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一八

關燈
祈谷 景佑上辛祈谷仁宗禦制二首 太宗配位奠币《仁安》:天祚有開,文德來遠。

    祈谷日辛,侑神禮展。

     酌獻《紹安》:于穆神宗,惟皇永命。

    薦醴六尊,聲歌十詠。

     禮宋會要輯稿禮一八祈谷紹興祈谷三\百\\首\ 紹興祈谷三(百)[首]降神、盥洗、升壇、還位,及上帝奠玉币、奉俎,并同圜丘。

     太宗位奠币《宗安》:于穆思文,克配上帝。

    涓選休成,遵揚嚴衛。

    祗薦明誠,肅陳量 币。

    享茲吉蠲,申錫求裔。

     上帝位酌獻《嘉安》:三陽肇新,萬物資始。

    精誠祈天,其聽斯迩。

    願均雨賜,田疇之喜。

    如坻如京,以備百禮。

     太宗位酌獻《德安》:天錫勇智,允惟太宗。

    功隆德盛,與帝比崇。

    禮嚴陟配,誠達精衷。

    尚其錫祉,歲次屢豐。

     禮宋會要輯稿禮一八祈雨 祈雨 國朝凡水旱災異,有祈報之禮。

    祈用酒、脯、醢,報如常祀。

    宮觀寺院以香茶、素馔。

    京城玉清昭應宮、上清宮、今廢。

     景靈宮、太一宮、太清觀、今建隆觀。

    會靈觀、今集禧觀。

    祥(原)[源]觀、今醴泉觀。

    大相國寺、封禅寺、今開寶寺。

    太平興國寺、天清寺、天壽寺、今景德寺。

    啟聖院、普安院,以上乘輿親禱。

    或分遣近臣〔告〕昊天上帝于南郊,皇地祇于北郊或南郊。

    (望祭)[祠]太廟,社稷,〔望祭〕諸方嶽鎮海渎。

    于南郊望祭。

    天齊仁聖帝廟、五龍堂、城隍廟、祠、報慈寺、崇夏寺、報先寺、今幹明寺。

    九龍堂、浚溝廟、子張、子夏廟、信陵君廟、段幹木廟、扁鵲廟、張儀廟、吳起廟、單雄信廟,以上并敕建、遣官。

    九龍堂以下舊隻令開封府遣官,後皆差官。

    仍令諸寺院宮觀開啟道場。

    今水旱亦令依古法祈求。

    五嶽四渎廟、河中府後土、亳州太清宮、兖州會真宮、河中府太甯宮、鳳翔府太平宮、舒州靈仙觀、江州太平觀、亳州明道觀、泗洲延祥觀、兖州景靈宮、太極觀,以上并差朝臣或内侍,自京赍香合、祝闆,馳驿就祈。

    五嶽真君觀、泗洲普照寺、西京無畏三藏塔,以上并遣内臣詣建道場。

     太祖建隆二年六月十九日,翰林學士王着上言:「秋稼将登,稍愆時雨,望令近臣按舊禮告祭天地、宗廟、社稷,及望告嶽、鎮、海、渎于北郊,以祈雨。

    」(昭)[诏]用其禮,惟 不祀配座及名山大川;雨足,報祭如禮。

     四年五月一日,以旱,命近臣禱天地、社稷、宗廟、宮觀、神祠、寺,遣中使馳驿禱于嶽渎。

    自是凡水旱皆遣官祈禱,唯有變常禮則别錄。

     幹德二年三月十一日,遣左拾遺梁周翰等馳驿分詣五嶽祈雨。

     端拱二年十月二十三日,禦書白箋一幅降宰相趙普第曰:「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顧茲雨雪愆期,應是妖星所緻。

    為人父母,心莫遑甯,直以身為犧牲,焚于烈火,亦未足以荅謝大譴。

    當共卿等審刑政之阙失,念稼穑之艱難,恤物安人,以祈垂佑。

    」時普以疾在告,即以禦劄授呂蒙正等。

    翌日,蒙正等詣長春殿曰:「臣等伏讀禦劄,若負芒刺。

    自陛下缵承寶位,一紀有餘,躬覽萬幾,勤恤民隐,未嘗有纖微之失。

    蓋是臣等任處弼諧,用(非)[愆]霖雨,願上印绶,以荅天譴。

    」帝慰勉久之。

    先是彗星谪見之後,自七月不雨,至是凡五嶽四渎、名山大川,無不禱,殊無響應。

    帝憂念烝民,不遑安寝,故有是诏。

     淳化元年四月五日,命中使分詣五嶽祈雨。

     二年三月三十日,帝以歲蝗旱,減損常膳,并禱群望,而甘澤未應,降手诏曰:「宰相呂蒙正與參知政事等共于文德殿前築一台,朕當暴露于其上,三日不雨,卿等當焚朕以答天譴。

    」蒙正等惶恐,共匿诏書,不宣布于外。

    未幾而膏澤沾足,飛蝗盡死。

     淳化三年五月十六日,帝以久愆時雨,憂形于色,謂宰相曰:「歲旱滋甚,朕懇禱精至, 并走神祇,而猶未獲膏澤者,豈非四方刑獄冤濫,郡縣吏不稱職,朝廷政理有所缺乎」是夕降雨尺餘。

    翌日,宰相以時雨應期,相率拜賀,帝曰:「朕孜孜求理,視民如傷,内省于心,無所負矣,而久愆時雨。

    蓋陰陽之數,非朕所憂,朕所憂者在政化之未孚,官吏之不稱職耳。

    」因切責。

    宰相李昉等懼拜伏,退,上表待罪,賜玺書谕荅。

     至道元年二月十三日,命中使分詣五嶽祈雨。

     至道二年三月十五日,以歲宿戒,親詣諸寺觀祈雨,會大風,不果出,遣宣政使王繼恩以下分禱,命有司講求故實。

    太常禮院上言:「按典禮,凡京都旱,則祈嶽、鎮、海、渎及諸山川能興雲雨者,于北郊望而祭之。

    又祈宗廟、社稷。

    每七日一祈,不雨,還從北郊如初。

    旱甚則雩,雨足則報。

    祈用酒、脯、醢,報如常祀,皆有司行事。

    已(赍)[齋]及未祈而雨者,皆報祀。

    」遂遣參知政事李昌齡祠北郊,張(泊)[洎]、寇準分祠太廟、社稷。

    又命官詣皇建院、寶相寺、天壽院、啟聖院、觀音院、普淨院、定力院、天壽顯靜寺、顯聖寺、等覺院、天清寺祈禱。

     真宗鹹平元年三月八日,诏曰:「農功伊始,膏澤未沾,爰伸至誠,庶獲嘉應。

    宜遣官告祈天地、宗廟、社稷、嶽渎、京城祠廟、寺觀。

    」 四月四日,以京東、河北旱,遣使于衛州白鹿山百門廟祈雨。

    後以祈應,賜名靈源廟。

    五日,诏曰:「時雨未洽,宿麥可憂,恤然疚懷,再伸勤請。

    宜特遣工部侍郎畢士安祠五龍堂,刑部侍郎郭贽、給事中柴成 務、知制诰李若拙祠太一宮。

    令以今月九日早赴逐處焚香虔祈,以副朕意。

    」 五月七日,幸相國寺焚香禱雨,升殿而雨汸霈。

    複冒雨幸太平興國寺、啟聖院、建隆觀,賜僧道錢帛茶荈。

    教坊伶官見于道左,賜錢三百千,不令扈從。

    〔從〕駕衛士悉沾濕,賜新衣易之。

     鹹平二年三月十四日,以旱,诏有司祠雷師、雨師。

    四年二月亦然。

     閏三月三日,工部侍郎、知楊州魏羽上唐李邕《雩祀五龍堂祈雨之法》,诏頒于諸路。

    帝曰:「此法前代所傳,不用巫觋,蓋防亵慢。

    可令長吏清潔行之。

    郡内有名山大川、宮觀寺廟,并以公錢緻禱。

    」其法以甲乙日,擇東方地作壇,取土造青龍。

    長吏齋三日,詣龍所,汲流水,設香案、茗、餈餌,率群臣、鄉老日再至祝酹。

    不得用音樂、巫觋,以緻媟渎。

    雨足,送龍水中。

    餘四方皆如之,飾以方色。

    大凡日幹及建壇取土之裡數、器之大小及龍之修廣日幹:原并作「旱」,據《文獻通考》卷七七改。

    ,皆取五行生成數焉生:原脫,據《文獻通考》卷七七補。

    。

    五日,幸太一宮、天淨寺禱雨。

    前一日,帝與宰臣俱蔬食,以緻精懇。

    十日,得雨,群臣皆賀,因诏罷諸無名力役、不急營造。

     三年六月一日,诏遣使祠兩浙境内名山、大川、祠廟。

    先是帝以其地災疫,深所轸念,命三館檢讨祈福靈迹以聞,至是命使禱祭,以祈福應。

     十二月二十八日,遣翰林學士梁周翰以來歲元日(設)[詣]太一宮設醮一月,為民祈福。

     四年二月十五日,幸開寶、天壽、相國寺、上清宮祈雨。

    翌日,雨。

    自去冬至是,雨雪稍愆,帝 憂轸至甚,每禦蔬食。

    是日臨軒,禦衣沾濕,左右進蓋,卻而不禦。

     景德元年四月二十七日,以京城旱,命知制诰晁詣北嶽禱雨。

     五月十一日,遣常參官詣五嶽四渎祈雨。

    是日大雨沾足,不遣。

     六月九日,命知制诰陳堯咨北嶽祈雨。

     七月六日,大雨。

    翌日,帝謂侍臣曰:「近頗亢旱,有西州入貢胡僧自言善龍祈雨,朕令于精舍中試其術,果有符應。

    事雖不經,然為民救旱,亦無避也。

    」 閏九月十七日,以邢州修城畢功,命考功郎中、直秘閣潘慎修(諸)[詣]州祭醮,為民祈福。

     大中祥符二年二月,诏:「如聞近歲命官祈雨,有司止給祝闆,不設酒脯。

    其令自今祈報,一如《禮令》。

    」七日,诏:「自今中書門下特差官祈禱,并前一日緻齋。

    祠廟祭告,并用香、币、酒、脯、醢等,仍令太常禮院牒諸司寺監供應。

    祠官不虔,禦史台糾舉以聞。

    」帝聞遣官祈雨,有司止給祝闆,不設酒脯,因出《禮令》、故事示宰臣,命申明之。

    其賽謝日,諸宮觀、寺院官給錢五千造食,宮觀仍用青詞。

    神廟則翰林給酒,禦廚造食,遣寬衣天武官舁往,仍給紙錢、馬。

     十八日,愆雨,遣知制诰錢惟演、直史館高伸、職方員外郎高冕祠太一宮。

    禮院言「太一宮兩廊有十精太一十六神,并主風雨,望增遣官分拜」故也。

    司天少監史序祀玄冥五星于北郊,除地為壇望告。

    都官員外郎梁楚祀雨師、雷師于本壇。

    又特(祝)[祀]景德、天清、顯聖、顯甯、顯靜五寺。

     二十六日,以雨足, 遣官報謝社稷。

    初,學士院不設配位,及是以問禮官。

    太常禮院言:「祭必有配,報如常祀,當設配座。

    又諸神祠,天齊、五龍用中祠例;祆祠、城隍用羊、八笾、八豆。

    既設牲牢、禮料,其禦廚食、翰林酒、紙錢、馬等更不複用。

    其五嶽、四渎、泗州普照寺、西京無畏三藏,先遣朝臣祈請,亦當報謝。

    」诏止令樞密院遣使臣馳往報謝,餘從請。

     四月十日,以河北久旱,遣祠北嶽。

     五月二十五日,以陝西旱甚,遣使分詣鳳翔府上清太平宮、汾陰後土、西海、西嶽、河渎顯聖王廟、西嶽真君觀祭醮。

    仍令各前三日緻齋。

    如陝西更有自來靈顯宮觀、寺院、神廟,委轉運使選官精虔祈禱。

     七月二十日,诏諸路祈禱雨雪所須禮料,并從官給。

    先是以祈雨法頒諸州,至是上封者言州縣多因緣率斂,故有是命。

     大中祥符三年八月六日,以升、洪、潤州亢旱火災,遣内侍馳往撫問軍民,犒設将校、耆老,及醮禱管内名山、大川、神祠有益于民者。

     八年二月十七日,命宰臣以下分詣寺觀祈雨,遣官禱嶽渎,仍命參知政事丁謂建道場于五嶽觀。

    是時觀修營尚未畢工。

     二十二日,幸玉清昭應宮、開寶寺、上清宮焚香禱雨。

     大中祥符九年九月十三日,以自秋不雨,帝慮首種失時,憂形于色,減膳徹樂,走望,命輔臣分祈天地、宗廟、社稷、神祠神:原脫,據《長編》卷八八補。

    、宮觀、佛寺。

    即日雨降,分遣官緻謝于所禱之處。

    時有泗洲龜山僧智悟請就開寶寺福聖塔斷右手 祈雨,及是帝作《甘雨應祈》之詩,命近臣畢和。

     二十八日,诏曰:「虞衡所職,斬伐以時。

    屬直館之并興,顧地材而畢取。

    落成伊始,美報爰申,俾展精修,用符昭報。

    宜令京東西、陝西、淮西、江南、兩浙、荊湖南路,應曾經采木石處,遣長吏及佐官建道場,内興功大處七日,小處三日。

    仍設(請)[清]醮以伸報謝。

    」 仁宗天聖二年三月二十三日,诏以中春農事興,畿甸久無雨澤,遣官詣五嶽四渎祈求,仍詣會靈觀池上塑龍。

    翌日雨足,诏在京宮觀、祠廟擇日賽謝。

    嶽、渎在外者,止就會靈觀望祭,更不差官。

     三年九月六日,帝宣谕:「(内近)[近内]臣南中勾當,回言:諸處名山洞府投送金龍玉簡,每開啟道場,頗有煩擾,不得清淨。

    速令分祈諸路投龍處所,仍今後不開建道場。

    」宰臣王曾等曰:「亦聞投龍之處,每建道場,預差人夫般送赍料物色,踰越山嶺,煩擾貧民。

    或如聖意,今後務從簡省,實為至當。

    」 明道二年三月二十二日,幸會靈觀、上清宮、景德寺、靈感宮請雨。

     景佑元年正月八日,太子洗馬緻仕邢中和言:「自去冬雨雪愆亢,聖心祈禱未應。

    臣克課正月九日、十八日必降甘雨,望遣官躬祀九宮貴神、十精太一,必有靈應。

    」诏差兩制官一員精虔祈禱。

    九日,诏開封府令街坊人戶依古法精虔祈求雨雪。

    十九〔日〕,以獲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