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史官建置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夫人寓形天地,其生也若蜉蝣之在世,如白駒之過隙,猶且恥當年而功不立,疾沒世而名不聞。
上起帝王,下窮匹庶,近則朝廷之士,遠則山林之客,諒其于功也名也,莫不汲汲焉,孜孜焉。
夫如是者何哉?皆以圖不朽之事也。
何者而稱不朽乎?蓋書名竹帛而已。
向使世無竹帛,時缺史官,雖堯、舜之與桀、纣,伊、周之與莽、卓,夷、惠之與跖,蹻,商、冒之與曾、闵,俣一從物化。
墳土未幹,則善惡不分,妍媸永滅者矣。
苟史官不絕,竹帛長存,則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漢。
用使後之學者,坐披囊箧,而神交萬古,不出戶庭,而窮覽幹載,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内自省。
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懼,南史至而賊臣書,其記事載言也則如彼,其勸善懲惡也又如此。
由斯而言,則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
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故備陳其事,編之于後。
蓋史之建官,其來尚矣。
昔軒轅氏受命,倉颉、沮誦實居其職。
至于三代,其數漸繁。
案《周官》、《禮記》,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名。
太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内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曲禮》曰:"史載筆,大事書之于策,小事簡牍而已。
"《大戴禮》曰:"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則有司過之史。
"《韓詩外傳》雲:"據法守職而不敢為非者,太史令也。
"斯則史官之作,肇自黃帝,備于周室,名目既多,職務鹹異。
至于諸侯列國亦各有史官,求其位号,一同王者。
至于孔甲、尹逸,名重夏、殷,史佚、倚相,譽高周、楚,晉則伯黡司籍,魯則丘明受經,此并曆代史臣之可得言者。
降及戰國,史氏無廢。
蓋趙鞅,晉之一大夫爾,有直臣書過,操簡筆于門下。
田文,齊之一公子爾,每坐對賓客,侍史記于屏風。
至若秦、趙二主渑池交會,各命其禦史書某年某月鼓瑟、鼓缶。
此則《春秋》"君舉必書"之義也。
然則官雖無缺,而書尚有遺,故史臣等差,莫辨其序。
案《呂氏春秋》曰:"夏太史終古見桀惑亂,載其圖法出奔商。
商太史向摯見纣迷亂,載其圖法出奔周。
晉太史屠黍見晉之亂,亦以其法歸周。
"又《春秋》晉、齊太史書趙、崔之弑;鄭公孫黑強與于盟,使太史書其名,且曰七子。
昭二年,晉韓宣子來聘,觀書于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
"然則諸史之任,太史其最優乎?至秦有天下,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章》。
此則自夏迄秦,斯職無改者矣。
漢興之世,武帝又置太史公位在丞相上,以司馬談為之。
漢法,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副上丞相。
叙事如《春秋》。
及談卒,子遷嗣。
遷卒,宣帝以其官為令,行太史公文書而已。
尋自古太史之職,雖以著述為宗,而兼掌曆象、日月、陰陽、管數。
司馬遷既殁,後之續《史記》者,若褚先生、劉向、馮商、揚雄之徒,并以别職來知史務。
于是太史之署,非複記言之司。
故張衡、單飏、王立、高堂隆等,其當官見稱,唯知占侯而已。
當王莽代漢,改置柱下五史,秩如禦史。
聽事,侍傍記迹言行,蓋效古者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此其義也。
漢氏中興,明帝以班固為蘭台令史,诏撰《光武本紀》及諸列傳、《載記》。
又楊子山為郡上計吏,獻所作《哀牢傳》,為帝所異,征詣蘭台。
斯則蘭台之職,蓋當時著述之所也。
自章、和已後,圖籍盛于東觀。
凡撰漢記,相繼在乎其中,而都謂著作,竟無他稱。
當魏太和中,始置著作郎,職隸中書,其官即周之左史也。
晉元康初,又職隸秘書,著作郎一人,謂之大著作,專掌史任,又置佐著作郎八人,宋、齊已來,以"佐"名施于"作"下。
舊事,佐郎職知博采,正郎資以草傳,如正、佐有失,則秘監職思其憂。
其有才堪撰述,學綜文史,雖居他官,或兼領著作。
亦有雖為秘書監,而仍領著作郎者。
若中朝之華峤、陳壽、陸機、束晳,江左之王隐、虞預、幹寶、孫盛,宋之徐爰、蘇寶生,梁之沈約、裴子野,斯并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選也。
而齊、梁二代又置修史學士,陳氏因循,無所變革,若劉陟、謝昊、顧野王、許善心之類是也。
至若偏隅僣國,夷狄僞朝,求其史官,亦有可言者。
案《蜀志》稱王崇補東觀,許蓋掌禮儀,又郤正為秘書郎,廣求益部書籍。
斯則典校無缺,屬辭有所矣。
而陳壽評雲"蜀不置史官"者,得非厚誣諸葛乎?别有《曲筆》篇,言之詳矣 吳歸命侯時,有左右二國史之職,薛瑩為其左,華覈為其右。
又周處自左國史遷東觀令。
以斯考察,則其班秩可知。
僞漢嘉平初,公師彧以太中大夫領左國史,撰其國君臣
上起帝王,下窮匹庶,近則朝廷之士,遠則山林之客,諒其于功也名也,莫不汲汲焉,孜孜焉。
夫如是者何哉?皆以圖不朽之事也。
何者而稱不朽乎?蓋書名竹帛而已。
向使世無竹帛,時缺史官,雖堯、舜之與桀、纣,伊、周之與莽、卓,夷、惠之與跖,蹻,商、冒之與曾、闵,俣一從物化。
墳土未幹,則善惡不分,妍媸永滅者矣。
苟史官不絕,竹帛長存,則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漢。
用使後之學者,坐披囊箧,而神交萬古,不出戶庭,而窮覽幹載,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内自省。
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懼,南史至而賊臣書,其記事載言也則如彼,其勸善懲惡也又如此。
由斯而言,則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
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故備陳其事,編之于後。
蓋史之建官,其來尚矣。
昔軒轅氏受命,倉颉、沮誦實居其職。
至于三代,其數漸繁。
案《周官》、《禮記》,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名。
太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内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曲禮》曰:"史載筆,大事書之于策,小事簡牍而已。
"《大戴禮》曰:"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則有司過之史。
"《韓詩外傳》雲:"據法守職而不敢為非者,太史令也。
"斯則史官之作,肇自黃帝,備于周室,名目既多,職務鹹異。
至于諸侯列國亦各有史官,求其位号,一同王者。
至于孔甲、尹逸,名重夏、殷,史佚、倚相,譽高周、楚,晉則伯黡司籍,魯則丘明受經,此并曆代史臣之可得言者。
降及戰國,史氏無廢。
蓋趙鞅,晉之一大夫爾,有直臣書過,操簡筆于門下。
田文,齊之一公子爾,每坐對賓客,侍史記于屏風。
至若秦、趙二主渑池交會,各命其禦史書某年某月鼓瑟、鼓缶。
此則《春秋》"君舉必書"之義也。
然則官雖無缺,而書尚有遺,故史臣等差,莫辨其序。
案《呂氏春秋》曰:"夏太史終古見桀惑亂,載其圖法出奔商。
商太史向摯見纣迷亂,載其圖法出奔周。
晉太史屠黍見晉之亂,亦以其法歸周。
"又《春秋》晉、齊太史書趙、崔之弑;鄭公孫黑強與于盟,使太史書其名,且曰七子。
昭二年,晉韓宣子來聘,觀書于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
"然則諸史之任,太史其最優乎?至秦有天下,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章》。
此則自夏迄秦,斯職無改者矣。
漢興之世,武帝又置太史公位在丞相上,以司馬談為之。
漢法,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副上丞相。
叙事如《春秋》。
及談卒,子遷嗣。
遷卒,宣帝以其官為令,行太史公文書而已。
尋自古太史之職,雖以著述為宗,而兼掌曆象、日月、陰陽、管數。
司馬遷既殁,後之續《史記》者,若褚先生、劉向、馮商、揚雄之徒,并以别職來知史務。
于是太史之署,非複記言之司。
故張衡、單飏、王立、高堂隆等,其當官見稱,唯知占侯而已。
當王莽代漢,改置柱下五史,秩如禦史。
聽事,侍傍記迹言行,蓋效古者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此其義也。
漢氏中興,明帝以班固為蘭台令史,诏撰《光武本紀》及諸列傳、《載記》。
又楊子山為郡上計吏,獻所作《哀牢傳》,為帝所異,征詣蘭台。
斯則蘭台之職,蓋當時著述之所也。
自章、和已後,圖籍盛于東觀。
凡撰漢記,相繼在乎其中,而都謂著作,竟無他稱。
當魏太和中,始置著作郎,職隸中書,其官即周之左史也。
晉元康初,又職隸秘書,著作郎一人,謂之大著作,專掌史任,又置佐著作郎八人,宋、齊已來,以"佐"名施于"作"下。
舊事,佐郎職知博采,正郎資以草傳,如正、佐有失,則秘監職思其憂。
其有才堪撰述,學綜文史,雖居他官,或兼領著作。
亦有雖為秘書監,而仍領著作郎者。
若中朝之華峤、陳壽、陸機、束晳,江左之王隐、虞預、幹寶、孫盛,宋之徐爰、蘇寶生,梁之沈約、裴子野,斯并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選也。
而齊、梁二代又置修史學士,陳氏因循,無所變革,若劉陟、謝昊、顧野王、許善心之類是也。
至若偏隅僣國,夷狄僞朝,求其史官,亦有可言者。
案《蜀志》稱王崇補東觀,許蓋掌禮儀,又郤正為秘書郎,廣求益部書籍。
斯則典校無缺,屬辭有所矣。
而陳壽評雲"蜀不置史官"者,得非厚誣諸葛乎?别有《曲筆》篇,言之詳矣 吳歸命侯時,有左右二國史之職,薛瑩為其左,華覈為其右。
又周處自左國史遷東觀令。
以斯考察,則其班秩可知。
僞漢嘉平初,公師彧以太中大夫領左國史,撰其國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