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居曲江,拜校書郎。

    時人以為,轉遠轉高,轉近轉卑。

     汴州相國寺,言佛有流汗。

    節帥劉玄佐遽命駕,自持金帛以施之,日中,其妻子亦至。

    明日,複起輸齋梵。

    由是将吏商賈,奔走道路,惟恐輸貨不及。

    乃令官為簿書,籍其所入。

    十日乃閉寺門,曰:“佛汗止矣!”所入蓋巨萬計,悉以贍軍。

     德宗幸梁洋,惟禦骓馬,号“望雲骓”者。

    駕還京,飼以一品料,暇日牽而視之,至必長鳴四顧,若感恩之狀。

    後老死飛龍廄中,貴戚多圖寫之。

     馬司徒孫始生,德宗命之曰:“繼祖。

    ”退而笑曰:“此有二義。

    ”意謂“以索系祖”也。

     張建封,自徐州入觐,為《朝天行》,末句雲:“賴有雙旌在手中,镆邪昨夜新磨了。

    ”德宗不說。

     伊慎每求甲族以嫁子,李長榮則求時名以嫁子。

    皆自署為判官,奏曰:“臣不敢學交質罔上。

    ”德宗従之。

     李相泌,以虛誕自任。

    嘗對客曰:“令家人速灑掃,今夜洪崖先生來宿。

    ”有人遺美酒一榼,會有客至,乃曰:“麻姑送酒來,與君同傾。

    ”傾之未畢,阍者雲:“某侍郎取榼子。

    ”泌命倒還之,略無怍色。

     李氏子為千牛,與其侪類登慈恩寺塔,窮危極險,躍出檻外,失身而墜,賴腰帶挂釘,風搖久而未落。

    同登者驚倒檻内,不能起。

    院僧迳望急呼,一寺皆出以救。

    連衣為繩,久乃取之下,經宿乃蘇。

     李丹之弟患風疾,或說烏蛇酒可療,乃求黑蛇,生置甕中,醞以曲蘖,戛戛蛇聲,數日不絕。

    及熟,香氣酷烈,引滿而飲之,斯須悉化為水,惟毛發存焉。

     裴中令為江陵節度使,使軍将譚弘受、王稹往嶺南充使。

    向至桂林館,為群烏所噪。

    王稹以石擊之,烏中腦而墜死于竹林中。

    其同行譚弘受忽病,頭痛不可前。

    令王稹先行去,戒迤逦相待,或先報我家,令人相接。

    尋裴中令夢譚弘受言:“在道為王稹所殺,掠其錢物,委屍在竹林中。

    兩日内王稹合到,乞令公治之。

    ”王稹至,遂付推司,捶楚優法。

    旬日,弘受到,知擊烏之事,乃是烏鬼報仇也。

     韋丹,少在東洛,嘗至中橋,見數百人喧集水濱,乃漁者網得大鼋,系之橋柱,引頸四顧,似有求救之狀。

    丹問曰:“幾千錢可贖?”答曰:“五千文。

    ”丹曰:“吾隻有驢直三千,可乎?”曰:“可。

    ”于是與之。

    放鼋水中,徒步而歸。

    後報恩,别有傳。

     陽城為谏議大夫,德宗欲用裴延齡為相,誠曰:“白麻若出,吾必裂之而死。

    ”德宗聞之以為難,竟寝之。

     裴延齡,恃恩輕躁,班列懼之,惟顧少連不避延齡。

    嘗畫一雕,群鳥噪之,以獻上。

    上知衆怒如是,故益信之,而竟不大用。

     韓臯,自中書舍人除禦史中丞。

    西省故事:閣老改官,則詞頭送以次人。

    是時呂渭草敕,臯憂恐問曰:“改何官?”渭不敢告。

    臯劫之曰:“與公一時左降。

    ”渭急,乃告之。

    臯又欲訴于宰相。

    渭執之,奪其靴笏,恟々至午後三刻乃止。

     貞元中,度支欲砍取兩京道中槐樹造車,更栽小樹。

    先符牒渭南縣尉張造,造批其牒曰:“近奉文牒,令伐官槐,若欲造車,豈無良木恭惟此樹,其來久遠。

    東西列植,南北成行。

    輝映秦中,光臨關外。

    不惟用資行者,抑亦曾蔭學徒。

    拔本塞源,雖有一時之利;深根固蒂,須存百代之規。

    況神堯入關,先駐此樹;玄宗幸嶽,見立豐碑。

    山川宛然,原野未改。

    且召伯所憩,尚自保全;先皇舊遊,甯宜翦伐思人愛樹,《詩》有薄言;運斧操斤,情所未忍。

    付司具狀。

    ”牒上,度支使仍具奏聞,遂罷。

    造尋入台。

     李汶為商州刺史,渭南尉張弘毅過商州,汶意謂必來幹我,以請饋食。

    須臾,吏報弘毅發去矣。

    汶曰:“未嘗有也。

    ”及拜禦史中丞,首請為監察禦史。

    于是弘毅有時望。

     韋倫為太子少保緻仕,每朝朔望,群従甥侄,候于下馬橋,不減百人。

     陸長源,以舊德為宣武軍行軍司馬,韓愈為巡官,同在使幕。

    或譏其年輩相遼,愈聞而答曰:“大蟲老鼠,俱為十二相屬,何怪之有?”旬日傳布于長安。

     韓令為宣武軍節度使,張正元為邕管經略使,王宗為壽州刺史,皆自試大理評事除拜。

    本寺移牒醵光寺錢,相次而至,寺監為榮。

     貞元十五年,讨吳少誠,始令度支供諸道出界糧。

    元和十年,又加其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