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東坡九
王定國《聞見近錄》雲:“王和父嘗言,蘇子瞻在黃州,上數欲用之,王禹玉辄曰:‘轼嘗有此心惟有蟄龍知之句,陛下龍飛在天而不敬,乃反求知蟄龍乎?’章子厚曰:‘龍者非獨人君,人臣皆可以言龍也。
’上曰:‘自古稱龍者多矣,如荀氏八龍,孔明卧龍,豈人君也?’及退,子厚诘之曰:‘相公乃覆人家族邪?’禹玉曰:‘此舒亶言爾。
’子厚曰:‘亶之唾,亦可食乎?’” 《石林詩話》雲:“元豐間,蘇子瞻系禦史獄,神宗本無意深罪子瞻,時相進呈,忽言蘇轼于陛下有不臣意。
神宗改容曰:‘轼固有罪,然于朕不應至是,卿何以知之?’時相因舉拭《桧詩》‘根到九泉無曲處,歲寒惟有蟄龍知’之句,‘陛下龍飛在天,轼以為不知己,而求知地下之蟄龍,非不臣而何?’神宗雲:‘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詠桧,何預朕事。
’時相語塞。
子厚亦從旁解之,遂薄其罪。
子厚嘗以語餘,且以醜言诋時相曰:‘人之害物,無所忌憚,有如是也。
’”二說未知孰是。
東坡雲:“餘家有歙研,底有款識雲:‘吳順義元年處士汪少微銘之:松操凝煙,楮英鋪雪,毫穎如飛,人間五絕。
’所頌者三物耳,蓋研與少微為五邪。
” 苕溪漁隐曰:“東坡《風味古研銘》雲:‘帝規武夷作茶囿,山為孤鳳翔且嗅,下集芝田啄瓊玖,玉乳金沙散虛窦,殘璋斷璧澤而黝,治為書研美無有,至珍驚世初莫售,黑眉黃眼争妍陋。
蘇子一見名鳳味,坐令龍尾羞牛後。
’餘至富沙,按其地裡,武夷在富沙之西,隸崇安縣,去城二百餘裡,北苑在富沙之北,隸建安縣,去城二十五裡,北苑乃龍焙,每歲造貢茶之處,即與武夷相去遠甚,其言‘帝規武夷作茶囿’者,非也。
想當時傳聞不審,又以武夷山為鳳凰山,故有‘山為孤鳳翔且嗅’之句。
其實北苑茶山,乃名鳳凰山也。
北苑土色膏腴,山宜植茶,石殊少,亦頑燥,非研材,餘屢至北苑,詢之土人,初未嘗以此石為研,方悟東坡為人所诳耳。
若劍浦黯淡有一種石,黑眉黃眼,自舊人以為研,餘意鳳味研必此灘之石,然亦與武夷相去遠矣。
又《荔枝歌》雲:‘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
’亦誤指其地,武夷未嘗有茶,茶之精絕者乃在北苑,自有一溪,南流至富沙城下,方與西來武夷溪水合流,東去劍浦,固亦不可雷同言之。
” 東坡雲:“昨夜夢參寥師攜軸詩見過,覺而記其飲茶兩句雲:‘寒食清明都過了,石泉槐火一時新。
’夢中問:‘火固新矣,泉何故新?’答曰:‘俗以清明淘井。
’當續成詩,以記其事。
” 《三山老人語錄》雲:“五代時,鄭遨《茶詩》雲:‘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
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
羅憂碧紛散,嘗見綠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範文正公詩雲:‘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瓯中翠濤起。
’茶色以白為貴,二公皆以碧綠言之,何邪?” 《學林新編》雲:“茶之佳品,造在社前;其次則火前,謂寒食前也;其下則雨前,謂谷雨前也。
佳品其色白,若碧綠者,乃常品也。
茶之佳品,芽蘖細微,不可多得;若取數多者,皆常品也。
茶之佳品,皆點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
齊己《茶詩》曰:‘甘傳天下口,貴占火前名。
’又曰:‘高人愛惜藏嵓裡,白瓿封題寄火前。
’丁謂《茶詩》曰:‘開緘試新火,須汲遠山泉。
’凡此皆言火前,蓋未知社前之品為佳也。
鄭谷《茶詩》曰:‘入坐半瓯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香。
’鄭雲叟《茶詩》曰:‘羅憂碧紛散,嘗見綠花生。
’沈存中論茶,謂‘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瓯中翠濤起’,宜改‘綠’為‘玉’,‘翠’為‘素’,此論可也,而舉‘一夜風吹一寸長’之句,以為茶之精美,不必以雀舌鳥嘴為貴。
今案茶至于一寸長,則其芽葉大矣,非佳品也,存中此論曲矣。
盧仝《茶詩》曰:‘開緘宛見谏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薛能《謝劉相公寄茶詩》曰:‘兩串春團敵夜光,名題天柱印維揚。
’茶之佳品,珍逾金玉,未易多得,而以三百片惠盧仝,以兩串寄薛能者,皆下品可知也。
齊己詩:‘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铛。
’丁謂詩曰:‘末細烹還好,铛新味更全。
’此皆煎啜之也。
煎啜之者,非佳品矣。
唐人于茶,雖有陸羽為之說,而持論未精。
至本朝蔡君谟《茶錄》既行,則持論精矣。
以《茶錄》而核前賢之詩,皆未知佳味者也。
” 蔡寬夫《詩話》雲:“唐以前茶,惟貴蜀中所産,孫楚歌雲:‘茶出巴蜀。
’張孟陽《登成都樓詩》雲:‘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
’他處未見稱者。
唐茶品雖多,亦以蜀茶為重。
然惟湖州紫筍入貢,每歲以清明日貢到,先薦宗廟,然後分賜近臣。
紫筍生顧渚,在湖、常二境之間。
當采茶時,兩郡守畢至,最為盛會。
杜牧詩所謂:‘溪盡停蠻棹,旗張卓翠苔,柳村穿窈窕,松澗渡喧豗。
’劉禹錫:‘何處人問似仙境,春山攜妓采茶時。
’皆以此。
建茶絕亡貴者,僅得挂一名爾。
至江南李氏時漸見貴,始有團圈之制,而造作之精,經丁晉公始大備。
自建茶出,天下所産皆不複
’上曰:‘自古稱龍者多矣,如荀氏八龍,孔明卧龍,豈人君也?’及退,子厚诘之曰:‘相公乃覆人家族邪?’禹玉曰:‘此舒亶言爾。
’子厚曰:‘亶之唾,亦可食乎?’” 《石林詩話》雲:“元豐間,蘇子瞻系禦史獄,神宗本無意深罪子瞻,時相進呈,忽言蘇轼于陛下有不臣意。
神宗改容曰:‘轼固有罪,然于朕不應至是,卿何以知之?’時相因舉拭《桧詩》‘根到九泉無曲處,歲寒惟有蟄龍知’之句,‘陛下龍飛在天,轼以為不知己,而求知地下之蟄龍,非不臣而何?’神宗雲:‘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詠桧,何預朕事。
’時相語塞。
子厚亦從旁解之,遂薄其罪。
子厚嘗以語餘,且以醜言诋時相曰:‘人之害物,無所忌憚,有如是也。
’”二說未知孰是。
東坡雲:“餘家有歙研,底有款識雲:‘吳順義元年處士汪少微銘之:松操凝煙,楮英鋪雪,毫穎如飛,人間五絕。
’所頌者三物耳,蓋研與少微為五邪。
” 苕溪漁隐曰:“東坡《風味古研銘》雲:‘帝規武夷作茶囿,山為孤鳳翔且嗅,下集芝田啄瓊玖,玉乳金沙散虛窦,殘璋斷璧澤而黝,治為書研美無有,至珍驚世初莫售,黑眉黃眼争妍陋。
蘇子一見名鳳味,坐令龍尾羞牛後。
’餘至富沙,按其地裡,武夷在富沙之西,隸崇安縣,去城二百餘裡,北苑在富沙之北,隸建安縣,去城二十五裡,北苑乃龍焙,每歲造貢茶之處,即與武夷相去遠甚,其言‘帝規武夷作茶囿’者,非也。
想當時傳聞不審,又以武夷山為鳳凰山,故有‘山為孤鳳翔且嗅’之句。
其實北苑茶山,乃名鳳凰山也。
北苑土色膏腴,山宜植茶,石殊少,亦頑燥,非研材,餘屢至北苑,詢之土人,初未嘗以此石為研,方悟東坡為人所诳耳。
若劍浦黯淡有一種石,黑眉黃眼,自舊人以為研,餘意鳳味研必此灘之石,然亦與武夷相去遠矣。
又《荔枝歌》雲:‘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
’亦誤指其地,武夷未嘗有茶,茶之精絕者乃在北苑,自有一溪,南流至富沙城下,方與西來武夷溪水合流,東去劍浦,固亦不可雷同言之。
” 東坡雲:“昨夜夢參寥師攜軸詩見過,覺而記其飲茶兩句雲:‘寒食清明都過了,石泉槐火一時新。
’夢中問:‘火固新矣,泉何故新?’答曰:‘俗以清明淘井。
’當續成詩,以記其事。
” 《三山老人語錄》雲:“五代時,鄭遨《茶詩》雲:‘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
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
羅憂碧紛散,嘗見綠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範文正公詩雲:‘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瓯中翠濤起。
’茶色以白為貴,二公皆以碧綠言之,何邪?” 《學林新編》雲:“茶之佳品,造在社前;其次則火前,謂寒食前也;其下則雨前,謂谷雨前也。
佳品其色白,若碧綠者,乃常品也。
茶之佳品,芽蘖細微,不可多得;若取數多者,皆常品也。
茶之佳品,皆點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
齊己《茶詩》曰:‘甘傳天下口,貴占火前名。
’又曰:‘高人愛惜藏嵓裡,白瓿封題寄火前。
’丁謂《茶詩》曰:‘開緘試新火,須汲遠山泉。
’凡此皆言火前,蓋未知社前之品為佳也。
鄭谷《茶詩》曰:‘入坐半瓯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香。
’鄭雲叟《茶詩》曰:‘羅憂碧紛散,嘗見綠花生。
’沈存中論茶,謂‘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瓯中翠濤起’,宜改‘綠’為‘玉’,‘翠’為‘素’,此論可也,而舉‘一夜風吹一寸長’之句,以為茶之精美,不必以雀舌鳥嘴為貴。
今案茶至于一寸長,則其芽葉大矣,非佳品也,存中此論曲矣。
盧仝《茶詩》曰:‘開緘宛見谏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薛能《謝劉相公寄茶詩》曰:‘兩串春團敵夜光,名題天柱印維揚。
’茶之佳品,珍逾金玉,未易多得,而以三百片惠盧仝,以兩串寄薛能者,皆下品可知也。
齊己詩:‘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铛。
’丁謂詩曰:‘末細烹還好,铛新味更全。
’此皆煎啜之也。
煎啜之者,非佳品矣。
唐人于茶,雖有陸羽為之說,而持論未精。
至本朝蔡君谟《茶錄》既行,則持論精矣。
以《茶錄》而核前賢之詩,皆未知佳味者也。
” 蔡寬夫《詩話》雲:“唐以前茶,惟貴蜀中所産,孫楚歌雲:‘茶出巴蜀。
’張孟陽《登成都樓詩》雲:‘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
’他處未見稱者。
唐茶品雖多,亦以蜀茶為重。
然惟湖州紫筍入貢,每歲以清明日貢到,先薦宗廟,然後分賜近臣。
紫筍生顧渚,在湖、常二境之間。
當采茶時,兩郡守畢至,最為盛會。
杜牧詩所謂:‘溪盡停蠻棹,旗張卓翠苔,柳村穿窈窕,松澗渡喧豗。
’劉禹錫:‘何處人問似仙境,春山攜妓采茶時。
’皆以此。
建茶絕亡貴者,僅得挂一名爾。
至江南李氏時漸見貴,始有團圈之制,而造作之精,經丁晉公始大備。
自建茶出,天下所産皆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