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
十年,拜參知政事。
夏,霖雨,水漲,宋淮西制置使夏貴帥舟師十萬來攻,矢石雨下,文炳登城禦之。
一夕,貴去複來,飛矢貫文炳左臂,着脅。
文炳拔矢授左右,發四十餘矢。
箙中矢盡,顧左右索矢,又十餘發,矢不繼,力亦困,不能張滿,遂悶絕幾殆。
明日,水入外郭,文炳麾士卒卻避,貴乘之,壓軍而陣。
文炳病創甚,子士選請代戰,文炳壯而遣之,複自起束創,手劍督戰。
士選以戈擊貴将仆,不死,獲之以獻。
貴遂去,不敢複來。
是歲,大舉兵伐宋,丞相伯顔自襄一陽一東下,與宋人戰一陽一羅堡。
文炳以九月發正一陽一,十一年正月,會伯顔于安慶。
安慶守将範文虎以城降。
文炳請于伯顔曰:“大軍既疲于一陽一羅堡,吾兵當前行。
”伯顔許之。
宋都督賈似道來禦,師陳于蕪湖,似道棄師走。
次當塗,文炳複言于伯顔曰:“采石當江之南,和州對峙,不取,必有後顧。
”遂進攻之,降知州事王喜。
三月,有诏以時向暑熱,命伯顔軍駐建康,文炳軍駐鎮江。
時揚州、真州堅守不下,常州、蘇州既降複叛。
張世傑、孫虎臣約真、揚兵誓死戰,真、揚兵戰每敗,不敢出。
世傑等陳大艦萬艘,碇焦山下江中,勁卒居前。
文炳身犯之,載士選别船。
弟之子士表請從,文炳顧曰:“吾弟僅汝一子,脫吾與士選不返,士元、士秀猶足殺敵,吾不忍汝往也。
”士表固請,乃許。
文炳乘輪船,建大将旗鼓,士選、士表船翼之,大呼突陣,諸将繼進,飛矢蔽日。
戰酣,短兵相接,宋兵亦殊死戰,聲震天地,橫一屍一委仗,江水為之不流。
自寅至午,宋師大敗,世傑走,文炳追及于夾灘。
世傑收潰卒複戰,又破之,遂東走于海。
文炳船小,不可入海,夜乃還。
俘甲士萬餘人,悉縱不殺,獲戰船七百艘,宋力自此遂窮。
十月,諸軍分三道而進,文炳居左,由江并海趨臨安。
先是,江一陰一軍佥判李世修欲降不果,文炳檄谕之,世修以城來附,令權本軍安一撫使。
所過民不知兵,凡獲生口,悉縱遣之,無敢匿者,威信前布,皆望旗而服。
張瑄有衆數千,負海為橫,文炳命招讨使王世強及士選往降之。
士選單舸至瑄所,谕以威德,瑄降,得海舶五百。
十三年春正月,次鹽官。
鹽官,臨安劇縣,俟救至,招之再返不下。
将佐請屠之,文炳曰:“縣去臨安不百裡,聲勢相及,臨安約降已有成言,吾輕殺一人,則害大計,況屠一縣耶?”于是遣人入城谕意,縣降。
遂會伯顔于臨安城北。
張世傑欲以其主逃之海,文炳繞出臨安城南,戍浙江亭。
世傑計不行,乃竊宋主弟吉王鸑、廣王昺南走,而宋主鳷遂降。
伯顔命文炳入城,罷宋官府,散其諸軍,封庫藏,收禮樂器及諸圖籍。
文炳取宋主諸玺符上于伯顔。
伯顔以宋主入觐,有诏留事一委文炳。
禁戢豪猾,撫一慰士女,宋民不知易主。
時翰林學士李槃奉诏招宋士至臨安,文炳謂之曰:“國可滅,史不可沒。
宋十六主,有天下三百餘年,其太史所記具在史館,宜悉收以備典禮。
”乃得宋史及諸注記五千餘冊,歸之國史院。
宋宗室福王與芮赴京師,遍以重寶緻諸貴人,文炳獨卻不受。
及官錄與芮家,具籍受寶者,惟文炳無名。
伯顔入朝奏曰:“臣等奉天威平宋,宋既已平,懷徠安集之功,董文炳居多。
”帝曰:“文炳吾舊臣,忠勤朕所素知。
”乃拜資德大夫、中書左丞。
時張世傑奉吉王鸑據台州,而閩中亦為宋守。
敕文炳進兵,所過禁士馬無敢履踐田麥,曰:“在倉者吾既食之,在野者汝又踐之,新邑之民何以續命?”是以南人感之,不忍以兵相向。
次台州,世傑遁。
諸将先俘州民,文炳下令曰:“台人首效順于我,我不暇有,故世傑據之,其民何罪?敢有不縱所俘者,以軍法論!”得免者數萬口。
至溫州,溫州未下,令曰:“毋取子女,毋掠民有。
”衆曰:“諾。
”其守将火城中逃,文炳亟命滅火,追擒其将,數其殘民之罪,斬以徇。
逾嶺,閩人扶老來迎,漳、泉、建甯、邵武諸郡皆送款來附。
凡得州若幹、縣若幹、戶口若幹。
閩人感文炳德最深,廟而祀之。
十四年,帝在上都,适北邊有警,欲親将北伐。
正月,急召文炳。
四月,文炳至自臨安。
比至,帝日問來期。
及至,即召入。
文炳拜稽首曰:“今南方已平,臣無所效力,請事北邊。
”帝曰:“朕召卿,意不在是也。
豎子盜兵,朕自撫定。
山以南,國之根本也,盡以托卿。
卒有不虞,便宜處置以聞。
中書省、樞密院事無大小,咨卿而行,已敕主者,卿其勉之。
”文炳避謝,不許,因奏曰:“臣在臨安時,阿裡伯奉诏檢括宋諸藏貨寶,追索沒匿甚細,人實苦之。
宋人未洽吾德,遽苦之以财,恐非安懷之道。
”即诏罷之。
又曰:“昔者泉州蒲壽庚以城降,壽庚素主市舶,謂宜重其事權,使為我扞海寇,誘諸蠻臣服,因解所佩金虎符佩壽庚矣,惟陛下恕其專擅之罪。
”帝大嘉之,更賜金虎符。
燕勞畢,即聽陛辭。
文炳求見皇太子,帝許之
十年,拜參知政事。
夏,霖雨,水漲,宋淮西制置使夏貴帥舟師十萬來攻,矢石雨下,文炳登城禦之。
一夕,貴去複來,飛矢貫文炳左臂,着脅。
文炳拔矢授左右,發四十餘矢。
箙中矢盡,顧左右索矢,又十餘發,矢不繼,力亦困,不能張滿,遂悶絕幾殆。
明日,水入外郭,文炳麾士卒卻避,貴乘之,壓軍而陣。
文炳病創甚,子士選請代戰,文炳壯而遣之,複自起束創,手劍督戰。
士選以戈擊貴将仆,不死,獲之以獻。
貴遂去,不敢複來。
是歲,大舉兵伐宋,丞相伯顔自襄一陽一東下,與宋人戰一陽一羅堡。
文炳以九月發正一陽一,十一年正月,會伯顔于安慶。
安慶守将範文虎以城降。
文炳請于伯顔曰:“大軍既疲于一陽一羅堡,吾兵當前行。
”伯顔許之。
宋都督賈似道來禦,師陳于蕪湖,似道棄師走。
次當塗,文炳複言于伯顔曰:“采石當江之南,和州對峙,不取,必有後顧。
”遂進攻之,降知州事王喜。
三月,有诏以時向暑熱,命伯顔軍駐建康,文炳軍駐鎮江。
時揚州、真州堅守不下,常州、蘇州既降複叛。
張世傑、孫虎臣約真、揚兵誓死戰,真、揚兵戰每敗,不敢出。
世傑等陳大艦萬艘,碇焦山下江中,勁卒居前。
文炳身犯之,載士選别船。
弟之子士表請從,文炳顧曰:“吾弟僅汝一子,脫吾與士選不返,士元、士秀猶足殺敵,吾不忍汝往也。
”士表固請,乃許。
文炳乘輪船,建大将旗鼓,士選、士表船翼之,大呼突陣,諸将繼進,飛矢蔽日。
戰酣,短兵相接,宋兵亦殊死戰,聲震天地,橫一屍一委仗,江水為之不流。
自寅至午,宋師大敗,世傑走,文炳追及于夾灘。
世傑收潰卒複戰,又破之,遂東走于海。
文炳船小,不可入海,夜乃還。
俘甲士萬餘人,悉縱不殺,獲戰船七百艘,宋力自此遂窮。
十月,諸軍分三道而進,文炳居左,由江并海趨臨安。
先是,江一陰一軍佥判李世修欲降不果,文炳檄谕之,世修以城來附,令權本軍安一撫使。
所過民不知兵,凡獲生口,悉縱遣之,無敢匿者,威信前布,皆望旗而服。
張瑄有衆數千,負海為橫,文炳命招讨使王世強及士選往降之。
士選單舸至瑄所,谕以威德,瑄降,得海舶五百。
十三年春正月,次鹽官。
鹽官,臨安劇縣,俟救至,招之再返不下。
将佐請屠之,文炳曰:“縣去臨安不百裡,聲勢相及,臨安約降已有成言,吾輕殺一人,則害大計,況屠一縣耶?”于是遣人入城谕意,縣降。
遂會伯顔于臨安城北。
張世傑欲以其主逃之海,文炳繞出臨安城南,戍浙江亭。
世傑計不行,乃竊宋主弟吉王鸑、廣王昺南走,而宋主鳷遂降。
伯顔命文炳入城,罷宋官府,散其諸軍,封庫藏,收禮樂器及諸圖籍。
文炳取宋主諸玺符上于伯顔。
伯顔以宋主入觐,有诏留事一委文炳。
禁戢豪猾,撫一慰士女,宋民不知易主。
時翰林學士李槃奉诏招宋士至臨安,文炳謂之曰:“國可滅,史不可沒。
宋十六主,有天下三百餘年,其太史所記具在史館,宜悉收以備典禮。
”乃得宋史及諸注記五千餘冊,歸之國史院。
宋宗室福王與芮赴京師,遍以重寶緻諸貴人,文炳獨卻不受。
及官錄與芮家,具籍受寶者,惟文炳無名。
伯顔入朝奏曰:“臣等奉天威平宋,宋既已平,懷徠安集之功,董文炳居多。
”帝曰:“文炳吾舊臣,忠勤朕所素知。
”乃拜資德大夫、中書左丞。
時張世傑奉吉王鸑據台州,而閩中亦為宋守。
敕文炳進兵,所過禁士馬無敢履踐田麥,曰:“在倉者吾既食之,在野者汝又踐之,新邑之民何以續命?”是以南人感之,不忍以兵相向。
次台州,世傑遁。
諸将先俘州民,文炳下令曰:“台人首效順于我,我不暇有,故世傑據之,其民何罪?敢有不縱所俘者,以軍法論!”得免者數萬口。
至溫州,溫州未下,令曰:“毋取子女,毋掠民有。
”衆曰:“諾。
”其守将火城中逃,文炳亟命滅火,追擒其将,數其殘民之罪,斬以徇。
逾嶺,閩人扶老來迎,漳、泉、建甯、邵武諸郡皆送款來附。
凡得州若幹、縣若幹、戶口若幹。
閩人感文炳德最深,廟而祀之。
十四年,帝在上都,适北邊有警,欲親将北伐。
正月,急召文炳。
四月,文炳至自臨安。
比至,帝日問來期。
及至,即召入。
文炳拜稽首曰:“今南方已平,臣無所效力,請事北邊。
”帝曰:“朕召卿,意不在是也。
豎子盜兵,朕自撫定。
山以南,國之根本也,盡以托卿。
卒有不虞,便宜處置以聞。
中書省、樞密院事無大小,咨卿而行,已敕主者,卿其勉之。
”文炳避謝,不許,因奏曰:“臣在臨安時,阿裡伯奉诏檢括宋諸藏貨寶,追索沒匿甚細,人實苦之。
宋人未洽吾德,遽苦之以财,恐非安懷之道。
”即诏罷之。
又曰:“昔者泉州蒲壽庚以城降,壽庚素主市舶,謂宜重其事權,使為我扞海寇,誘諸蠻臣服,因解所佩金虎符佩壽庚矣,惟陛下恕其專擅之罪。
”帝大嘉之,更賜金虎符。
燕勞畢,即聽陛辭。
文炳求見皇太子,帝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