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八·居士集卷四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乃天地自然之文爾,何假庖犧始自作之也?如幽贊生蓍之說,又似八卦直因蓍數而生爾。
至于兩儀四象,相生而成,則又無待于三說而有卦也。
故一說苟勝,則三說可以廢也。
然孰從而為是乎?蔔筮,自堯、舜、三代以來用之,蓋古聖人之法也,不必窮其始于古遠茫昧之前。
然《系辭》聖人之作也,必有深旨,幸決其疑。
問進士策四首 問:孟子以謂井田不均則谷祿不平,經界既正,而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故曰“仁政必自經界始。
”蓋三代井田之法也。
自周衰迄今,田制廢而不複者千有餘歲。
凡為天下國家者,其善治之迹雖不同,而其文章、制度、禮樂、刑政未嘗不法三代,而于井田之制獨廢而不取,豈其不可用乎,豈憚其難而不為乎?然亦不害其為治也。
仁政果始于經界乎?不可用與難為者,果萬世之通法乎?王莽嘗依古制更名民田矣,而天下之人愁苦怨叛,卒共起而亡之。
莽之惡加于人者雖非一,而更田之制,當時民特為不便也。
嗚呼!孟子之所先者,後世皆不用而治,用之而民特愁苦怨叛以為不便,則孟子謂之仁政,可乎?《記》曰:“異世殊時,不相沿襲。
”《書》又曰:“事不師古,匪說攸聞。
”《書》、傳之言,其戾如此,而孰從乎?孟子,世之所師也。
豈其泥于古而不通于後世乎?豈其所謂迂闊者乎?不然,将有說也。
自三代之後,有天下莫盛漢、唐。
漢、唐之治,視三代何如?其民田之制、稅賦之差又何如?其可施于今者又何如?皆願聞其詳也。
問:子不語怪,著之前說,以其無益于事而有惑于人也。
然《書》載鳳凰之來舜,《詩》錄玄鳥之生商,《易》稱河洛出圖書,《禮》著龜龍遊宮沼。
《春秋》明是非而正王道,“六”、“鸲鹆”,于人事而何幹?二《南》本功德于後妃,“麟”暨“驺虞”,豈婦人而來應?昔孔子見作俑者,歎其不仁,以謂開端于用殉也。
況六經萬世之法,而容異說,自啟其源。
自秦、漢已來,諸儒所述,荒虛怪誕,無所不有。
推其所自,抑有漸乎?夫無焉而書之,聖人不為也。
雖實有焉,書之無益而有害,不書可也。
然書之亦有意乎,抑非聖人之所書乎?予皆不能谕也,惟博辯明識者詳之。
問:為政者徇名乎,襲迹乎?三代之名,正名也;其迹,治迹也。
所謂名者,萬世之法也;迹者,萬世之制也。
正名立制,言順事成,然後因名迹以考實,而其文章事物粲然無不備矣,可謂盛哉!董仲舒以謂三代質文有改制之名而無變道之實者是也。
自秦肆其虐,滅棄古典,然後三代之名與迹皆變易而喪其實,豈所謂變其道者邪?然自秦迄今,千有餘歲,或治或亂,其廢興長短之勢,各由其人為之而已。
其襲秦之名不可改也,三代之迹不可複也,豈其理之自然欤?豈三代之制止于三代,而不可施于後世欤?王莽求其迹而複井田,宇文求其名而複六官,二者固昏亂敗亡之國也。
然則孔子言“為政必也正名”,孟子言“為政必始經界”,豈虛言哉?然自秦以來,治世之主幾乎三代者,唐太宗而已。
其名迹固未嘗複三代之一二,而其治則幾乎三王,豈所謂名迹者非此之謂欤?豈遺名與迹而直考其實欤?豈孔、孟之所謂者有旨,而學者弗深考之欤?其酌古今之宜與其異同者以對。
問:古之取士者,上下交相待以成其美。
今之取士者,上下交相害,欲濟于事,可乎?古之士,教養有素而進取有漸。
上之禮其下者厚,故下之自守者重。
上非厚禮不能以得士,士非自重不能以見禮于上。
故有國者,設爵祿、車服、禮樂于朝,以待其下;為士者,修仁義、忠信、孝悌于家,以待其上。
設于朝者,知下之能副其待,則愈厚;居下者,知上之不薄于己,故愈重。
此豈不交相成其美欤?後世之士則反是。
上之待其下也,以謂幹利而進爾,雖有爵祿之設而日為之防,以革進之濫者。
下之視其上也,以謂雖自重,上孰我知,不自進則不能以達。
由是上之待其下也益薄,下之自守者益不重而輕。
嗚呼!居上者欲得其人,在下者欲行其道,其可得邪?原夫三代取士之制如何?漢、魏迨今,其變制又如何?宜曆道其詳也。
制失其本,緻其反古,當自何始?今之士皆學古通經,稍知自重矣;而上之所以禮之者,未加厚也。
噫!由上之厚,然後緻下之自重欤?必下之自重,然後上禮之厚欤?二者兩不為之先,其勢亦奚由而合也?宜具陳其本末與其可施于今者以對。
至于兩儀四象,相生而成,則又無待于三說而有卦也。
故一說苟勝,則三說可以廢也。
然孰從而為是乎?蔔筮,自堯、舜、三代以來用之,蓋古聖人之法也,不必窮其始于古遠茫昧之前。
然《系辭》聖人之作也,必有深旨,幸決其疑。
問進士策四首 問:孟子以謂井田不均則谷祿不平,經界既正,而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故曰“仁政必自經界始。
”蓋三代井田之法也。
自周衰迄今,田制廢而不複者千有餘歲。
凡為天下國家者,其善治之迹雖不同,而其文章、制度、禮樂、刑政未嘗不法三代,而于井田之制獨廢而不取,豈其不可用乎,豈憚其難而不為乎?然亦不害其為治也。
仁政果始于經界乎?不可用與難為者,果萬世之通法乎?王莽嘗依古制更名民田矣,而天下之人愁苦怨叛,卒共起而亡之。
莽之惡加于人者雖非一,而更田之制,當時民特為不便也。
嗚呼!孟子之所先者,後世皆不用而治,用之而民特愁苦怨叛以為不便,則孟子謂之仁政,可乎?《記》曰:“異世殊時,不相沿襲。
”《書》又曰:“事不師古,匪說攸聞。
”《書》、傳之言,其戾如此,而孰從乎?孟子,世之所師也。
豈其泥于古而不通于後世乎?豈其所謂迂闊者乎?不然,将有說也。
自三代之後,有天下莫盛漢、唐。
漢、唐之治,視三代何如?其民田之制、稅賦之差又何如?其可施于今者又何如?皆願聞其詳也。
問:子不語怪,著之前說,以其無益于事而有惑于人也。
然《書》載鳳凰之來舜,《詩》錄玄鳥之生商,《易》稱河洛出圖書,《禮》著龜龍遊宮沼。
《春秋》明是非而正王道,“六”、“鸲鹆”,于人事而何幹?二《南》本功德于後妃,“麟”暨“驺虞”,豈婦人而來應?昔孔子見作俑者,歎其不仁,以謂開端于用殉也。
況六經萬世之法,而容異說,自啟其源。
自秦、漢已來,諸儒所述,荒虛怪誕,無所不有。
推其所自,抑有漸乎?夫無焉而書之,聖人不為也。
雖實有焉,書之無益而有害,不書可也。
然書之亦有意乎,抑非聖人之所書乎?予皆不能谕也,惟博辯明識者詳之。
問:為政者徇名乎,襲迹乎?三代之名,正名也;其迹,治迹也。
所謂名者,萬世之法也;迹者,萬世之制也。
正名立制,言順事成,然後因名迹以考實,而其文章事物粲然無不備矣,可謂盛哉!董仲舒以謂三代質文有改制之名而無變道之實者是也。
自秦肆其虐,滅棄古典,然後三代之名與迹皆變易而喪其實,豈所謂變其道者邪?然自秦迄今,千有餘歲,或治或亂,其廢興長短之勢,各由其人為之而已。
其襲秦之名不可改也,三代之迹不可複也,豈其理之自然欤?豈三代之制止于三代,而不可施于後世欤?王莽求其迹而複井田,宇文求其名而複六官,二者固昏亂敗亡之國也。
然則孔子言“為政必也正名”,孟子言“為政必始經界”,豈虛言哉?然自秦以來,治世之主幾乎三代者,唐太宗而已。
其名迹固未嘗複三代之一二,而其治則幾乎三王,豈所謂名迹者非此之謂欤?豈遺名與迹而直考其實欤?豈孔、孟之所謂者有旨,而學者弗深考之欤?其酌古今之宜與其異同者以對。
問:古之取士者,上下交相待以成其美。
今之取士者,上下交相害,欲濟于事,可乎?古之士,教養有素而進取有漸。
上之禮其下者厚,故下之自守者重。
上非厚禮不能以得士,士非自重不能以見禮于上。
故有國者,設爵祿、車服、禮樂于朝,以待其下;為士者,修仁義、忠信、孝悌于家,以待其上。
設于朝者,知下之能副其待,則愈厚;居下者,知上之不薄于己,故愈重。
此豈不交相成其美欤?後世之士則反是。
上之待其下也,以謂幹利而進爾,雖有爵祿之設而日為之防,以革進之濫者。
下之視其上也,以謂雖自重,上孰我知,不自進則不能以達。
由是上之待其下也益薄,下之自守者益不重而輕。
嗚呼!居上者欲得其人,在下者欲行其道,其可得邪?原夫三代取士之制如何?漢、魏迨今,其變制又如何?宜曆道其詳也。
制失其本,緻其反古,當自何始?今之士皆學古通經,稍知自重矣;而上之所以禮之者,未加厚也。
噫!由上之厚,然後緻下之自重欤?必下之自重,然後上禮之厚欤?二者兩不為之先,其勢亦奚由而合也?宜具陳其本末與其可施于今者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