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遇類

關燈
遂以一甲第三人及第。

     錢維城以繪事受知高宗 武進錢司寇維城畫,與富陽董宗伯邦達齊名,皆以幽深兼沈厚。

    蓋司寇秀骨天成,而通籍後又得力於東山者也,均為高宗所賞。

    嘗扈遊中盤,上顧司寇,使畫盤山圖。

    閱日進覽,禦製三十韻題圖首,司寇作恭和詩,有句雲:「繪圖奉宸命,怵惕久未報。

    」乃知能事不受相促迫,以供奉內廷人奉旨繪圖,猶久未報,不獨王宰也。

     趙秉沖以諸生入直 上海趙謙士侍郎秉沖未達時,遊京師,無所遇,意將旋南。

    其兄實君觀察以蔭官中書,將從高宗避暑熱河,謙士請與偕,遂往。

    一日,上坐碧紗幮,謂某相國曰:「此處須書畫各四幀。

    」相國出,商諸實君,倉猝無以應。

    謙士乃自請,為代寫真草隸篆梅蘭竹菊以進。

    上嘉賞,問誰作,相國對中書趙秉淵。

    召見,將有賜,秉淵以臣弟秉沖對。

    及熱河回鑾,適懋勤殿人員缺,急欲得人,相國以秉沖名上,然恐格於例,惴惴焉。

    上曰:「熱河作書畫之趙秉沖耶?可召之。

    」令以諸生掛朝珠入直,旋賜舉人。

    值上七旬萬壽誕期,獻「古稀天子」寶;後十年,獻「八臻耄念」玉印,俱悅聖心,遂自中書洊擢卿貳。

     高宗賜曹文埴父母壽 高宗時,新安曹文敏公文埴以大司農歸養,特賜藏佛於其家,為父母壽。

     高宗賜段秀林黃馬褂 提督段秀林官古北口時,扈從熱河。

    高宗召見,問:「爾年逾七十,尚能射否?」對曰:「騎射,武臣職也。

    臣雖老,尚能跨鞍彎弧,為將士先。

    」一日,上在宮門懸鵠,命秀林射,秀林一發中侯心。

    上大喜,賞穿黃馬褂。

     翁方綱清書牙拉賽音 乾隆已前,新進士用館職,例擇年少者十數人學習滿書,庶常館課及次科散館,皆以滿書第甲乙。

    翁學士方綱散館時,上以繙繹陶潛《桃花源記》命題。

    是日午刻,學士已脫稿,適聞駕出,上步自西階,至其跪所,取卷閱之,問姓名至再,諭曰:「牙拉賽音。

    」漢語甚好也。

    次日,禦定一等一名。

    嗣是纂修秘籍,掌握文衡,靡役不與,遂褒然為北學領袖矣。

     福字備賞 康熙間,聖祖禦書大福字,賜編修查慎行。

    蓋年例於嘉平朔日,開筆書福,王公大臣內直侍從皆得預賜。

    世宗每遇書福之辰,頒及直省將軍督撫,硃批諭旨,於各省奏到恭謝頒賜福字之摺,時加訓勉。

    誠以福乃天下之公,非一身一家之私,封疆大吏董率文武,必所轄地方家給人足,樂業安居,始足為一省之福,推而至於天下,莫不皆然。

    高宗自乾隆甲辰以後,每歲遂為常例。

    開筆之日,禦重華宮,書第一福字,揭之乾清宮正殿。

    所用筆,鐫正書四字曰「賜福蒼生」,相傳為聖祖禦用留貽,管髹漆,色黝,字填以金。

    每開筆時,禦用一次,即珍弆檀篋。

    各宮殿禦園等處所用福字,亦親書分貼。

    書福之箋,質以絹,傅以丹砂,繪以金雲龍,宮廷所貼用者,及硃紅對箋壽字箋,歲由江蘇按照尺度製進,頒賜牋,則南省方物所陳也。

    自乾隆丙寅建闡福寺,壬申以後,每歲臘月朔日,先詣寺拈香,回宮書福。

    開筆時,爇香緻敬,用硃漆雕雲龍盤一,中盛古銅八吉祥鑪、古銅香盤二,握管薰於鑪上,始濡染揮翰。

    其預頒賜者,皇子以及內廷行走宗藩並在廷諸臣工,則命分進名牌,簡派親書以賜,及分賞餘福,宣傳給領,其各省將軍督撫,則令摺使齎回,新疆將軍參贊辦事大臣,並付驛馳給。

    乾隆己巳,《書福》詩前序雲:「歲暮書福,以賜廷臣,謹遵皇考成例,迓禧歛錫之義,於是為昭。

    」詩雲:「近始藩屏逮百僚,臨軒書福慶恩昭。

    九疇箕子疇書衍,一筆王家筆陣超。

    嘉與紅箋迎介祉,相敷彩勝煥元朝。

    不徒弄翰欽敷錫,家法繩承仰聖堯。

    」自是每值開筆,紀以題詠。

    蒙古藩王締姻天室,歲時趨直內廷及年班來覲在禦前行走者,皆以得先賜為榮。

    書福之外,有五七言至十三言硃紅雲龍對聯,長壽字,「宜春迓祥」、「宜入新年」、「一年康泰」等帖,不下百餘幅,皆親染宣毫。

    乙卯嘉平月朔,開筆,疊癸醜韻詩,有「六旬忽週紀,明歲合移疇」之句,注雲:「明年為嗣皇帝嘉慶元年,值嘉平月朔,亦應書福賜天下。

    」仁宗開筆書福,則自辛酉以後,每歲亦必紀以詩。

    丙寅嘗命題聯句,用新韻。

    開筆之典,每歲元旦子刻,上禦養心殿東暖閣,案設金甌玉燭,禦用筆曰萬年青,管曰萬年枝。

    先染硃毫,繼宣墨翰,各書吉語數字。

    自乾隆甲子,每歲元旦,有試筆詩。

    庚辰以後,春帖子歲以五言絕句二首、七言絕句二首為率。

    內直詞臣所製,則聯書黃摺以進。

    椒屏之製,以絹素為質,內直諸臣擬古語吉字為標題,並擬所畫景物音義相葉,繕寫清單,於臘朔呈覽,交內府工匠繪畫人物器飾,而綴以椒。

    每幀署原擬吉字,復製頌一章,題其上,亦內廷翰林所書也。

     仁宗存問謝墉疾 嘉善謝金圃侍郎墉,乾隆辛未,以優貢應南巡召試,列第一,賜舉人,授內閣中書。

    明年,賜進士出身,改翰林,因撰文錯誤落職。

    己卯,獻《平定回部鐃歌》,復原官,在上書房行走。

    嘗館大學士傅文忠公家,額駙尚書忠勇公暨文襄王皆沖齡受業。

    九掌文衡,而在江南,則典試督學,皆再任。

    己酉,降編修,偶病溼,上猶遣太醫院堂官臨視。

    乙卯,休緻,時已疾篤,仁宗方在青宮,與諸皇子皇孫遣中使存問無虛日。

     朱文正奉命侍仁宗讀書 朱文正公珪以侍讀學士授福建驛糧道,擢按察司,調山西,升布政司。

    以按察使黃檢奏「朱珪終日讀書,於地方事無整頓」,旋入覲,復授翰林學士。

    迴翔中外十四年,仍居原職,仕宦不可謂不鈍。

    然在朝一載,即奉高宗命,侍仁宗讀書,自此外而方伯連帥,內則宰相六官,實亦黃檢所謂終日讀書之效也。

     五千餘人與千叟宴 康熙癸巳,聖祖六旬,開千叟宴於乾清宮,預宴者一千九百餘人。

    乾隆乙巳,高宗五旬,開千叟宴於乾清宮,預宴者三千九百餘人,各賜鳩杖。

    嘉慶丙辰春,聖壽八十六,內禪禮成,開千叟宴於皇極殿,六十以上預宴者五千九百餘人,百歲老民以十數計,皆賜酒聯句。

     刺史與千叟宴 千叟宴,外吏惟封疆大臣年齒及格者,或得恩旨召入,餘皆弗預。

    嘉慶丙辰,奉新劉鐵樓刺史適牧通州,獲與京職一體入宴,劉因繪《恩宴臚歡圖》以紀特恩。

     仁宗親視朱文端疾 嘉慶丙辰冬,高安朱文端公軾病篤,仁宗親臨視疾。

    文端力疾朝服,令其子扶掖,拜戶外。

    上嘉歎,稱其知禮,後於《懷舊》詩中稱之為可亭先生。

     仁宗作詩賀董誥 董文恭公誥居太夫人憂,常徘徊一室,若有所甚憂,或執象笏擊幾,笏為之裂。

    人疑其與和坤同居樞密,必有所甚不得已者。

    嘉慶初元,坤勢益張,外而封疆大吏,領兵大員,內而掌銓選,理財賦,決獄訟,主諫議,持文柄之大小臣工,順其意,則立榮顯,稍露風采,折挫隨之。

    太傅朱文正公以德行文學受兩朝知遇,敭歷中外,垂五十年,時以內禪禮成,例得進冊,坤多方遏之;既上,坤又指摘之。

    高宗諭曰:「師傅之職,陳善納誨,體制宜爾,非汝所知也。

    」旋召文恭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仁宗作詩寄賀,屬稿未竟,坤取以白高宗曰:「嗣皇帝欲市恩於師傅耶。

    」高宗色動,顧董文恭曰:「汝在軍機刑部之日久,是於律意雲何?」董叩頭曰:「聖主無過言。

    」高宗默然良久,曰:「卿大臣也,善為朕以禮輔導嗣皇帝。

    」乃降旨,朱珪仍留兩廣總督之任,旋又改巡撫安徽。

    是時直內廷者無不色變震恐,文恭獨從容謝過,書旨而退。

     李松雲以麥浪詩受知仁宗 乾隆某年,高宗謁陵,中途嚴寒。

    上廑念二麥,從官以麥宜寒涼對,上因歎為君之難。

    旋考試差,詩題「麥浪」得「難」字。

    時惟李松雲太史堯棟獨得其解,詩中「一天新雨露,萬傾綠波瀾」十字,極蒙宸賞。

    仁宗親政,李已外任,陛見時,猶垂問及之,蓋在潛邸時奉派讀卷,實手定李卷第一也。

     曹錫寶以劾和坤家人得追贈 乾隆間,禦史上海曹錫寶劾和坤家人劉全倚勢營私,家貲豐厚,為同郡某侍郎漏言,和得部署掩蔽,奉旨勘查,無蹟,曹亦尋卒。

    仁宗親政,珅下獄賜死,諭雲:「當和珅聲勢熏灼,舉朝無一人敢於糾劾,曹錫寶獨能抗辭執奏,不愧諍臣。

    著加恩追贈副都禦史,伊子照加贈官銜,給予蔭生。

    」 雒昂乘傳從軍 嘉慶己未,仁宗親政,首下求言詔,九卿臺諫紛紛言事,四方布衣亦有上書希進用者。

    惟雒太守昂以從九品上書言教匪事,上以其言中肯,命乘傳從軍。

    太守即短衣匹馬,從諸大帥捕賊,以勇略見。

    額勒登保屢保薦之,數年,遷司馬,後任荊州太守。

     仁宗賜大挑舉人葛紗 嘉慶辛酉,例舉大挑。

    時仁宗以畿輔久旱,盼雨甚殷,挑日,適甘雨應時,上大喜,傳諭賞本日挑取一等舉人葛紗各一匹。

     宗室宴 乾隆甲子,高宗宴王公及近支宗室百餘人於豐澤園,乃更其殿名曰惇敘殿。

    壬寅,普宴宗室於乾清宮,凡三千餘人。

    嘉慶甲子,仁宗遵舊制,宴近支宗室百餘人於惇敘殿,賜酒賦詩,其聯句詩為成親王所書。

     朝馬肩輿之賜 明制,朝臣皆自左右長安門步行至午門,從無賜禁城騎馬者,故閣臣沈鯉扶病入掖垣,屢至顛仆。

    至國朝,則王貝勒貝子皆乘馬入禁門,至景運門下騎,諸大臣一仍明制。

    乾隆庚戌,上念諸臣待漏入直,每遇風雪,徒步數裡,甚為顛蹶,因降諭曰:「內外文武大臣,特恩賞在紫禁城騎馬,用資代步。

    但年老足疾之人,上馬亦覺艱難,嗣後已經賞馬之大臣因有疾艱於步履者,仍加恩準令乘坐椅,旁縛短木,用兩人舁行入直。

    」嘉慶己巳,仁宗特旨,諸大臣年逾七十者,賜肩輿入直,尤曠典也。

     大庾戴氏叔姪之恩眷 嘉慶朝,戴文端公在樞府,其季父可亭相國以學差還都,方掌京畿道,例改六部員外郎,仁宗命以科道應升之鴻臚少卿候補。

    及可亭相國督南河,積勞遘疢,假歸裡門。

    時河工未蕆,兩江總督鐵冶亭保請帑六百萬。

    命文端偕覺羅長文敏公麟赴工審度,並論文端曰:「清江距江西才二千裡,使事畢,卿可一歸省卿叔父。

    」故文端紀恩詩有「此去竹林勤問訊,親傳天語到柴門」之句。

     仁宗識拔戴文端 雍正中設軍機,張觀齋相國實綜其事,時諭旨盡出其手,後汪文端、于文襄等莫不衣缽相傳。

    戴文端衢亨為于得意門生,詩文字法,悉效其師,纖髮畢肖。

    和珅惡之,屢阻其陞階。

    乾隆庚子秋,木蘭射鹿,獻之。

    高宗雖賜以詩,亦鄙其躁進,故迴翔樞府者二十餘年。

    仁宗知其才,驟進司空,機務皆與贊畫,寵眷甚隆。

    因與商人查有圻連婣,及殿試讀卷取中洪殿撰瑩事,為花曉亭禦史所劾,上皆優容之。

    嘉慶辛未春,扈從五台,道中遇寒疾,誤服參而歿,上甚哀悼之。

    文端貌清癯,性聰敏,雖為于、梁之系,然頗伉爽,盡心國事。

    嘗奏請承旨後有所見解,許其附牘以聞,仿古批駁之意,上允行之。

    當川楚用兵,文端擬書詔令,其獎勵斥責處,動中竅要,諸大將皆讋服。

     仁宗親臨戴文端喪次舉哀 戴文端公薨於位,嘉慶辛未四月朔日也。

    翼日,既命榮親王奠醊矣,越六日,仁宗復親臨喪次舉哀,奠爵者三。

     仁宗因得雪加恩朝臣 嘉慶壬申,稀雪。

    歲闌,仁宗齋禱深宮,除夕,始祥霙普沛,喜甚。

    元日,特降恩旨,大學士慶桂、董誥由太子太師銜晉賞太保,儀親王、成親王、慶郡王各賞銀四千兩,定親王、榮郡王各三千兩,且命分賞其下,以布春祺。

    是日,朝賀諸臣均加一級。

     仁宗眷念吳堦 林清之變,吳堦實為首功。

    嘉慶癸酉七月,金鄉縣邪教萌動,巡撫同興以吳可任大事,屬往捕,遂由泰安權金鄉。

    時八卦教潛煽曹、衞間數十州郡,密訂變期,倡言八九月有白陽大劫,誦八字訣可不死,愚民狂騖恐後。

    金鄉教首崔士俊遙戴劉林為教主,劉林,即林清也。

    吳至,遽斂其迹,以計獲士俊,並其徒黨數十人,亟送省獄,悉斬之。

    大府始得以士俊等從林清謀逆內連宦豎狀,飛章上奏,並以逆黨之隸直隸者,馳告直督。

    賊由此驚惶,自亂其約,而兇渠林清又入禁闥,首尾失應,遂得旦夕殲滅。

    吳在金鄉,運奇縛姦,完危城,保良弱,賊鋒猝興,累戰皆靡,鄉團助順,縛送城下者凡斬馘五十,斷脛斲筋者又十有奇,而金鄉以靖。

    明年,曹、衞悉平。

    仁宗著《天人交感說》,亦以吳之竭忠濟公為足多也,論功,賜花翎,擢署曹守。

    入都,上急欲見之,詢大臣曰:「吳到京未?」大臣以告,特旨令即日入見。

    召對,詢戰守顛末,獎勵優異。

    越三年,復朝京師,天顏霽和,深廑其病喉,慰諭至再。

    既而失察所屬鄆城單縣獄,部依法,兩議降調。

    仁宗始則優詔許留,繼則召至闕下,予復秩。

    審喉音而知其未愈,聖情惓惓,命善自養。

    每遇山東大吏述職,必咨詢及之。

     康紹鏞受知仁宗 興縣康光祿紹鏞值軍機時,勤於趨職,專心掌故,以周知當世之務為急,大樞董文恭、戴文端、盧文肅諸公鹹倚如左右手。

    嘉慶癸酉,林清倡亂畿南,山東、河南響應。

    康方隨扈,即以各省應行防堵之處,及將弁姓名、曾否經歷行陣、所轄兵數多寡,記之小冊,以自隨。

    會上詢問各要隘將弁,當軸即以其冊進,上由是知其才可大用,遂擢鴻臚卿,敭歷封疆,於此兆矣。

     明文襄養疾受全俸 明文襄公亮出入將相五十餘載,性豪邁,不積餘財,又屢遭籍沒,晚年貧甚,負券山積,居京城文廟小巷,破屋數椽,僅避風雨。

    應門惟老嫗,二子又相繼喪亡,益憔悴,故請緻仕表有「擔石無儲,二子先逝」之語。

    仁宗為之動容,命給全俸養疾。

    逾年薨,仁宗親賜奠,命入賢良祠,以侯世其長孫。

     在旗大臣賜紫 國初諸勳臣以開創大功,賜紫者不乏人。

    乾隆中,閣臣則傅文忠公恆、福文襄王康安、阿文成公桂及和珅;勳戚則福額駙隆安、福尚書長安、超勇親王拉旺多爾濟、海蘭察,悉賜紫色輿服。

    嘉慶中,慶文恪公桂、德楞泰、額爾登保,皆以平定三省教匪功,亦賜紫焉。

     賜奠 國朝寵待勳臣,飾終之典,倍極哀榮,有親臨賜奠者,有特遣皇子大臣代賜者。

    乾隆戊戌,高宗念禮親王開創功,特往園寢賜奠。

    嘉慶丙子,仁宗念朱文正公輔導功,駐蹕趙新店,猶命近臣代奠,有「哀我哲輔,松楸在望」之諭,後復親往其瑩賜奠,尤為一時榮遇。

     湯文端受知三朝 湯文端公金釗以公廉強正,受知三朝。

    宣宗在潛邸,夙敬禮之,登極後,言聽計從,屢被命出使。

    道光丁亥九月,使山右;明年,使宣化;十月,使四川;明年四月,還至褒城,復奉命循漢而東,治獄於武昌;六月,抵京師;十月,又使八閩。

    其所陳奏,最為有裨國脈。

    嘉慶間,尚書英和請定州縣陋規限制;道光初,總督孫玉庭請南漕浮收不準過八折,湯皆痛陳流弊,其事獲寢,世多稱之為小睢州。

     松文清受知宣宗 仁宗梓宮回京,宣宗步送,羣臣皆伏地哭。

    上忽趨至甬道邊,扶一跪伏者之手,大哭失聲,眾驚察之,則蒙古松文清公筠也。

    時松謫驍騎校,上當哀痛之際,獨於千萬眾中物色見之,非夙重其名,不及此。

     宣宗宣慰黃勤敏之悼亡 道光辛巳六月,黃勤敏公悼亡,越二日,宣宗即命軍機章京戶部郎中趙光祿賷硃筆宣慰,諭雲:「伉儷之情,自難強抑。

    然卿已逾七旬,氣質非十分強壯者可比,矧天時暑熱,祇可於無可如何之中,節之以禮,切勿有過哀傷。

    總之國事為重,倚任方深,務加意自重,永保康彊,佐朕以襄上理。

    」勤敏北鄉頓首,次日即入朝,內直如故。

     宣宗賜黃勤敏人參 黃勤敏公自道光丙戌七十七歲,蒙恩予告,戊戌,猶特賜人葠八兩,飭其子祠祭司員外郎富民赴樞廷祗領,並降手諭雲:「江湖阻隔,倐爾數年矣,想精力自必如常。

    知卿原不假葠苓之力,聊伸眷念耳。

    轉瞬明秋,特頒慶賜,卿其善自靜攝,朕欣待之也。

    」蓋次年八月,為勤敏九十生辰,聖心已先計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