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四十八 狐二
關燈
小
中
大
。
”何讓之急忙上前想要捉住他。
隻見他倏地就跳進墳丘裡了。
何讓之也跟了進去。
墳丘裡很昏暗,看不清東西。
何讓之追趕的那個老頭已經恢複了原形。
于是就有一隻狐狸跳出來。
狐狸的尾巴上有流星一樣的火花。
何讓之也退到玄堂外邊來。
門東有筵席,已經空了。
何讓之看到席上有一張幾案,幾案上有紅色小杯、筆墨之類的東西,還有一帖文書。
文書的紙全都是慘灰色的,上邊的文字已經不能辨認。
現将略微可辨的記在下面。
其一是:“正色鴻焘,神思化代。
穹施後承,光負玄設。
嘔淪吐萠,垠倪散截。
迷腸郗曲,霨零霾曀。
雀燬龜冰,健馳禦屈。
拿尾研動,袾袾晰晰。
□用秘功,以嶺以穴。
柂薪伐藥,莽榤萬茁。
嘔律則祥,佛倫惟薩。
牡虛無有,頤咽蕊屑。
肇素未來,晦明興滅。
”其二是:“五行七曜,成此閏餘。
上帝降靈,歲旦涒徐。
蛇蛻其皮,吾亦神摅。
九九六六,束身天除。
何以充喉,吐納太虛。
何以蔽踝,霞袂雲袽。
哀爾浮生,栉比荒墟。
吾複麗氣,還形之初。
在帝左右,道濟忽諸。
”題目是:“應天狐超異科策八道”。
後邊的文字特别繁雜,難以詳細記載。
何讓之得了這一書帖,很高興地把它揣起來。
于是他就跳出墓穴。
幾天之後,河北岸同德寺的和尚志靜來拜訪何讓之。
志靜說:“前兩天你得到的墳丘裡的文書,不是你能用的,留下是不祥的。
那個人與天界來往密切,可以左右中國的禍福。
你要是一定能把文書退還給他,他給你的酬謝也不會少的。
那個人對我說,‘我已經準備了三百匹絹,想要贖回這帖書。
’怎麼樣?”何讓之同意了。
第二天,志靜拿來三百匹絹送給何讓之。
何讓之收下之後,就欺騙志靜,說那文書已被别人借去了,得過幾天把它要回來就可以歸還本人。
何讓之又把這事對朋友講了。
朋友說:“這個志靜和尚也是妖物,為什麼要還給他?收他的那些絹,隻要不承認就行。
”後來志靜來取文書,何讓之全不承認,既不承認志靜送來過絹,也不承認自己有什麼文書。
志靜也沒說什麼便走了。
一個多月以後,有一天,何讓之的弟弟來了。
他這個弟弟在東吳,兄弟分别已經一年多了。
弟弟和他說家事的裡裡外外,說得很有道理。
夜間,兄弟倆床挨床睡在一起。
過了五六天,弟弟忽然問何讓之:“我聽說這地方有很多狐狸作怪的事,真有這樣的事嗎?”何讓之就講了那件事,自誇地說:“我在一個月前,曾經得到野狐狸的一帖文書,現在就在我這兒。
”他弟弟根本不信,說:“難道有這樣的事?”何讓之等到天要亮的時候,打開箱子,把文書拿出來給弟弟看。
弟弟捧着文書驚歎。
立即就扔到何讓之面前,變成一隻狐狸了。
不一會兒有一位俊美的年輕人,象個新官的樣子,騎着一匹馬向南飛快地奔去。
恰好有一個西域的胡人和尚祝賀說:“好啊,常在天帝左右啦!”那年輕人慨歎何讓之欺騙他。
何讓之覺得奇怪。
不久,就有朝廷的捕快來到。
内庫裡被人偷走三百匹絹,捕快們是尋蹤追到此地的。
頃刻就有官吏突然闖進來,直接拿何讓之的口袋來檢查,果然查到了那些絹。
絹已經用去幾十匹。
捕快們捉拿何讓之赴法。
何讓之說不明白,終于死如枯草朽木。
沈東美 唐沈東美為員外郎(太子詹事佺期之子)。
家有青衣,死且數歲。
忽還家曰:“吾死為神,今憶主母,故來相見。
但吾餓,請一餐可乎?”因命之坐,仍為具食。
青衣醉飽而去。
及暮,僮發草積下,得一狐大醉。
須臾,狐乃吐其食,盡婢之食也,乃殺之。
(出《紀聞》) 唐朝,沈東美是員外郎,他家裡有一個婢女,死了已經幾年了,忽然有一天回到家裡來說:“我死了之後變成神,現在想念主母,所以就回來看她。
但是我很餓,給點東西吃可以嗎?”于是就讓她坐下,還給她準備了飯。
婢女吃飽喝足就走了。
到了傍晚,家僮從一個草堆下面,捉到一條喝得爛醉的狐狸。
不一會兒那狐狸吐了,吐出的食物全是那婢女吃過的食物。
于是就把狐狸殺了。
楊伯成 楊伯成,唐開元初,為京兆少尹。
一日有人詣門,通雲吳南鶴。
伯成見,年三十餘,身長七尺,容貌甚盛。
引之升座,南鶴文辨無雙,伯成接對不暇。
久之,請屏左右,欲有密語。
乃雲:“聞君小娘子令淑,願事門下。
”伯成甚愕,謂南鶴曰:“女因媒而嫁。
且邂逅相識,君何得便爾?”南鶴大怒,呼伯成為老奴:“我索汝女,何敢有逆。
”慢辭甚衆,伯成不知所以。
南鶴迳脫衣入内,直至女所,坐紙隔子中。
久之,與女兩随而出。
女言今嫁吳家,何因嗔責。
伯成知是狐魅,令家人十餘輩擊之,反被料理,多遇泥塗兩耳者。
伯成以此請假二十餘日。
敕問何以不見楊伯成?皆言其家為狐惱。
诏令學葉道士術者十餘輩至其家,悉被泥耳及縛,無能屈伏。
伯成以為愧恥。
及賜告,舉家還莊。
于莊上立吳郎院,家人竊罵,皆為料理。
以此無敢言者。
伯成暇日無事,自于田中,看人刈麥,休息于樹下。
忽有道士,形甚瘦悴,來伯成所求漿水。
伯成因爾設食。
食畢,道士問:“君何故憂愁?”伯成懼南鶴,附耳說其事。
道士笑曰:“身是天仙,正奉帝命,追捉此等四五輩。
”因求紙筆。
楊伯成使小奴取之。
然猶懼其知覺,戒令無喧。
紙筆至,道士書作三字,狀如古篆。
令小奴持至南鶴所放前雲:“尊師喚汝。
”奴持書入房,見南鶴方與家婢相谑。
奴以書授之。
南鶴見書,匍匐而行,至樹下。
道士呵曰:“老野狐敢作人形!”遂變為狐,異常病疥。
道士雲:“天曹驅使此輩,不可殺之。
然以君故,不可徒爾。
”以小杖決之一百,流血被地。
伯成以珍寶贈饋,道士不受。
驅狐前行,自後随之。
行百餘步,至柳林邊,冉冉升天,久之遂滅。
伯成喜
”何讓之急忙上前想要捉住他。
隻見他倏地就跳進墳丘裡了。
何讓之也跟了進去。
墳丘裡很昏暗,看不清東西。
何讓之追趕的那個老頭已經恢複了原形。
于是就有一隻狐狸跳出來。
狐狸的尾巴上有流星一樣的火花。
何讓之也退到玄堂外邊來。
門東有筵席,已經空了。
何讓之看到席上有一張幾案,幾案上有紅色小杯、筆墨之類的東西,還有一帖文書。
文書的紙全都是慘灰色的,上邊的文字已經不能辨認。
現将略微可辨的記在下面。
其一是:“正色鴻焘,神思化代。
穹施後承,光負玄設。
嘔淪吐萠,垠倪散截。
迷腸郗曲,霨零霾曀。
雀燬龜冰,健馳禦屈。
拿尾研動,袾袾晰晰。
□用秘功,以嶺以穴。
柂薪伐藥,莽榤萬茁。
嘔律則祥,佛倫惟薩。
牡虛無有,頤咽蕊屑。
肇素未來,晦明興滅。
”其二是:“五行七曜,成此閏餘。
上帝降靈,歲旦涒徐。
蛇蛻其皮,吾亦神摅。
九九六六,束身天除。
何以充喉,吐納太虛。
何以蔽踝,霞袂雲袽。
哀爾浮生,栉比荒墟。
吾複麗氣,還形之初。
在帝左右,道濟忽諸。
”題目是:“應天狐超異科策八道”。
後邊的文字特别繁雜,難以詳細記載。
何讓之得了這一書帖,很高興地把它揣起來。
于是他就跳出墓穴。
幾天之後,河北岸同德寺的和尚志靜來拜訪何讓之。
志靜說:“前兩天你得到的墳丘裡的文書,不是你能用的,留下是不祥的。
那個人與天界來往密切,可以左右中國的禍福。
你要是一定能把文書退還給他,他給你的酬謝也不會少的。
那個人對我說,‘我已經準備了三百匹絹,想要贖回這帖書。
’怎麼樣?”何讓之同意了。
第二天,志靜拿來三百匹絹送給何讓之。
何讓之收下之後,就欺騙志靜,說那文書已被别人借去了,得過幾天把它要回來就可以歸還本人。
何讓之又把這事對朋友講了。
朋友說:“這個志靜和尚也是妖物,為什麼要還給他?收他的那些絹,隻要不承認就行。
”後來志靜來取文書,何讓之全不承認,既不承認志靜送來過絹,也不承認自己有什麼文書。
志靜也沒說什麼便走了。
一個多月以後,有一天,何讓之的弟弟來了。
他這個弟弟在東吳,兄弟分别已經一年多了。
弟弟和他說家事的裡裡外外,說得很有道理。
夜間,兄弟倆床挨床睡在一起。
過了五六天,弟弟忽然問何讓之:“我聽說這地方有很多狐狸作怪的事,真有這樣的事嗎?”何讓之就講了那件事,自誇地說:“我在一個月前,曾經得到野狐狸的一帖文書,現在就在我這兒。
”他弟弟根本不信,說:“難道有這樣的事?”何讓之等到天要亮的時候,打開箱子,把文書拿出來給弟弟看。
弟弟捧着文書驚歎。
立即就扔到何讓之面前,變成一隻狐狸了。
不一會兒有一位俊美的年輕人,象個新官的樣子,騎着一匹馬向南飛快地奔去。
恰好有一個西域的胡人和尚祝賀說:“好啊,常在天帝左右啦!”那年輕人慨歎何讓之欺騙他。
何讓之覺得奇怪。
不久,就有朝廷的捕快來到。
内庫裡被人偷走三百匹絹,捕快們是尋蹤追到此地的。
頃刻就有官吏突然闖進來,直接拿何讓之的口袋來檢查,果然查到了那些絹。
絹已經用去幾十匹。
捕快們捉拿何讓之赴法。
何讓之說不明白,終于死如枯草朽木。
沈東美 唐沈東美為員外郎(太子詹事佺期之子)。
家有青衣,死且數歲。
忽還家曰:“吾死為神,今憶主母,故來相見。
但吾餓,請一餐可乎?”因命之坐,仍為具食。
青衣醉飽而去。
及暮,僮發草積下,得一狐大醉。
須臾,狐乃吐其食,盡婢之食也,乃殺之。
(出《紀聞》) 唐朝,沈東美是員外郎,他家裡有一個婢女,死了已經幾年了,忽然有一天回到家裡來說:“我死了之後變成神,現在想念主母,所以就回來看她。
但是我很餓,給點東西吃可以嗎?”于是就讓她坐下,還給她準備了飯。
婢女吃飽喝足就走了。
到了傍晚,家僮從一個草堆下面,捉到一條喝得爛醉的狐狸。
不一會兒那狐狸吐了,吐出的食物全是那婢女吃過的食物。
于是就把狐狸殺了。
楊伯成 楊伯成,唐開元初,為京兆少尹。
一日有人詣門,通雲吳南鶴。
伯成見,年三十餘,身長七尺,容貌甚盛。
引之升座,南鶴文辨無雙,伯成接對不暇。
久之,請屏左右,欲有密語。
乃雲:“聞君小娘子令淑,願事門下。
”伯成甚愕,謂南鶴曰:“女因媒而嫁。
且邂逅相識,君何得便爾?”南鶴大怒,呼伯成為老奴:“我索汝女,何敢有逆。
”慢辭甚衆,伯成不知所以。
南鶴迳脫衣入内,直至女所,坐紙隔子中。
久之,與女兩随而出。
女言今嫁吳家,何因嗔責。
伯成知是狐魅,令家人十餘輩擊之,反被料理,多遇泥塗兩耳者。
伯成以此請假二十餘日。
敕問何以不見楊伯成?皆言其家為狐惱。
诏令學葉道士術者十餘輩至其家,悉被泥耳及縛,無能屈伏。
伯成以為愧恥。
及賜告,舉家還莊。
于莊上立吳郎院,家人竊罵,皆為料理。
以此無敢言者。
伯成暇日無事,自于田中,看人刈麥,休息于樹下。
忽有道士,形甚瘦悴,來伯成所求漿水。
伯成因爾設食。
食畢,道士問:“君何故憂愁?”伯成懼南鶴,附耳說其事。
道士笑曰:“身是天仙,正奉帝命,追捉此等四五輩。
”因求紙筆。
楊伯成使小奴取之。
然猶懼其知覺,戒令無喧。
紙筆至,道士書作三字,狀如古篆。
令小奴持至南鶴所放前雲:“尊師喚汝。
”奴持書入房,見南鶴方與家婢相谑。
奴以書授之。
南鶴見書,匍匐而行,至樹下。
道士呵曰:“老野狐敢作人形!”遂變為狐,異常病疥。
道士雲:“天曹驅使此輩,不可殺之。
然以君故,不可徒爾。
”以小杖決之一百,流血被地。
伯成以珍寶贈饋,道士不受。
驅狐前行,自後随之。
行百餘步,至柳林邊,冉冉升天,久之遂滅。
伯成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