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篇 自叙第三十六

關燈


    故退而私撰《史通》,以見其志。

     昔漢世劉安著書,号曰《淮南子》。

    其書牢籠天地,博極古今,上自太公,下至商鞅。

    其錯綜經緯,自謂兼于數家,無遺力矣。

    然自《淮南》已後,作者無絕。

    必商榷而言,則其流又衆。

    蓋仲尼既殁,微言不行;史公著書,是非多謬。

    由是百家諸子,詭說異辭,務為小辨,破彼大道,故揚雄《法言》生焉。

    儒者之書,博而寡要,得其糟粕,失其菁華。

    而流俗鄙夫,貴遠賤近,傳茲牴牾,自相欺惑,故王充《論衡》生焉。

    民者,冥也,冥然罔知,率彼愚蒙,牆面而視。

    或訛音鄙句,莫究本源,或守株膠柱,動多拘忌,故應劭《風俗通》生焉。

    五常異,百行殊執,能有兼偏,知有長短。

    苟随才而任使,則片善不遺,必求備而後用,則舉世莫可,故劉劭《人物志》生焉。

    夫開國承家,立身立事,一文一武,或出或處,雖賢愚壤隔,善惡區分,苟時無品藻,則理難铨綜,故陸景《典語》生焉。

    詞人屬文,其體非一,譬甘辛殊味,丹素異彩,後來祖述,識昧圓通,家有诋诃,人相掎摭,故劉勰《文心》生焉。

     若《史通》之為書也,蓋傷當時載筆之士,其義不純。

    思欲辨其指歸,殚其體統。

    夫其書雖以史為主,而餘波所及,上窮王道,下掞人倫,總括萬殊,包吞千有。

    自《法言》已降,迄于《文心》而往,固以納諸胸中,曾{滞心}不芥者矣。

    夫其為義也,有與奪焉,有褒貶焉,有鑒誡焉,有諷刺焉。

    其為貫穿者深矣,其為網羅者密矣,其所商略者遠矣,其所發明者多矣。

    蓋談經者惡聞服、杜之嗤,論史者憎言班、馬之失。

    而此書多譏往哲,喜述前非。

    獲罪于時,固其宜矣。

    猶冀知音君子,時有觀焉。

    尼父有雲:"罪我者《春秋》,知我者《春秋》。

    "抑斯之謂也。

     昔梁征士劉孝标作《叙傳》,其自比于馮敬通者有三。

    而予辄不自揆,亦竊比于揚子雲者有四焉。

    何者?揚雄嘗好雕蟲小技,老而悔其少作。

    餘幼喜詩賦,而壯都不為,恥以文士得名,期以述者自命。

    其似一也。

    揚雄草《玄》,累年不就,當時聞者,莫不哂其徒勞。

    餘撰《史通》,亦屢移寒暑。

    悠悠塵俗,共以為愚。

    其似二也。

    揚雄撰《法言》,時人競尤其妄,故作《解嘲》以訓之。

    餘著《史通》,見者亦互言其短,故作《釋蒙》以拒之。

    其似三也。

    揚雄少為範踆、劉歆所重,及聞其撰《太玄經》,則嘲以恐蓋醬瓿。

    然劉、範之重雄者,蓋貴其文彩若《長揚》、《羽獵》之流耳。

    如《太玄》深奧,理難探赜。

    既絕窺逾,故加譏诮。

    餘初好文筆,頗獲譽于當時。

    晚談史傳,遂減價于知己。

    其似四也。

    夫才唯下劣,而迹類先賢。

    是用銘之于心,持以自慰。

     抑猶有遺恨,懼不似揚雄者有一焉。

    何者?雄之《玄經》始成,雖為當時所賤,而桓譚以為數百年外,其書必傳。

    其後張衡、陸績果以為絕倫參聖。

    夫以《史通》方諸《太玄》,今之君山,即徐、朱等數君是也。

    後來張、陸,則未之知耳。

    嗟乎!傥使平子不出,公紀不生,将恐此書與糞土同捐,煙燼俱滅。

    後之識者,無得而觀。

    此予所以撫卷漣洏,淚盡而繼之以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