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奇女傳 第十五回 黑水渡焦周回上國 五台山靖松贈明駝
關燈
小
中
大
即當重用,豈有記舊過之禮?”焦周道:“罪将向日本南陽伍大人帳下一名牙将,後蒙大人提拔,升為護印中軍。
城破之日,聞大人已死,罪将逃至此處,落草為寇。
今聞故主尚在西陵,而公子在此,願求一見。
”元帥即命伍登上帳。
焦周一見,抱頭大哭。
伍登不知何故,施禮道:“老将軍年老,休得過悲。
”焦周道:“公子在南陽逃難之日,年方一十二歲,可記得中軍将焦周否?請問夫人安在?伍瓊何往?”伍登聽了,覺得有些面善;又聽焦周問他母親并老仆伍瓊,想起昔日母子受困情形,遂抱着焦周大哭起來。
焦周又命二子來拜伍登,元帥命備酒與焦周父子接風。
焦周令焦文、焦武仍回山寨,收拾糧草,約束人馬,解赴元帥大營,一一交割。
又令二子:“随元帥北征,務遵國法,報效立功!今我年老,要往大悟山,依故主修行,以終餘年。
”元帥留之不住,隻得差人夫送往湖廣,不表。
再說元帥得了焦文、焦武,即表奏聖上,封為總管之職,令為鄉導,伴伍登同行。
行了七八日,到了五台山,在山下紮營。
木蘭進帳禀元帥道:“喪吾禅師有書信一封,要末将親身送上五台山白雲庵靖松道人,特來讨令。
”元帥聽了,叫聲:“朱将軍,早去早回。
”木蘭得令,帶三騎牙将,望五台山而來。
行了半日,但見奇峰怪石,古木異花,觀之不盡。
又不見一人行走,正不知白雲庵在何處。
又行了十餘裡,心中着忙,忽聞笛聲細細,随風飄渺。
木蘭喜曰:“此必白雲庵也。
”遙步笛聲響處,又行了一裡有餘,見石間流出一道清泉,疊疊成音。
橫中一條石橋,橋西蒼松翠柏,一簇寒煙,圍繞一庵。
院中-竹猗猗,青陰可愛,門上題:白雲道院。
木蘭下馬,令從人在外,不可擅入,自将院門敲了數下。
忽聽院門“呀”的一聲,走出一個小小道童,頭挽雙髻,身穿八卦道袍,腰系黃縧,足登雲鞋,開口問道:“客從何來?”木蘭道:“煩你通禀道長,有湖廣人求見。
”小道童進去了,出來說道:“請客到裡面吃茶。
”木蘭随道童入客堂而坐。
再說這靖松道人,俗姓時,名長青,少日與伍雲召同營為官,有八拜之交。
因他看破紅塵,棄官修道,在五台山養性煉神。
不料山中生一惡蟒,食人無數。
靖松歎道:“冤冤相報,曷其有極。
”當時有兩個徒弟,問曰:“吾師何不以道力收除此怪,以安生民?”靖松曰:“爾等心性不明,六通未得,不識先後。
此怪乃隋朝文帝駕前忠心不昧的巨子,後來被炀帝所殺。
他的冤氣不消,積成毒氣,所以身化巨蟒,所吞男女,皆是炀帝駕前一般奸臣。
待夙報已盡。
我自有收他之法。
”兩個徒弟心得開悟,退回本位去了。
又過二年,時值八月天氣。
秋雨霏霏,不寒不暑。
妖蟒出洞思尋人吃,見靖松道人在溪邊垂釣,妖蟒匍至,望着道人喝一口毒氣。
若是平人,筋骨皆軟,這道人不慌不忙,口稱:“善哉,善哉!”目運回光,毒氣消散。
妖蟒又運一口臭涎,噴上身來。
道人頂上放出一朵金蓮花,惡涎紛紛四散。
蟒妖大怒,飛身撲來,道人隐身不見。
蟒妖來得勢兇,不覺身落水中。
回轉身來,飛奔上岸。
那道人手執鐵杖,照頂門一杖,打得頂門心火光外射,遁入水中,不敢動轉。
過了一個時辰,恰伸出頭來,那道人又是一杖打來。
蟒妖無計可施,隻得随着流水,悄悄下灘,流了五六裡之遙。
張眼四顧,不見道人趕來,心下歡喜,就盤旋睡在沙灘之上。
隻見水面上湧出一朵金蓮花,自一而二,自二而四,自四面八,須臾人間,天上地下,盡是無數蓮花。
蟒妖觀之不盡。
又見蓮花中間有一朵大蓮花,形如車輪,花間坐着一個道人。
蟒妖見了,伏地求饒。
道人解下腰中絲縧,鎖住蟒頸,飛身騎在背上,向白雲庵而來。
拴在後花園中,每日以齋饅飼之。
再說山下有一富戶,姓陳名良貴,年已五十多歲。
平日好善,家中厮養一隻毛駱駝,良貴愛之如寶。
不料這駱駝傷了草料,病了十餘日,恹恹欲死。
一日,家人報道:“五台山老道人來了。
”良貴慌忙出迎,相揖而入,分賓主而坐。
靖松道:“貧道特來化緣,請員外出個布施。
”良貴道:“
城破之日,聞大人已死,罪将逃至此處,落草為寇。
今聞故主尚在西陵,而公子在此,願求一見。
”元帥即命伍登上帳。
焦周一見,抱頭大哭。
伍登不知何故,施禮道:“老将軍年老,休得過悲。
”焦周道:“公子在南陽逃難之日,年方一十二歲,可記得中軍将焦周否?請問夫人安在?伍瓊何往?”伍登聽了,覺得有些面善;又聽焦周問他母親并老仆伍瓊,想起昔日母子受困情形,遂抱着焦周大哭起來。
焦周又命二子來拜伍登,元帥命備酒與焦周父子接風。
焦周令焦文、焦武仍回山寨,收拾糧草,約束人馬,解赴元帥大營,一一交割。
又令二子:“随元帥北征,務遵國法,報效立功!今我年老,要往大悟山,依故主修行,以終餘年。
”元帥留之不住,隻得差人夫送往湖廣,不表。
再說元帥得了焦文、焦武,即表奏聖上,封為總管之職,令為鄉導,伴伍登同行。
行了七八日,到了五台山,在山下紮營。
木蘭進帳禀元帥道:“喪吾禅師有書信一封,要末将親身送上五台山白雲庵靖松道人,特來讨令。
”元帥聽了,叫聲:“朱将軍,早去早回。
”木蘭得令,帶三騎牙将,望五台山而來。
行了半日,但見奇峰怪石,古木異花,觀之不盡。
又不見一人行走,正不知白雲庵在何處。
又行了十餘裡,心中着忙,忽聞笛聲細細,随風飄渺。
木蘭喜曰:“此必白雲庵也。
”遙步笛聲響處,又行了一裡有餘,見石間流出一道清泉,疊疊成音。
橫中一條石橋,橋西蒼松翠柏,一簇寒煙,圍繞一庵。
院中-竹猗猗,青陰可愛,門上題:白雲道院。
木蘭下馬,令從人在外,不可擅入,自将院門敲了數下。
忽聽院門“呀”的一聲,走出一個小小道童,頭挽雙髻,身穿八卦道袍,腰系黃縧,足登雲鞋,開口問道:“客從何來?”木蘭道:“煩你通禀道長,有湖廣人求見。
”小道童進去了,出來說道:“請客到裡面吃茶。
”木蘭随道童入客堂而坐。
再說這靖松道人,俗姓時,名長青,少日與伍雲召同營為官,有八拜之交。
因他看破紅塵,棄官修道,在五台山養性煉神。
不料山中生一惡蟒,食人無數。
靖松歎道:“冤冤相報,曷其有極。
”當時有兩個徒弟,問曰:“吾師何不以道力收除此怪,以安生民?”靖松曰:“爾等心性不明,六通未得,不識先後。
此怪乃隋朝文帝駕前忠心不昧的巨子,後來被炀帝所殺。
他的冤氣不消,積成毒氣,所以身化巨蟒,所吞男女,皆是炀帝駕前一般奸臣。
待夙報已盡。
我自有收他之法。
”兩個徒弟心得開悟,退回本位去了。
又過二年,時值八月天氣。
秋雨霏霏,不寒不暑。
妖蟒出洞思尋人吃,見靖松道人在溪邊垂釣,妖蟒匍至,望着道人喝一口毒氣。
若是平人,筋骨皆軟,這道人不慌不忙,口稱:“善哉,善哉!”目運回光,毒氣消散。
妖蟒又運一口臭涎,噴上身來。
道人頂上放出一朵金蓮花,惡涎紛紛四散。
蟒妖大怒,飛身撲來,道人隐身不見。
蟒妖來得勢兇,不覺身落水中。
回轉身來,飛奔上岸。
那道人手執鐵杖,照頂門一杖,打得頂門心火光外射,遁入水中,不敢動轉。
過了一個時辰,恰伸出頭來,那道人又是一杖打來。
蟒妖無計可施,隻得随着流水,悄悄下灘,流了五六裡之遙。
張眼四顧,不見道人趕來,心下歡喜,就盤旋睡在沙灘之上。
隻見水面上湧出一朵金蓮花,自一而二,自二而四,自四面八,須臾人間,天上地下,盡是無數蓮花。
蟒妖觀之不盡。
又見蓮花中間有一朵大蓮花,形如車輪,花間坐着一個道人。
蟒妖見了,伏地求饒。
道人解下腰中絲縧,鎖住蟒頸,飛身騎在背上,向白雲庵而來。
拴在後花園中,每日以齋饅飼之。
再說山下有一富戶,姓陳名良貴,年已五十多歲。
平日好善,家中厮養一隻毛駱駝,良貴愛之如寶。
不料這駱駝傷了草料,病了十餘日,恹恹欲死。
一日,家人報道:“五台山老道人來了。
”良貴慌忙出迎,相揖而入,分賓主而坐。
靖松道:“貧道特來化緣,請員外出個布施。
”良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