已者、無論有司及鄉紳舉貢、俱着量才題委。

    俟事平酌定。

    但不得濫及匪人。

    一陝中在今日、撫恤為救民第一義。

    撫按不是聽從有司、濫準詞狀、戕害窮民。

    果有奸惡不法、大者題請。

    小者撫按拏問。

    依律懲處。

    一切紙贖折罰、嚴行禁革。

    務令州縣官、一意課農。

    仍于歲終、察其荒熟多寡、以分殿最。

    一衙蠹向為民害、乘此寇亂之後、更易為奸。

    撫按嚴行所屬。

    不許有司偏聽積猾蒙蔽。

    緻百姓湯火之後、複被殘害。

    如本官不行禁饬、緻有前項不法者、撫按訪出。

    官役一并治罪。

    一撫按舊習、迎送往來、交際饋遺。

    實為可恨。

    以後除文移會稿外不許交相饋送。

    況紙贖既革、俸祿之外便是貪贓撫按為朝廷法吏。

    當先為倡率。

    勿自遺戚。

    一撫按承差向來濫用多至百十餘人。

    今各院止許用二十人。

    以便赍奏。

    除緊急重大文移外、不得擅差承差。

    擾累驿遞。

    違者重處。

    一越訴誣告、屢經嚴禁。

    該省人民、初出湯火。

    宜息訟務農。

    凡戶婚田産小事、止就有司歸結。

    人命劫盜重大事情、方赴撫按告理。

    倘奸棍訟師、誘隐愚民。

    入京越訴。

    察出一并反坐。

    于戲。

    慰苗民于清問。

    鳏寡有辭。

    恢湯網而克寬。

    雲霓在望。

    式諧群志。

    以迓天休。

    拯溺救焚。

    原不私于西土。

    承流向化。

    期遍喻于多方。

    布告臣民。

    或宜知悉。

      ○戊辰。

    賜總兵官劉芳名、何士元、範蘇等白金各三百兩。

    并衣帽等物。

      ○升太常寺少卿提督四譯館孫承澤、為通政使司左通政。

    大理寺左寺丞高有聞、為通政使司右通政。

      ○戶科給事中郝傑奏言、帝王六合為家。

    饑溺由己。

    昔漢高入關、婦女無所幸。

    曹彬下江南、不妄戮一人。

    木華黎禁掠遣俘、俱成一統之業。

    蓋立國之本、在結民心。

    而來遠之術、務先威德。

    今大兵南下。

    祈申明诏谕。

    紀律詳嚴。

    秋毫無犯。

    其俛首來歸者、俱曲示矜全。

    俾遐陬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