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關燈
小
中
大
。
○辛酉。
恭上大行皇帝尊谥。
曰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文皇帝。
廟号太宗。
遣固山額真譚泰等告祭天地。
宗廟。
社稷。
遣固山額真宗室拜尹圖、告祭大行皇帝。
頒诏天下。
诏曰。
粵稽古帝王、茂建鴻圖。
維新鼎運者。
豐功大業、既垂裕于後昆。
顯号隆名、必推原于本始。
國之令典。
實惟至公。
恭惟皇考寬溫仁聖皇帝德合乾坤。
功參覆載。
統承皇祖、開基弘神武之規。
經始中原、繼世煥欽文之略。
柔懷宣雨露。
恒子來以式歸。
謙讓表江河。
每天與而弗取。
輸誠歸命者六十餘國。
淪肌浃髓者十有七年。
用是東漸駒麗。
西被龜茲。
方擴鴻圖攬九州而在宥。
及茲燕翼、贻一統于藐躬。
寵命自天。
撫臨華夏此皆顯谟之啟祐峻德之流光者也。
朕初膺寶箓。
追念先猷。
雖大烈之既彰。
懼徽名之未稱。
特敕文武群臣、稽古禮文。
博參輿論。
形容盛美。
恭薦崇稱。
乃于十月初七日、祗告天地。
宗廟。
社稷。
恭上尊谥曰。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文皇帝廟号太宗。
于戲天高地厚。
固巍蕩而難名。
日照月臨與臣民而共仰布告中外。
鹹使聞知 ○壬戌。
梅勒章京和托等自軍中奏報臣等率師至山東流賊旗鼓趙應元等詐降。
入青州。
殺招撫侍郎王鳌永。
據其城。
臣等即率師往援擒斬應元等。
恢複青州。
○癸亥。
遣江西道監察禦史黃昌允巡按陝西。
○甲子。
以加封宗室諸王、遣官告太廟。
○是日、上禦皇極門。
頒即位诏于天下。
以多爾衮功多。
加封為叔父攝政王。
賜冊寶。
并賜嵌十三顆珠頂黑狐帽一、黑狐裘一、金一萬兩、銀十萬兩、緞一萬疋、鞍馬十、馬九十、駱駝十、仍大宴諸王文武群臣。
诏曰。
我國家受天眷祐。
肇造東土。
烈祖創興鴻業。
皇考式廓前猷。
遂舉舊邦、誕膺新命。
迨朕嗣服、雖在沖齡、締念紹庭。
永綏厥位。
頃緣賊氛洊熾、極禍中原。
是用倚任親賢、救民塗炭。
乃方馳金鼓旋奏澄清。
既解倒懸非富天下。
而王公列辟文武群臣、暨軍民耆老合詞勸進懇切再三乃于今年十月初一日、祗告天地。
宗廟。
社稷。
即皇帝位。
仍建有天下之号曰大清。
定鼎燕京紀元順治緬維峻命不易。
創業尤艱。
況當改革之初更屬變通之會是用準今酌古、揆天時人事之宜。
庶幾吏習民安、彰祖功宗德之大所有合行條例、胪列如左。
一親王佐命開國濟世安民有大勳勞者。
宜加殊禮以笃親賢。
應行典儀部院大臣集議具奏一親郡王子孫弟侄應得封爵。
該部通察往例。
損益折衷具奏。
一、滿洲開國諸臣或運籌帷幄決勝廟堂或汗馬着功辟疆展土。
俱應加封公侯伯世爵錫之诰券與國鹹休永世無窮一、開國以來滿洲将領等官應得叙蔭。
該部通察往例奏請施行。
一、大兵入關以來。
文武官紳倡先慕義、殺賊有功、以城池歸順者。
該部通行察叙具奏。
一、自順治元年十月初一日昧爽以前、官吏軍民人等罪犯、除謀反、叛逆、子孫謀殺祖父母父母妻妾殺夫、奴婢殺家長殺一家非死罪三人采生折割人、謀殺、故殺、真正人命、蠱毒魇魅毒藥殺人強盜、妖言、及十惡至死罪者、不赦外。
其餘已發覺未發覺已結正、未結正、罪無大小、鹹赦除之。
有以赦前事相告讦者以其罪罪之。
其隐匿在官及民間财物人口牲畜者許自首免罪。
如被人告發。
不在赦例。
一朝廷高爵厚祿優養臣僚原欲其盡忠為國。
國之安危全系官僚之貪廉。
官若忠廉則賢才向用。
功績獲彰。
庶務皆得其理。
天下何患不治。
官若奸貪、則賄賂肆行庸惡幸進。
無功冒賞。
巨憝得以漏網。
良善必至蒙冤吏胥舞文。
小民被害。
政之紊亂、實由于此自本年五月初一日以後、凡在京大小衙門、及在外撫按司道各府州縣、鎮協營路軍衛等官、并書吏、班皂通事、撥什庫糧長十季夜不收等役、但有貪賄枉法、剝削小民者。
照常治罪。
不在赦例。
一、凡弁兵于行軍之際、隐匿無主财物、因而犯罪者。
盡行赦免。
一、出征兵丁、多曆勞苦。
其家口着該部厚加存恤。
一、地畝錢糧俱照前朝、會計錄原額。
自順治元年五月初一日起、按畝徵解。
凡加派遼饷、新饷、練饷、召買等項、悉行蠲免。
其大兵經過地方、仍免正糧一半。
歸順地方不系大兵經過者、免三分之一。
就今年一年正額通算。
一、各直省起存拖欠本折錢糧、如金花、夏稅、秋糧、馬草、人丁、鹽鈔、民屯、牧地、竈課、富戶、門攤、商稅、魚課、馬價柴直棗株、鈔貫果品、及内供顔料、蠟茶、芝麻、棉花、絹、布、絲綿等項、念小民困苦已極。
自順治元年五月初一日以前。
凡未經徵收者。
盡行蠲免。
一京都兵民分城居住。
原取兩便。
實不得已。
其東中西三城官民已經遷徙者所有田
○辛酉。
恭上大行皇帝尊谥。
曰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文皇帝。
廟号太宗。
遣固山額真譚泰等告祭天地。
宗廟。
社稷。
遣固山額真宗室拜尹圖、告祭大行皇帝。
頒诏天下。
诏曰。
粵稽古帝王、茂建鴻圖。
維新鼎運者。
豐功大業、既垂裕于後昆。
顯号隆名、必推原于本始。
國之令典。
實惟至公。
恭惟皇考寬溫仁聖皇帝德合乾坤。
功參覆載。
統承皇祖、開基弘神武之規。
經始中原、繼世煥欽文之略。
柔懷宣雨露。
恒子來以式歸。
謙讓表江河。
每天與而弗取。
輸誠歸命者六十餘國。
淪肌浃髓者十有七年。
用是東漸駒麗。
西被龜茲。
方擴鴻圖攬九州而在宥。
及茲燕翼、贻一統于藐躬。
寵命自天。
撫臨華夏此皆顯谟之啟祐峻德之流光者也。
朕初膺寶箓。
追念先猷。
雖大烈之既彰。
懼徽名之未稱。
特敕文武群臣、稽古禮文。
博參輿論。
形容盛美。
恭薦崇稱。
乃于十月初七日、祗告天地。
宗廟。
社稷。
恭上尊谥曰。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文皇帝廟号太宗。
于戲天高地厚。
固巍蕩而難名。
日照月臨與臣民而共仰布告中外。
鹹使聞知 ○壬戌。
梅勒章京和托等自軍中奏報臣等率師至山東流賊旗鼓趙應元等詐降。
入青州。
殺招撫侍郎王鳌永。
據其城。
臣等即率師往援擒斬應元等。
恢複青州。
○癸亥。
遣江西道監察禦史黃昌允巡按陝西。
○甲子。
以加封宗室諸王、遣官告太廟。
○是日、上禦皇極門。
頒即位诏于天下。
以多爾衮功多。
加封為叔父攝政王。
賜冊寶。
并賜嵌十三顆珠頂黑狐帽一、黑狐裘一、金一萬兩、銀十萬兩、緞一萬疋、鞍馬十、馬九十、駱駝十、仍大宴諸王文武群臣。
诏曰。
我國家受天眷祐。
肇造東土。
烈祖創興鴻業。
皇考式廓前猷。
遂舉舊邦、誕膺新命。
迨朕嗣服、雖在沖齡、締念紹庭。
永綏厥位。
頃緣賊氛洊熾、極禍中原。
是用倚任親賢、救民塗炭。
乃方馳金鼓旋奏澄清。
既解倒懸非富天下。
而王公列辟文武群臣、暨軍民耆老合詞勸進懇切再三乃于今年十月初一日、祗告天地。
宗廟。
社稷。
即皇帝位。
仍建有天下之号曰大清。
定鼎燕京紀元順治緬維峻命不易。
創業尤艱。
況當改革之初更屬變通之會是用準今酌古、揆天時人事之宜。
庶幾吏習民安、彰祖功宗德之大所有合行條例、胪列如左。
一親王佐命開國濟世安民有大勳勞者。
宜加殊禮以笃親賢。
應行典儀部院大臣集議具奏一親郡王子孫弟侄應得封爵。
該部通察往例。
損益折衷具奏。
一、滿洲開國諸臣或運籌帷幄決勝廟堂或汗馬着功辟疆展土。
俱應加封公侯伯世爵錫之诰券與國鹹休永世無窮一、開國以來滿洲将領等官應得叙蔭。
該部通察往例奏請施行。
一、大兵入關以來。
文武官紳倡先慕義、殺賊有功、以城池歸順者。
該部通行察叙具奏。
一、自順治元年十月初一日昧爽以前、官吏軍民人等罪犯、除謀反、叛逆、子孫謀殺祖父母父母妻妾殺夫、奴婢殺家長殺一家非死罪三人采生折割人、謀殺、故殺、真正人命、蠱毒魇魅毒藥殺人強盜、妖言、及十惡至死罪者、不赦外。
其餘已發覺未發覺已結正、未結正、罪無大小、鹹赦除之。
有以赦前事相告讦者以其罪罪之。
其隐匿在官及民間财物人口牲畜者許自首免罪。
如被人告發。
不在赦例。
一朝廷高爵厚祿優養臣僚原欲其盡忠為國。
國之安危全系官僚之貪廉。
官若忠廉則賢才向用。
功績獲彰。
庶務皆得其理。
天下何患不治。
官若奸貪、則賄賂肆行庸惡幸進。
無功冒賞。
巨憝得以漏網。
良善必至蒙冤吏胥舞文。
小民被害。
政之紊亂、實由于此自本年五月初一日以後、凡在京大小衙門、及在外撫按司道各府州縣、鎮協營路軍衛等官、并書吏、班皂通事、撥什庫糧長十季夜不收等役、但有貪賄枉法、剝削小民者。
照常治罪。
不在赦例。
一、凡弁兵于行軍之際、隐匿無主财物、因而犯罪者。
盡行赦免。
一、出征兵丁、多曆勞苦。
其家口着該部厚加存恤。
一、地畝錢糧俱照前朝、會計錄原額。
自順治元年五月初一日起、按畝徵解。
凡加派遼饷、新饷、練饷、召買等項、悉行蠲免。
其大兵經過地方、仍免正糧一半。
歸順地方不系大兵經過者、免三分之一。
就今年一年正額通算。
一、各直省起存拖欠本折錢糧、如金花、夏稅、秋糧、馬草、人丁、鹽鈔、民屯、牧地、竈課、富戶、門攤、商稅、魚課、馬價柴直棗株、鈔貫果品、及内供顔料、蠟茶、芝麻、棉花、絹、布、絲綿等項、念小民困苦已極。
自順治元年五月初一日以前。
凡未經徵收者。
盡行蠲免。
一京都兵民分城居住。
原取兩便。
實不得已。
其東中西三城官民已經遷徙者所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