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經筵甫罷。
且令法從以小休。
寶輦徐行。
不鄙齋居而歷覽。
莫知手之舞足之蹈。
是以動於中形於言。
〈中謝。
〉竊以帝王無爲而成功。
文德所以稱經緯。
聖賢有敎而立法。
微言所以布簡編。
苟菁莪不廢於育才。
則金口可期於駕說。
彼周秦之士。
非自肆以自拘。
從夏商之興。
有曰校而曰序。
然而道之興廢有自。
世之理亂不同。
白駒歎不食於塲苗。
靑衿刺常在於城闕。
衆言淆亂。
雖好辯莫止於異端。
千載寂寥。
惟知解實難於一遇。
伏遇聖上襲高之爵。
廣文之聲。
醇乎上哲之資。
浸以多聞之懿。
誠則明矣。
旣能緻廣大而盡精微。
神而化之。
固將一道德而同風俗。
當去聖之遠。
述墜地之餘。
獨斷睿謀。
丕承先旨。
謂其所過者必化。
莫若以身而自先。
始至橋門。
屛去警蹕。
乃升師室。
親奠豆觴。
仍命鴻儒。
俾陳大訓。
賜以廣座。
延見漢博士之官。
飮以靈芽。
遍及魯諸生之列。
更紆玉色。
俯顧黌堂。
博帶裒衣。
親奉翠華之下。
茅簷葦箔。
久留天日之光。
斧藻儒林。
光華史筆。
昔黃帝順下風於廣成子。
蜀主緻三顧於孔明廬。
徒涉空文。
尙微實効。
豈如今日之高緻。
夐越百王之遺芳。
臣等久費大烹。
殊無上報。
値萬世之幸會。
對一人之宏休。
若有使然。
罔知所措。
文章華國。
是亦小夫斷斷之才。
忠義輔君。
誓立王臣蹇蹇之節。
又謝幸學表 鳴蹕下天。
駐杏壇之白日。
談經膝席。
擁闕裡之靑衿。
首善自乎京師。
懽心交於海宇。
〈中謝。
〉竊以天下均是性也。
性非敎化不明。
王道必由學乎。
學以經術爲本。
豈一日而廢此。
自三代以共之。
洪惟先代之右文。
高出百王之稽古。
奮然英斷。
闢此賢關。
專六經以黜雕蟲篆刻之工。
置博士以嚴月試季考之法。
雖斷斷無他技。
孰不被陶冶而成。
使藹藹多吉人。
皆願爲國家之用。
而以仙丹促白雲之駕。
山仞有一簣之虧。
非常之元。
尙多衆人是非之說。
將興也命。
此在陛下繼述之功。
故忘斧鉞之誅。
輒有封章之黷。
天門海隔。
恐未動於淸衷。
聖學日新。
豈有忘於前烈。
翹首以待。
有年于玆。
伏遇聖上孝悌通神明。
儒雅出天性。
議道自己。
措之事業於無窮。
執古禦今。
順其性命而各正。
討睿考已成之憲。
興魯邦未衰之文。
枉黃屋於上庠。
謁素王而北面。
親臨經幄。
迎見師儒。
講無逸篇。
擧三宗而鑒戒。
復辟雍制。
定一代之典章。
臣等以旦暮千載之遭逢。
與搢紳先生而上下。
瞻玉色於咫尺。
無異簡子之夢中。
獻瞽言於軒墀。
有同輪扁之堂下。
但相顧以驚歎。
至或垂於涕洟。
唯當附翼攀鱗。
終見聖域室家之美。
昂霄聳壑。
獲成明堂梁棟之材。
玆爲報效之階。
幽有鬼神之質。
謝回付逃背人表 臣諱言。
準天眷二年十一月東路兵馬都部署司牒。
奉尙書兵部符承都省箚子。
曷隣路都統所申。
有高麗逃背人回憨稱係本國西京人民。
與火內七人同共商量。
就來報告。
伏乞照驗。
尙書省會驗。
高麗臣屬本朝以來。
謹守信禮。
必是前人亡命避罪。
臣等商議卻行分付奏訖。
奉聖旨準奏行尋行下來遠城牒高麗國寧德城到請移文曷隣路對境州郡一面牒取前人交受訖。
〈此閒有脫。
語不全。
〉卽非西京人。
是東路宣德鎭人韓俊臣。
竊料姦人亡命避罪。
冒易名姓。
欲生事端。
伏蒙聖慈特降指揮。
許令兵馬司交付。
今已定罪處斷者。
人佚越疆。
義當誅戮。
命嚴出綍。
聽許放還。
〈中謝。
〉念此海邦。
接于仁壤。
烹小鮮而寡??。
使赤子以犯非。
跳梁塞垣。
伺偵邏之不謹。
坯穴神社。
謂熏鑿之可逃。
旣以誤國而肆姦。
焉知冒名而易姓。
緻煩執事。
待報申由。
仰惟上聖之照臨。
曲察小人之情僞。
使出諸境。
不留其中。
此蓋皇帝湯德克寬。
舜仁丕冒。
憫臣無華之悃。
諒臣事大之忠。
防遏匹夫之逋逃。
保全下國之期待。
雖民無恒産。
皆由賦政之多尤。
而國有常刑。
敢不正名而定罪。
誓殫駑力。
永報鴻恩。
代金仁存謝門下侍中表 危誠悃愊。
輒忘三瀆之煩。
睿訓丁寧。
終奪匹夫之志。
顧恩豐而命重。
至情窘而辭窮。
敢不祗承。
但以榮懼。
〈中謝。
〉臣聞爵祿君所以馭賢之器。
功名臣所以報上之資。
苟非立經世之功樹庇民之業。
享萬鍾之祿處三公之宗。
則下不免虛受之譏。
而上亦有謬擧之失。
故明主必器人而使。
智者必量力而行也。
而臣以衰遲無用之質。
當希闊難遇之期。
雖在疾病之中。
曲煩聖神之眷。
賜予旣足潤屋。
存候相繼踵門。
使餘喘復連。
殘骸再肉。
恩實踰於天地父母。
非臣一二語言而可盡者也。
矧復官以侍中。
位加太傅。
掌邦三禮。
監國史編。
此皆人臣莫大之榮。
而非老拙可勝之任。
故冒鐵鉞。
累抗封章。
願守分涯。
以避賢路。
而陛下以剜印爲戒。
反汙爲嫌。
再諭至懷。
趣令視事。
伏讀詔旨。
幡然改思。
以爲君臣之閒。
無異父子之義。
父之命子。
惟所東西。
臣之事君。
必有終始。
況自陛下接千齡之統。
而臣微一日之勞。
如執小廉。
又非夙志。
然念臣之此擧。
實爲衆所共驚。
但願陛下嚴恭寅畏之心。
復行祖宗敦樸純一之政。
掃除積弊。
休養殘氓。
多士睦於朝。
萬物遂於野。
則臣朝受簪紱。
暮賜蓋帷。
是足爲榮。
夫何復悔。
鳳池溫樹。
念今昔之依然。
白首丹心。
恨桑楡之已晚。
此蓋稽古以發聖人之薀畜。
設官以招天下之才能。
有臣三千。
鹹與虎王而同德。
大功二十。
邁於虞舜之知人。
尙思黃髮之言。
共理繁機之務。
數垂明詔。
每形注意之勤。
首冠群公。
不責防賢之罪。
莫階知止之?。
重負有加之至誠。
緜力何施。
但嘉天縱之上智。
孤忠尙在。
更誓歲寒而後凋。
代文公美謝禮部尙書表 天有顯道。
一明懷璧之尤。
汝作秩宗。
申錫演綸之命。
理無牢讓。
輒此冒居。
〈中謝。
〉臣章句腐儒。
鬥筲淺器。
自先王之潛邸。
以國士而見知。
每親造膝之言。
遂至攀龍之日。
勤勞二紀。
庶伸塵露之微。
僶勉一心。
久忝樞機之任。
上無欺君反覆之計。
下無妬賢炰烋之容。
忽承千載之上仙。
莫獲三良之從死。
高爵厚祿。
雖慙小器之盈。
送往事居。
思報兩朝之眷。
且令法從以小休。
寶輦徐行。
不鄙齋居而歷覽。
莫知手之舞足之蹈。
是以動於中形於言。
〈中謝。
〉竊以帝王無爲而成功。
文德所以稱經緯。
聖賢有敎而立法。
微言所以布簡編。
苟菁莪不廢於育才。
則金口可期於駕說。
彼周秦之士。
非自肆以自拘。
從夏商之興。
有曰校而曰序。
然而道之興廢有自。
世之理亂不同。
白駒歎不食於塲苗。
靑衿刺常在於城闕。
衆言淆亂。
雖好辯莫止於異端。
千載寂寥。
惟知解實難於一遇。
伏遇聖上襲高之爵。
廣文之聲。
醇乎上哲之資。
浸以多聞之懿。
誠則明矣。
旣能緻廣大而盡精微。
神而化之。
固將一道德而同風俗。
當去聖之遠。
述墜地之餘。
獨斷睿謀。
丕承先旨。
謂其所過者必化。
莫若以身而自先。
始至橋門。
屛去警蹕。
乃升師室。
親奠豆觴。
仍命鴻儒。
俾陳大訓。
賜以廣座。
延見漢博士之官。
飮以靈芽。
遍及魯諸生之列。
更紆玉色。
俯顧黌堂。
博帶裒衣。
親奉翠華之下。
茅簷葦箔。
久留天日之光。
斧藻儒林。
光華史筆。
昔黃帝順下風於廣成子。
蜀主緻三顧於孔明廬。
徒涉空文。
尙微實効。
豈如今日之高緻。
夐越百王之遺芳。
臣等久費大烹。
殊無上報。
値萬世之幸會。
對一人之宏休。
若有使然。
罔知所措。
文章華國。
是亦小夫斷斷之才。
忠義輔君。
誓立王臣蹇蹇之節。
又謝幸學表 鳴蹕下天。
駐杏壇之白日。
談經膝席。
擁闕裡之靑衿。
首善自乎京師。
懽心交於海宇。
〈中謝。
〉竊以天下均是性也。
性非敎化不明。
王道必由學乎。
學以經術爲本。
豈一日而廢此。
自三代以共之。
洪惟先代之右文。
高出百王之稽古。
奮然英斷。
闢此賢關。
專六經以黜雕蟲篆刻之工。
置博士以嚴月試季考之法。
雖斷斷無他技。
孰不被陶冶而成。
使藹藹多吉人。
皆願爲國家之用。
而以仙丹促白雲之駕。
山仞有一簣之虧。
非常之元。
尙多衆人是非之說。
將興也命。
此在陛下繼述之功。
故忘斧鉞之誅。
輒有封章之黷。
天門海隔。
恐未動於淸衷。
聖學日新。
豈有忘於前烈。
翹首以待。
有年于玆。
伏遇聖上孝悌通神明。
儒雅出天性。
議道自己。
措之事業於無窮。
執古禦今。
順其性命而各正。
討睿考已成之憲。
興魯邦未衰之文。
枉黃屋於上庠。
謁素王而北面。
親臨經幄。
迎見師儒。
講無逸篇。
擧三宗而鑒戒。
復辟雍制。
定一代之典章。
臣等以旦暮千載之遭逢。
與搢紳先生而上下。
瞻玉色於咫尺。
無異簡子之夢中。
獻瞽言於軒墀。
有同輪扁之堂下。
但相顧以驚歎。
至或垂於涕洟。
唯當附翼攀鱗。
終見聖域室家之美。
昂霄聳壑。
獲成明堂梁棟之材。
玆爲報效之階。
幽有鬼神之質。
謝回付逃背人表 臣諱言。
準天眷二年十一月東路兵馬都部署司牒。
奉尙書兵部符承都省箚子。
曷隣路都統所申。
有高麗逃背人回憨稱係本國西京人民。
與火內七人同共商量。
就來報告。
伏乞照驗。
尙書省會驗。
高麗臣屬本朝以來。
謹守信禮。
必是前人亡命避罪。
臣等商議卻行分付奏訖。
奉聖旨準奏行尋行下來遠城牒高麗國寧德城到請移文曷隣路對境州郡一面牒取前人交受訖。
〈此閒有脫。
語不全。
〉卽非西京人。
是東路宣德鎭人韓俊臣。
竊料姦人亡命避罪。
冒易名姓。
欲生事端。
伏蒙聖慈特降指揮。
許令兵馬司交付。
今已定罪處斷者。
人佚越疆。
義當誅戮。
命嚴出綍。
聽許放還。
〈中謝。
〉念此海邦。
接于仁壤。
烹小鮮而寡??。
使赤子以犯非。
跳梁塞垣。
伺偵邏之不謹。
坯穴神社。
謂熏鑿之可逃。
旣以誤國而肆姦。
焉知冒名而易姓。
緻煩執事。
待報申由。
仰惟上聖之照臨。
曲察小人之情僞。
使出諸境。
不留其中。
此蓋皇帝湯德克寬。
舜仁丕冒。
憫臣無華之悃。
諒臣事大之忠。
防遏匹夫之逋逃。
保全下國之期待。
雖民無恒産。
皆由賦政之多尤。
而國有常刑。
敢不正名而定罪。
誓殫駑力。
永報鴻恩。
代金仁存謝門下侍中表 危誠悃愊。
輒忘三瀆之煩。
睿訓丁寧。
終奪匹夫之志。
顧恩豐而命重。
至情窘而辭窮。
敢不祗承。
但以榮懼。
〈中謝。
〉臣聞爵祿君所以馭賢之器。
功名臣所以報上之資。
苟非立經世之功樹庇民之業。
享萬鍾之祿處三公之宗。
則下不免虛受之譏。
而上亦有謬擧之失。
故明主必器人而使。
智者必量力而行也。
而臣以衰遲無用之質。
當希闊難遇之期。
雖在疾病之中。
曲煩聖神之眷。
賜予旣足潤屋。
存候相繼踵門。
使餘喘復連。
殘骸再肉。
恩實踰於天地父母。
非臣一二語言而可盡者也。
矧復官以侍中。
位加太傅。
掌邦三禮。
監國史編。
此皆人臣莫大之榮。
而非老拙可勝之任。
故冒鐵鉞。
累抗封章。
願守分涯。
以避賢路。
而陛下以剜印爲戒。
反汙爲嫌。
再諭至懷。
趣令視事。
伏讀詔旨。
幡然改思。
以爲君臣之閒。
無異父子之義。
父之命子。
惟所東西。
臣之事君。
必有終始。
況自陛下接千齡之統。
而臣微一日之勞。
如執小廉。
又非夙志。
然念臣之此擧。
實爲衆所共驚。
但願陛下嚴恭寅畏之心。
復行祖宗敦樸純一之政。
掃除積弊。
休養殘氓。
多士睦於朝。
萬物遂於野。
則臣朝受簪紱。
暮賜蓋帷。
是足爲榮。
夫何復悔。
鳳池溫樹。
念今昔之依然。
白首丹心。
恨桑楡之已晚。
此蓋稽古以發聖人之薀畜。
設官以招天下之才能。
有臣三千。
鹹與虎王而同德。
大功二十。
邁於虞舜之知人。
尙思黃髮之言。
共理繁機之務。
數垂明詔。
每形注意之勤。
首冠群公。
不責防賢之罪。
莫階知止之?。
重負有加之至誠。
緜力何施。
但嘉天縱之上智。
孤忠尙在。
更誓歲寒而後凋。
代文公美謝禮部尙書表 天有顯道。
一明懷璧之尤。
汝作秩宗。
申錫演綸之命。
理無牢讓。
輒此冒居。
〈中謝。
〉臣章句腐儒。
鬥筲淺器。
自先王之潛邸。
以國士而見知。
每親造膝之言。
遂至攀龍之日。
勤勞二紀。
庶伸塵露之微。
僶勉一心。
久忝樞機之任。
上無欺君反覆之計。
下無妬賢炰烋之容。
忽承千載之上仙。
莫獲三良之從死。
高爵厚祿。
雖慙小器之盈。
送往事居。
思報兩朝之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