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二十五 龍八
關燈
小
中
大
有蛟龍變為道人,歙人洪貞以弟子之禮師之。
道流将蔔居,尋諸名山。
到黃山,貞問此山何如,道流曰:“确而寒。
”次到飛布山,又問之。
道流曰:“高而無輔。
”到此山,又問之。
道流曰:“此山宜葬。
葬者可緻侯王。
不然,即出妖怪而已。
”貞問其所以,而不之告。
道流于室中寝,貞入,但見蛟龍,由是候睡覺而辭歸。
道流遂入鄱陽而去。
貞歸,遷其父于此山。
後二年,鄱陽洪水大發,漂蕩數千家。
貞本好道,常焚香持念,頗有方術。
居于祁南之回玉鄉,鄉人遂稱其變現神通,将圖非望。
潛署百官,州中豪傑皆應之。
後州發兵就捕,獲數十人,而貞竟不知所在。
(出《述異記》。
陳校本作出《婺州圖經》) 雞籠山在婺源縣南九十五裡,高一百六十丈,回環一十五裡九十步,樣子就象個雞籠。
唐朝開元年間,有一條蛟龍變成一個道人,歙縣人洪貞以弟子之禮,拜他為師。
道人要選擇地方居住,到各名山尋找。
來到黃山,洪貞問道:“這山怎麼樣?”道人說:“這個地方貧瘠而且寒冷。
”來到飛布山,洪貞又問,道人說:“這個地方地勢太高,孤立周圍無山輔助它。
”到了這座雞龍山,洪貞還問,道人說:“這裡最适合做墓地。
把人葬在這裡,他的子孫可以成為王侯。
不然的話,就出妖怪。
”洪貞問這是為什麼,道人不告訴他。
道人在屋裡睡覺,洪貞進屋,見到的是一條睡蛟。
因此,等到道人睡醒,洪貞告辭歸來。
道人就到鄱陽那邊去了。
洪貞回到家裡,把他父親的墳遷到雞籠山。
二年,鄱陽發大水,淹了幾千家居民。
洪貞本來就喜歡道教,常常燒香念經。
他很有方術。
他住在祁南的回玉鄉,鄉裡的人就說他善于變化,很有神通,說他将來能做大事。
他暗中委任文武百官,州中的豪傑都響應。
後來州官發兵來捉拿這些反叛,捉到了好幾十人,而洪貞卻不知到哪兒去了。
老蛟 蘇州武丘寺山,世言吳王阖闾陵。
有石穴,出于岩下,若嵌鑿狀。
中有水,深不可測。
或言秦王鑿取劍之所。
唐永泰中,有少年經過,見一美女,在水中浴。
問少年同戲否,因前牽拽。
少年遂解衣而入,因溺死。
數日,屍方浮出,而身盡幹枯。
其下必是老蛟潛窟,媚人以吮血故也。
其同行者述其狀雲。
(出《通幽記》) 蘇州的武丘寺山,世人傳說是吳王阖闾的陵墓。
山下有一個洞穴,從岸石中出來、樣子象鑿出來的。
其中有水,深不可測。
有人說這是秦始皇鑿取寶劍的地方。
唐朝永泰年中,有一位年輕人從這裡經過,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水中洗澡。
少女問年輕人願不願意和她一塊玩水,說着就上來拽他,于是他就脫掉衣服下去了。
他就淹死了。
過了幾天屍體才浮上來。
人們一看,這具屍體已經幹枯,那下面一定是老蛟潛藏着的洞穴,是先媚人後吸血造成的。
這是那個年輕人的同行者講述的。
武休潭 王蜀先主時,修斜谷閣道,鳳州衙将白(忘其名)。
掌其事焉。
至武休潭,見一婦人浮水而來,意其溺者,命仆夫鈎至岸濱。
忽化為大蛇,沒于潭中。
白公以為不祥,因而緻疾。
愚為誦岑參《招北客賦》雲:“瞿塘之東,下有千歲老蛟。
化為婦人,炫服靓妝,遊于水濱。
”白公聞之,方悟蛟也,厥疾尋瘳。
又内官宋愈昭,自言于柳州江岸,為二三女人所招,裡民叫而止之,亦蛟也。
岑賦所言,斯足為證。
(出《北夢瑣言》) 王蜀先主那時候,修建斜谷閣道,鳳州的一位衙将白某掌管這件事情。
修到武休潭,看見有一位婦人從水上漂來,以為她是落水被淹,白某就讓人把她用鈎子勾到岸上來。
不料,那婦人忽然變成一條大蛇,沒入潭水之中。
白公以為這是不祥之兆,因而就病倒了。
我給他讀岑參的《招北客賦》說:“瞿塘之東,下有千歲老蛟。
老蛟變成婦人,衣服美麗,打扮漂亮,遊于水濱。
”白公聽了,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遇上的不是蛇而是蛟,他的病不久便好了。
另外,内官宋愈昭,他自己說有一次他在柳州江岸,有兩三個女人招喚他,當地的居民呼喚制止他過去,那也是蛟。
岑參的賦裡講的,是可以為證。
伐蛟 《月令》:“季秋伐蛟取鼍,以明蛟可伐而龍不可觸也。
”蛟之為物,不識其形狀。
非有鱗鬣四足乎?或曰,虬蜧蛟蝹,狀如蛇也。
南僧說蛟之形,如馬蟥,即水蛭也,涎沫腥粘,掉尾纏人,而噬其血。
蜀人号為“馬絆蛇”。
頭如貓鼠,有一點白,漢州古城潭内馬絆蛇,往往害人。
鄉裡募勇者伐之,身塗藥,遊泳于潭底,蛟乃躍于沙汭,蟠蜿力困,裡灌噪以助,竟斃之。
(出《北夢瑣言》) 《月令》裡說:“九月殺蛟捕鳄,以說明蛟可以殺伐而龍不可觸動。
”蛟這種東西,不知道它是什麼樣子。
沒有鱗、鬣和四條腿嗎?有的人說,虬、蜧、蛟、蝹,樣子和蛇差不多。
南方的和尚說,蛟的樣子象馬蟥,就是水蛭,一身又腥又粘的涎沫,掉過尾巴來纏住人吸人的血。
蜀人稱它為“馬絆蛇”,說它的頭象貓和老鼠,有一個白點兒。
漢州古城潭内的一條馬絆蛇,往往害人。
鄉裡招募勇敢的人殺它。
那人身上塗了藥,潛水到潭底,把蛟逼到沙灘上,鄉裡人歡呼着跑上去相助,到底把它整死了。
道流将蔔居,尋諸名山。
到黃山,貞問此山何如,道流曰:“确而寒。
”次到飛布山,又問之。
道流曰:“高而無輔。
”到此山,又問之。
道流曰:“此山宜葬。
葬者可緻侯王。
不然,即出妖怪而已。
”貞問其所以,而不之告。
道流于室中寝,貞入,但見蛟龍,由是候睡覺而辭歸。
道流遂入鄱陽而去。
貞歸,遷其父于此山。
後二年,鄱陽洪水大發,漂蕩數千家。
貞本好道,常焚香持念,頗有方術。
居于祁南之回玉鄉,鄉人遂稱其變現神通,将圖非望。
潛署百官,州中豪傑皆應之。
後州發兵就捕,獲數十人,而貞竟不知所在。
(出《述異記》。
陳校本作出《婺州圖經》) 雞籠山在婺源縣南九十五裡,高一百六十丈,回環一十五裡九十步,樣子就象個雞籠。
唐朝開元年間,有一條蛟龍變成一個道人,歙縣人洪貞以弟子之禮,拜他為師。
道人要選擇地方居住,到各名山尋找。
來到黃山,洪貞問道:“這山怎麼樣?”道人說:“這個地方貧瘠而且寒冷。
”來到飛布山,洪貞又問,道人說:“這個地方地勢太高,孤立周圍無山輔助它。
”到了這座雞龍山,洪貞還問,道人說:“這裡最适合做墓地。
把人葬在這裡,他的子孫可以成為王侯。
不然的話,就出妖怪。
”洪貞問這是為什麼,道人不告訴他。
道人在屋裡睡覺,洪貞進屋,見到的是一條睡蛟。
因此,等到道人睡醒,洪貞告辭歸來。
道人就到鄱陽那邊去了。
洪貞回到家裡,把他父親的墳遷到雞籠山。
二年,鄱陽發大水,淹了幾千家居民。
洪貞本來就喜歡道教,常常燒香念經。
他很有方術。
他住在祁南的回玉鄉,鄉裡的人就說他善于變化,很有神通,說他将來能做大事。
他暗中委任文武百官,州中的豪傑都響應。
後來州官發兵來捉拿這些反叛,捉到了好幾十人,而洪貞卻不知到哪兒去了。
老蛟 蘇州武丘寺山,世言吳王阖闾陵。
有石穴,出于岩下,若嵌鑿狀。
中有水,深不可測。
或言秦王鑿取劍之所。
唐永泰中,有少年經過,見一美女,在水中浴。
問少年同戲否,因前牽拽。
少年遂解衣而入,因溺死。
數日,屍方浮出,而身盡幹枯。
其下必是老蛟潛窟,媚人以吮血故也。
其同行者述其狀雲。
(出《通幽記》) 蘇州的武丘寺山,世人傳說是吳王阖闾的陵墓。
山下有一個洞穴,從岸石中出來、樣子象鑿出來的。
其中有水,深不可測。
有人說這是秦始皇鑿取寶劍的地方。
唐朝永泰年中,有一位年輕人從這裡經過,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水中洗澡。
少女問年輕人願不願意和她一塊玩水,說着就上來拽他,于是他就脫掉衣服下去了。
他就淹死了。
過了幾天屍體才浮上來。
人們一看,這具屍體已經幹枯,那下面一定是老蛟潛藏着的洞穴,是先媚人後吸血造成的。
這是那個年輕人的同行者講述的。
武休潭 王蜀先主時,修斜谷閣道,鳳州衙将白(忘其名)。
掌其事焉。
至武休潭,見一婦人浮水而來,意其溺者,命仆夫鈎至岸濱。
忽化為大蛇,沒于潭中。
白公以為不祥,因而緻疾。
愚為誦岑參《招北客賦》雲:“瞿塘之東,下有千歲老蛟。
化為婦人,炫服靓妝,遊于水濱。
”白公聞之,方悟蛟也,厥疾尋瘳。
又内官宋愈昭,自言于柳州江岸,為二三女人所招,裡民叫而止之,亦蛟也。
岑賦所言,斯足為證。
(出《北夢瑣言》) 王蜀先主那時候,修建斜谷閣道,鳳州的一位衙将白某掌管這件事情。
修到武休潭,看見有一位婦人從水上漂來,以為她是落水被淹,白某就讓人把她用鈎子勾到岸上來。
不料,那婦人忽然變成一條大蛇,沒入潭水之中。
白公以為這是不祥之兆,因而就病倒了。
我給他讀岑參的《招北客賦》說:“瞿塘之東,下有千歲老蛟。
老蛟變成婦人,衣服美麗,打扮漂亮,遊于水濱。
”白公聽了,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遇上的不是蛇而是蛟,他的病不久便好了。
另外,内官宋愈昭,他自己說有一次他在柳州江岸,有兩三個女人招喚他,當地的居民呼喚制止他過去,那也是蛟。
岑參的賦裡講的,是可以為證。
伐蛟 《月令》:“季秋伐蛟取鼍,以明蛟可伐而龍不可觸也。
”蛟之為物,不識其形狀。
非有鱗鬣四足乎?或曰,虬蜧蛟蝹,狀如蛇也。
南僧說蛟之形,如馬蟥,即水蛭也,涎沫腥粘,掉尾纏人,而噬其血。
蜀人号為“馬絆蛇”。
頭如貓鼠,有一點白,漢州古城潭内馬絆蛇,往往害人。
鄉裡募勇者伐之,身塗藥,遊泳于潭底,蛟乃躍于沙汭,蟠蜿力困,裡灌噪以助,竟斃之。
(出《北夢瑣言》) 《月令》裡說:“九月殺蛟捕鳄,以說明蛟可以殺伐而龍不可觸動。
”蛟這種東西,不知道它是什麼樣子。
沒有鱗、鬣和四條腿嗎?有的人說,虬、蜧、蛟、蝹,樣子和蛇差不多。
南方的和尚說,蛟的樣子象馬蟥,就是水蛭,一身又腥又粘的涎沫,掉過尾巴來纏住人吸人的血。
蜀人稱它為“馬絆蛇”,說它的頭象貓和老鼠,有一個白點兒。
漢州古城潭内的一條馬絆蛇,往往害人。
鄉裡招募勇敢的人殺它。
那人身上塗了藥,潛水到潭底,把蛟逼到沙灘上,鄉裡人歡呼着跑上去相助,到底把它整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