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
況舟師渡海,海風無期,禍害莫測。
是謂以有用之民力,填無窮之巨壑也,臣謂勿擊便。
”帝從之。
十一年十二月,以良弼同佥書樞密院事。
丞相伯顔伐宋,良弼言:“宋重兵在揚州,宜以大軍先搗錢唐。
”後訖如其計。
又言:“宋亡,江南士人多廢學,宜設經史科,以育人材,定律令,以戢一奸一吏。
”卒皆用其議。
帝嘗從容問曰:“高麗,小一柄一也,匠工弈技,皆勝漢人,至于儒人,皆通經書,學孔、孟。
漢人惟務課賦吟詩,将何用焉!”良弼對曰:“此非學者之病,在國家所尚何如耳。
尚詩賦,則人必從之,尚經學,則人亦從之。
良弼屢以疾辭,十九年,得旨居懷孟。
良弼别業在溫縣,故有地三千畝,乃析為二,六與懷州,四與孟州,皆永隸廟學,以贍生徒,自以出身儒素,示不忘本也。
或問為治,良弼曰:“必有忍,其乃有濟。
人一性一易發而難制者,惟怒為甚。
必克己,然後可以制怒;必順理,然後可以忘怒。
能忍所難忍,容所難容,事斯濟矣。
”二十三年,卒,年七十。
贈推忠翊運功臣、太保、儀同三司,追封韓國公,谥文正。
子訓,陝西平章政事。
○趙璧 趙璧,字寶臣,雲中懷仁人。
世祖為親王,聞其名,召見,呼秀才而不名,賜三僮,給薪水,命後親制衣賜之,視其試服不稱,辄為損益,一寵一遇無與為比。
命馳驿四方,聘名士王鹗等。
又令蒙古生十人從璧受儒書。
敕璧習國語,譯《大學衍義》,時從馬上聽璧陳說,辭旨明貫,世祖嘉之。
憲宗即位,召璧問曰:“天下何如而治?”對曰:“請先誅近侍之尤不善者。
”憲宗不悅。
璧退,世祖曰:“秀才,汝渾身是膽耶!吾亦為汝握兩手汗也。
”一日,斷事官牙老瓦赤持其印,請于帝曰:“此先朝賜臣印也,今陛下登極,将仍用此舊印,抑易以新者耶?”時璧侍旁,質之曰:“用汝與否,取自聖裁,汝乃敢以印為請耶!”奪其印,置帝前。
帝為默然久之,既而曰:“朕亦不能為此也。
”自是牙老瓦赤不複用。
壬子,為河南經略使。
河南劉萬戶貪一婬一暴戾,郡中婚嫁,必先賂之,得所請而後行,鹹呼之為翁。
其一黨一董主簿,尤恃勢為虐,強取民女有色者三十餘人。
璧至,按其罪,立斬之,盡還民女。
劉大驚,時天大雪,因詣璧相勞苦,且酌酒賀曰:“經略下車,誅鋤強猾,故雪為瑞應。
”璧曰:“如董主簿比者,尚有其人,俟盡誅之,瑞應将大至矣。
”劉屏氣不複敢出語,歸卧病而卒,時人以為懼死。
己未,伐宋,為江淮荊湖經略使。
兵圍鄂州,宋賈似道遣使來,願請行人以和,璧請行。
世祖曰:“汝登城,必謹視吾旗,旗動,速歸可也。
”璧登城,宋将宋京曰:“北兵若旋師,願割江為界,且歲奉銀、絹匹兩各二十萬。
”璧曰:“大軍至濮州時,誠有是請,猶或見從,今已渡江,是言何益!賈制置今焉在耶?”璧适見世祖旗動,乃曰:“俟他日複議之。
”遂還。
憲宗崩,世祖即位。
中統元年,拜燕京宣慰使。
時供給蜀軍,府庫已竭,及用兵北邊,璧經畫饋運,相繼不絕。
中書省立,授平章政事,議加答剌罕之号,力辭不受。
二年,從北征,命還燕,以平章政事兼大都督領諸軍。
是年,始制太廟雅樂。
樂工一黨一仲和、郭伯達,以知音律在選中,為造僞鈔者連坐,系獄。
璧曰:“太廟雅樂,大飨用之,聖上所以昭孝報本也,豈可系及無辜,而廢雅樂之成哉!”奏請原之。
三年,李璮反益都,從親王合必赤讨之。
璮已據濟南,諸軍乏食,璧從濟河得粟及羊豕以饋軍,軍複大振。
至元元年,官制行,加榮祿大夫。
帝欲作文檄宋,執筆者數人,不稱旨,乃召璧為之。
文成,帝大喜曰:“惟秀才曲盡我意。
”改樞密副使。
六年,宋守臣有遣間使約降者,帝命璧詣鹿門山都元帥阿術營密議。
命璧同行漢軍都元帥府事。
宋将夏貴,率兵五萬,饋糧三千艘,自武昌溯流,入援襄一陽一。
時漢水暴一漲,璧據險設伏待之。
貴果中夜潛上,璧策馬出鹿門,行二十餘裡,發伏兵,奪其五舟,大呼曰:“南船已敗,我水軍宜速進。
”貴懾不敢動。
明旦,阿術至,領諸将渡江西追貴騎兵,璧率水軍萬戶解汝楫等追貴舟師。
遂合戰于虎尾洲,貴大敗走,士卒溺死甚衆,奪戰艦五十,擒将士三百餘人。
高麗王禃為其臣林衍所逐,帝召璧還,改中書左丞,同國王頭辇哥行東京等路中書省事,聚兵平壤。
時衍已死,璧與王議曰:“高麗遷居江華島有年矣,外雖卑辭臣貢,内恃其險,故使權臣無所畏忌,擅逐其主。
今衍雖死,王實無罪,若朝廷遣兵護歸,使複國于古京,可以安兵息民,策之上者也。
”因遣使以聞,帝從之。
時同行者分高麗美人,璧得三人,皆還之。
師還,遷中書右丞。
冬,祀太廟,有司失黃幔,索得于神庖竈下,已甚污弊。
帝聞,大怒曰:“大不敬,當斬!”璧曰:“法止杖斷流遠。
”其人得不死。
十年,複拜平章政事。
十三年,卒,年五十七。
大德三年,贈大司徒,谥忠亮。
子二人:仁榮,同知歸德府事;仁恭,集賢直學士。
孫二人:崇,郊祀署令;弘,左藏庫提點。
況舟師渡海,海風無期,禍害莫測。
是謂以有用之民力,填無窮之巨壑也,臣謂勿擊便。
”帝從之。
十一年十二月,以良弼同佥書樞密院事。
丞相伯顔伐宋,良弼言:“宋重兵在揚州,宜以大軍先搗錢唐。
”後訖如其計。
又言:“宋亡,江南士人多廢學,宜設經史科,以育人材,定律令,以戢一奸一吏。
”卒皆用其議。
帝嘗從容問曰:“高麗,小一柄一也,匠工弈技,皆勝漢人,至于儒人,皆通經書,學孔、孟。
漢人惟務課賦吟詩,将何用焉!”良弼對曰:“此非學者之病,在國家所尚何如耳。
尚詩賦,則人必從之,尚經學,則人亦從之。
良弼屢以疾辭,十九年,得旨居懷孟。
良弼别業在溫縣,故有地三千畝,乃析為二,六與懷州,四與孟州,皆永隸廟學,以贍生徒,自以出身儒素,示不忘本也。
或問為治,良弼曰:“必有忍,其乃有濟。
人一性一易發而難制者,惟怒為甚。
必克己,然後可以制怒;必順理,然後可以忘怒。
能忍所難忍,容所難容,事斯濟矣。
”二十三年,卒,年七十。
贈推忠翊運功臣、太保、儀同三司,追封韓國公,谥文正。
子訓,陝西平章政事。
○趙璧 趙璧,字寶臣,雲中懷仁人。
世祖為親王,聞其名,召見,呼秀才而不名,賜三僮,給薪水,命後親制衣賜之,視其試服不稱,辄為損益,一寵一遇無與為比。
命馳驿四方,聘名士王鹗等。
又令蒙古生十人從璧受儒書。
敕璧習國語,譯《大學衍義》,時從馬上聽璧陳說,辭旨明貫,世祖嘉之。
憲宗即位,召璧問曰:“天下何如而治?”對曰:“請先誅近侍之尤不善者。
”憲宗不悅。
璧退,世祖曰:“秀才,汝渾身是膽耶!吾亦為汝握兩手汗也。
”一日,斷事官牙老瓦赤持其印,請于帝曰:“此先朝賜臣印也,今陛下登極,将仍用此舊印,抑易以新者耶?”時璧侍旁,質之曰:“用汝與否,取自聖裁,汝乃敢以印為請耶!”奪其印,置帝前。
帝為默然久之,既而曰:“朕亦不能為此也。
”自是牙老瓦赤不複用。
壬子,為河南經略使。
河南劉萬戶貪一婬一暴戾,郡中婚嫁,必先賂之,得所請而後行,鹹呼之為翁。
其一黨一董主簿,尤恃勢為虐,強取民女有色者三十餘人。
璧至,按其罪,立斬之,盡還民女。
劉大驚,時天大雪,因詣璧相勞苦,且酌酒賀曰:“經略下車,誅鋤強猾,故雪為瑞應。
”璧曰:“如董主簿比者,尚有其人,俟盡誅之,瑞應将大至矣。
”劉屏氣不複敢出語,歸卧病而卒,時人以為懼死。
己未,伐宋,為江淮荊湖經略使。
兵圍鄂州,宋賈似道遣使來,願請行人以和,璧請行。
世祖曰:“汝登城,必謹視吾旗,旗動,速歸可也。
”璧登城,宋将宋京曰:“北兵若旋師,願割江為界,且歲奉銀、絹匹兩各二十萬。
”璧曰:“大軍至濮州時,誠有是請,猶或見從,今已渡江,是言何益!賈制置今焉在耶?”璧适見世祖旗動,乃曰:“俟他日複議之。
”遂還。
憲宗崩,世祖即位。
中統元年,拜燕京宣慰使。
時供給蜀軍,府庫已竭,及用兵北邊,璧經畫饋運,相繼不絕。
中書省立,授平章政事,議加答剌罕之号,力辭不受。
二年,從北征,命還燕,以平章政事兼大都督領諸軍。
是年,始制太廟雅樂。
樂工一黨一仲和、郭伯達,以知音律在選中,為造僞鈔者連坐,系獄。
璧曰:“太廟雅樂,大飨用之,聖上所以昭孝報本也,豈可系及無辜,而廢雅樂之成哉!”奏請原之。
三年,李璮反益都,從親王合必赤讨之。
璮已據濟南,諸軍乏食,璧從濟河得粟及羊豕以饋軍,軍複大振。
至元元年,官制行,加榮祿大夫。
帝欲作文檄宋,執筆者數人,不稱旨,乃召璧為之。
文成,帝大喜曰:“惟秀才曲盡我意。
”改樞密副使。
六年,宋守臣有遣間使約降者,帝命璧詣鹿門山都元帥阿術營密議。
命璧同行漢軍都元帥府事。
宋将夏貴,率兵五萬,饋糧三千艘,自武昌溯流,入援襄一陽一。
時漢水暴一漲,璧據險設伏待之。
貴果中夜潛上,璧策馬出鹿門,行二十餘裡,發伏兵,奪其五舟,大呼曰:“南船已敗,我水軍宜速進。
”貴懾不敢動。
明旦,阿術至,領諸将渡江西追貴騎兵,璧率水軍萬戶解汝楫等追貴舟師。
遂合戰于虎尾洲,貴大敗走,士卒溺死甚衆,奪戰艦五十,擒将士三百餘人。
高麗王禃為其臣林衍所逐,帝召璧還,改中書左丞,同國王頭辇哥行東京等路中書省事,聚兵平壤。
時衍已死,璧與王議曰:“高麗遷居江華島有年矣,外雖卑辭臣貢,内恃其險,故使權臣無所畏忌,擅逐其主。
今衍雖死,王實無罪,若朝廷遣兵護歸,使複國于古京,可以安兵息民,策之上者也。
”因遣使以聞,帝從之。
時同行者分高麗美人,璧得三人,皆還之。
師還,遷中書右丞。
冬,祀太廟,有司失黃幔,索得于神庖竈下,已甚污弊。
帝聞,大怒曰:“大不敬,當斬!”璧曰:“法止杖斷流遠。
”其人得不死。
十年,複拜平章政事。
十三年,卒,年五十七。
大德三年,贈大司徒,谥忠亮。
子二人:仁榮,同知歸德府事;仁恭,集賢直學士。
孫二人:崇,郊祀署令;弘,左藏庫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