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二十八 虎三

關燈
沒有找到殘骸。

    聽到的人就又告訴了裴越客。

    裴越客立即讓婢女們把這事告訴了她,問她是不是張德容。

    這才痛哭失聲,果然是張德容。

    裴越客登岸以後,就把這事通知張鎬。

    張鎬淩晨就騎馬趕來,悲喜交加。

    于是大家一起回家。

    婚禮如期舉行。

    從此以後黔峽一帶往往建立虎媒祠,有的直留存到現在。

     盧造 汝州葉縣令盧造者有幼女,大曆中,許嫁同邑鄭楚之子元方。

    俄而楚錄潭州軍事,造亦辭而寓葉。

    後楚卒,元方護喪居江陵,數年間音問兩絕。

    縣令韋計為子娶焉。

    其吉辰。

    元方适到,會武昌戍邊兵亦止其縣。

    縣隘,天雨甚,元方(“适到會武昌”至“元方”十九字原缺,據明抄本、陳校本補。

    )無所容,徑往縣東十餘裡佛舍。

    舍西北隅有若小獸号鳴者,出火視之,乃三虎雛。

    目尚未開。

    以其小,未能害人,且不忍殺。

    閉門堅拒而已。

    約三更初,虎來觸其門,不得入。

    其西有窗亦甚堅。

    虎怒搏之,棂拆,陷頭于中,為左右所轄,進退不得。

    元方取佛塔磚擊之,虎吼怒拿攫,終莫能去。

    連擊之,俄頃而斃。

    既而門外若女人呻吟,氣甚困劣。

    元方問曰:“門外呻吟者,人耶?鬼耶?”曰:“人也。

    ”曰:“何以到此。

    ”曰:“妾前盧令女也。

    今夕将适韋氏,親迎方登車,為虎所執,負荷而來投此。

    今夕無損,而甚畏其複來。

    能救乎?”元方奇之,執炬出視,乃真衣纓也。

    年十七八,禮服俨然。

    泥水皆澈,扶入,複固其門。

    (“門”原作“明”,據明抄本改。

    )遂拾佛塔毀像,以繼其明。

    女曰:“此何處也?”。

    曰:“縣東佛舍爾。

    ”元方言姓名,且話舊諾。

    女亦能記之。

    曰:“妾父曾許妻君,一旦以君之絕耗也,将嫁韋氏,天命難改,虎送歸君。

    莊去此甚近,君能送歸,請絕韋氏而奉巾栉。

    ”及明,送歸其家。

    其家以虎攫去,方将制服,忽見其來,喜若天降。

    元方緻虎于縣,且具言其事。

    縣宰異之,以盧氏歸于鄭焉。

    當時聞者莫不歎異之。

    (出《續玄怪錄》) 汝州葉縣縣令盧造有個小女兒,大曆年中,許配同邑鄭楚的兒子元方。

    不久,鄭楚被錄為潭州軍事,盧造也辭官寓居在葉縣。

    後來鄭楚下世。

    元方護喪居住江陵,幾年裡音信兩絕。

    縣令韋計為兒子娶盧造的小女兒。

    正要成親的時候,鄭元方恰巧也到了。

    趕上武昌戍邊的兵卒也駐在此縣,縣裡特别擁擠。

    鄭元方無所容身,就到縣東十多裡的佛舍裡來過夜。

    佛舍西北角有一種象小動物叫喚的聲音,他舉火一看,是三隻小虎崽,還沒有睜眼。

    因為它們小不能害人,不忍心殺它們,他就把門窗關得緊緊的,憑堅拒守。

    大約三更天,一隻老虎來觸門。

    沒進來,又去觸西窗。

    西窗也很堅固。

    虎怒了,撲打窗子,窗棂斷折。

    虎往裡鑽,被夾住了脖子,陷頭于其中,進退不得。

    鄭元方拿佛塔上的磚打它。

    它被打得亂吼亂掙,但是到底沒有掙出去。

    連續猛擊,不一會兒就把它打死了。

    然後他聽到門外好象有女人在呻吟。

    那聲音極其困苦微弱。

    鄭元方問道:“在門外呻吟的,是人還是鬼?”回答說:“是人。

    ”他又問:“你是怎麼來的?”回答說:“我是前盧縣令的女兒,今晚将嫁給姓韋的,迎親的時候我剛上車,就被老虎捉住了,把我扛着扔到這兒來了。

    現在還沒受傷,但是特别怕它再來。

    你能救我嗎?”鄭元方覺得奇怪,拿着火炬出去一看,是真正的衣服,真正的束帶。

    隻見她年紀在十七八歲,禮服整齊。

    他什麼都明白了,急急忙忙把她扶入門内,又把門關牢。

    于是就拾佛塔裡已經毀壞的佛像燃起來照明。

    女子說:“這是什麼地方?”鄭元方說:“這是縣東佛舍。

    ”鄭元方說出了自己的姓名,并說到舊時的婚約。

    這女子也還記得,說:“我父親曾經把我許配您,因為您走了後沒有消息,就又把我嫁給韋氏。

    天命難改,虎把我送還給你。

    莊子離這很近,你能送我回去,我一定回絕韋家而服侍你。

    等到天明,鄭元方把她送回家中。

    她家裡因為她被虎叼走,正要做治喪服,忽然看到她回來,喜從天降,全家轟動。

    鄭元方把死虎送到縣裡,并且詳細說明事情的始末。

    縣令驚異,把盧氏女嫁與鄭家。

    當時聽到的人沒有不驚訝不感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