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勝類
關燈
小
中
大
四隅各一次之,前面二座為圓形,稍小,方者凡十三層,頂各有帽,在塔上俯觀兩側,白骨松數十株,宛如白龍之羣舞空中。
塔下北有土邱,為明魏忠賢葬衣冠處。
相傳忠賢重修碧雲寺,預立生壙,寫碑題銜,亭殿僭制,忠賢既誅,其徒私葬衣冠於此。
康熙間禦史張瑗奏除之,後餘荒邱緜亘三四丈而已,惟松檜甚繁茂。
遊者可命碧雲寺僧備山輿,以遊香山寺,高宗所建靜宜園在焉,有兵守之,非以名刺白守長,不得徑入。
寺建於金大定丙午年,為遼中丞阿裡吉所捨,殿前二碑,載捨宅始末,碑石光潤如玉,白質紫章。
或雲,寺即金章宗之會景樓,正統中太監範宏拓之,費七十萬。
門徑寬博,喬木夾蔭,流泉界之,依山以為殿宇,寺前有石橋,橋下方池,為知樂濠,瓔珞巖居其東,慈恩殿右為香爐岡,乃乳峯石。
昔人謂其時噓雲霧,類匡廬之香爐峯,故名。
左為來青軒,下臨絕壑,玉泉諸峯屏列於前,洵勝境也。
靜宜園,外蔽短垣,長約十裡,舊時園內有二十八景,有瓔珞巖之巖石片片,錯落平立,隨處可作蒲團坐,色蒼黝。
古松奇檜,如掌蓋,如列屏,而泉聲泠然,如磬音之遠至。
其上為綠雲深處,樹尤茂,巖下月河如帶,有瀑注之,長約丈許,下激山石,如飛銀花。
有南北二水道,北水道以石築長堤,廣僅四五尺,中鑿水軌,寬約五尺許,深祇寸許,自下而高,水汨汨流其間,絕無阻窒泛溢,其來源實居高處可知矣。
西至韻琴齋,更入則為正凝堂及暢風樓。
其後山石嶙峋,有方亭據其端,前為見心齋,荷池一方,水皆山泉所注,清可以鑑,臨池為軒,所謂清如許也。
得月軒懸架池上,憑欄俯瞰,人影宛然,有半圓形之長廊,繞池三面。
旋至昭廟,乾隆庚子建,凡三層,兩旁有邃洞,以白石為階,折而上凡數十級,殿居其巔,備極崇宏,惜傾圮已甚,其下瓦礫歷歷,不可任步。
門前有琉璃坊,題「慧照騰輝」四字,殿後有六角形禦碑亭。
獅子窩,在盧師山麓,西山諸勝之一也。
自香山靜宜園而來,道經門頭村,八旗校閱場將臺已巍然在望。
凡越二三嶺,而達獅子窩,蓋自香山至此,已十五裡矣。
左入,前為關帝殿,後為菩薩殿,右為霍山宗祠,再登為望仙樓,繞廊而至碧雲天,東望平疇,煙雲彌目,石刊「奇觀」二字。
由望仙樓東折,得石橋,橋旁有仙人洞,甚小。
再下為長廊,有聊齋畫壁,橫廣五尺,高約七尺,凡三十五方,甚完整。
廊盡處,建一方亭,由亭側登盧師山【俗名青龍山。
】之頂,頗崎嘔,既上,甚平坦,濯濯無一樹。
遙望渾河,蜿蜒如帶,而太行山脈,不知幾千萬重,聳接煙雲之內,昆明湖、玉泉山、碧雲寺皆在履舄間矣。
至福惠寺,有《重建青龍山福惠寺碑記》,明嘉靖時魏雙慶、王福喜嘗捐巨資,後歸內監管理,故寺無一僧也。
西山有所謂八大處者,一曰寶珠洞,二曰香界寺,三曰龍王堂,四曰大悲寺,五曰三山庵,六曰祕魔崖,七曰重興寺,即靈光寺,八曰長安寺。
自獅子窩至翠微山,登寶珠洞,洞甚黝暗,旋至香界寺,前後越數山嶺,無往不陂,無陂不斜,或臨陡壁而進。
寺在翠微山麓,舊為平坡寺,剏於唐,明仁宗賜名圓通,康熙戊午葺之,賜名聖感寺,乾隆己巳改名。
入門,老松一,蔭全院,兩側有鐘亭。
更進為天王殿,為佛殿,後進為高樓,凡七楹,兩旁皆有屋,丹朱剝落矣。
自香界寺至虎頭山麓之龍王堂甚近,龍王堂一名海泉菴,又名慧雲禪林,康熙辛醜重建。
入門,即至聽泉小榭,下有二泉,一在石階下鑿龍口出水,瀦為方池,深約四五尺,中蓄金魚。
此處之泉名龍泉,鋤月老人有「龍泉甜水歌」,書一小方,懸於小榭,窗懸一聯雲:「當戶老松生夕籟,滿山紅葉入新詩。
」小榭之左為丹楓染翠軒,殆以院落多植松楓兩木故也。
又有觀音堂三間。
自龍王堂至大悲寺甚近,亦稱大悲庵,至此已在翠微山左麓矣,雍正甲辰,慧澄禪師重修。
入門,有竹林,蒼翠庇牆,前為藥師殿,殿前有銀杏二株,姿態奇古。
後進歷十餘級而登,為大悲殿,明嘉靖丁未所建。
自大悲寺至重興寺亦近,入門,可憩於歸來庵,端方嘗蔔居於此,有屋五楹,四壁懸聯額,徐世昌有聯雲:「緣石菖蒲蒙綠髮,纏松薜荔長蒼鱗。
」端方自書一聯雲:「篋有三山記,心藏五嶽圖。
」錫良復為之記。
門臨小池,左倚峭壁,壁上有二洞。
院頗荒落,惟樹木蔥鬱,山色湖光兼而有之,此可留宿,且有籐製山輿可乘。
池右有石磴數十級,曲折而上,至韜光庵,更上為八角亭,無題名,佇此可以望遠,前有菩薩殿三間。
自靈光寺至祕魔崖,約裡許,崖上證果禪寺,明成化間建,相傳祕魔祖師居之。
崖在盧師山半,大石嵌空幾二丈,色黝,是名祕魔崖,洞內有石磴一,相傳為盧師晏坐處。
其後復有真武洞,甚小,洞旁有軒三間,面對翠微高峯,樹木頗多。
東行百餘步,有大石側立道旁,一池瀦焉,即大、小青龍所蟄處。
在祕魔崖右望,平田一片,渾河在其前。
渾河即桑乾河下流,自此向張家口而去焉。
舊屋甚多,大半傾圮,山門內鐘鼓樓遺址尚存。
白河風景 自通州至天津,水程三日可達,河身甚廣,寬處約五十餘丈,古所稱白河者是也。
河兩岸植楊柳,蜿蜒逶迤,經數百裡不絕。
當三四月時,舟行其中,篷窗閒眺,千絲萬鏤,籠霧含煙,水天皆成碧色,間有竹籬茅舍,隱現於桃柳之間,為狀至麗。
秦淮河 江寧之秦淮河,自文德橋至利涉橋,夾岸河房,向為應試士子僦居地。
折而東,至釣魚巷,則鶯花舊隊也,桃葉渡在武定橋畔。
雨花臺 江寧雨花臺地不甚高,而形勢雄壯,登高一望,全城在握。
山產石子,紋理圓潤,置於瓦盆石洗中,植水仙花一二株,疏影橫斜,饒有天然風韻,吳門顧希林嘗得一石,上作蝴蝶雙飛形。
山之麓,茅屋三楹,茶鐺竹具,可供遊客休憩。
莫愁湖 莫愁湖在江寧水西門外,每至夏令,萬荷競放,掉舟其間,如入香雪海。
湖有曾公閣,隔湖清涼山色蔥菁可人,人多假此宴客。
京口三山 京口三山,曰金,曰焦,曰北固,【一曰北顧。
】俱負盛名。
北固山有寺,曰甘露,在北門外五裡許。
入寺,有「天下第一江山」六大字嵌於壁,為宋吳琚所書。
寺右有樓,曰多景,對江而立,即梳妝臺故
塔下北有土邱,為明魏忠賢葬衣冠處。
相傳忠賢重修碧雲寺,預立生壙,寫碑題銜,亭殿僭制,忠賢既誅,其徒私葬衣冠於此。
康熙間禦史張瑗奏除之,後餘荒邱緜亘三四丈而已,惟松檜甚繁茂。
遊者可命碧雲寺僧備山輿,以遊香山寺,高宗所建靜宜園在焉,有兵守之,非以名刺白守長,不得徑入。
寺建於金大定丙午年,為遼中丞阿裡吉所捨,殿前二碑,載捨宅始末,碑石光潤如玉,白質紫章。
或雲,寺即金章宗之會景樓,正統中太監範宏拓之,費七十萬。
門徑寬博,喬木夾蔭,流泉界之,依山以為殿宇,寺前有石橋,橋下方池,為知樂濠,瓔珞巖居其東,慈恩殿右為香爐岡,乃乳峯石。
昔人謂其時噓雲霧,類匡廬之香爐峯,故名。
左為來青軒,下臨絕壑,玉泉諸峯屏列於前,洵勝境也。
靜宜園,外蔽短垣,長約十裡,舊時園內有二十八景,有瓔珞巖之巖石片片,錯落平立,隨處可作蒲團坐,色蒼黝。
古松奇檜,如掌蓋,如列屏,而泉聲泠然,如磬音之遠至。
其上為綠雲深處,樹尤茂,巖下月河如帶,有瀑注之,長約丈許,下激山石,如飛銀花。
有南北二水道,北水道以石築長堤,廣僅四五尺,中鑿水軌,寬約五尺許,深祇寸許,自下而高,水汨汨流其間,絕無阻窒泛溢,其來源實居高處可知矣。
西至韻琴齋,更入則為正凝堂及暢風樓。
其後山石嶙峋,有方亭據其端,前為見心齋,荷池一方,水皆山泉所注,清可以鑑,臨池為軒,所謂清如許也。
得月軒懸架池上,憑欄俯瞰,人影宛然,有半圓形之長廊,繞池三面。
旋至昭廟,乾隆庚子建,凡三層,兩旁有邃洞,以白石為階,折而上凡數十級,殿居其巔,備極崇宏,惜傾圮已甚,其下瓦礫歷歷,不可任步。
門前有琉璃坊,題「慧照騰輝」四字,殿後有六角形禦碑亭。
獅子窩,在盧師山麓,西山諸勝之一也。
自香山靜宜園而來,道經門頭村,八旗校閱場將臺已巍然在望。
凡越二三嶺,而達獅子窩,蓋自香山至此,已十五裡矣。
左入,前為關帝殿,後為菩薩殿,右為霍山宗祠,再登為望仙樓,繞廊而至碧雲天,東望平疇,煙雲彌目,石刊「奇觀」二字。
由望仙樓東折,得石橋,橋旁有仙人洞,甚小。
再下為長廊,有聊齋畫壁,橫廣五尺,高約七尺,凡三十五方,甚完整。
廊盡處,建一方亭,由亭側登盧師山【俗名青龍山。
】之頂,頗崎嘔,既上,甚平坦,濯濯無一樹。
遙望渾河,蜿蜒如帶,而太行山脈,不知幾千萬重,聳接煙雲之內,昆明湖、玉泉山、碧雲寺皆在履舄間矣。
至福惠寺,有《重建青龍山福惠寺碑記》,明嘉靖時魏雙慶、王福喜嘗捐巨資,後歸內監管理,故寺無一僧也。
西山有所謂八大處者,一曰寶珠洞,二曰香界寺,三曰龍王堂,四曰大悲寺,五曰三山庵,六曰祕魔崖,七曰重興寺,即靈光寺,八曰長安寺。
自獅子窩至翠微山,登寶珠洞,洞甚黝暗,旋至香界寺,前後越數山嶺,無往不陂,無陂不斜,或臨陡壁而進。
寺在翠微山麓,舊為平坡寺,剏於唐,明仁宗賜名圓通,康熙戊午葺之,賜名聖感寺,乾隆己巳改名。
入門,老松一,蔭全院,兩側有鐘亭。
更進為天王殿,為佛殿,後進為高樓,凡七楹,兩旁皆有屋,丹朱剝落矣。
自香界寺至虎頭山麓之龍王堂甚近,龍王堂一名海泉菴,又名慧雲禪林,康熙辛醜重建。
入門,即至聽泉小榭,下有二泉,一在石階下鑿龍口出水,瀦為方池,深約四五尺,中蓄金魚。
此處之泉名龍泉,鋤月老人有「龍泉甜水歌」,書一小方,懸於小榭,窗懸一聯雲:「當戶老松生夕籟,滿山紅葉入新詩。
」小榭之左為丹楓染翠軒,殆以院落多植松楓兩木故也。
又有觀音堂三間。
自龍王堂至大悲寺甚近,亦稱大悲庵,至此已在翠微山左麓矣,雍正甲辰,慧澄禪師重修。
入門,有竹林,蒼翠庇牆,前為藥師殿,殿前有銀杏二株,姿態奇古。
後進歷十餘級而登,為大悲殿,明嘉靖丁未所建。
自大悲寺至重興寺亦近,入門,可憩於歸來庵,端方嘗蔔居於此,有屋五楹,四壁懸聯額,徐世昌有聯雲:「緣石菖蒲蒙綠髮,纏松薜荔長蒼鱗。
」端方自書一聯雲:「篋有三山記,心藏五嶽圖。
」錫良復為之記。
門臨小池,左倚峭壁,壁上有二洞。
院頗荒落,惟樹木蔥鬱,山色湖光兼而有之,此可留宿,且有籐製山輿可乘。
池右有石磴數十級,曲折而上,至韜光庵,更上為八角亭,無題名,佇此可以望遠,前有菩薩殿三間。
自靈光寺至祕魔崖,約裡許,崖上證果禪寺,明成化間建,相傳祕魔祖師居之。
崖在盧師山半,大石嵌空幾二丈,色黝,是名祕魔崖,洞內有石磴一,相傳為盧師晏坐處。
其後復有真武洞,甚小,洞旁有軒三間,面對翠微高峯,樹木頗多。
東行百餘步,有大石側立道旁,一池瀦焉,即大、小青龍所蟄處。
在祕魔崖右望,平田一片,渾河在其前。
渾河即桑乾河下流,自此向張家口而去焉。
舊屋甚多,大半傾圮,山門內鐘鼓樓遺址尚存。
白河風景 自通州至天津,水程三日可達,河身甚廣,寬處約五十餘丈,古所稱白河者是也。
河兩岸植楊柳,蜿蜒逶迤,經數百裡不絕。
當三四月時,舟行其中,篷窗閒眺,千絲萬鏤,籠霧含煙,水天皆成碧色,間有竹籬茅舍,隱現於桃柳之間,為狀至麗。
秦淮河 江寧之秦淮河,自文德橋至利涉橋,夾岸河房,向為應試士子僦居地。
折而東,至釣魚巷,則鶯花舊隊也,桃葉渡在武定橋畔。
雨花臺 江寧雨花臺地不甚高,而形勢雄壯,登高一望,全城在握。
山產石子,紋理圓潤,置於瓦盆石洗中,植水仙花一二株,疏影橫斜,饒有天然風韻,吳門顧希林嘗得一石,上作蝴蝶雙飛形。
山之麓,茅屋三楹,茶鐺竹具,可供遊客休憩。
莫愁湖 莫愁湖在江寧水西門外,每至夏令,萬荷競放,掉舟其間,如入香雪海。
湖有曾公閣,隔湖清涼山色蔥菁可人,人多假此宴客。
京口三山 京口三山,曰金,曰焦,曰北固,【一曰北顧。
】俱負盛名。
北固山有寺,曰甘露,在北門外五裡許。
入寺,有「天下第一江山」六大字嵌於壁,為宋吳琚所書。
寺右有樓,曰多景,對江而立,即梳妝臺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