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勝類

關燈
址也。

    樓凡三層,樓右十步小亭,曰一覽,五步大亭,曰江山多處,亭西為石帆樓,再左為彭楊魁三祠,而關帝廟介於其間,最左為高宗和東坡詩碑亭,甘露之勝盡此矣。

    寺對面如青螺小髻者,即北固山,負地理歷史之重名,其風景卻蠢蠢無足觀,上有礮臺。

    金山在西城外五裡許,額題為「江天禪寺」,曰金山寺者,俗稱也。

    入門,隨山而高,拾級而登,為大雄寶殿,阿羅漢甚莊嚴。

    殿後上十餘級,為藏經樓,樓後為高宗禦製詩碑亭,凡三,亭右稍上為塔,塔七級,登臨眺矚,全城宛在目前。

    塔北有亭,聖祖題「江天一覽」四字,即妙高臺遺址也。

    塔下有法海洞,黝黑不辨手指,有僧居之,洞外有碑曰浮玉山,蓋金山舊名為浮玉也。

    焦山在東門外九裡許,孤峙江中,須棹舟登之。

    山麓有海若庵,庵右為高宗禦製詩碑亭,再右為文昌閣、文殊庵、東昇樓,樓憑江,極明暢,彭剛直公玉麟謂足為焦山諸勝之首雲。

    山上舊有普濟禪院,聖祖禦題為「定慧寺」。

    寺左為行宮,右為松寥閣,題曰「松寥竹塢」四字,為高宗禦書。

    再右為瘞鶴銘亭,字漫漶已甚,有一二字為人鑿壞,以墮水而見重,將以出水而損其天真矣。

    右有大牆,題「海不揚波」四大字,所對處即不波亭。

    右為海西庵,即焦光祠,壁嵌漢三詔之碑石。

    後為仰止軒,祀楊椒山像,有三詔洞,即焦光隱處也,洞狹小,不能容膝。

    觀音崖有觀音閣,閣左為夕陽樓,上為西笑閣,折上數十級為迴光精舍。

    再上為礮台,再上為吸江樓,上供四面佛,憑檻四眺,羣山繞膝下,象山則隔江仰首,若承顏色,實名勝也。

     第一泉 金山寺有第一泉,泉欄作方形,「天下第一泉」之題沒於水中,不能見,別有題碑曰「中冷泉」者,其別號也。

    以椀貯泉水,雖高出椀口二三分而不溢,其厚冽與杭州之虎跑泉相類,味極甘美。

     劍池 蘇州虎邱之劍池,相傳為吳王試劍處,有顏真卿書「劍池」二字。

     蕪湖風景 蕪湖攬長江之勝,風景極佳。

    城南有赭山,山傍桃塘,堤柳春舒,池荷夏放,風景至佳。

    赭山之巔有高樓,舊為庠序,後則宿兵矣。

    對江為梟磯祠,靈旗映漾,宮殿蒼茫。

    山右為弋磯山,有病院,與聖公會為比鄰。

     汴中名勝 九龍臺在洛城東北瀍河之左,臺高三十六階步,約十丈立方,四周皆平地,臺有廟宇十餘間,供龍神像。

    臺右有明季重修石碑,勒「明欽差督造府第內官監簽書右監丞孔寵重修」。

    又一碑,其略曰:「古有九龍臺,基跨邙嶺,地屆瀍濱。

    」臺基所築,未詳何時。

     存古閣在洛陽東關外,離城二裡,藏古碑八十餘種,方圓長扁不一。

    魏碑最多,秦漢磚亦有數十件,並有嶽武穆行書碑數塊,筆有龍馬精神。

     龍門在洛河之南,距城二十五裡,兩山相對,形如壁立,中有一水,曰伊河。

    碑像不計其數,五尊一洞,名曰一鋪,像大至數丈,小至數寸,即以山石原質鑿成,皆北魏時許願之所築也。

    天子最高,諸侯次之,大夫又次之,下至庶民祇能寸許也。

     香山寺在龍門對面伊闕山上,道途平坦,柏木成林。

    【此柏有葉無枝,葉生於桿,高而且直,名曰箭桿柏。

    】外有瑤島、蓬壺諸坊,山秀水碧,廟宇層層如階級,清潔不凡,禦碑禦匾及沿山佛像亦多。

     三百三十有三亭 大興朱竹君名筠,嘗督學福建,於使院西偏為小山,號笥仙山。

    諸生聞之,爭來人緻一石,刻名其上,凡九府二州五十八縣鹹具,刻名者三百餘人,因名其山之亭曰「三百三十有三亭」。

     九峯山之勝 浙江仙居縣之九峯山,距城十餘裡,遙望之適有九峯,遂以得名,層巒疊嶂,上出重霄,中有一峯最高,所謂主峯者是也。

    山下有亭,遊人至,皆稍憩息,乃登山。

    山路蜿蜒曲折,頗不易行,路旁石壁直立,行一裡許,則壁上有洞,洞有木椅一具,相傳為葛洪修道處。

    又行裡許,始至山門,門左側之壁上有泉眼無數,水點下滴,纍纍如貫珠,又如水晶簾,下承以池,水皆落池中,山僧即以之烹茶。

    入門十數武,有一大石室,如廳事然,後壁設佛龕,龕左有石洞一,深不可測,陰冷之氣侵入肌骨,雖多秉燭亦不能入也。

    石室東西壁更有五六石洞,皆大如屋宇,或為僧舍,或為客舍,或為庖廚。

    而客舍之上,又建一小樓,緣梯而升,登樓眺遠,眼界為之一空。

    昔人有雲:「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裡一色。

    」斯山之勝,概可知矣。

    山門外左右有小徑,循徑行不遠,又各有石室二間,皆山僧因洞為之,以備人之遊覽者。

    山僧僅四人。

    每歲遊人以八月間為最夥,蓋土著於是月多往遊也。

     琵琶亭 琵琶亭在九江城外之江岸,乾隆癸亥,瀋陽唐觀察英重修。

    增建高樓,題額曰「江天遺韻」,壁刊南薰殿本白太傅遺像,嘉慶中歙人方體所摹也。

    登樓四望,前臨大江,後對廬山,左則古木千重,右則人煙萬井。

    樓下迴廊旋繞,境極幽曠,遊人題詠甚多。

     黃鶴樓 黃鶴樓為武昌名勝,高幾百尺,俯瞰大江,氣象雄壯。

    光緒癸未,鄰屋失慎,遂被焚,洎張之洞督鄂重建,改為西式,左右置礮臺,命名曰警鐘樓,然舊時形勝已蕩焉無存矣。

    當樓燬時,有姜氏老人,年已八十有九,在樓煎茗二十餘年,自第二層樓躍下,得不死,樓中諸物,概能記憶。

    宣統庚戌,南洋勸業會開幕,有製舊時黃鶴樓雛形者,得老人指示,閱四月而告成,毫髮無異。

     奧略樓 光緒末,武昌軍學兩界以南皮張文襄公之洞久督兩湖,為之在黃鶴樓故址建風度樓,供文襄小像其中。

    及文襄入軍機,緻電鄂中,謂:「此樓形勢,關係全鄂,不當為一人所私。

    」乃改為奧略樓,取《晉書?劉弘傳》中「恢弘奧略,鎮綏南海」語意也。

     巴塘八景 巴山積雪 巴塘四周高山,勢若仰孟,山奇峭不毛,終年積雪,映日燦燦,光眩人目。

    山距巴塘二裡,夏時巴塘甚熱,人盡衣葛,而四山之積雪仍依然也。

     煖石回陽 巴塘大營官寨側有石一方,厚薄均丈餘,立於熟土中,土人呼為火龍石。

    謂於乾隆某年自天墜下,而巴塘溫度於是陡加數倍,且謂巴塘終年無雪,亦此石所緻。

    由巴塘糧臺出示保護,漢人援其說,因以煖石回陽名之。

     二水交馳 小巴、巴楚,巴塘之二小河也。

    小巴發源於大朔山下,巴楚發源於啞吧廟側,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