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來魔來。
隻是不動。
念念單提行将去。
中閑再無疑難。
如是綿綿密密。
心心無閑。
日用着力做去。
自有下落。
示明益禅人 學人不知向上一路。
但求增益知見。
殊不知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此不知本有而向外馳求。
更欲增益其明矣。
苟明其明則明亦不立。
何益之有。
故曰。
為學日益。
凡言學者。
則向他家屋裡求安樂窩。
縱然求得。
畢竟非屬己有。
既非己有。
則樂非真樂。
樂既非真。
又何從而安之耶。
向外求安。
自古學人之通病。
非特今也。
明益禅人請益。
将謂無益而欲明之耶。
有益而欲明之耶。
若言無益。
無益則不必矣。
若言有益。
既有益矣。
又何必明之耶。
試看明從何明。
益從何益。
若求明其明。
則失本明。
若更求多益。
則返成無益。
凡求益者。
如人食已飽。
而更貪其味。
則傷食而病成矣。
若能随食而吐。
可勿藥而愈。
若護病忌醫。
終成痞滞。
凡病此者。
雖盧扁不能治。
何也。
以貪食不吐。
一病也。
養病諱疾。
二病也。
病成忌醫。
三病也。
或從而惡藥。
四病也。
或求速效。
不信治本之方。
即疑醫棄藥。
五病也。
或更從庸醫誤服毒藥。
而至損生者。
此不治之科也。
學人自棄本明。
而向外馳求。
增益知見。
大都若此。
傷哉。
吾少每讀醫師喻。
未嘗不三複聖訓。
竊見近世學者。
初為沙彌。
即能誦此。
老不知宗。
竟緻虛生浪死者無限。
此不明之過也。
亦有求明而誤以不明強自為明者。
誠不達本之咎耳。
佛言。
息心達本源。
故号為沙門。
學人苟能息心達本。
明不必外求。
益不必多增。
自性具足。
曾何虧欠。
明益禅人。
果能知此。
頓将從前所求多處。
一齊吐卻。
如傷食人中無宿滞。
則元氣自複。
學人刬卻知見。
可稱無事道人矣。
試子細撿點從前滿腹馊酸。
作何氣味。
參。
參。
示慧棱禅人 禅人生長休邑。
少賈于江湖。
因厭塵俗。
至匡山禮續芳和尚剃發。
老人自南嶽來休夏金竹。
禅人拈香請益。
因示之曰。
汝已能舍世閑恩愛。
身雖出家而心未明出家之事。
昔吾佛世尊。
舍金輪。
棄王宮。
入雪山。
六年苦行。
睹明星悟道。
成等正覺。
為三界師。
六道尊仰。
人天供養。
普度衆生。
同出生死。
此是最初第一個出家之樣子也。
如此看來。
豈是偷安養懶。
貴圖現成受用。
便為出家者乎。
定有一段本分事也。
從上諸祖。
持為生死大事出家。
至于操方行腳。
參訪知識。
特為發明心地。
将無量劫來生死根株。
一拔頓盡。
超脫三界永離苦趣。
方為自利。
後聽龍天推出。
建立三寶。
是為利他。
二利具足。
始是出家本分事。
禅人今日出家。
曾知有此事否。
曾知有生死大事否。
如何是生死。
即今現前五蘊身心。
集下無量劫來。
種種貪嗔癡慢憎愛習氣種子。
日用心心起惑。
造業之心元是如來佛性。
光明種子。
今被無明煩惱。
蓋覆日用而不自知者。
是以迷此佛性。
便是生死。
悟此佛性。
頓斷煩惱。
脫離生死。
是真出家兒。
如此看來。
出家乃大丈夫了生死事。
非享安逸。
貴圖自在而已也。
不肯修行。
不求明心見性。
是為虛消信施。
返招來世酬償之苦。
何出家之有。
禅人。
何生何緣。
何幸得遇明師度脫。
安居名山道場。
法侶和合。
又何幸遇善知識。
指引開導。
若不深生慶幸。
大生慚愧。
決志修行求出生死。
是為自棄。
如到寶山空手而回。
豈不哀哉。
禅人若肯發志修行。
最先要将從前一切煩惱憎愛習氣。
一齊頓斷。
單單志求了生死一着。
單将一句阿彌陀佛。
蘊在胸中。
如己命根。
心心不斷。
念到花開見佛。
便是了生死真正出家之時節也。
若不以老人之言。
發起真實信心。
是為避溺投火。
此生錯過。
豈有出頭時節。
汝切自思自勉。
毋忽。
示半偈聞禅人 禅人少習舉子業。
有出世志。
四十棄妻子。
禮紫柏老人之弟子果清湛公。
祝發于歸宗。
歸宗乃昔諸尊宿建法幢之禅窟。
有如來舍利在焉。
是知禅人出家之緣勝。
所居之地勝。
第未發勝心耳。
歸宗久廢。
紫柏大師過其地。
慘然悲酸。
見枯松半折斤斧。
大師愍而咒土壅之。
冀其重榮。
以蔔道場之再建。
不數年皮骨皆完。
于是湛公毅然重興。
遐迩聞之。
莫不仰異景從。
居士邢來慈。
矢心唱導。
又數年感 今上賜禦藏以光名山。
由是殿閣遂成。
而堅音長老。
募造毗盧大像以奠安之。
自此三寶已具其二。
獨僧寶未集。
不足以揚法道耳。
禅人出家之八年。
老人自南嶽來遊。
禮舍利于金輪峰頂。
睹其山川秀拔。
詢恢複之艱難。
殿閣雖成。
禅居未就。
猶然荒寂中也。
來慈固苦心護法。
其力行乃吾徒事。
若僧徒不勇往為之。
則負建立之意。
恐紫柏寂光有靈。
定不瞑目也。
因是緻懇勸發大衆。
而堅音與禅人為之綱領。
禅人聞說。
頓發勝心。
普化大檀。
莊嚴佛土。
即荷錫出山。
濱行請益。
老人欲堅其願力。
乃歡喜而示之曰。
汝雖出家。
然猶未聞出世之行。
昔吾釋迦本師。
舍金輪王位。
匿影雪山。
六年苦行。
以成正覺為人天師。
其實久遠劫來。
廣修福慧。
故曰三千大千世界。
無有如芥子許。
不是菩薩舍身命為衆生處。
至若施頭目腦髓。
如棄涕唾。
非一劫二劫。
乃至無量劫來。
世世生生如此苦行。
方才博得相好身土。
微妙莊嚴。
即今末法弟子一缽盂飯。
皆是如來身命骨血換來。
留與兒孫受用。
由是觀之。
吾徒出家。
衣食現成安居受用。
豈易消受哉。
苟不思報佛恩。
體佛心。
行佛行。
理佛家事。
則名雖出家。
實資三途之苦具耳。
所謂體佛心者。
大慈悲心是。
行佛行者。
忍辱心是。
佛家事者。
廣行六度。
成就二嚴。
建立三寶。
宏揚法化是。
若不如此。
非佛弟子。
是為賊人。
盜佛袈裟自滋苦本。
如此出家有何利益。
所言福慧二嚴者。
以志悟般若種子。
了達自心。
妙契佛心。
此名為慧。
廣修檀度莊嚴。
成就衆生。
此名為福。
故曰。
福慧兩足。
稱二足尊。
故今勸禅人第一要志求般若。
了悟自心。
以出生死之苦海。
次要廣行衆行。
普化十方莊嚴佛土。
以成淨土之淨業。
除此二行。
無可修者。
然佛言教化衆生。
即是莊嚴佛土。
以大地衆生沒溺貪欲苦海。
畢造生死苦業。
長劫沉淪。
無由自出。
故感三界三途之苦具。
所賴三寶為福田。
以種般若之種子。
以為他世自受用之因緣。
然須必假僧寶以開導。
故吾徒佛子。
能化一人發勝心。
破悭貪。
則一人淨自心。
嚴一人之佛土。
化多人則嚴多人之佛土。
苟能化大地。
使人人發心。
則圓成人人之佛土。
是則轉穢土成淨土。
變苦具為樂具。
豈不為最上殊勝之妙行哉。
禅人行矣。
執老人片言以往。
便是豪傑之士。
頓發廣大之心。
如廣額屠兒。
放下屠刀。
便作佛事。
亦如八歲龍女獻珠之頃。
即證菩提。
自有能破悭囊。
扣揮糞土。
成汝願力者。
禅人勉旃。
萬無怠惰。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五
隻是不動。
念念單提行将去。
中閑再無疑難。
如是綿綿密密。
心心無閑。
日用着力做去。
自有下落。
示明益禅人 學人不知向上一路。
但求增益知見。
殊不知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此不知本有而向外馳求。
更欲增益其明矣。
苟明其明則明亦不立。
何益之有。
故曰。
為學日益。
凡言學者。
則向他家屋裡求安樂窩。
縱然求得。
畢竟非屬己有。
既非己有。
則樂非真樂。
樂既非真。
又何從而安之耶。
向外求安。
自古學人之通病。
非特今也。
明益禅人請益。
将謂無益而欲明之耶。
有益而欲明之耶。
若言無益。
無益則不必矣。
若言有益。
既有益矣。
又何必明之耶。
試看明從何明。
益從何益。
若求明其明。
則失本明。
若更求多益。
則返成無益。
凡求益者。
如人食已飽。
而更貪其味。
則傷食而病成矣。
若能随食而吐。
可勿藥而愈。
若護病忌醫。
終成痞滞。
凡病此者。
雖盧扁不能治。
何也。
以貪食不吐。
一病也。
養病諱疾。
二病也。
病成忌醫。
三病也。
或從而惡藥。
四病也。
或求速效。
不信治本之方。
即疑醫棄藥。
五病也。
或更從庸醫誤服毒藥。
而至損生者。
此不治之科也。
學人自棄本明。
而向外馳求。
增益知見。
大都若此。
傷哉。
吾少每讀醫師喻。
未嘗不三複聖訓。
竊見近世學者。
初為沙彌。
即能誦此。
老不知宗。
竟緻虛生浪死者無限。
此不明之過也。
亦有求明而誤以不明強自為明者。
誠不達本之咎耳。
佛言。
息心達本源。
故号為沙門。
學人苟能息心達本。
明不必外求。
益不必多增。
自性具足。
曾何虧欠。
明益禅人。
果能知此。
頓将從前所求多處。
一齊吐卻。
如傷食人中無宿滞。
則元氣自複。
學人刬卻知見。
可稱無事道人矣。
試子細撿點從前滿腹馊酸。
作何氣味。
參。
參。
示慧棱禅人 禅人生長休邑。
少賈于江湖。
因厭塵俗。
至匡山禮續芳和尚剃發。
老人自南嶽來休夏金竹。
禅人拈香請益。
因示之曰。
汝已能舍世閑恩愛。
身雖出家而心未明出家之事。
昔吾佛世尊。
舍金輪。
棄王宮。
入雪山。
六年苦行。
睹明星悟道。
成等正覺。
為三界師。
六道尊仰。
人天供養。
普度衆生。
同出生死。
此是最初第一個出家之樣子也。
如此看來。
豈是偷安養懶。
貴圖現成受用。
便為出家者乎。
定有一段本分事也。
從上諸祖。
持為生死大事出家。
至于操方行腳。
參訪知識。
特為發明心地。
将無量劫來生死根株。
一拔頓盡。
超脫三界永離苦趣。
方為自利。
後聽龍天推出。
建立三寶。
是為利他。
二利具足。
始是出家本分事。
禅人今日出家。
曾知有此事否。
曾知有生死大事否。
如何是生死。
即今現前五蘊身心。
集下無量劫來。
種種貪嗔癡慢憎愛習氣種子。
日用心心起惑。
造業之心元是如來佛性。
光明種子。
今被無明煩惱。
蓋覆日用而不自知者。
是以迷此佛性。
便是生死。
悟此佛性。
頓斷煩惱。
脫離生死。
是真出家兒。
如此看來。
出家乃大丈夫了生死事。
非享安逸。
貴圖自在而已也。
不肯修行。
不求明心見性。
是為虛消信施。
返招來世酬償之苦。
何出家之有。
禅人。
何生何緣。
何幸得遇明師度脫。
安居名山道場。
法侶和合。
又何幸遇善知識。
指引開導。
若不深生慶幸。
大生慚愧。
決志修行求出生死。
是為自棄。
如到寶山空手而回。
豈不哀哉。
禅人若肯發志修行。
最先要将從前一切煩惱憎愛習氣。
一齊頓斷。
單單志求了生死一着。
單将一句阿彌陀佛。
蘊在胸中。
如己命根。
心心不斷。
念到花開見佛。
便是了生死真正出家之時節也。
若不以老人之言。
發起真實信心。
是為避溺投火。
此生錯過。
豈有出頭時節。
汝切自思自勉。
毋忽。
示半偈聞禅人 禅人少習舉子業。
有出世志。
四十棄妻子。
禮紫柏老人之弟子果清湛公。
祝發于歸宗。
歸宗乃昔諸尊宿建法幢之禅窟。
有如來舍利在焉。
是知禅人出家之緣勝。
所居之地勝。
第未發勝心耳。
歸宗久廢。
紫柏大師過其地。
慘然悲酸。
見枯松半折斤斧。
大師愍而咒土壅之。
冀其重榮。
以蔔道場之再建。
不數年皮骨皆完。
于是湛公毅然重興。
遐迩聞之。
莫不仰異景從。
居士邢來慈。
矢心唱導。
又數年感 今上賜禦藏以光名山。
由是殿閣遂成。
而堅音長老。
募造毗盧大像以奠安之。
自此三寶已具其二。
獨僧寶未集。
不足以揚法道耳。
禅人出家之八年。
老人自南嶽來遊。
禮舍利于金輪峰頂。
睹其山川秀拔。
詢恢複之艱難。
殿閣雖成。
禅居未就。
猶然荒寂中也。
來慈固苦心護法。
其力行乃吾徒事。
若僧徒不勇往為之。
則負建立之意。
恐紫柏寂光有靈。
定不瞑目也。
因是緻懇勸發大衆。
而堅音與禅人為之綱領。
禅人聞說。
頓發勝心。
普化大檀。
莊嚴佛土。
即荷錫出山。
濱行請益。
老人欲堅其願力。
乃歡喜而示之曰。
汝雖出家。
然猶未聞出世之行。
昔吾釋迦本師。
舍金輪王位。
匿影雪山。
六年苦行。
以成正覺為人天師。
其實久遠劫來。
廣修福慧。
故曰三千大千世界。
無有如芥子許。
不是菩薩舍身命為衆生處。
至若施頭目腦髓。
如棄涕唾。
非一劫二劫。
乃至無量劫來。
世世生生如此苦行。
方才博得相好身土。
微妙莊嚴。
即今末法弟子一缽盂飯。
皆是如來身命骨血換來。
留與兒孫受用。
由是觀之。
吾徒出家。
衣食現成安居受用。
豈易消受哉。
苟不思報佛恩。
體佛心。
行佛行。
理佛家事。
則名雖出家。
實資三途之苦具耳。
所謂體佛心者。
大慈悲心是。
行佛行者。
忍辱心是。
佛家事者。
廣行六度。
成就二嚴。
建立三寶。
宏揚法化是。
若不如此。
非佛弟子。
是為賊人。
盜佛袈裟自滋苦本。
如此出家有何利益。
所言福慧二嚴者。
以志悟般若種子。
了達自心。
妙契佛心。
此名為慧。
廣修檀度莊嚴。
成就衆生。
此名為福。
故曰。
福慧兩足。
稱二足尊。
故今勸禅人第一要志求般若。
了悟自心。
以出生死之苦海。
次要廣行衆行。
普化十方莊嚴佛土。
以成淨土之淨業。
除此二行。
無可修者。
然佛言教化衆生。
即是莊嚴佛土。
以大地衆生沒溺貪欲苦海。
畢造生死苦業。
長劫沉淪。
無由自出。
故感三界三途之苦具。
所賴三寶為福田。
以種般若之種子。
以為他世自受用之因緣。
然須必假僧寶以開導。
故吾徒佛子。
能化一人發勝心。
破悭貪。
則一人淨自心。
嚴一人之佛土。
化多人則嚴多人之佛土。
苟能化大地。
使人人發心。
則圓成人人之佛土。
是則轉穢土成淨土。
變苦具為樂具。
豈不為最上殊勝之妙行哉。
禅人行矣。
執老人片言以往。
便是豪傑之士。
頓發廣大之心。
如廣額屠兒。
放下屠刀。
便作佛事。
亦如八歲龍女獻珠之頃。
即證菩提。
自有能破悭囊。
扣揮糞土。
成汝願力者。
禅人勉旃。
萬無怠惰。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