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我也來談談複旦大學(潘楚基)
關燈
小
中
大
超過了兩百,這樣多的課程,據我所知,在上海沒有人與它一樣。
我是從S教會大學轉學複旦的人,我嘗說如果那個人要被動地受極少數課程——如英文,聖經,——的嚴格訓練(intensivereading),則不如到S大學;如果他想要由自由意志選擇很多種類的東西,作extensivereading〔4〕,那還是來複旦好,我想不甘讀呆闆闆幾本書,也是學生進複旦的原因。
(三)它既不如官立學校有政治上的派别,也不如教會學校,有特殊的使命;它又不是那一個私人辦的,有造成學閥之可能。
因此學生在複旦,思想言論行動,都有比較的自由。
我以為隻要在小學與中學受過嚴格的訓練,大學自由一點,也無妨害,這裡許多同學的心理,恐怕也如此。
(四)在已往發展的過程中,它不僅出了幾個商人,而且各科都有舉業的同學,在社會上能得相當的信任。
(五)在校學生的社會活動力(如參加政治活動的,與專門的運動家,我并不是贊成那種出風頭的特殊階級,但我以為這也是普遍現象,不僅複旦如此)引起社會的注意。
(六)在過去與現在的複旦,雖然因為沒有政府的津貼,教會的年金,資本家的捐款,感受着嚴重的經濟壓迫,以緻進步很慢;但是這種壓迫,一天一天的減輕,隻要大家多努力一點,複旦的發揚光大,就在最近的将來,所以有許多青年仍舊願意進去共同努力。
以上所講,把馮君對複旦的批評更正了若幹,但是我并不是一個滿意複旦的人,我對整個複旦的批評,是:(一)在精神方面學校當局對教育沒有甚幺主義,他們的目的隻在傳授學生以書本上的智識,而許多學生進去,也急急于獵取文憑,但是金錢與文憑的交換,實是今日中國整個教育的一個根本問題,而不是複旦的單獨現象,所以我以為要糾正複旦美國化商業化的趨勢,最要緊的還在确立全中國的教育方針。
(二)在物質方面,設備太不夠用了。
因想要還清債務,不得不多收學生(據我所知,今秋招收學生,比去年嚴格得多了),學生增加,而住室圖書等不能比例地增加,在别校住慣了舒服房子和看慣了充量圖書等的同學,當然極感痛苦。
不過在負債過钜,元氣大傷之後,學校隻能一步一步改良而不能突飛猛進,卻也有其苦衷。
總之,我拿着複旦廿幾年的曆史看一看,我覺得複旦仍舊是在進化,不過這種進化,是比較的緩慢,并未達到它應當進化的地位,假使學校當局與同學肯一心一德的大家負起責任,拚命地努力地幹,我相信複旦的發展一定不止于此。
至于馮君說“複旦已經一落千丈”,“量不到它這樣容易衰老頹敗”,我根本就看不出過去甚幺是複旦的黃金時代,甚幺是複旦的青春時期,馮君在複旦的真正曆史外,臆造出一個理想時代,未免有點帶主觀,質之馮君以為何如? 最後我還是講一句話:複旦仍舊是在曲線般進化的,假若學校當局和同學肯特别負責加倍努力,它的進化,一定不止這樣,望複旦當局和同學們注意。
尤其望引用馮君那篇憤慨話,作今後革新的龜鑒,須知這是逆耳的忠言。
EE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八年九月十日《語絲》周刊第四卷第三十七期。
〔2〕指馮珧的《談談複旦大學》,載《語絲》第四卷第三十二期(一九二八年八月六日)。
馮珧,即徐詩荃,湖南長沙人。
當時是複旦大學學生。
〔3〕指潘楚基,湖南甯鄉人。
一九二八年畢業于複旦大學文科,随即入大學院(當時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改名為大學院)當研究生,住在複旦大學。
〔4〕extensivereading英語:泛讀。
我是從S教會大學轉學複旦的人,我嘗說如果那個人要被動地受極少數課程——如英文,聖經,——的嚴格訓練(intensivereading),則不如到S大學;如果他想要由自由意志選擇很多種類的東西,作extensivereading〔4〕,那還是來複旦好,我想不甘讀呆闆闆幾本書,也是學生進複旦的原因。
(三)它既不如官立學校有政治上的派别,也不如教會學校,有特殊的使命;它又不是那一個私人辦的,有造成學閥之可能。
因此學生在複旦,思想言論行動,都有比較的自由。
我以為隻要在小學與中學受過嚴格的訓練,大學自由一點,也無妨害,這裡許多同學的心理,恐怕也如此。
(四)在已往發展的過程中,它不僅出了幾個商人,而且各科都有舉業的同學,在社會上能得相當的信任。
(五)在校學生的社會活動力(如參加政治活動的,與專門的運動家,我并不是贊成那種出風頭的特殊階級,但我以為這也是普遍現象,不僅複旦如此)引起社會的注意。
(六)在過去與現在的複旦,雖然因為沒有政府的津貼,教會的年金,資本家的捐款,感受着嚴重的經濟壓迫,以緻進步很慢;但是這種壓迫,一天一天的減輕,隻要大家多努力一點,複旦的發揚光大,就在最近的将來,所以有許多青年仍舊願意進去共同努力。
以上所講,把馮君對複旦的批評更正了若幹,但是我并不是一個滿意複旦的人,我對整個複旦的批評,是:(一)在精神方面學校當局對教育沒有甚幺主義,他們的目的隻在傳授學生以書本上的智識,而許多學生進去,也急急于獵取文憑,但是金錢與文憑的交換,實是今日中國整個教育的一個根本問題,而不是複旦的單獨現象,所以我以為要糾正複旦美國化商業化的趨勢,最要緊的還在确立全中國的教育方針。
(二)在物質方面,設備太不夠用了。
因想要還清債務,不得不多收學生(據我所知,今秋招收學生,比去年嚴格得多了),學生增加,而住室圖書等不能比例地增加,在别校住慣了舒服房子和看慣了充量圖書等的同學,當然極感痛苦。
不過在負債過钜,元氣大傷之後,學校隻能一步一步改良而不能突飛猛進,卻也有其苦衷。
總之,我拿着複旦廿幾年的曆史看一看,我覺得複旦仍舊是在進化,不過這種進化,是比較的緩慢,并未達到它應當進化的地位,假使學校當局與同學肯一心一德的大家負起責任,拚命地努力地幹,我相信複旦的發展一定不止于此。
至于馮君說“複旦已經一落千丈”,“量不到它這樣容易衰老頹敗”,我根本就看不出過去甚幺是複旦的黃金時代,甚幺是複旦的青春時期,馮君在複旦的真正曆史外,臆造出一個理想時代,未免有點帶主觀,質之馮君以為何如? 最後我還是講一句話:複旦仍舊是在曲線般進化的,假若學校當局和同學肯特别負責加倍努力,它的進化,一定不止這樣,望複旦當局和同學們注意。
尤其望引用馮君那篇憤慨話,作今後革新的龜鑒,須知這是逆耳的忠言。
EE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八年九月十日《語絲》周刊第四卷第三十七期。
〔2〕指馮珧的《談談複旦大學》,載《語絲》第四卷第三十二期(一九二八年八月六日)。
馮珧,即徐詩荃,湖南長沙人。
當時是複旦大學學生。
〔3〕指潘楚基,湖南甯鄉人。
一九二八年畢業于複旦大學文科,随即入大學院(當時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改名為大學院)當研究生,住在複旦大學。
〔4〕extensivereading英語:泛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