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奇女傳 第十五回 黑水渡焦周回上國 五台山靖松贈明駝
關燈
小
中
大
仙翁欲化何物?”靖松道:“貧道不化别物,隻化尊府一隻病駝。
”良貴道:“此駝已成廢物,仙翁要他何用?”靖松道:“隻要員外施舍,貧道自有妙用。
”良貴道:“仙翁果有用處,就送了仙翁罷。
”同道人行至後園,那駱駝卧在地下,半死半活。
道人以中指按定頂門心,運元陽祖氣,向頂心灌入,喝聲道:“起!”那駝兒應聲而起。
道人拱手向員外道:“承賜了!”跨上駝背,飛馳而去,不消半刻工夫,到了白雲庵。
牽入後花園中,收了神光,那駝兒登時撲地。
道人對着蟒妖說道:“徒弟,今日是你解脫之時。
”即書靈符一道,就貼在蟒妖頂門上,口中咒道:“——吒-呵。
”将靈符揭起,那蟒妖登時氣絕。
靖松又把這道靈符,貼在駝兒頂上,喝聲:“起!”那駝兒又應〔聲〕而起。
這叫做借體返魂之法。
靖松命徒弟騎往山前山後,調養精神,如此月餘。
這一日,靖松與徒弟正在講經,童兒報道:“有客求見。
”靖松道:“請他進來。
”時靖松講經未完,木蘭叫童子且體通報,也踮在一旁聽講。
隻見一徒弟進問曰:“佛家行住坐卧,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不休,此是何意?”靖松曰:“阿字是喚醒世人,教他莫妄思亂想。
譬如人當妄想之時,千頭萬緒,心不由主,忽有一人呼其名曰某,我即應之曰諾。
是一呼而萬念除,一諾而主人醒。
欲修大道,須時時自喚自應,故曰阿。
阿字雖聞其聲,未見其形。
主人尚在門内,必也将堂門大開。
不可醒而複睡,不可出宅外行遊,總在室中有退藏戒步之意,故曰彌。
然彌字尚拘束太重,如拴猴于柱,雖不外弛,到底舞躍不定。
如月映水中,魚遊風吹,終屬恍惚。
更加精求,以緻于一。
陀字,則躁持得住,如一顆明珠,放在水晶盤中,不動不搖,如如自在,故曰陀。
佛字,即是見我本來面目。
聖而不可知之謂神,餘更有何說?心也,性也,命也,道也,皆非也。
斯時太虛即我,我即太虛,故冠以‘南無’二字。
” 靖松道罷,即下座來向木蘭稽首,木蘭慌忙答禮,分賓主而坐。
木蘭道:“弟子奉喪吾之命,奉書仙翁座下。
”說罷,将書信雙手奉上。
靖松拆觀,書雲: 吾人立身天地之間,故以了生死為第一大事。
但欲真了生死,必先了心地。
欲了心地,以先除妄念。
欲除妄念,必先誠心意。
蓋心誠,入道之基;意誠,終道之用。
古人雲:“以心觀心,心外無道。
以道觀道,道外無心。
”拒虛語哉!仆向者承足下教以敦輪盡性為事,仆非不盡心焉。
嗟乎,以仆之心,值仆之時,複何言哉!複何言哉!親無辜而受戮,族無辜而遭刑,身不得已而為僧。
輪也如此而敦,性也如此而盡。
仆将何以情為?足下又何以教我?佛氏曰:“一子修行,九祖升天。
仆溺于此言,日以禮佛誦經為事,以期忠魂義魄,脫化升天。
輪如此而敦,性如此而盡。
仆如此而為情,宜乎,不宜乎?祈足下一言,以醒未悟。
大悟山僧喪吾俗名伍雲召 靖松看罷,慨歎良久,曰:“雲召既然出家,不宜将往事挂心。
足下尊姓?”木蘭道:“弟子姓朱名木蘭,今從軍北征,奉喪吾之命,特來拜谒。
”靖松道:“将軍北征,屈駕來此,我有一白毛駱駝,送将軍做個坐騎,請将軍往後園一觀。
”木蘭随靖松行至後園,見那隻駱駝身高九尺,遍體白毛,目放火光,連聲稱妙。
靖松道:“此駝名翼孝名駝,勝良馬百匹,有五德三個走。
”木蘭曰:“何為五德三不走?”靖松曰:“登山越嶺如行平地,一德也。
大霧彌天,能識東西南北,二德也。
見水能渡,三德也。
見火能飛,四德也。
一日能行三千裡,五德也。
前有伏兵或刺客,此駝不走;遇有妖怪,此駝不走;若非主人騎之,駝亦不走。
”靖松又向明駝道:“此朱将軍即爾之主人也。
你保他北征,有功回朝,自有高人度你,複回人身,修成正果。
”又囑木蘭道:“朱将軍回朝之日,我有書一封,寄候喪吾,千萬前來,不可失約。
”木蘭再拜而謝,靖松送出庵門之外,相揖而别。
木蘭率從人下山,趕着元帥大軍。
行了多日,出了雁門關,又到界牌關,放炮安營。
要知後事,下文分解。
”良貴道:“此駝已成廢物,仙翁要他何用?”靖松道:“隻要員外施舍,貧道自有妙用。
”良貴道:“仙翁果有用處,就送了仙翁罷。
”同道人行至後園,那駱駝卧在地下,半死半活。
道人以中指按定頂門心,運元陽祖氣,向頂心灌入,喝聲道:“起!”那駝兒應聲而起。
道人拱手向員外道:“承賜了!”跨上駝背,飛馳而去,不消半刻工夫,到了白雲庵。
牽入後花園中,收了神光,那駝兒登時撲地。
道人對着蟒妖說道:“徒弟,今日是你解脫之時。
”即書靈符一道,就貼在蟒妖頂門上,口中咒道:“——吒-呵。
”将靈符揭起,那蟒妖登時氣絕。
靖松又把這道靈符,貼在駝兒頂上,喝聲:“起!”那駝兒又應〔聲〕而起。
這叫做借體返魂之法。
靖松命徒弟騎往山前山後,調養精神,如此月餘。
這一日,靖松與徒弟正在講經,童兒報道:“有客求見。
”靖松道:“請他進來。
”時靖松講經未完,木蘭叫童子且體通報,也踮在一旁聽講。
隻見一徒弟進問曰:“佛家行住坐卧,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不休,此是何意?”靖松曰:“阿字是喚醒世人,教他莫妄思亂想。
譬如人當妄想之時,千頭萬緒,心不由主,忽有一人呼其名曰某,我即應之曰諾。
是一呼而萬念除,一諾而主人醒。
欲修大道,須時時自喚自應,故曰阿。
阿字雖聞其聲,未見其形。
主人尚在門内,必也将堂門大開。
不可醒而複睡,不可出宅外行遊,總在室中有退藏戒步之意,故曰彌。
然彌字尚拘束太重,如拴猴于柱,雖不外弛,到底舞躍不定。
如月映水中,魚遊風吹,終屬恍惚。
更加精求,以緻于一。
陀字,則躁持得住,如一顆明珠,放在水晶盤中,不動不搖,如如自在,故曰陀。
佛字,即是見我本來面目。
聖而不可知之謂神,餘更有何說?心也,性也,命也,道也,皆非也。
斯時太虛即我,我即太虛,故冠以‘南無’二字。
” 靖松道罷,即下座來向木蘭稽首,木蘭慌忙答禮,分賓主而坐。
木蘭道:“弟子奉喪吾之命,奉書仙翁座下。
”說罷,将書信雙手奉上。
靖松拆觀,書雲: 吾人立身天地之間,故以了生死為第一大事。
但欲真了生死,必先了心地。
欲了心地,以先除妄念。
欲除妄念,必先誠心意。
蓋心誠,入道之基;意誠,終道之用。
古人雲:“以心觀心,心外無道。
以道觀道,道外無心。
”拒虛語哉!仆向者承足下教以敦輪盡性為事,仆非不盡心焉。
嗟乎,以仆之心,值仆之時,複何言哉!複何言哉!親無辜而受戮,族無辜而遭刑,身不得已而為僧。
輪也如此而敦,性也如此而盡。
仆将何以情為?足下又何以教我?佛氏曰:“一子修行,九祖升天。
仆溺于此言,日以禮佛誦經為事,以期忠魂義魄,脫化升天。
輪如此而敦,性如此而盡。
仆如此而為情,宜乎,不宜乎?祈足下一言,以醒未悟。
大悟山僧喪吾俗名伍雲召 靖松看罷,慨歎良久,曰:“雲召既然出家,不宜将往事挂心。
足下尊姓?”木蘭道:“弟子姓朱名木蘭,今從軍北征,奉喪吾之命,特來拜谒。
”靖松道:“将軍北征,屈駕來此,我有一白毛駱駝,送将軍做個坐騎,請将軍往後園一觀。
”木蘭随靖松行至後園,見那隻駱駝身高九尺,遍體白毛,目放火光,連聲稱妙。
靖松道:“此駝名翼孝名駝,勝良馬百匹,有五德三個走。
”木蘭曰:“何為五德三不走?”靖松曰:“登山越嶺如行平地,一德也。
大霧彌天,能識東西南北,二德也。
見水能渡,三德也。
見火能飛,四德也。
一日能行三千裡,五德也。
前有伏兵或刺客,此駝不走;遇有妖怪,此駝不走;若非主人騎之,駝亦不走。
”靖松又向明駝道:“此朱将軍即爾之主人也。
你保他北征,有功回朝,自有高人度你,複回人身,修成正果。
”又囑木蘭道:“朱将軍回朝之日,我有書一封,寄候喪吾,千萬前來,不可失約。
”木蘭再拜而謝,靖松送出庵門之外,相揖而别。
木蘭率從人下山,趕着元帥大軍。
行了多日,出了雁門關,又到界牌關,放炮安營。
要知後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