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關燈
小
中
大
十分柔和的眼光看淑貞,一面親切地說:“我等一會兒就回來陪你去看孔雀。
”她便向覺民那面走去。
覺民這些時候常常暗暗地留意琴的舉動,現在看見琴走過來,便站起等候着她走近。
這一桌的讨論也因了琴的走來而暫時停頓了。
衆人跟琴打了招呼。
這張桌子上連覺民一共是十一個人,除了一個二十六七歲面容蒼老而帶着沉毅表情的男子外,其餘的人琴都見過。
覺民把那個陌生人介紹給她認識了。
方繼舜,這個名字是她熟悉的。
她知道他是停刊了的《學生潮》周刊的編輯,他在那上面發表過一篇題作《道德革命》的長文,接連刊登了三期,中間因為攻擊到孔教會的幾個重要分子,省城裡的大名流、老紳士之類,曾經引起一般保守派的責難,要不是由于當時的學生聯合會幾次抗議(《學生潮》是學生聯合會的會刊),他早就會被高等師範開除了。
這件事情是經過一番鬥争的。
鬥争的結果,方繼舜本身并沒有受到什麼損害,他不過辭去了《學生潮》的編輯職務,由另一個思想較為緩和的同學來接替他。
這是兩年前的事情,但是到現在還不曾被許多年輕人忘記,雖然《學生潮》已經停刊。
琴自然不會忘記。
而且馮樂山就是被方繼舜攻擊到的名流裡面的一個。
她知道馮樂山,她不久以前還在高家看見過,又聽見淑華轉述的婉兒說的那些話。
她因為種種的事情憎恨那個僞君子,假善人。
事實使她相信方繼舜的攻擊是合理的。
方繼舜說的也似乎就是她所想說而說不出來的話。
方繼舜居然勇敢地寫出來了。
舊社會的壓力并不曾使他屈服。
他現在還是那麼堅定地站在她的面前。
他對她露出溫和的笑容,用清晰而穩重的聲音向她說話。
她感動地,甚至帶了一點崇敬的感情來回答他的問語。
衆人讓了座位給琴。
她在覺民旁邊一把椅子上坐下來。
她覺得非常放心,就仿佛坐在一群最可信托的朋友中間。
其實大部分在座的人她也隻是見過三四面,她跟他們并不曾有過深長的談話。
但是她從覺民那裡知道了不少關于這些人的事情。
所以她能夠像覺民那樣地信賴他們。
她不覺得有什麼拘束。
談話依舊繼續下去。
談的是周報社的事情。
一部分重要的事已經談過了。
這時候輪到了改選工作人員的問題和周報社發展的計劃。
會議沒有什麼形式,連主席也沒有。
然而方繼舜無形中做了主席。
許多問題都由他提出來,而讓衆人讨論決定。
大家随便取着自己喜歡的姿勢坐在桌子的四周,各人自由地發表意見,并不站起來,說話态度也不類似演說。
會議很像朋友們的談心,但是在親切之外又十分認真,而且熱烈。
不同的見解是有的,然而也隻有簡短的辯論,卻沒有争吵。
琴注意地聽他們談論,感到很大的興趣。
她以前還不曾有過這樣的經驗。
這許多充滿熱情和喜悅的面孔,這許多真摯的談話,這種渴望着做出一件有利于社會的工作的犧牲的決心,這種彼此信賴的深厚的友誼,這些人聚在一起并不談自己的事情,也沒有露出為自己打算的思想。
這些人好像是同胞弟兄,但是同胞弟兄間也很少有這樣深的友愛。
她那幾個維護舊禮教反對新文化的舅父中間的關系,她不是已經看夠了嗎?這一點點認識在她的心上投擲了一線光明,一個希望。
她的心因為真實的喜悅而微微地顫動了。
她時時擡起眼睛去看淑英,她希望淑英也能夠坐到這邊來,而且得着她所得到的這個印象。
她看見淑英正偷偷地朝這面看,淑英的臉上也露出感動的表情。
她便投了一瞥暗示的眼光過去,要淑英也到這面來。
淑英微微一笑,有點不好意思地搖了一下頭。
她也用微笑來回答。
她又看了看淑貞,淑貞在對她招手。
她點點頭。
覺民也跟着投一瞥鼓舞的眼光到淑英的臉上。
淑英用感謝的眼光來回看他。
這些舉動被别的茶座上的人看見了,人們好奇地帶了輕佻的樣子旁觀着。
方繼舜的沉着有力的聲音又把覺民和琴的注意力吸引去了。
現在輪到了改選工作人員的時候。
剛才決定了把固定的工作人員的數目從四個增加到七個。
這是黃存仁提出來,而且得到衆人贊成的。
改選工作人員的手續很簡單。
要在這十多個人中間選出七個人來,并不是困難的事情。
先由各人自由地提出一些名字,然後由大家通過,決定。
這件事情進行得很順利。
每個人都舉出自己認為是最适當的人來,而被提名的人也從沒有站起來說一句推辭的話,仿佛這是一個義務。
舊的工作人員并沒有變動。
張惠如依舊做周報的編輯。
黃存仁現在專任會計的職務,不過又被推做了經理。
方繼舜本來代替黃存仁做了幾期周報的編輯,這次就正式被選做編輯。
另外還添了一個叫做陳遲的青年來分擔張還如(張惠如的兄弟)的庶務工作。
同時,還要增選兩個新的編輯。
“覺民,我舉覺民,”這個名字是黃存仁叫出來的,他的聲音越過幾張茶桌,飛到了淑英姊妹的耳邊。
“聽,在推舉二哥了,不曉得推舉他做什麼事情,”淑華忽然驚訝地對淑英說。
她側耳傾聽着,覺得很有趣味。
淑英沒有理睬。
她聽見了他們的談話的一部分,她知道他們推舉覺民做周報的編輯。
她看見人家看重她的堂哥哥,她也很高興。
在那邊茶座上覺民聽見黃存仁叫出他的名字,他很激動,想站起來推辭,但是又覺得不應該,别人都沒有說過一句推辭的話。
于是這個名字通過了。
他被推舉出來同方繼舜、張惠如一起做周報的編輯。
他很興奮,好像他被派定了去擔任一個重大的使命一樣。
他想到那個職務,想到那些事情,他有點害怕,怕自己的能力不夠,不能把事情辦得好;他又有點高興:他平日就渴望着做一件不為自己打算的事情,他平日就嫌自己隻在周報社裡幫一點小忙,沒有多做事,現在他有了機會,而且是同方繼舜、張惠如一起,他們會指導他怎樣适當地貢獻出他的力量。
此外他還有别的感覺。
總之他這時候的心情是很難形容出來的,連他自己也把握不定。
還少一個擔任編輯職務的人,因為這次決定了增加兩個編輯。
覺民的名字通過以後,張惠如便搶着說:“還少一個編輯,我推舉密斯張。
”“密斯張蘊華,我也推舉,”黃存仁馬上熱心地附和道。
琴驚疑地往四面看。
衆人的面容都是很莊重的。
她疑心她聽錯了話。
但是“張蘊華”三個字很清晰地送進了她的耳朵。
這是她的名字。
他們竟然推舉她做《利群周報》的編輯,這是她想不到的事情。
她起初不知道她應該怎樣做才好。
她沒有那種經驗,她覺得自己的能力太差。
她雖然在周報上發表過兩篇文章,但論調也是很淺薄的。
她隻讀過一些傳播新思想的刊物,縱然讀得十分仔細,可是知道的究竟有限。
她覺得自己幼稚,缺點也很多,沒有資格做編輯。
而且她還有一些顧忌。
她想到母親的不贊成和親戚的非難。
她正在沉吟不決的時候,衆人已經把她的名字通過了。
”她便向覺民那面走去。
覺民這些時候常常暗暗地留意琴的舉動,現在看見琴走過來,便站起等候着她走近。
這一桌的讨論也因了琴的走來而暫時停頓了。
衆人跟琴打了招呼。
這張桌子上連覺民一共是十一個人,除了一個二十六七歲面容蒼老而帶着沉毅表情的男子外,其餘的人琴都見過。
覺民把那個陌生人介紹給她認識了。
方繼舜,這個名字是她熟悉的。
她知道他是停刊了的《學生潮》周刊的編輯,他在那上面發表過一篇題作《道德革命》的長文,接連刊登了三期,中間因為攻擊到孔教會的幾個重要分子,省城裡的大名流、老紳士之類,曾經引起一般保守派的責難,要不是由于當時的學生聯合會幾次抗議(《學生潮》是學生聯合會的會刊),他早就會被高等師範開除了。
這件事情是經過一番鬥争的。
鬥争的結果,方繼舜本身并沒有受到什麼損害,他不過辭去了《學生潮》的編輯職務,由另一個思想較為緩和的同學來接替他。
這是兩年前的事情,但是到現在還不曾被許多年輕人忘記,雖然《學生潮》已經停刊。
琴自然不會忘記。
而且馮樂山就是被方繼舜攻擊到的名流裡面的一個。
她知道馮樂山,她不久以前還在高家看見過,又聽見淑華轉述的婉兒說的那些話。
她因為種種的事情憎恨那個僞君子,假善人。
事實使她相信方繼舜的攻擊是合理的。
方繼舜說的也似乎就是她所想說而說不出來的話。
方繼舜居然勇敢地寫出來了。
舊社會的壓力并不曾使他屈服。
他現在還是那麼堅定地站在她的面前。
他對她露出溫和的笑容,用清晰而穩重的聲音向她說話。
她感動地,甚至帶了一點崇敬的感情來回答他的問語。
衆人讓了座位給琴。
她在覺民旁邊一把椅子上坐下來。
她覺得非常放心,就仿佛坐在一群最可信托的朋友中間。
其實大部分在座的人她也隻是見過三四面,她跟他們并不曾有過深長的談話。
但是她從覺民那裡知道了不少關于這些人的事情。
所以她能夠像覺民那樣地信賴他們。
她不覺得有什麼拘束。
談話依舊繼續下去。
談的是周報社的事情。
一部分重要的事已經談過了。
這時候輪到了改選工作人員的問題和周報社發展的計劃。
會議沒有什麼形式,連主席也沒有。
然而方繼舜無形中做了主席。
許多問題都由他提出來,而讓衆人讨論決定。
大家随便取着自己喜歡的姿勢坐在桌子的四周,各人自由地發表意見,并不站起來,說話态度也不類似演說。
會議很像朋友們的談心,但是在親切之外又十分認真,而且熱烈。
不同的見解是有的,然而也隻有簡短的辯論,卻沒有争吵。
琴注意地聽他們談論,感到很大的興趣。
她以前還不曾有過這樣的經驗。
這許多充滿熱情和喜悅的面孔,這許多真摯的談話,這種渴望着做出一件有利于社會的工作的犧牲的決心,這種彼此信賴的深厚的友誼,這些人聚在一起并不談自己的事情,也沒有露出為自己打算的思想。
這些人好像是同胞弟兄,但是同胞弟兄間也很少有這樣深的友愛。
她那幾個維護舊禮教反對新文化的舅父中間的關系,她不是已經看夠了嗎?這一點點認識在她的心上投擲了一線光明,一個希望。
她的心因為真實的喜悅而微微地顫動了。
她時時擡起眼睛去看淑英,她希望淑英也能夠坐到這邊來,而且得着她所得到的這個印象。
她看見淑英正偷偷地朝這面看,淑英的臉上也露出感動的表情。
她便投了一瞥暗示的眼光過去,要淑英也到這面來。
淑英微微一笑,有點不好意思地搖了一下頭。
她也用微笑來回答。
她又看了看淑貞,淑貞在對她招手。
她點點頭。
覺民也跟着投一瞥鼓舞的眼光到淑英的臉上。
淑英用感謝的眼光來回看他。
這些舉動被别的茶座上的人看見了,人們好奇地帶了輕佻的樣子旁觀着。
方繼舜的沉着有力的聲音又把覺民和琴的注意力吸引去了。
現在輪到了改選工作人員的時候。
剛才決定了把固定的工作人員的數目從四個增加到七個。
這是黃存仁提出來,而且得到衆人贊成的。
改選工作人員的手續很簡單。
要在這十多個人中間選出七個人來,并不是困難的事情。
先由各人自由地提出一些名字,然後由大家通過,決定。
這件事情進行得很順利。
每個人都舉出自己認為是最适當的人來,而被提名的人也從沒有站起來說一句推辭的話,仿佛這是一個義務。
舊的工作人員并沒有變動。
張惠如依舊做周報的編輯。
黃存仁現在專任會計的職務,不過又被推做了經理。
方繼舜本來代替黃存仁做了幾期周報的編輯,這次就正式被選做編輯。
另外還添了一個叫做陳遲的青年來分擔張還如(張惠如的兄弟)的庶務工作。
同時,還要增選兩個新的編輯。
“覺民,我舉覺民,”這個名字是黃存仁叫出來的,他的聲音越過幾張茶桌,飛到了淑英姊妹的耳邊。
“聽,在推舉二哥了,不曉得推舉他做什麼事情,”淑華忽然驚訝地對淑英說。
她側耳傾聽着,覺得很有趣味。
淑英沒有理睬。
她聽見了他們的談話的一部分,她知道他們推舉覺民做周報的編輯。
她看見人家看重她的堂哥哥,她也很高興。
在那邊茶座上覺民聽見黃存仁叫出他的名字,他很激動,想站起來推辭,但是又覺得不應該,别人都沒有說過一句推辭的話。
于是這個名字通過了。
他被推舉出來同方繼舜、張惠如一起做周報的編輯。
他很興奮,好像他被派定了去擔任一個重大的使命一樣。
他想到那個職務,想到那些事情,他有點害怕,怕自己的能力不夠,不能把事情辦得好;他又有點高興:他平日就渴望着做一件不為自己打算的事情,他平日就嫌自己隻在周報社裡幫一點小忙,沒有多做事,現在他有了機會,而且是同方繼舜、張惠如一起,他們會指導他怎樣适當地貢獻出他的力量。
此外他還有别的感覺。
總之他這時候的心情是很難形容出來的,連他自己也把握不定。
還少一個擔任編輯職務的人,因為這次決定了增加兩個編輯。
覺民的名字通過以後,張惠如便搶着說:“還少一個編輯,我推舉密斯張。
”“密斯張蘊華,我也推舉,”黃存仁馬上熱心地附和道。
琴驚疑地往四面看。
衆人的面容都是很莊重的。
她疑心她聽錯了話。
但是“張蘊華”三個字很清晰地送進了她的耳朵。
這是她的名字。
他們竟然推舉她做《利群周報》的編輯,這是她想不到的事情。
她起初不知道她應該怎樣做才好。
她沒有那種經驗,她覺得自己的能力太差。
她雖然在周報上發表過兩篇文章,但論調也是很淺薄的。
她隻讀過一些傳播新思想的刊物,縱然讀得十分仔細,可是知道的究竟有限。
她覺得自己幼稚,缺點也很多,沒有資格做編輯。
而且她還有一些顧忌。
她想到母親的不贊成和親戚的非難。
她正在沉吟不決的時候,衆人已經把她的名字通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