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五

關燈
順治二年。

    乙酉。

    三月。

    甲申朔禮部奏言、三月初三日、例應祭曆代帝王。

    按故明洪武初年立廟将元世祖入廟享祀。

    而遼金各帝皆不與焉但稽大遼、則宋曾納貢。

    大金、則宋曾稱侄。

    當日宋之天下、遼金分統南北之天下也。

    今帝王廟祀、似不得獨遺。

    應将遼太祖、并功臣耶律曷魯、金太祖、金世宗、并功臣完顔粘沒罕、完顔幹離不、俱入廟享祀。

    元世祖之有天下、功因太祖。

    未有世祖入廟、而可遺太祖者。

    則元世祖之上、乃應追崇元太祖一位。

    其功臣木華黎、伯顔、應從祀焉。

    至明太祖、并功臣徐達、劉基、各宜增入。

    照次享祀以昭帝王功業之隆。

    用彰皇上追崇往哲至意。

    從之。

      ○陝西道監察禦史趙開心奏言、朝參之儀。

    故明兩掖門外、有東西兩廊。

    各官按品級坐立。

    今為逆賊焚毀。

    每遇朝參。

    各官坐立無所。

    曆位踰階。

    起止莫定。

    況時值春夏之交。

    大雨時行之候。

    群臣斷難露處。

    請令工部就六科廊基址、鱗次搭造俾栖止有定朝常肅而體統嚴矣下所司議。

      ○乙酉。

    山西巡按黃徽允疏薦平陽府通判董宗聖禦賊安民才長守潔。

    命擢河東都轉運鹽使司運使。

      ○升通政使司右通政熊文舉、為吏部右侍郎。

    太仆寺少卿塗必泓為都察院左佥都禦史。

      ○丙戌。

    遣戶部尚書英俄爾岱、祭曆代帝王。

    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少昊金天氏、帝颛顼氏、帝高陽氏、帝高辛氏、帝陶唐氏、帝有虞氏、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及增入遼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明太祖、共二十一帝。

    禮部尚書覺羅郎球、工部尚書星讷、梅勒章京吳拜、兵部侍郎朱瑪喇、分祭配享功臣。

    風後、力牧、臯陶、龍伯夷、夔、伯益、伊尹、傅說、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穆公虎、方叔、張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鄧禹、馮異、諸葛亮、房元齡、杜如晦、李靖、李晟、郭子儀、張巡、許遠、曹彬、潘美、韓世忠、張浚、嶽飛、及增入曷魯、粘沒罕、幹離不、木華黎、伯顔、徐達、劉基、共四十一位。

    諸帝王、祀以太牢。

    祭筵各一。

    祭品俱二十四。

    功臣、祀以、少牢。

    二位祭筵共一。

    祭品俱十。

      ○丁亥。

    順天巡撫宋權奏言、農事方興。

    屯政宜講。

    欲革斃興利、惟有按兵授田之法。

    計三協屯田舊額、不下十八萬餘畝。

    今确查可耕之田。

    除戰兵外、每守兵給地十畝。

    兌作本兵五月糧饷。

    目前牛具籽種、各兵有未領月饷者、即作饷給之下戶部議。

      ○己醜。

    河南道監察禦史趙繼鼎奏言、刑罰之設。

    原期無刑。

    或殺一二人、以生千萬人。

    聖王猶兢兢也。

    臣見刑部金有光正法一事。

    内稱奉谕不論有毒無毒、将金有光處決。

    金大念其年幼釋放。

    以幼兒頑耍、緻殺其父。

    恐于轸念民生之意不合。

    但已往者不可追、而将來者猶宜慎。

    請急議修律。

    以垂永久。

    得上□日、定律已有屢上□日。

    金有光審實處決原非臆。

    斷。

    以後所司将刑名本章問過招詞。

    及奉上□日事理。

    詳明叙述。

      ○庚寅。

    改授副将孫率禮、為薊州道佥事。

      ○禮部奏言、貢生廷試每年例在四月十五日。

    昨年以铨選乏人先将到部貢生。

    随便考試。

    今各省咨送恩拔歲貢生、三百十四人。

    若拘四月定期守候為艱。

    伏乞欽定日期。

    先行考試。

    命于三月十五日考試。

    吏禮二部。

    同翰林院。

    赴内院閱卷。

      ○辛卯。

    清明節。

    祭太廟。

    遣尚書覺羅郎球行禮。

      ○遣官祭福陵。

    昭陵。

      ○免山東順治二年分荒地額賦。

      ○壬辰。

    湖廣巡撫王夢尹、引年乞休。

    允之。

      ○禮部疏請直省府州縣學生員。

    應令各學選拔文。

    行兼優者、大學二名、小學一名送國子監肄業。

    聽監臣考課、仍以貢監名色。

    彙送應試。

    從之。

      ○甲午。

    蔣家峪男婦聚集二百餘人。

    号稱善友。

    利民堡參将王守志乘機搜掠遂緻激變。

    宣大巡按張民駿以其事聞鞫實。

    守志伏誅。

      ○以葉克書為盛京總管。

      ○以常鼐為兵部啟心郎吳庫禮為兵部理事官。

      ○增設六部都察院繙譯漢字主事、各一員  ○乙未。

    大學士馮铨、洪承疇等奏言上古帝王、奠安天下。

    必以修德勤學為首務。

    故金世宗、元世祖、皆博綜典籍、勤于文學。

    至今猶稱頌不衰。

    皇上承太祖太宗之大統。

    聰明天縱。

    前代未有。

    今滿書俱已熟習、但帝王修身治人之道。

    盡備于六經。

    一日之間、萬幾待理。

    必習漢文、曉漢語、始上意得達、而下情易通。

    伏祈擇滿漢詞臣。

    朝夕進講。

    則聖德日進、而治化益光矣。

      ○戶兵二部、議覆順天巡撫宋權疏言、祖傅軍籍、隸在營路。

    選取民壯、隸在州縣。

    二差擾累、為民大害。

    允宜速罷。

    從之。

      ○兵部議覆河南巡撫羅繡錦、疏請罷修築邊工班軍。

    從之。

      ○丙申。

    定國大将軍和碩豫親王多铎等、自軍中奏報。

    二月十四日、大軍由西安府抵河南。

    招降流賊鎮守河南僞平南伯劉忠。

    旋得平定江南之谕。

    即于三月初五日、率師南征。

    因赍。

    解所獲西安府、及潼關二處金印八顆、及金、銀、珍珠、、緞等物。

      ○戊戌。

    日生暈。

      ○山西道監察禦史廖攀龍、條陳四事。

    一講聖學。

    一興文教。

    一定新律。

    一蠲财賦。

    疏下所司。

      ○谕内外大小各衙門曰。

    凡陳奏本章、照故明例。

    殊覺遲誤。

    今後部院一切疏章、可即速奏。

    候上□日遵行。

    至于各衙門應屬某部者、有應奏事宜。

    即呈該部轉奏。

    至直省撫按總兵等官。

    凡有章奏、與某部相涉者、亦必具文該部。

    部臣即請上□日定奪。

    或部臣不聽、緻有遲誤。

    或部議舛謬、不合事宜。

    或冤抑苦情、不肯代為上達。

    或有參劾部臣章奏。

    俱赴都察院即為奏聞。

    其有與各部無涉、或條陳政事、或外國機密、或奇特謀略、此等本章。

    俱赴内院轉奏。

      ○己亥。

    以山東參議道汪光緒、為山西布政使司參議、兼按察使司佥事驿傅道。

    山西參政道于變龍、為山東布政使司參政、兼按察使司佥事兖東道。

      ○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