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之八 點金道人遭圍
關燈
小
中
大
黑鐵,試抉其幻,必離其真。
”出水色神豆升餘,咒而撒之,蠻衆大呼“鐵也,非銀也。
”女愕然曰:“吾始知棺物之無用已久也,不棄之,且為漢營所讪笑。
”針道人曰:“請仍置于冢,以散幽滞,軍無戾氣,始迓天和。
”女從之,命張宴,請治強勇等三十一人之疾,針道人汲水盈盎,書一朱符燒之,遍飲三十一人。
曆二時并起,又謂三學士一秀才,胸有沉痼,非藥物無以起廢,乃各給一丹。
女拜求所療,出珠丸一,使吞之。
頃刻皆有起色,即辭去。
女固留之不可曰:“雲水之性,不勞羁绁,但好為之,倘事有蹉跌,紅苗主可相托也。
”女再拜送之。
是夕,強勇之徒後至者三十二人,複進谒,三日而遍酬其歡。
無如軍儲告急,饑卒複逃,漢營索戰者,日三四至。
女謂強勇曰:“爾等六十三人,能為吾決一死戰否?”對曰:“卒等舍生以報主,恐未必盡能;若妨主以求生,亦知其不可。
有天命者,當自圖之耳。
”女垂淚曰:“數已可知,降則無命,請決戰而後出奔,完吾劫運。
”命杜學士通款于噩青氣曰:“以禮來聘,即歸之;否則匿谷中也。
”承瓘自去,向道、牛心、列前龜、檀心,俱願随征效死。
女泣而随之。
木蘭一騎出,謂女曰:“兵事至此,尚可為乎?前者國家将待以不死,而今無及矣。
”女悲詞曰:“無顔乞降,有志就滅!”遂混戰,群蠻多被殺傷者。
兩漢将突前搏女,将獲之,強勇奮死力救,手足皆斷,女匹馬落荒走。
六十二人仍歸漢營,檀心中矢,号而絕。
向道牛心下馬哭之,皆自刎其側。
女奔至,适追兵去遠,遂以劍掘土,并埋一坎,列前龜為漢将所驅,投崖死。
女奔百裡外,稍喘定,無一騎相從者,歎息曰:“鏡中鴛頸,盡染血腥;帳下鳳毛,都遭革裹。
死不及李波之妹,生豈如柴紹之妻。
孑爾一身,茫然萬感;蟲應可化,鵑不勝啼。
昊天之降種何為?下土之埋憂罔極。
”因趺坐以待盡,露下征袍,星熒故壘,□風吹淚,螢火點愁。
一人來前曰:“主固無恙。
乞憩破寺。
”學士秀才俱相率至,女恍惚無主,從之行,不數武,入一寺中。
鮮于季通等八人,揮涕相迓。
女曰:“兒冥邊耶?”八人曰:“是荒山中,仆等念主無栖息所,請于山神,攝二十裡外破寺,聊蔽風露。
且以了生死不盡之緣,明哀樂相循之理。
”女谛視前使,乃強勇也,哭曰:“諸君為我死難,我何以生為。
”援劍自拟。
季通等跪而請曰:“主若死,仆等魂不相依,求一宵之話言,不可得也。
惟以隔世相思,他生未蔔,幽林把臂,上不在天,下不在淵,如綴空花,如征幻夢,絮已飛而故伏,絲将斷而仍牽,寂何以堪,感于斯盛,主當回憶生年,同諧化物,以盡今夕,永無後期。
”語畢皆恸。
女頓悟,納劍于鞘,轉相訴慰。
季通吟曰: 何事千年鶴始歸,瑤天到處掩芳菲。
思君不見煩冤甚,意逐陰房夜火飛。
到勝之吟曰: 水色如藍月色黃,十洲難覓返魂香。
夜台一夢何時覺,若有精靈喚玉郎。
牛心吟曰: 曾侍仙人月殿居,幽栖無計訪蟾蜍。
粘泥絮果銷難盡,懶向空山讀化書。
檀心吟曰: 色相何如不染時,苦教蝼蟻損雞皮。
遊絲要待罡風化,火井栽蓮試土宜。
向道吟曰: 不作将軍也斷頭,豈真蕩子覓封侯。
離魂卻憶銷魂地,始信埋愁益種愁。
朗應宿吟曰: 無術生天卻問天,而今始枕石頭眠。
憐君不得為黃土,獨把哀音學杜鵑。
尋聲吟曰: 野棠花發記前身,青鳥銜名落錦茵。
一霎那間成隔世,不知吊客是何人? 列前龜吟曰: 新随缺月挂藤蘿,速朽無時可奈何。
珍重招魂兼感舊,再無消息望銀河。
女亦吟曰: 恨本無窮愛有窮,多慚才調賦驚鴻。
侍中血色今何似,并入秋山幾樹楓。
自此八男一女,禅榻圍坐,已熄衾枕之焰,清漚泡之源。
将四更,強勇進曰:“幽明道殊,吾等皆去。
主亦從此逝矣。
”女哽咽,八人皆舉手曰:“多此一宵饒舌,然懸崖撒手,各複本來也。
”忽金鼓四起,戎騎突來。
女倥偬上馬。
八人及強勇俱不見,破寺亦廓如。
女乃悟所遇非真境矣。
兵漸近,女度不可免,呼曰:“杜君杜君,請援不至,吾死不及見矣。
哀哉!”遂揮劍出敵。
十餘騎夾擊之,有一将突圍入,衆悉奔走,大叱曰:“汝可知來鳳之女帥乎?”女曰:“即兒是也!”其将下馬曰:“某為杜進士之鄉人慕炜,自以生平勇技,應湖南募,為鄉練教師,因大吏暗于賞罰,士多散亡,将投陝帥。
過此間村落,鄉中備盜者,争師事某。
昨途次逢杜君,乃硯石交也,彼乞師紅苗,告某以村中所練弟子,策救女帥,适敗去者,為金大都督之别部,此間去噩青氣營中,穿山徑将三百裡,女帥勿憂,某當保護。
”于是山行,就村落止宿。
慕炜故好男子,然禮防不與女狎。
女以緣阻,亦不複調之。
第二日停午,杜承瓘策馬迎至,女抱持而泣曰:“無意複見君之面矣,非慕君捍衛,得不遭醢耶。
”杜亦謝慕炜。
慕曰:“故人之瓜葛,不一援手,誠非人情,連騎歸紅苗,某重負亦釋矣。
”請即辭。
杜曰:“主之投噩苗,大非得已,吾亦欲自拔賊中,獻奇謀于甘總帥。
吾鄉人盍與偕行?而論忠義所歸宿。
”慕改容聽之,問女曰:“果與杜君有成謀乎?”女曰:“杜君贊畫之策,非他人所與聞。
故不投李節使之降,而轉奔噩苗者,
”出水色神豆升餘,咒而撒之,蠻衆大呼“鐵也,非銀也。
”女愕然曰:“吾始知棺物之無用已久也,不棄之,且為漢營所讪笑。
”針道人曰:“請仍置于冢,以散幽滞,軍無戾氣,始迓天和。
”女從之,命張宴,請治強勇等三十一人之疾,針道人汲水盈盎,書一朱符燒之,遍飲三十一人。
曆二時并起,又謂三學士一秀才,胸有沉痼,非藥物無以起廢,乃各給一丹。
女拜求所療,出珠丸一,使吞之。
頃刻皆有起色,即辭去。
女固留之不可曰:“雲水之性,不勞羁绁,但好為之,倘事有蹉跌,紅苗主可相托也。
”女再拜送之。
是夕,強勇之徒後至者三十二人,複進谒,三日而遍酬其歡。
無如軍儲告急,饑卒複逃,漢營索戰者,日三四至。
女謂強勇曰:“爾等六十三人,能為吾決一死戰否?”對曰:“卒等舍生以報主,恐未必盡能;若妨主以求生,亦知其不可。
有天命者,當自圖之耳。
”女垂淚曰:“數已可知,降則無命,請決戰而後出奔,完吾劫運。
”命杜學士通款于噩青氣曰:“以禮來聘,即歸之;否則匿谷中也。
”承瓘自去,向道、牛心、列前龜、檀心,俱願随征效死。
女泣而随之。
木蘭一騎出,謂女曰:“兵事至此,尚可為乎?前者國家将待以不死,而今無及矣。
”女悲詞曰:“無顔乞降,有志就滅!”遂混戰,群蠻多被殺傷者。
兩漢将突前搏女,将獲之,強勇奮死力救,手足皆斷,女匹馬落荒走。
六十二人仍歸漢營,檀心中矢,号而絕。
向道牛心下馬哭之,皆自刎其側。
女奔至,适追兵去遠,遂以劍掘土,并埋一坎,列前龜為漢将所驅,投崖死。
女奔百裡外,稍喘定,無一騎相從者,歎息曰:“鏡中鴛頸,盡染血腥;帳下鳳毛,都遭革裹。
死不及李波之妹,生豈如柴紹之妻。
孑爾一身,茫然萬感;蟲應可化,鵑不勝啼。
昊天之降種何為?下土之埋憂罔極。
”因趺坐以待盡,露下征袍,星熒故壘,□風吹淚,螢火點愁。
一人來前曰:“主固無恙。
乞憩破寺。
”學士秀才俱相率至,女恍惚無主,從之行,不數武,入一寺中。
鮮于季通等八人,揮涕相迓。
女曰:“兒冥邊耶?”八人曰:“是荒山中,仆等念主無栖息所,請于山神,攝二十裡外破寺,聊蔽風露。
且以了生死不盡之緣,明哀樂相循之理。
”女谛視前使,乃強勇也,哭曰:“諸君為我死難,我何以生為。
”援劍自拟。
季通等跪而請曰:“主若死,仆等魂不相依,求一宵之話言,不可得也。
惟以隔世相思,他生未蔔,幽林把臂,上不在天,下不在淵,如綴空花,如征幻夢,絮已飛而故伏,絲将斷而仍牽,寂何以堪,感于斯盛,主當回憶生年,同諧化物,以盡今夕,永無後期。
”語畢皆恸。
女頓悟,納劍于鞘,轉相訴慰。
季通吟曰: 何事千年鶴始歸,瑤天到處掩芳菲。
思君不見煩冤甚,意逐陰房夜火飛。
到勝之吟曰: 水色如藍月色黃,十洲難覓返魂香。
夜台一夢何時覺,若有精靈喚玉郎。
牛心吟曰: 曾侍仙人月殿居,幽栖無計訪蟾蜍。
粘泥絮果銷難盡,懶向空山讀化書。
檀心吟曰: 色相何如不染時,苦教蝼蟻損雞皮。
遊絲要待罡風化,火井栽蓮試土宜。
向道吟曰: 不作将軍也斷頭,豈真蕩子覓封侯。
離魂卻憶銷魂地,始信埋愁益種愁。
朗應宿吟曰: 無術生天卻問天,而今始枕石頭眠。
憐君不得為黃土,獨把哀音學杜鵑。
尋聲吟曰: 野棠花發記前身,青鳥銜名落錦茵。
一霎那間成隔世,不知吊客是何人? 列前龜吟曰: 新随缺月挂藤蘿,速朽無時可奈何。
珍重招魂兼感舊,再無消息望銀河。
女亦吟曰: 恨本無窮愛有窮,多慚才調賦驚鴻。
侍中血色今何似,并入秋山幾樹楓。
自此八男一女,禅榻圍坐,已熄衾枕之焰,清漚泡之源。
将四更,強勇進曰:“幽明道殊,吾等皆去。
主亦從此逝矣。
”女哽咽,八人皆舉手曰:“多此一宵饒舌,然懸崖撒手,各複本來也。
”忽金鼓四起,戎騎突來。
女倥偬上馬。
八人及強勇俱不見,破寺亦廓如。
女乃悟所遇非真境矣。
兵漸近,女度不可免,呼曰:“杜君杜君,請援不至,吾死不及見矣。
哀哉!”遂揮劍出敵。
十餘騎夾擊之,有一将突圍入,衆悉奔走,大叱曰:“汝可知來鳳之女帥乎?”女曰:“即兒是也!”其将下馬曰:“某為杜進士之鄉人慕炜,自以生平勇技,應湖南募,為鄉練教師,因大吏暗于賞罰,士多散亡,将投陝帥。
過此間村落,鄉中備盜者,争師事某。
昨途次逢杜君,乃硯石交也,彼乞師紅苗,告某以村中所練弟子,策救女帥,适敗去者,為金大都督之别部,此間去噩青氣營中,穿山徑将三百裡,女帥勿憂,某當保護。
”于是山行,就村落止宿。
慕炜故好男子,然禮防不與女狎。
女以緣阻,亦不複調之。
第二日停午,杜承瓘策馬迎至,女抱持而泣曰:“無意複見君之面矣,非慕君捍衛,得不遭醢耶。
”杜亦謝慕炜。
慕曰:“故人之瓜葛,不一援手,誠非人情,連騎歸紅苗,某重負亦釋矣。
”請即辭。
杜曰:“主之投噩苗,大非得已,吾亦欲自拔賊中,獻奇謀于甘總帥。
吾鄉人盍與偕行?而論忠義所歸宿。
”慕改容聽之,問女曰:“果與杜君有成謀乎?”女曰:“杜君贊畫之策,非他人所與聞。
故不投李節使之降,而轉奔噩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