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百四

關燈
雲飛、鄭國鴻、均在定海陣亡。

    曾經加恩優恤。

    并各賞給騎都尉等世職。

    現在該故員等子孫。

    應已承襲有人。

    着各該原籍督撫查明襲職者如已及歲。

    即與前經賞給文舉人之葛以簡、鄭铦、鄭锷、及賞給武舉人之葛以敦等、一并給咨送部引見。

    毋得遲延。

     ○又谕、梁萼涵奏、河東鹽引壅滞。

    未能依限奏銷。

    懇恩展緩一摺。

    鹽引奏銷例有定限。

    本不容藉口援案。

    動辄展緩。

    上年河東鹽引積壓過多。

    準予展限奏銷。

    本年因乏商節次告退。

    新商接辦較遲。

    據該撫查明引鹽未經配運者。

    尚有三百八九十名之多。

    趕辦奏銷。

    期限已迫。

    自系實在情形。

    着照所請、河東鹽引準其緩至六月内奏銷。

    以纾商力。

     ○修河南河内、武陟、孟、三縣堤堰各工。

    從巡撫鄂順安請也。

     ○給河南中牟、祥符、通許、陳留、杞、尉氏、淮甯、西華、沈邱、太康、扶溝、項城、陽武、鹿邑、睢、十五州縣上年被水災民三月口糧。

     ○乙卯。

    谕内閣、布彥泰等奏、會訊聯順達明阿互相揭參各款。

    分别定拟一摺。

    此案聯順于家人李壽私向所部回子伯克借貸銀兩。

    毫無覺察。

    迨事後僅令退還。

    并不奏請究辦。

    實屬意存消弭。

    聯順着即革職。

    發往軍台效力贖罪。

    達明阿兩次饋送聯順馬匹土宜。

    不知遠嫌。

    着交部嚴加議處。

    嗣後新疆各大臣惟當潔己奉公。

    不準與所部回子伯克交結。

    并不準各城饋送馬匹土宜等物。

    傥仍濫受苞苴。

    不知自愛。

    一經發覺。

    朕必将饋送及收受之人重治其罪。

    決不寬貸。

     ○又谕、本日裕誠等進呈繙譯會試照額取中滿洲二卷。

    并聲明駐防試卷多不合式。

    不敢率行取中等語。

    着裕誠等即于駐防試卷中。

    擇其文理尚可者四卷。

    密封進呈候旨。

     ○丙辰。

    谕内閣、前據裕誠等奏、駐防試卷多不合式。

    不敢率行取中。

    當降旨令将文理尚可者四卷進呈候旨。

    茲據該尚書等酌選呈覽。

    朕詳加校閱。

    實系不能合式。

    惟念該舉人等初次改試繙譯。

    誦習未久。

    體例尚疏。

    若概從擯斥。

    未免阻其登進之心。

    特于四卷中酌取一卷。

    令與京旗試卷一體取中。

    此系朕格外從寬。

    勉強節取。

    嗣後各該舉人必當勤加練習。

    以期日益精通。

    用副朕敦本崇實諄諄诰誡之意。

    傥仍狃于積習。

    視若具文。

    下科會試時仍複不能合式。

    必當一律擯棄。

    勿謂寬典可濫邀也。

    将此通谕知之。

     ○以大學士潘世恩、禮部尚書特登額、兵部尚書許乃普、都察院左都禦史文慶、吏部右侍郎侯桐、兵部左侍郎朱嶟、工部右侍郎賈桢、内閣學士羅文俊、為殿試讀卷官。

     ○以故阿巴哈納爾紮薩克貝子伊達木紮布子桑齋薩拉特多布、襲爵。

     ○丁巳。

    上詣黑龍潭神祠拈香。

     ○策試天下貢士焦春宇等二百九名于保和殿。

    制曰。

    朕寅承昊蒼眷命。

    列聖丕基。

    兢兢業業。

    夙夜不敢康。

    二十有四年于茲矣。

    顧臣鄰尚少笃棐之忱。

    士子猶蹈輕浮之習。

    邊圉之地利未盡開。

    九府之圜法未盡善。

    措施何以當。

    智慮何以周。

    斟酌古今。

    揆度時勢。

    爾多士稽古有素。

    敷奏以言。

    必有嘉谟。

    用裨實政。

    大臣法。

    小臣廉。

    官職相序。

    君臣相正。

    國之肥也。

    然則欲正君臣。

    序官職。

    必自大臣始矣。

    親民之官。

    莫如守令。

    守令之賢否。

    視乎上官之取舍。

    古者興廉舉孝。

    敦崇節行。

    日計不足。

    月計有餘。

    兩漢循吏。

    大抵郡守令長。

    而公卿時出其中。

    玺書裦勉。

    增秩賜金。

    取才之道。

    意主風化。

    其尚有合于古欤。

    郭子儀減樂于楊绾。

    李師古折謀于杜黃裳。

    豈武臣疆帥。

    亦視朝廷為轉移欤。

    抑中外相維。

    大小相系。

    自然之勢欤。

    三物教民。

    何以克收實效。

    三載考績。

    何以力屏具文。

    取人以身之義。

    可指陳欤。

    士者、民之望國之桢也。

    孔門論士。

    何以首重行己有恥。

    孟子亦言恥之于人大矣。

    然則知恥近勇。

    人心風俗所系。

    顧不重欤。

    三代以下。

    士風莫盛于漢。

    其時尊崇節義。

    敦厲名實。

    轉移之權。

    奚自而緻。

    清談而後。

    紹及唐末。

    風氣疊變。

    然而松柏後凋于歲寒。

    雞鳴不已于風雨。

    繄豈乏人欤。

    宋儒聿興。

    迄于明代。

    格物緻知之學。

    與漢儒之通經緻用。

    其裨益風化。

    同欤異欤。

    綜觀古今士風之所尚。

    質之孔孟之言。

    将欲挽隤靡。

    返淳樸。

    變化而愧厲之。

    何道之從欤。

    自黃帝經土設井。

    而寓兵于農之法興。

    三代因之。

    無所謂屯田也。

    漢文帝募民耕塞下。

    始有屯田之說。

    漢武通西域後。

    屯田渠犁。

    其後日益加多。

    如芍陂、南陽、合肥、成都、金城、不可枚舉。

    其在西域者。

    能詳考欤。

    古者播谷勸耕。

    爰有農官之設。

    農師田畯之名。

    備見經傳。

    西域屯官名見于史者。

    能胪舉欤。

    耕種必資灌溉。

    鄧艾穿渠。

    最資利賴。

    西域之水可導以溉田者。

    能徵于古以言之欤。

    唐代營屯并稱。

    或謂以兵民分。

    其說然欤。

    唐時諸道所開之屯。

    凡九百二十有二。

    今西域尚有遺迹欤。

    種植之法。

    詳于農書。

    前代屯田。

    有行區田者。

    其法最善。

    能詳考而言其制欤。

    古者賦通百物。

    皆以布帛菽粟相交易。

    自大禹有曆山之鑄。

    而其利始興。

    太公立九府之法。

    而其用遂廣。

    周官外府泉府所掌。

    皆以錢為斂散。

    能詳言之欤。

    秦并天下币為二等。

    漢武造白金三品。

    尋廢不行。

    是上下通行之貨。

    壹皆以錢。

    未嘗用銀也。

    以銀為币。

    始于何時。

    行于何地。

    其式若何。

    其直若何。

    采銀何以有禁。

    用銀何以稱便。

    能一一縷述之欤。

    錢式以何代為最善。

    論錢法者以何人為最詳。

    蓋其用取乎流通。

    利溥于民。

    而權操于國。

    制行于上。

    而弊除于下。

    必如是而後可為至善也。

    宋始有交子鈔行之名。

    有元一代。

    率用寶鈔。

    明亦間踵而行之。

    流弊滋多。

    其得失究安在欤。

    凡此者以勖官常。

    而實力實心。

    毋謂恬熙為可恃。

    以敦士習。

    而防情防僞。

    毋使幸進以梯榮。

    出作入息。

    邊隅何以臻康阜之休。

    足國裕民。

    泉府何以有流通之利。

    講肄所及。

    載籍所傳。

    爾多士其詳着于篇。

    朕将親覽焉。

     ○谕内閣、讷爾經額奏、續增剝船應行更造。

    并請饬催山東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