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回 阮良娣心如蛇蠍 馮婕妤身擋人熊
關燈
小
中
大
五人,裝束得像天仙一般,笑問太子道:“這班宮女,何人最美?太子若是合意不妨領去!”太子答道:“臣兒悲悼司馬良娣,實在不願再見其他婦女。
”王皇後道:“司馬良娣死得固屬冤枉,你的父皇已把阮甘霖革職,也算對得住司馬良娣的了。
你若再替她去守節,子嗣關系,如何交代祖宗宗廟呢?這幾個宮女,乃是你的父皇之命,不去違拗,方算孝子!”說着,又指這五個宮女道:“你倒說說看,這幾個之中,難道一個都不贊成麼?”太子奭聽了,勉強将眼睛朝這五個人望了一望道:“内中隻有一個,稍覺可齲”王皇後問他是哪一個,太子奭又默然不語。
王皇後複懇懇切切地勸了太子一番,始令退去。
等得太子去後,就有一個宮娥笑對王皇後說道:“太子方才答複皇後的時候,”那個宮娥邊說,邊指一個绛衣宮女道:“太子似乎說她可取呢!” 王皇後聽了道:“此人本來賢淑,既是如此,就叫她去伺候太子便了。
”說完,即命侍中杜輔,掖庭令濁賢,将這個绛衣宮女,送至東宮,交與太子。
這個绛衣宮女,就是政君。
政君既入東宮,好多日不見召幸。
有一天,太子偶見這個政君,忽著素服,便召她至前,問她何故戴孝。
政君跪下奏道:“奴婢因為司馬良娣,未曾生育,陽世如果沒人戴孝,陰間必甚寂寞。
奴婢之舉,無非要望司馬良娣早日去入天堂的意思。
”太子聽畢,心裡一個高興,當晚就命她侍寝。
說也稀奇,太子本有姬妾十幾個人,七八年之中,未得一男半女,卻與政君一宵同夢,便即一索得男。
甘露三年秋季,太子宮内甲觀晝堂,忽有呱呱之聲,有人報知宣帝。
宣帝知己抱孫,當然大悅,賜名為骜。
彌月之後,即令保姆抱去相見,撫摩兒頂,号為太孫。
嗣後常令在側,一刻不見,就要問及。
不料翁孫緣淺,不到兩載,宣帝崩逝。
太子仰承父意,自己一經繼位,便拟立骛為皇太子。
又因不能先子後母,乃立王政君為後。
立後未度一歲,即命骜為太子。
其時太子骜尚僅四歲呢。
元帝内事既已布置妥貼,遂辦外事。
首将諸王分遣就國。
于是淮陽王欽、楚王嚣、東平王宇,次第啟行,各蒞封土。
隻将宣帝少子竟,因未長成,雖封為清河王,仍留都中。
當時大司馬史高,職居首輔,并無才幹。
他本是告發霍氏有功,漸蒙先帝寵信,當日随班進退,人雲亦雲,所以看不出他短處,現在獨當一面,自然露出馬腳來了。
元帝登基未久,不便斥退老臣,但把朝廷大事,責成蕭望之、周堪二人決斷。
二人又是元帝正副師傅,因此格外信任。
望之複薦劉更生為給事中,使與侍中金敞,左右拾遺。
金敞為金日磾之侄,金安上之子,正直敢谏,有伯父風。
更生為前宗正劉德之子,博學能文,曾任谏大夫之職。
兩人當然不負望之的推薦,多所輔弼。
惟獨史高以外戚顯貴,起初尚知自己才不及人,情甘藏拙。
後見徒擁虛名,未免相形見绌,又經多數戚友慫恿,漸懷嫌隙起來。
可巧宮中有兩個宦官,很是用權。
一是中書令弘恭,一是仆射石顯。
自從霍氏族誅之後,宣帝恐怕政出權門,特召兩閹侍直,使掌奏牍文件。
兩閹小忠小信,頗得宣帝歡心。
尚幸宣帝是位英明之主,雖然任用兩閹,猶能制其跋扈。
及到元帝手裡,英明已經不及乃父,又屬新主嗣阼,對于舊日近臣,更要重視三分。
因此之故,兩閹得以蹯踞宮庭,漸漸欺蒙元帝起來。
正想聯絡外援的當口,史高有心結合,自然打成一氣,表裡為奸了。
石顯為人尤其刁猾,時至史高府中,參預謀議。
事被蕭望之等看破,特向元帝進言,請罷中書宦官,上法古時不近刑人的遺訓。
元帝其時已為兩閹所盡,留中不報。
望之憤而辭職,元帝居然準奏。
因此國事日非,已不似宣帝時代太平。
這且不在話下,單說元帝因為時常有病,每每深居簡出,隻在後宮取樂。
那時除了王皇後外,要算馮、傅兩位婕妤,最為寵幸。
傅婕妤系河南溫縣人氏,早年喪父,母又改嫁。
傅婕妤當時年幼,流離入都,得侍上官太後,善伺意旨,進為才人,後來輾轉賜與元帝。
憑她的柔顔麗質,趨承左右,甚得歡心。
就是宮中女役,因她待下恩多,無不極口稱頌,常常飲酒酹地,祝她康劍幾年之後,生下一男一女:女為平都公主,男名康,永光三年,封為濟陽王,傅婕妤因得進号昭儀。
元帝對她母子二人,萬分憐愛,甚至過于皇後太子。
光祿大夫匡衡,曾經上書進谏,請元帝分出嫡庶,不可使卑踰尊。
元帝總算采納,遂任匡衡為太子太傅。
匡衡受命之日,倒也高興,以為元帝既是納谏,必定已知前非。
豈知元帝憐愛傅昭儀母子如故,匡衡隻得辭職,元帝并不挽留。
傅昭儀之外,就要輪到馮婕妤了。
馮婕妤的家世,又與傅昭儀不同。
她的父親,便是光祿大夫馮奉世。
奉世讨平莎車,嗣因矯诏犯了嫌疑,未得封侯,元帝初年,遷為光祿勳。
未幾隴西羌人,為了護羌校尉辛湯嗜酒好殺,激變起事,元帝素知奉世深谙兵法,授為右将軍,率兵征讨,一戰平羌,封為關内侯,升任左将軍,并授其子野王為左馮翊。
馮婕妤系野王之妹,由元帝召入後宮,拜為婕妤,生子名興,漸承寵幸。
”王皇後道:“司馬良娣死得固屬冤枉,你的父皇已把阮甘霖革職,也算對得住司馬良娣的了。
你若再替她去守節,子嗣關系,如何交代祖宗宗廟呢?這幾個宮女,乃是你的父皇之命,不去違拗,方算孝子!”說着,又指這五個宮女道:“你倒說說看,這幾個之中,難道一個都不贊成麼?”太子奭聽了,勉強将眼睛朝這五個人望了一望道:“内中隻有一個,稍覺可齲”王皇後問他是哪一個,太子奭又默然不語。
王皇後複懇懇切切地勸了太子一番,始令退去。
等得太子去後,就有一個宮娥笑對王皇後說道:“太子方才答複皇後的時候,”那個宮娥邊說,邊指一個绛衣宮女道:“太子似乎說她可取呢!” 王皇後聽了道:“此人本來賢淑,既是如此,就叫她去伺候太子便了。
”說完,即命侍中杜輔,掖庭令濁賢,将這個绛衣宮女,送至東宮,交與太子。
這個绛衣宮女,就是政君。
政君既入東宮,好多日不見召幸。
有一天,太子偶見這個政君,忽著素服,便召她至前,問她何故戴孝。
政君跪下奏道:“奴婢因為司馬良娣,未曾生育,陽世如果沒人戴孝,陰間必甚寂寞。
奴婢之舉,無非要望司馬良娣早日去入天堂的意思。
”太子聽畢,心裡一個高興,當晚就命她侍寝。
說也稀奇,太子本有姬妾十幾個人,七八年之中,未得一男半女,卻與政君一宵同夢,便即一索得男。
甘露三年秋季,太子宮内甲觀晝堂,忽有呱呱之聲,有人報知宣帝。
宣帝知己抱孫,當然大悅,賜名為骜。
彌月之後,即令保姆抱去相見,撫摩兒頂,号為太孫。
嗣後常令在側,一刻不見,就要問及。
不料翁孫緣淺,不到兩載,宣帝崩逝。
太子仰承父意,自己一經繼位,便拟立骛為皇太子。
又因不能先子後母,乃立王政君為後。
立後未度一歲,即命骜為太子。
其時太子骜尚僅四歲呢。
元帝内事既已布置妥貼,遂辦外事。
首将諸王分遣就國。
于是淮陽王欽、楚王嚣、東平王宇,次第啟行,各蒞封土。
隻将宣帝少子竟,因未長成,雖封為清河王,仍留都中。
當時大司馬史高,職居首輔,并無才幹。
他本是告發霍氏有功,漸蒙先帝寵信,當日随班進退,人雲亦雲,所以看不出他短處,現在獨當一面,自然露出馬腳來了。
元帝登基未久,不便斥退老臣,但把朝廷大事,責成蕭望之、周堪二人決斷。
二人又是元帝正副師傅,因此格外信任。
望之複薦劉更生為給事中,使與侍中金敞,左右拾遺。
金敞為金日磾之侄,金安上之子,正直敢谏,有伯父風。
更生為前宗正劉德之子,博學能文,曾任谏大夫之職。
兩人當然不負望之的推薦,多所輔弼。
惟獨史高以外戚顯貴,起初尚知自己才不及人,情甘藏拙。
後見徒擁虛名,未免相形見绌,又經多數戚友慫恿,漸懷嫌隙起來。
可巧宮中有兩個宦官,很是用權。
一是中書令弘恭,一是仆射石顯。
自從霍氏族誅之後,宣帝恐怕政出權門,特召兩閹侍直,使掌奏牍文件。
兩閹小忠小信,頗得宣帝歡心。
尚幸宣帝是位英明之主,雖然任用兩閹,猶能制其跋扈。
及到元帝手裡,英明已經不及乃父,又屬新主嗣阼,對于舊日近臣,更要重視三分。
因此之故,兩閹得以蹯踞宮庭,漸漸欺蒙元帝起來。
正想聯絡外援的當口,史高有心結合,自然打成一氣,表裡為奸了。
石顯為人尤其刁猾,時至史高府中,參預謀議。
事被蕭望之等看破,特向元帝進言,請罷中書宦官,上法古時不近刑人的遺訓。
元帝其時已為兩閹所盡,留中不報。
望之憤而辭職,元帝居然準奏。
因此國事日非,已不似宣帝時代太平。
這且不在話下,單說元帝因為時常有病,每每深居簡出,隻在後宮取樂。
那時除了王皇後外,要算馮、傅兩位婕妤,最為寵幸。
傅婕妤系河南溫縣人氏,早年喪父,母又改嫁。
傅婕妤當時年幼,流離入都,得侍上官太後,善伺意旨,進為才人,後來輾轉賜與元帝。
憑她的柔顔麗質,趨承左右,甚得歡心。
就是宮中女役,因她待下恩多,無不極口稱頌,常常飲酒酹地,祝她康劍幾年之後,生下一男一女:女為平都公主,男名康,永光三年,封為濟陽王,傅婕妤因得進号昭儀。
元帝對她母子二人,萬分憐愛,甚至過于皇後太子。
光祿大夫匡衡,曾經上書進谏,請元帝分出嫡庶,不可使卑踰尊。
元帝總算采納,遂任匡衡為太子太傅。
匡衡受命之日,倒也高興,以為元帝既是納谏,必定已知前非。
豈知元帝憐愛傅昭儀母子如故,匡衡隻得辭職,元帝并不挽留。
傅昭儀之外,就要輪到馮婕妤了。
馮婕妤的家世,又與傅昭儀不同。
她的父親,便是光祿大夫馮奉世。
奉世讨平莎車,嗣因矯诏犯了嫌疑,未得封侯,元帝初年,遷為光祿勳。
未幾隴西羌人,為了護羌校尉辛湯嗜酒好殺,激變起事,元帝素知奉世深谙兵法,授為右将軍,率兵征讨,一戰平羌,封為關内侯,升任左将軍,并授其子野王為左馮翊。
馮婕妤系野王之妹,由元帝召入後宮,拜為婕妤,生子名興,漸承寵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