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百三十六 ◎鱗介部八

關燈


    于時,夾兩岸随看者數百人,皆謂赤龍大鯉從淵而出。

    此亦唐斐搏興之兆。

     楊咳戤《洛陽伽藍記》曰:京師語曰:"伊洛鯉鲂,貴於牛羊。

    " 《廣五行記》曰:隋炀帝大業初,為詩,令宮人唱之,曰:"三月三日向江頭,正見鯉魚江上遊。

    意欲垂釣往撩取,恐是蛟龍還複休。

    "鯉魚即唐之國姓。

    俄而唐有天下,故歌辭曰:"客從遠方來,贈我慫沭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 《古歌·甯戚辭》曰:中有鯉魚長尺半,敝布衣裳不複骭。

     ○鰋魚 《爾雅》曰:鰋。

    (今鰋額白魚。

    音偃。

    ) 《毛詩·鹿鳴·魚麗》曰:魚麗于罶,鰋、鯉。

    (鰋,鲇也。

    ) 謝承《後漢書》曰:陳蕃為郡法曹吏。

    正月,朝見太守王龔。

    客有貢白魚於龔者,龔曰:"汝南乃有此魚。

    "蕃曰:"魚大且明咐戤德。

    " 《晉書》曰:夏統,字仲禦。

    母礎,詣洛市藥。

    會三月上已,洛中王公已下,并至浮橋。

    統并弗之顧。

    太尉賈充怪而問之曰:"卿居海濱,頗能水戲乎?"答曰:"可。

    "乃操柁正橹,折旋中流。

    於是風波振駭,俄而白魚跳入舡中者有八九,觀者皆悚遽。

     郦善長《水經注》曰:聖水出上谷東南,流經大坊嶺下。

    嶺之東首山下有石穴,東北洞開,穴中有水。

    耆舊傳言:昔有沙門釋惠珍者,常尋之,旁水入穴,三裡有餘,穴分為二:一穴漸小,西北出,不知趣詣;一穴西南出,入經五六日方還。

    又不測短長,其水夏冷冬溫。

    春秋有白魚出穴數日,及人有彩食者,美珍常味。

    蓋亦丙穴嘉魚之類。

     《列仙傳》曰:陵陽子明釣於溪,得白龍,子明解釣謝之。

    後數十年得白魚,腹中有書,教子明服食之法。

    三年,白龍來迎之。

     ○鳣魚 《毛詩·谷風·四月》曰:匪鳣匪鲔,潛逃于淵。

     《詩義疏》曰:鳣,身似龍,銳頭,口在颔下,背上腹下皆有甲,大者千馀斤。

     《後漢書》曰:楊震常客居湖城,衆人謂之晚貴,震志愈笃。

    後有冠雀銜三鳣魚飛集講堂前,(冠音貫,即鹳雀也。

    )都講取魚進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像也。

    數三者,法三台。

    先生自此升矣。

    " 《淮南子》曰:牛蹄之涔,不生鳣鯉。

     《抱樸子》曰:彩燕巢而求鳳卵,搜井底而捕鳣魚,雖加至勤,非其所有也。

     《水經》曰:漢水又東為鳣湍,洪波奔蕩,崩浪雲頹。

    耆舊言:"有鳣魚奮鳍溯流,望濤直上,至此則爆鰓失濟,故因名湍矣。

    " 又曰:鳣鲔,鯉也,出鞏穴。

    三月則上渡龍門,得渡為龍矣,否則點額而還。

     張衡《西京賦》曰:鳣鲔鱮鮦。

     郭璞《江賦》曰:魚則叔鲔王鳣。

     孫綽《望海賦》曰:文鯉黃鳣。

     ○鲔魚 《爾雅》曰:鮥、(音洛。

    )〈魚卡〉,(音叔。

    )鲔。

    (鲔,鳣屬也。

    大者名王鲔,小者名〈魚卡〉鲔。

    今宜都郡自荊門以上江中通出鱏鲔之魚。

    有一魚,狀似鳣而小,建平人呼鮥子,即此魚也。

    鱏音尋。

    ) 《毛詩·淇澳·碩人》曰:施罟濊濊,鳣鲔撥撥。

     《毛詩義疏》曰:鲔魚出海,三月從河上,形似麗獰蘘色青,黑頭小而尖,如鐵兜鍪,口在颔下。

    今東菜遼東人謂之尉魚,或謂仲明魚。

    仲明者,樂浪尉,溺死海中,化為此魚也。

     《禮記·月令》曰:季春,薦鲔於寝廟。

    (進時羹味。

    ) 《淮南子》曰:夫牛蹄之涔,不生鳣鲔。

     又曰:禹決江疏河,鑿龍門,辟伊阙。

    龍門本有水門,鲔魚由其中上行,得上過者便為龍。

    門,禹辟而大之,故言鑿。

     《抱樸子》曰:寸鲔泛濫蹄死昀晷,則謂天下無四海之廣也;芒蝪宛轉果核之内,則謂八極之界盡於茲也。

     《博物志》曰:河陰岫穴出鲔魚焉。

     ○〈魚亘〉(公贈反)〈魚瞢〉魚(武亘反) 《魏武四時食制》曰:〈魚瞢〉,一名黃魚,大數百斤,骨軟可食,出較恤犍為。

     《淮南子》曰:季春,天子始乘舟,薦鲔於寝廟,乃為麥祈實。

    (鲔,瞢魚也。

    天子乘舟,捕魚者以薦進廟也。

    ) 司馬相如《上林賦》曰:〈魚亘〉〈魚瞢〉漸離。

     左思《吳都賦》曰:筌〈魚亘〉〈魚瞢〉。

     《太平禦覽》 宋·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