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誣通叛魏宗屈死圖規複梁将無功
關燈
小
中
大
苟兒應改名狗兒,故願乞憐外族。
魏兵一擁入城,擒斬早生,及餘黨數十人。
英乃引兵赴義陽。
義陽太守辛祥,與郢州刺史婁悅,嬰城共守。
梁将軍胡武城、陶平虜,引兵進逼,祥與悅共議戰守事宜。
悅但主守,俟英來援,祥獨主戰,夜率壯士掩襲梁營。
梁人果然中計,胡武城倉猝逃還,陶平虜略慢一步,被辛祥活捉了去。
義陽得安。
悅恥功出祥下,奉書高肇,掩沒祥功,賞竟不行。
中山王英,到了義陽,梁兵早已敗去,乃欲規取三關。
先與衆将計議道:“三關相須,如左右手,若攻克一關,兩關可不戰自下。
攻難不如攻易,應先攻東關為宜。
”東關即武陽關。
衆将自無異言。
英又使長史李華,引兵赴西關,即平靖關。
牽制梁軍,自督諸軍向東關。
六日而下,虜得守将馬廣、彭甕生、徐元季,再移兵攻廣岘。
守将李元履遁去,又攻西關,梁将馬仙湬亦遁。
梁主亟遣韋睿往援仙湬,行至安陸,聞三關已經失守,忙入城為備,增築城垣二丈餘,更開大塹,起高樓,收集潰卒,嚴加防堵。
部将或以怯敵為疑,睿笑道:“為将當有怯時,怎可徒恃勇氣!”馬仙湬等陸續退還,魏中山王英,乘勝急追,欲複邵陽舊恥,及聞睿複出守安陸,不免生畏,便即退師。
梁主以連歲用兵,師勞力竭,特釋魏中書舍人董紹,召入面谕道:“兩國戰争,連年不息,民物塗炭,彼此同憂,吾今釋卿歸國,願修和好,卿宜備申朕意。
若果罷戰息民,我願将宿預還魏,魏亦當還我漢中。
”紹唯唯遵谕,辭還洛都,即将梁主意旨,詳報魏主。
魏主不從,南北失好如故。
已而魏荊州刺史元志,率兵七萬攻潺溝,驅迫群蠻,群蠻皆渡過漢水,乞降雍州。
梁雍州刺史侯易,收納群蠻,使司馬朱思遠部勒蠻衆,往擊魏軍。
蠻衆積忿競鬥,大破元志,斬首萬餘級,元志走還。
過了兩年,天監十年。
琅琊土豪王萬壽,糾衆戕官,據住朐山,密召魏兵。
魏徐州刺史盧昶,遣戍将傅文骥赴援,青、冀二州刺史張稷,發兵往剿,與戰失利。
文骥入據朐山,梁廷遣馬仙湬往攻,把朐山城圍住,困得水洩不通。
朐山無糧可因,樵汲複斷,文骥無法可施,沒奈何開城出降。
盧昶不谙軍事,倉猝往援,途次接得朐山敗報,回馬就逃,部衆皆潰。
時值大雪,凍斃甚多,又經仙湬追擊,十死七八,糧畜器械,喪失無數。
惟張稷還兵郁洲,青、冀二州,宋時已被魏陷沒,南朝借郁洲地僑置青、冀州治,事見前文。
自愧無功,心益郁悶。
他嘗仕齊為侍中,東昏被廢,稷曾與謀。
梁主衍因他有功,遷任左衛将軍。
稷自謂功大賞薄,每當侍宴,辭色怏怏。
梁主衍瞧透情形,便向他嘲笑道:“卿與殺君主,有何名稱?”稷答道:“臣原無美名,不過對着陛下,未為無功。
況東昏暴虐,義師一起,天下歸心,豈止臣一人響應麼?”梁主掀髯微哂道:“張公真足畏人!”語帶忌刻。
乃命他為安北将軍,領青、冀二州刺史。
稷仍未惬望,莅鎮後懶治政事,寬弛失防。
朐山一役,無功而歸,僚吏益多輕視,樂得暗地營私。
好容易過了二年,郁洲人徐道角,招集亡命,及許多怨民,夤夜襲入州城,闖進官廨,懷刃害稷。
稷長女楚瑗,為會稽孔氏婦,無子歸宗,随稷在任。
至此挺然出來,以身蔽父。
亂黨見人便斫,管甚麼孝女烈婦,第一刀殺死楚瑗,第二刀将稷剁斃。
不沒楚瑗,意在闡幽。
索性枭稷頭顱,函送北朝,作為贽獻禮物。
魏主調兵收降,偏被梁北兖州刺史康絢,走了先着,引兵掩入郁洲,捕誅亂黨。
及魏兵東下,徐道角早已伏辜,郁洲平定如恒。
那魏兵也隻得斂甲告歸。
梁主本不滿張稷,追論稷病民緻亂,削奪官爵。
稷固無狀,稷女何不旌揚!嗣複與沈約談及,尚覺不平。
約答道:“已往事不必複論。
”梁主陡然憶起,知約與稷嘗聯婚誼,不由的憤憤道:“卿作此語,好算得忠臣麼?”語畢入内。
約驟遭诘責,不覺驚惶,連梁主入室時,都似未見,仍然呆坐。
經左右呼令趨退,方惘惘還第。
未曾至床,卻懸空睡将下去,跌了一交,幾乎中風。
家人忙扶他入寝,延醫服藥,稍得免痛。
到了夜間,忽大叫道:“阿喲!不好了!不好了!舌被割去了!” 小子有詩歎道: 為慕虛榮不顧名,與謀篡弑得公卿; 可知夜氣銷難盡,妖夢都從膽怯生。
究竟何人割舌,待至下回報明。
------------------------------- 先聖有言,女子小人為難養,養且不可,況寵信乎!高肇小人也,高貴嫔為女子,更無庸言。
魏主恪委任高肇,使握朝綱,嬖寵高貴嫔,使攘後位,内有豔妻,外有豪戚,女子小人,表裡用事,毒于後,害皇子昌,谮京兆王愉,誣彭城王勰,陰賊險狠,莫此為甚。
愉迫于私忿,遽敢稱戈,野王之戮,尚其自取。
勰為中外屬望之賢王,乃冤誣緻死,妨賢病國,高氏甯能長存乎?顧魏政不綱,朝野解體,降梁者日益衆,梁出師圖複郢、豫,旋得旋失,終歸敗挫,非魏将之勇略過人,實梁無良将之所緻也。
梁有一韋睿而不能重用,何怪其屢出無功乎!朐山、郁洲之平亂,其猶為幸事哉。
------------------
魏兵一擁入城,擒斬早生,及餘黨數十人。
英乃引兵赴義陽。
義陽太守辛祥,與郢州刺史婁悅,嬰城共守。
梁将軍胡武城、陶平虜,引兵進逼,祥與悅共議戰守事宜。
悅但主守,俟英來援,祥獨主戰,夜率壯士掩襲梁營。
梁人果然中計,胡武城倉猝逃還,陶平虜略慢一步,被辛祥活捉了去。
義陽得安。
悅恥功出祥下,奉書高肇,掩沒祥功,賞竟不行。
中山王英,到了義陽,梁兵早已敗去,乃欲規取三關。
先與衆将計議道:“三關相須,如左右手,若攻克一關,兩關可不戰自下。
攻難不如攻易,應先攻東關為宜。
”東關即武陽關。
衆将自無異言。
英又使長史李華,引兵赴西關,即平靖關。
牽制梁軍,自督諸軍向東關。
六日而下,虜得守将馬廣、彭甕生、徐元季,再移兵攻廣岘。
守将李元履遁去,又攻西關,梁将馬仙湬亦遁。
梁主亟遣韋睿往援仙湬,行至安陸,聞三關已經失守,忙入城為備,增築城垣二丈餘,更開大塹,起高樓,收集潰卒,嚴加防堵。
部将或以怯敵為疑,睿笑道:“為将當有怯時,怎可徒恃勇氣!”馬仙湬等陸續退還,魏中山王英,乘勝急追,欲複邵陽舊恥,及聞睿複出守安陸,不免生畏,便即退師。
梁主以連歲用兵,師勞力竭,特釋魏中書舍人董紹,召入面谕道:“兩國戰争,連年不息,民物塗炭,彼此同憂,吾今釋卿歸國,願修和好,卿宜備申朕意。
若果罷戰息民,我願将宿預還魏,魏亦當還我漢中。
”紹唯唯遵谕,辭還洛都,即将梁主意旨,詳報魏主。
魏主不從,南北失好如故。
已而魏荊州刺史元志,率兵七萬攻潺溝,驅迫群蠻,群蠻皆渡過漢水,乞降雍州。
梁雍州刺史侯易,收納群蠻,使司馬朱思遠部勒蠻衆,往擊魏軍。
蠻衆積忿競鬥,大破元志,斬首萬餘級,元志走還。
過了兩年,天監十年。
琅琊土豪王萬壽,糾衆戕官,據住朐山,密召魏兵。
魏徐州刺史盧昶,遣戍将傅文骥赴援,青、冀二州刺史張稷,發兵往剿,與戰失利。
文骥入據朐山,梁廷遣馬仙湬往攻,把朐山城圍住,困得水洩不通。
朐山無糧可因,樵汲複斷,文骥無法可施,沒奈何開城出降。
盧昶不谙軍事,倉猝往援,途次接得朐山敗報,回馬就逃,部衆皆潰。
時值大雪,凍斃甚多,又經仙湬追擊,十死七八,糧畜器械,喪失無數。
惟張稷還兵郁洲,青、冀二州,宋時已被魏陷沒,南朝借郁洲地僑置青、冀州治,事見前文。
自愧無功,心益郁悶。
他嘗仕齊為侍中,東昏被廢,稷曾與謀。
梁主衍因他有功,遷任左衛将軍。
稷自謂功大賞薄,每當侍宴,辭色怏怏。
梁主衍瞧透情形,便向他嘲笑道:“卿與殺君主,有何名稱?”稷答道:“臣原無美名,不過對着陛下,未為無功。
況東昏暴虐,義師一起,天下歸心,豈止臣一人響應麼?”梁主掀髯微哂道:“張公真足畏人!”語帶忌刻。
乃命他為安北将軍,領青、冀二州刺史。
稷仍未惬望,莅鎮後懶治政事,寬弛失防。
朐山一役,無功而歸,僚吏益多輕視,樂得暗地營私。
好容易過了二年,郁洲人徐道角,招集亡命,及許多怨民,夤夜襲入州城,闖進官廨,懷刃害稷。
稷長女楚瑗,為會稽孔氏婦,無子歸宗,随稷在任。
至此挺然出來,以身蔽父。
亂黨見人便斫,管甚麼孝女烈婦,第一刀殺死楚瑗,第二刀将稷剁斃。
不沒楚瑗,意在闡幽。
索性枭稷頭顱,函送北朝,作為贽獻禮物。
魏主調兵收降,偏被梁北兖州刺史康絢,走了先着,引兵掩入郁洲,捕誅亂黨。
及魏兵東下,徐道角早已伏辜,郁洲平定如恒。
那魏兵也隻得斂甲告歸。
梁主本不滿張稷,追論稷病民緻亂,削奪官爵。
稷固無狀,稷女何不旌揚!嗣複與沈約談及,尚覺不平。
約答道:“已往事不必複論。
”梁主陡然憶起,知約與稷嘗聯婚誼,不由的憤憤道:“卿作此語,好算得忠臣麼?”語畢入内。
約驟遭诘責,不覺驚惶,連梁主入室時,都似未見,仍然呆坐。
經左右呼令趨退,方惘惘還第。
未曾至床,卻懸空睡将下去,跌了一交,幾乎中風。
家人忙扶他入寝,延醫服藥,稍得免痛。
到了夜間,忽大叫道:“阿喲!不好了!不好了!舌被割去了!” 小子有詩歎道: 為慕虛榮不顧名,與謀篡弑得公卿; 可知夜氣銷難盡,妖夢都從膽怯生。
究竟何人割舌,待至下回報明。
------------------------------- 先聖有言,女子小人為難養,養且不可,況寵信乎!高肇小人也,高貴嫔為女子,更無庸言。
魏主恪委任高肇,使握朝綱,嬖寵高貴嫔,使攘後位,内有豔妻,外有豪戚,女子小人,表裡用事,毒于後,害皇子昌,谮京兆王愉,誣彭城王勰,陰賊險狠,莫此為甚。
愉迫于私忿,遽敢稱戈,野王之戮,尚其自取。
勰為中外屬望之賢王,乃冤誣緻死,妨賢病國,高氏甯能長存乎?顧魏政不綱,朝野解體,降梁者日益衆,梁出師圖複郢、豫,旋得旋失,終歸敗挫,非魏将之勇略過人,實梁無良将之所緻也。
梁有一韋睿而不能重用,何怪其屢出無功乎!朐山、郁洲之平亂,其猶為幸事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