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如本一水也。

    而以醎酸苦辣和之。

    則淡性亡矣。

    其濕性則本無二也。

    是知衆味乃妄之變也。

    其濕性不可變也。

    不可變者真。

    可變者妄。

    若達濕性無二。

    則衆昧不可得而有也。

    所謂堯舜與人同耳。

    同者性也。

    不同者妄也。

    又曰。

    人皆可以為堯舜。

    其可為者性也。

    不可為者習也。

    人之所習。

    苟舍污下而就高明。

    則日遠所習而近于性。

    是可與為堯舜者亦此習耳。

    習近于性。

    即禅家漸修之行也。

    以世儒之學。

    未離凡近。

    去聖尚遠。

    非漸趨無以緻其極。

    故聖人立教。

    但曰習。

    曰緻。

    曰克。

    其入道工夫。

    在漸複不言頓悟。

    若夫禅門則遠妻子之愛。

    去富貴之欲。

    諸累已釋。

    切近于道。

    故複性工夫。

    易為力。

    故曰頓悟。

    以所處地之不同。

    故造修有難易。

    其實心性之在人。

    本無頓漸之差。

    但論習染之厚薄。

    此入道要也。

    若究心性之精微。

    推其本源。

    禅之所本在不生滅。

    儒之所本在生滅。

    故曰生生之謂易。

    此儒釋宗本之辨也。

    心性之說蓋在于此。

    若宗門向上一着。

    則超乎言語之外。

    又不殢心性為實法也。

     示假幻然給谏請益 諸佛出世。

    無法可說。

    祖師西來。

    亦無實法與人。

    但為衆生種種颠倒執着之情。

    随宜擊破。

    令舍執着。

    頓悟本有而已。

    以衆生癡迷執着之心。

    堅固難破。

    加以曆劫無明煩惱。

    業障根深。

    難得頓悟。

    故費吾佛四十九年無量方便。

    為設斷惑證真之法。

    從凡至聖。

    設有五十五位之階差。

    非是世尊好作恁般去就。

    費婆心也。

    以衆生心病無量。

    故設對症之方。

    亦無量耳。

    及至究竟實際。

    直到知見盡泯。

    一法不立。

    始是到家田地。

    若有纖毫知見不忘。

    猶在門外止宿草庵。

    遣之又遣至無可遣。

    縱然如是。

    猶是法身邊事。

    未是法身向上事。

    止是教家極則處。

    未是宗門極則處。

    由是觀之。

    修行一事。

    豈是草草。

    便以一知半解為得哉。

    且如宗門自六祖已前。

    不說參究功夫。

    隻貴當下頓悟。

    自南嶽青原已下。

    根機不一。

    多在參求保養。

    及至五家建立。

    門庭施設不同。

    就裡宗旨元無差别。

    其于應機接物。

    如秦鏡當台。

    照徹肝膽。

    至若與人解粘去縛。

    直指法身向上一路。

    剿絕佛法知見。

    不到窮源徹底。

    斷斷不肯輕易放過。

    其在禅道大盛之時。

    天下明眼知識甚多。

    學道衲子。

    處處參請印證。

    故悟者不落邪見。

    及宋而元。

    知識雖多。

    學人邪見不少。

    不堕生滅則落空見。

    有體無用。

    如二乘偏空。

    甚至撥無因果。

    堕落外道。

    豁達斷空。

    或悟心未徹。

    才見影響。

    便得少為足。

    自稱菩薩。

    口口談空。

    心心着有。

    竟造生死之業。

    而不自覺。

    如是皆未得明眼知識。

    勘驗提撕。

    故緻禅門凋弊。

    古德雲。

    不是無禅。

    隻是無師。

    謂是故耳。

    大段末法。

    參禅得少為足者多。

    縱有真正學人。

    肯下死手做工夫。

    十年五年不變其志。

    亦有了悟自心一切皆空。

    因無明師印證。

    遂落空見。

    或識神未破。

    堕在光影門頭。

    或習氣未淨。

    被工夫逼拶。

    變現種種境界。

    将為神通妙用。

    或見諸佛菩薩現身說法。

    或使知他心宿命。

    能見未來之事。

    或起種種異見。

    此皆習氣變現。

    若認作奇特。

    便落魔道。

    可惜一往工夫。

    為害非細。

    此皆不遇明師。

    又不知佛教中修心方便。

    故誤堕耳。

    亦有真參實悟。

    明見自心了無一法。

    不能開頂門正眼。

    便坐在淨裸裸赤灑灑純清絕點處。

    此名拘守竿頭。

    靜沈死水。

    故雲百尺竿頭坐的人。

    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尺竿頭重進步。

    大千世界現全身。

    又雲。

    有佛處。

    不可住。

    無佛處。

    急走過。

    正是教人不可坐在無事甲裡。

    便說無佛可成。

    無衆生可度。

    此正堕在斷見。

    不能離此空見耳。

    縱然到此。

    亦是法身邊事。

    未是法身向上事。

    豈不聞雲門道。

    得到法身邊。

    隐隐的似有個物相似。

    亦是光不透脫。

    直饒透過。

    放過即不可。

    此語實是修心照膽鏡也。

    故古德雲。

    悟之一字。

    直須吐卻。

    應知佛祖說法。

    一味遣衆生執情。

    所謂但盡凡情。

    别無聖解。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棱嚴經中。

    五十種陰魔。

    非漫語也。

    今時修行既無明師指點。

    若不遵佛祖言教印證。

    将何以為憑據耶。

    始因衆生着有。

    故佛破其有見。

    二乘外道着空。

    故佛破其空見。

    菩薩着空有二邊。

    故佛說非空非有。

    破二邊見。

    及至入佛法中。

    又遣其佛見法見。

    所以遣至無遣。

    正謂不見一法即如來。

    豈不見善财童子。

    參五十三大善知識。

    已入五十三位法門。

    入佛境界。

    不說成佛之事。

    但雲與虛空等。

    與法界等。

    與毗盧遮那等。

    及見普賢菩薩。

    乃為說十種行願。

    此便是修行學佛之大榜樣。

    不以悟後為無事也。

    今人修行。

    縱能悟徹法界。

    若不學善财修習普賢大行。

    終是不免堕落空見外道。

    可不懼哉。

    此上葛藤。

    特為修行無多聞慧。

    錯誤用心。

    不能入佛知見。

    故不免饒舌。

    若視為泛泛語言。

    不唯有負老僧。

    且自誤不少。

     示玉覺禅人 蕲陽慧玉慧覺二禅人。

    參老人于黃梅紫雲山。

    自雲心中生滅。

    念念不停。

    猶如野馬。

    特求開示。

    雲何降伏其心。

    老人示之曰。

    學人修行。

    為生死大事也。

    以心中念念不停。

    故生死不斷。

    欲實為了生死。

    必要把一切萬緣盡情放下。

    放得幹幹淨淨。

    然有無始習氣種子不得幹淨。

    必須參一話頭。

    紙上都有。

    但不知下手工夫難易訣法。

    必須參善知識。

    開示方便。

    是他行過的曉得易入處。

    如六祖昔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當下開悟。

    世人不知。

    當了[纟-八]妙道理會。

    元不是[纟-八]妙。

    因昔有住。

    今聞無住。

    故當時放下而得開悟。

    有何[纟-八]妙。

    如永明大師。

    昔以念佛用心。

    不能造入。

    後于韋馱前拈阄。

    得念佛。

    參禅世人以禅當作道理講。

    殊不知禅乃是自心。

    經雲。

    不生不滅是也。

    欲明生死大事。

    知戒律尊崇。

    決不敢犯。

    先要信力肯心堅志。

    把[纟-八]言妙理世事人情。

    都要放下。

    此參禅一着。

    元無有[纟-八]妙奇特。

    此事極拙。

    汝肯信否。

    若果肯信。

    但把從前妄想一齊放下。

    不容潛生。

    緩緩專提一聲阿彌陀佛。

    着實靠定。

    要觀此念從何處起。

    如垂綸釣于深潭相似。

    若妄念又生。

    此因無始習氣太重。

    又要放下。

    切不要将心斷妄想。

    隻把脊梁豎起。

    不可東想西想。

    直于妄念起處觑定。

    放下又放下。

    緩緩又提起一聲佛。

    定觀這一聲佛畢竟從何處起。

    至五七聲則妄念不起。

    又下疑情。

    審這念佛的畢竟是誰。

    世人把此當作一句說話。

    殊不知此下疑情。

    方才是得力處。

    如妄念又起。

    即咄一聲。

    隻問是誰。

    妄念當下掃蹤滅迹矣。

    佛雲。

    除睡常攝心。

    睡時不能攝心。

    一醒就提起話頭。

    如此不但坐如是。

    行住茶飯動靜亦如是。

    在稠人廣衆中不見有人。

    在諸動中不見有動。

    如此漸有入處。

    七識到此不行。

    如此日夜靠定。

    不計工夫。

    一旦八識忽然迸裂。

    露出本來面目。

    便是了生死的時節。

    方不負出家之志。

    但參禅之時。

    不要求悟。

    任他佛來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