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谕兵部曰。
各地方歸順文武官員、多有首鼠兩端。
觀望形勢。
陽為歸順、而中懷二心者。
此等之人。
徒取罪戾。
雖有顯績。
亦難自贖。
自今以後果能痛革前非。
矢誠無二。
仍與優叙。
至無知小民、或乘亂作奸。
或畏罪為賊。
悉赦前愆。
許令自新。
歸籍樂業。
若怙惡不悛。
定行誅巢□刀、不宥。
○以故明兵科都給事中戴明說、為原官。
○以故明山東布政使司右布政使邵名世、為本省左布政使。
戶部郎中鄭廷櫆、為河南布政使司參議督糧道。
戶部主事胡之彬、為山東按察使司佥事、署按察司事。
山西河東道郝絅、為本省布政使司參議、署布政司事。
○攝政和碩睿親王以書招逋逃海島朝鮮總兵林慶業、及副将池鳳高、向明時、參将周方蘇等。
○癸酉。
攝政和碩睿親王給故明妃女□賓任氏等貂裘衣服有差。
○攝政和碩睿親王谕戶部曰。
比因東來之人。
借鬻人參名色、擾害地方。
特行嚴察究治。
但小民恃貿易為生。
未便禁止。
惟當設立科條。
使之遵守。
以後人參止許于南京、揚州、濟甯、臨清四處開肆貿易。
一應滿漢人民或商或賈各聽其便。
倘市易不平緻行搶奪、以及虧直勒買等項。
地方官即執送京師治罪。
○甲戌。
遣河南山東山西督撫道府等官赴任。
攝政和碩睿親王、谕以體國愛民。
各給銀兩有差。
○設鎮守易州、衛輝、懷慶、膠州、柳溝等處官兵。
易州。
總兵、副将、各一員。
參将二員。
遊擊三員。
守備五員。
千總十員。
把總二十員。
兵五千名。
衛輝。
總兵副将各一員。
參将遊擊各二員。
守備四員千總十員。
把總二十員。
兵五千名。
懷慶膠州副将各一員參将各二員。
遊擊各三員。
守備各五員。
千總各十員把總各二十員。
兵各五千名。
柳溝。
參将一員守備一員兵一千名。
○乙亥上自盛京遷都燕京是日、車駕啟行。
駐跸舊邊内木橋地方。
以故明河南道監察禦史張煊為原官。
○改禮部郎中甯承勳、為山東道監察禦史。
兵部員外郎張慎學、為四川道監察禦史。
兵部主事董複、為雲南道監察禦史。
○升刑部員外郎王鳳翼、為山東按察使司佥事、驿傳道。
○戶部議覆山東巡撫方大猷條陳州縣衛所荒地無主者、分給流民。
及官兵屯種。
有主無力者、官給牛種三年起科。
應如所請。
仍敕撫按率屬實力奉行。
報可。
○丙子上駐跸開城。
○攝政和碩睿親王給平西王吳三桂、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續順公沉志祥、衣鞾、器皿等物有差。
○遣浙江道監察禦史黃徽允、巡按山西。
○升保定府參将吳勝兆、為倒馬關副将。
山海關參将冷雲登、為昌平副将。
○丁醜。
上駐跸楊石木地方。
○戊寅。
上駐跸張古台口地方。
○己卯。
上駐跸廣城。
○庚辰。
上駐跸蘇爾濟地方。
○擢山東甯海州知州陳培基、為順天府府尹。
○升兵部主事楊雲鶴、為山東布政使司參議、分守關内道。
○以故明兵部主事葉廷秀、為河南道監察禦史。
湖廣道監察禦史李春蓁、為廣西道監察禦史。
○察哈爾國固倫公主、及外藩蒙古王、貝勒等。
來迎聖駕。
朝行在。
貢獻駝馬。
○辛巳。
宴來朝蒙古王、貝勒等于行在。
賜緞疋、銀器弓、矢、甲、胄、鞍辔、佩刀等物有差。
○順天督學禦史曹溶、啟薦故明進士王崇簡等五人。
招撫山西應襲恭順侯吳惟華、薦故明國子監司業朱之俊等四人。
俱下吏部酌用。
○順天督學禦史曹溶、請增設寓學廪額十名。
給以膳饩。
其 □山戊不□拔恩貢、如他學例。
從之。
○壬午。
上駐跸魏家嶺地方。
○故明大學士謝升、赴召至京師。
令入内院辦事。
升以年老乞歸。
慰留之。
○順天督學禦史曹溶、啟請旌表故明殉節大學士範景文、戶部尚書倪元璐、左都禦史李邦華、兵部侍郎王家彥、刑部侍郎孟兆祥、及子進士章明、左副都禦史施邦耀、大理寺卿淩義渠、左春坊周鳳翔、左中允劉理順、左谕德馬世奇、太常寺少卿吳麟徵、檢讨汪偉、太仆寺寺丞申佳允、給事中吳甘來、禦史王章、陳良谟、陳純德、吏部主事許直、兵部主事金铉、成德、新樂侯劉文炳、宣城伯衛時春、新城伯王國興、惠安伯張慶臻、驸馬都尉鞏永固、錦衣衛指揮同知李若琏、千戶高文采等二十八人。
攝政和碩睿親王令俟天下平定。
再行察議。
○故明協守大同朔州等處副将杜國慶、山西水泉營參将李正馥、西路馬站堡參将蘭應魁等、各奉表歸誠。
○癸未。
上駐跸廣甯。
○設故明十三陵司香官、及陵戶。
給以香火地畝。
仍谕以虔潔禋祀。
禁止樵牧。
用稱國家隆禮前朝至意。
○甲申。
上駐跸謝家台地方。
○升刑部郎中潘巨、為山西布政使司參議、甯武兵備道。
○攝政和碩睿親王谕戶部。
凡鳏寡孤獨、一切困窮無告者、許其赴部陳告。
量給贍養。
○攝政和碩睿親王給大學士謝升貂裘、鞾帽、白金百兩。
各地方歸順文武官員、多有首鼠兩端。
觀望形勢。
陽為歸順、而中懷二心者。
此等之人。
徒取罪戾。
雖有顯績。
亦難自贖。
自今以後果能痛革前非。
矢誠無二。
仍與優叙。
至無知小民、或乘亂作奸。
或畏罪為賊。
悉赦前愆。
許令自新。
歸籍樂業。
若怙惡不悛。
定行誅巢□刀、不宥。
○以故明兵科都給事中戴明說、為原官。
○以故明山東布政使司右布政使邵名世、為本省左布政使。
戶部郎中鄭廷櫆、為河南布政使司參議督糧道。
戶部主事胡之彬、為山東按察使司佥事、署按察司事。
山西河東道郝絅、為本省布政使司參議、署布政司事。
○攝政和碩睿親王以書招逋逃海島朝鮮總兵林慶業、及副将池鳳高、向明時、參将周方蘇等。
○癸酉。
攝政和碩睿親王給故明妃女□賓任氏等貂裘衣服有差。
○攝政和碩睿親王谕戶部曰。
比因東來之人。
借鬻人參名色、擾害地方。
特行嚴察究治。
但小民恃貿易為生。
未便禁止。
惟當設立科條。
使之遵守。
以後人參止許于南京、揚州、濟甯、臨清四處開肆貿易。
一應滿漢人民或商或賈各聽其便。
倘市易不平緻行搶奪、以及虧直勒買等項。
地方官即執送京師治罪。
○甲戌。
遣河南山東山西督撫道府等官赴任。
攝政和碩睿親王、谕以體國愛民。
各給銀兩有差。
○設鎮守易州、衛輝、懷慶、膠州、柳溝等處官兵。
易州。
總兵、副将、各一員。
參将二員。
遊擊三員。
守備五員。
千總十員。
把總二十員。
兵五千名。
衛輝。
總兵副将各一員。
參将遊擊各二員。
守備四員千總十員。
把總二十員。
兵五千名。
懷慶膠州副将各一員參将各二員。
遊擊各三員。
守備各五員。
千總各十員把總各二十員。
兵各五千名。
柳溝。
參将一員守備一員兵一千名。
○乙亥上自盛京遷都燕京是日、車駕啟行。
駐跸舊邊内木橋地方。
以故明河南道監察禦史張煊為原官。
○改禮部郎中甯承勳、為山東道監察禦史。
兵部員外郎張慎學、為四川道監察禦史。
兵部主事董複、為雲南道監察禦史。
○升刑部員外郎王鳳翼、為山東按察使司佥事、驿傳道。
○戶部議覆山東巡撫方大猷條陳州縣衛所荒地無主者、分給流民。
及官兵屯種。
有主無力者、官給牛種三年起科。
應如所請。
仍敕撫按率屬實力奉行。
報可。
○丙子上駐跸開城。
○攝政和碩睿親王給平西王吳三桂、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續順公沉志祥、衣鞾、器皿等物有差。
○遣浙江道監察禦史黃徽允、巡按山西。
○升保定府參将吳勝兆、為倒馬關副将。
山海關參将冷雲登、為昌平副将。
○丁醜。
上駐跸楊石木地方。
○戊寅。
上駐跸張古台口地方。
○己卯。
上駐跸廣城。
○庚辰。
上駐跸蘇爾濟地方。
○擢山東甯海州知州陳培基、為順天府府尹。
○升兵部主事楊雲鶴、為山東布政使司參議、分守關内道。
○以故明兵部主事葉廷秀、為河南道監察禦史。
湖廣道監察禦史李春蓁、為廣西道監察禦史。
○察哈爾國固倫公主、及外藩蒙古王、貝勒等。
來迎聖駕。
朝行在。
貢獻駝馬。
○辛巳。
宴來朝蒙古王、貝勒等于行在。
賜緞疋、銀器弓、矢、甲、胄、鞍辔、佩刀等物有差。
○順天督學禦史曹溶、啟薦故明進士王崇簡等五人。
招撫山西應襲恭順侯吳惟華、薦故明國子監司業朱之俊等四人。
俱下吏部酌用。
○順天督學禦史曹溶、請增設寓學廪額十名。
給以膳饩。
其 □山戊不□拔恩貢、如他學例。
從之。
○壬午。
上駐跸魏家嶺地方。
○故明大學士謝升、赴召至京師。
令入内院辦事。
升以年老乞歸。
慰留之。
○順天督學禦史曹溶、啟請旌表故明殉節大學士範景文、戶部尚書倪元璐、左都禦史李邦華、兵部侍郎王家彥、刑部侍郎孟兆祥、及子進士章明、左副都禦史施邦耀、大理寺卿淩義渠、左春坊周鳳翔、左中允劉理順、左谕德馬世奇、太常寺少卿吳麟徵、檢讨汪偉、太仆寺寺丞申佳允、給事中吳甘來、禦史王章、陳良谟、陳純德、吏部主事許直、兵部主事金铉、成德、新樂侯劉文炳、宣城伯衛時春、新城伯王國興、惠安伯張慶臻、驸馬都尉鞏永固、錦衣衛指揮同知李若琏、千戶高文采等二十八人。
攝政和碩睿親王令俟天下平定。
再行察議。
○故明協守大同朔州等處副将杜國慶、山西水泉營參将李正馥、西路馬站堡參将蘭應魁等、各奉表歸誠。
○癸未。
上駐跸廣甯。
○設故明十三陵司香官、及陵戶。
給以香火地畝。
仍谕以虔潔禋祀。
禁止樵牧。
用稱國家隆禮前朝至意。
○甲申。
上駐跸謝家台地方。
○升刑部郎中潘巨、為山西布政使司參議、甯武兵備道。
○攝政和碩睿親王谕戶部。
凡鳏寡孤獨、一切困窮無告者、許其赴部陳告。
量給贍養。
○攝政和碩睿親王給大學士謝升貂裘、鞾帽、白金百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