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黑匣子

關燈
我一聽這小吃店的老闆兒果然是“瓜包氣”,問他還不如不問,便想再問旁人,轉頭看看四周,一眼瞥見街角一個上着半邊門闆的老鋪子,看門面是賣雜貨的。

     可奇怪的是,店鋪門前用麻繩吊着一個小棺材般的木頭匣子,匣身走了許多道大漆,都是漆成黑色,看起來年代久遠古舊,漆皮剝落風化,單看那木料成色,便知是紫檀,必定是有些來曆的古物,而且形狀非比尋常。

    我越看越奇,想不到在這毫不起眼的偏僻小鎮中,竟有如此之物?被我撞見,也算是我們“摸金校尉”的造化。

     我把目光落在店鋪門前懸挂的“黑匣子”上多時,看得準了,心中有了數,料想不會走眼,便對轉頭去問秃腦殼老闆:“再跟您打聽個事兒,街上那間雜貨店是國營的還是個體的?” 秃腦殼老闆一邊在竈上忙活着,一邊擡頭看了一眼我說的那間鋪子,答道:“那個是個體的,老掌櫃叫做李樹國,是保定府的外來戶,打濫仗的老巴子,隻曉得沖殼子,根本不懂做生意,沒得啥子正經貨色,你想買啥子東西,不如沿街走下去,有國營商店噻。

    ” 我一聽雜貨店老闆是保定府人士,那就更不會錯了,謝過了秃腦殼,回到Shirley楊等人身邊坐下,Shirley楊問我:“怎樣?打聽到什麼消息?” 我說:“這裡的人都不知道有沒腦殼兒的大王,不過卻另有些意外地發現……”說着我用手一指街角的雜貨店,讓衆人去看店門前懸挂的“黑匣子”。

     胖子奇道:“是棺材鋪啊,老胡你要給誰買棺材?” 孫九爺說那肯定不是棺材模型,常年在農村鄉下走動,沒見過民間有這樣的棺材鋪,再說哪有雜貨店賣棺材的,不知道門口挂個木匣子有什麼講究,莫非是吃飽了撐的? Shirley楊的外祖父,是民國年間名動一時的“搬山道人”,江湖綠林中的門道無不熟知,所以Shirley楊雖是在海外長大,卻通曉江湖上的山經暗語,别看身為教授的孫九爺和胖子不明所以,她卻已瞧出些許端倪,對我說:“這木頭箱子上全是窟窿,像是養蜂人的蜂箱一般,恐怕店中掌櫃是蜂窩山裡的來頭。

    ” 孫九爺聽得納悶:“蜂窩山?養蜜蜂的?不能夠啊,你們瞧那些窟窿,大小不一,深淺不同,毫無規則可言,可能都是用刀子戳出來的,可能是當地的某種風俗。

    你們不要急着武斷,咱們有必要尊重當地群衆的民間風俗。

    ” 我說:“孫教授您在這方面真不是一般外行,我都懶得跟您擡杠,咱也别光說了,幹脆進去買些東西,看看此店裡面是不是藏着位蜂窩山的老元良。

    ” 胖子其實也是一竅不通,但仍然不懂裝懂,對孫九爺說:“露怯了吧?不懂别瞎說,别以為是個什麼專家,就能在一切領域說三道四。

    專家教授也不是萬事通,以後多跟胖爺我學着點吧,進去帶你開開眼。

    ”說完緊扒了兩口飯,拎起背包,跟我們一同來到那老鋪門前。

     鋪中有一老一少兩人,老的七八十歲,頭發胡子都花白了。

    手裡握着倆鐵球,躺在竹椅上昏昏沉沉地半睡半醒,想來此人就是姓李的老掌櫃;另有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姑娘,長得眉清目秀十分水靈,紮了兩條辮子垂在胸前,從上到下透着幹淨利落,一看就是本地的川妹子,不象與那老掌櫃有什麼血緣關系,可能是店裡的售貨員。

    她見我們進了店,立刻忙着招呼,問我想買什麼東西? 我左右看了看,店内擺設雖然古舊,但各處打掃的一塵不染,有個老舊的木頭櫃台,也不知用了多少年頭了,磨得油光甑亮,櫃上最顯眼的是一大排的玻璃罐子,裡面裝的都是五顔六色的南糖,還有當地一些土産。

    貨架上的各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