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山谷下
《後山詩話》雲:“學詩當以子美為師,有規矩,故可學。
退之于詩本無解處,以才高而好耳。
淵明不為詩,寫其胸中之妙耳。
學杜無成,不失為功;無韓之才與陶之妙,而學其詩,終樂天耳。
” 唐子西《語錄》雲:“《六經》之後,便有司馬遷,《三百五篇》之後,便有杜子美。
《六經》不可學,亦不須學,故作文當學司馬遷,作詩當學杜子美;二書亦須常讀,所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 苕溪漁隐曰:“近時學詩者,率宗江西,然殊不知江西本亦學少陵者也。
故陳無己曰:‘豫章之學博矣,而得法于少陵,故其詩近之。
’今少陵之詩,後生少年不複過目,抑亦失江西之意乎?江西平日語學者為詩旨趣,亦獨宗少陵一人而已。
餘為是說,蓋欲學詩者師少陵而友江西,則兩得之矣。
” 呂居仁《與曾吉甫論詩第一帖》雲:“寵谕作詩次第,此道不講久矣,如本中何足以知之。
或勵精潛思,不便下筆,或遇事因感,時時舉揚,工夫一也。
古之作者,正如是耳。
惟不可鑿空強作,出于牽強,如小兒就學,俯就課程耳。
《楚詞》、杜、黃,固法度所在,然不若遍考精取,悉為吾用,則姿态橫出,不窘一律矣。
如東坡、太白詩,雖規摹廣大,學者難依,然讀之使人敢道,澡雪滞思,無窮苦艱難之狀,亦一助也。
要之,此事須令有所悟入,則自然越度諸子。
悟入之理,正在工夫勤惰間耳。
如張長史見公孫大娘舞劍,頓悟筆法。
如張者,專意此事,未嘗少忘胸中,故能遇事有得,遂造神妙,使它人觀舞劍,有何幹涉。
非獨作文學書而然也。
和章固佳,然本中猶竊以為少新意也。
近世次韻之妙,無出蘇、黃,雖失古人唱酬之本意,然用韻之工,使事之精,有不可及者。
”《第二帖》雲:“詩卷熟讀,深慰寂寞。
蒙問加勤,尤見樂善之切,不獨為詩賀也。
其間大概皆好,然以本中觀之,治擇工夫已勝,而波瀾尚未闊,欲波瀾之闊去,須于規摹令大,涵養吾氣而後可。
規摹既大,波瀾自闊,少加治擇,功已倍于古矣。
試取東坡黃州已後詩,如《種松》、《醫眼》之類,及杜子美歌行及長韻近體詩看,便可見。
若未如此,而事治擇,恐易就而難遠也。
退之雲:‘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則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長短與聲之高下皆宜。
’如此,則知所以為文矣。
曹子建《七哀詩》之類,宏大深遠,非複作詩者所能及,此蓋未始有意于言語之間也。
近世江西之學者,雖左規右矩,不遺餘力,而往往不知出此,故百尺竿頭,不能更進一步,亦失山谷之旨也。
” 宋子京《筆記》雲:“文章必自名一家,然後可以傳不朽;若體規畫圖,準方作矩,終為人之臣仆。
古人譏屋下架屋,信然。
陸機曰:‘謝朝花于已披,啟夕秀于未振。
’韓愈曰:‘惟陳言之務去。
’此乃為文之要。
”苕溪漁隐曰:“學詩亦然,若循習陳言,規摹舊作,不能變化,自出新意,亦何以名家。
魯直詩雲:‘随人作計終後人。
’又雲:‘文章最忌随人後。
’誠至論也。
” 苕溪漁隐曰:“元祐文章,世稱蘇、黃。
然二公當時争名,互相譏诮,東坡嘗雲:‘黃魯直詩文,如蝤蛑江珧柱,格韻高絕,盤飱盡廢,然不可多食,多食則發風動氣。
’山谷亦雲:‘蓋有文章妙一世,而詩句不逮古人者。
’此指東坡而言也。
二公文章,自今視之,世自有公論,豈至各如前言,蓋一時争名之詞耳。
俗人便以為誠然,遂為譏議,所謂‘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者邪。
” 東坡雲:“讀魯直詩,如見魯仲連、李太白,不敢複論鄙事,雖若不适用,然不為無補于世。
” 王直方《詩話》雲:“山谷舊所作詩文,名以《焦尾》、《弊帚》,少遊雲:‘每覽此編,辄怅然終日,殆忘食事,邈然有二漢之風。
今交遊中以文墨稱者,未見其此,所謂珠玉在傍,覺我形穢也。
’有學者問文潛模範,曰:‘看《退聽藁》。
’蓋山谷在館中時,自号所居曰退聽堂。
” 《後山詩話》雲:“黃詩韓文,有意故有工,老杜則無工矣。
然學者先黃、韓,不由黃、韓而為老杜,則失之拙易矣。
” 《呂氏童蒙訓》雲:“讀《莊子》,令人意寬思大,敢作;讀《左傳》,便使人入法度,不敢容易:二書不可偏廢也。
近世讀東坡、魯直
退之于詩本無解處,以才高而好耳。
淵明不為詩,寫其胸中之妙耳。
學杜無成,不失為功;無韓之才與陶之妙,而學其詩,終樂天耳。
” 唐子西《語錄》雲:“《六經》之後,便有司馬遷,《三百五篇》之後,便有杜子美。
《六經》不可學,亦不須學,故作文當學司馬遷,作詩當學杜子美;二書亦須常讀,所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 苕溪漁隐曰:“近時學詩者,率宗江西,然殊不知江西本亦學少陵者也。
故陳無己曰:‘豫章之學博矣,而得法于少陵,故其詩近之。
’今少陵之詩,後生少年不複過目,抑亦失江西之意乎?江西平日語學者為詩旨趣,亦獨宗少陵一人而已。
餘為是說,蓋欲學詩者師少陵而友江西,則兩得之矣。
” 呂居仁《與曾吉甫論詩第一帖》雲:“寵谕作詩次第,此道不講久矣,如本中何足以知之。
或勵精潛思,不便下筆,或遇事因感,時時舉揚,工夫一也。
古之作者,正如是耳。
惟不可鑿空強作,出于牽強,如小兒就學,俯就課程耳。
《楚詞》、杜、黃,固法度所在,然不若遍考精取,悉為吾用,則姿态橫出,不窘一律矣。
如東坡、太白詩,雖規摹廣大,學者難依,然讀之使人敢道,澡雪滞思,無窮苦艱難之狀,亦一助也。
要之,此事須令有所悟入,則自然越度諸子。
悟入之理,正在工夫勤惰間耳。
如張長史見公孫大娘舞劍,頓悟筆法。
如張者,專意此事,未嘗少忘胸中,故能遇事有得,遂造神妙,使它人觀舞劍,有何幹涉。
非獨作文學書而然也。
和章固佳,然本中猶竊以為少新意也。
近世次韻之妙,無出蘇、黃,雖失古人唱酬之本意,然用韻之工,使事之精,有不可及者。
”《第二帖》雲:“詩卷熟讀,深慰寂寞。
蒙問加勤,尤見樂善之切,不獨為詩賀也。
其間大概皆好,然以本中觀之,治擇工夫已勝,而波瀾尚未闊,欲波瀾之闊去,須于規摹令大,涵養吾氣而後可。
規摹既大,波瀾自闊,少加治擇,功已倍于古矣。
試取東坡黃州已後詩,如《種松》、《醫眼》之類,及杜子美歌行及長韻近體詩看,便可見。
若未如此,而事治擇,恐易就而難遠也。
退之雲:‘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則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長短與聲之高下皆宜。
’如此,則知所以為文矣。
曹子建《七哀詩》之類,宏大深遠,非複作詩者所能及,此蓋未始有意于言語之間也。
近世江西之學者,雖左規右矩,不遺餘力,而往往不知出此,故百尺竿頭,不能更進一步,亦失山谷之旨也。
” 宋子京《筆記》雲:“文章必自名一家,然後可以傳不朽;若體規畫圖,準方作矩,終為人之臣仆。
古人譏屋下架屋,信然。
陸機曰:‘謝朝花于已披,啟夕秀于未振。
’韓愈曰:‘惟陳言之務去。
’此乃為文之要。
”苕溪漁隐曰:“學詩亦然,若循習陳言,規摹舊作,不能變化,自出新意,亦何以名家。
魯直詩雲:‘随人作計終後人。
’又雲:‘文章最忌随人後。
’誠至論也。
” 苕溪漁隐曰:“元祐文章,世稱蘇、黃。
然二公當時争名,互相譏诮,東坡嘗雲:‘黃魯直詩文,如蝤蛑江珧柱,格韻高絕,盤飱盡廢,然不可多食,多食則發風動氣。
’山谷亦雲:‘蓋有文章妙一世,而詩句不逮古人者。
’此指東坡而言也。
二公文章,自今視之,世自有公論,豈至各如前言,蓋一時争名之詞耳。
俗人便以為誠然,遂為譏議,所謂‘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者邪。
” 東坡雲:“讀魯直詩,如見魯仲連、李太白,不敢複論鄙事,雖若不适用,然不為無補于世。
” 王直方《詩話》雲:“山谷舊所作詩文,名以《焦尾》、《弊帚》,少遊雲:‘每覽此編,辄怅然終日,殆忘食事,邈然有二漢之風。
今交遊中以文墨稱者,未見其此,所謂珠玉在傍,覺我形穢也。
’有學者問文潛模範,曰:‘看《退聽藁》。
’蓋山谷在館中時,自号所居曰退聽堂。
” 《後山詩話》雲:“黃詩韓文,有意故有工,老杜則無工矣。
然學者先黃、韓,不由黃、韓而為老杜,則失之拙易矣。
” 《呂氏童蒙訓》雲:“讀《莊子》,令人意寬思大,敢作;讀《左傳》,便使人入法度,不敢容易:二書不可偏廢也。
近世讀東坡、魯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