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奇女傳 第五回 彈寶铗紅絹說奇人 畫三策李靖獻良馬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李靖與紅絹策馬而行,來至臨潼山,到了梅林鎮。
日暮投店,歇于樓上。
次日天明,-雨不休。
李靖晨起,撿書觀看,紅絹亦對鏡理發。
對門樓上,坐着一頒白老者,發如旋螺,須若短松,以目視紅絹。
李靖心甚惡之。
絹低聲謂靖曰:“對門老叟,狀貌不凡,才識必出汝之上,子試往拜之,必有所贈。
”靖信其言。
老叟曰:“子先怒我而複來拜我,必對鏡者之所教也。
”靖曰:“然。
”老叟曰:“子為誰?”曰:“吾李靖也。
”叟曰:“對鏡者為誰?”靖曰:“室人馮氏也。
”靖因問曰:“先生為誰?”曰:“吾亦姓馮,名冀,西洋人也。
”靖曰:“先生何以至此?”冀曰:“吾觀中原氣數參差,故吾越國而來。
近見太原正氣時現,吾将安用?思往南安一遊。
”靖曰:“弟欲與先生訂同胞之誼,若何?”冀曰:“不然。
尊嫂姓馮,吾亦姓馮,吾當與嫂結為兄妹。
”李靖返告紅絹,絹大喜,于是絹拜冀為兄,冀拜絹為妹。
一日,靖謂冀曰:“人生斯世,必如何方稱為奇人?”冀曰:“關所謂奇人者,舉世不能建之功,而我能建之,三綱于焉而明,舉世不能立之節,而我能立之,五常因之不墜。
為天地所依賴,為古今所推仰。
冀雖不才,心竊竊焉慕之。
”靖曰:“不然。
此所謂英雄也,非奇人也。
所謂奇人者,言不奇于人,而言可法;行不奇于人,而行可師。
規規乎見利不趨,見害不避,澡其身于德,若魚之浴于水,呼吸吞吐,無非善也。
到若功與節,視乎時,審乎外,不以得之為喜,不以失之為憂。
靖雖不敏,願從事于斯焉。
”紅絹曰:“此所謂賢人也,非奇人也。
奇人者,盡性了命之人也。
夫鳳生于山,人莫不知其為鳳者,以文辨也;龍居于水,人莫不知其為龍者,以鱗識也。
奇人與世居,而人知其為奇者鮮矣。
豈惟不知而已哉,疑之者視之為愚,謗之者稱之為矯。
奇人處疑謗之間,擇其善者而教之,其不善者而化之。
志與衆人異,而心不忍與衆人離。
渾于物比,不知有我,雖至老不悔。
”靖曰:“此奇人之躁也,奇人何所學而成?”絹曰:“子日誦聖言,尚未間奇人之所學乎?聖聖相傳,隻此‘中’字。
審中道而行,謂之奇人。
所以言行遵先王之法,視聽效先哲之為,異乎流俗,遁于污世,故疑謗之士,視若奇人,雖然,果有奇于人哉!”靖曰:“此奇人之節也,奇人之心術若何?”絹曰:“主乎‘中’者,謂之道心;出乎‘中’者,謂之人心。
道心者,躁之則易,存之則難。
存而不傷于固,謂之善養,則更難,故曰惟精。
精易失之太過,防其太過而止之,則又失之不及,故曰惟一。
一而至于渾忘,謂之允執。
允執者,身不出‘中’外,心不出‘中’中,其神如化,其德配天,而人莫之拟焉,故謂之奇人。
舍中道而言奇人,異焉而已矣。
”于是馮冀掣寶劍,擊桌而歌曰: 大道根莖識者稀,愚人日用不自知。
為君直指性命理,但教心與性相依。
李靖亦執劍擊桌而歌曰: 日月雖明不為明,日月之明有時昏。
我心之明無晝夜,不是奇人是奇人。
紅絹亦持劍擊桌而歌曰: 堪歎我身寄世居,淡雲飄泊走天衢。
從風不若從龍去,擇揀身心傍太虛。
三人在店中盤桓了三月有餘,每日談詩論道,彼此相長。
馮冀恐誤了自己大事,拜别李靖夫妻,欲往安南,李靖亦欲往太原。
馮冀臨别囑曰:“期至十年八月初十日,看南方紅光燭天,即吾事成之日。
十五年,吾當來中土緻貢,與汝在長安相會。
”于是三人揮淚而别。
不言馮冀南行,單言李靖與紅絹行至太原,果然耕者讓畔,男女别途,道不拾遺,夜不閉戶。
又天朗氣清,山川獻瑞,不時有王氣縱橫,李靖驚訝不已。
及至太原,覓了寓所,谒見唐公,唐公待之甚厚,命長子建成答拜。
紅絹于簾内窺之,謂靖曰:“無能為也。
氣滞神馳,非善終之輩。
”他日,次公子元吉來訪,絹又謂靖曰:“未語先閉目,其中多詐;開口欲人從,其志不謙;與人言而目多内顧,其意必奸,宜遠而不宜近之人也。
” 一日,李靖偶過學宮,值三公子在泮池閑步,公子謂從人曰:“走馬者是誰?”左右曰:“此人姓李,數日前來谒老令公,大約攜妻子寄食者耳。
”原來三公子好學不倦,每日視膳問安之後,即入學宮讀書,不比建成、元吉終日遊蕩,故此未與李靖會面。
當日瞥見李靖,即備名帖來訪。
李靖接見,分賓主而坐。
公子曰:“先生抱濟世之才,不遠千裡而來敝邑,使弟得承教益,實為萬幸。
不知先生教我以何者為先?”靖曰:“公子名德施于天下,雖三尺之童,莫不仰望,況靖以四海為家者乎?”公子跪而言曰:“交疏者,言必淺;禮厚者,教必深。
某願以師禮事先生。
”靖亦跪而答曰:“靖實不才而公子錯愛,願效犬馬,以
日暮投店,歇于樓上。
次日天明,-雨不休。
李靖晨起,撿書觀看,紅絹亦對鏡理發。
對門樓上,坐着一頒白老者,發如旋螺,須若短松,以目視紅絹。
李靖心甚惡之。
絹低聲謂靖曰:“對門老叟,狀貌不凡,才識必出汝之上,子試往拜之,必有所贈。
”靖信其言。
老叟曰:“子先怒我而複來拜我,必對鏡者之所教也。
”靖曰:“然。
”老叟曰:“子為誰?”曰:“吾李靖也。
”叟曰:“對鏡者為誰?”靖曰:“室人馮氏也。
”靖因問曰:“先生為誰?”曰:“吾亦姓馮,名冀,西洋人也。
”靖曰:“先生何以至此?”冀曰:“吾觀中原氣數參差,故吾越國而來。
近見太原正氣時現,吾将安用?思往南安一遊。
”靖曰:“弟欲與先生訂同胞之誼,若何?”冀曰:“不然。
尊嫂姓馮,吾亦姓馮,吾當與嫂結為兄妹。
”李靖返告紅絹,絹大喜,于是絹拜冀為兄,冀拜絹為妹。
一日,靖謂冀曰:“人生斯世,必如何方稱為奇人?”冀曰:“關所謂奇人者,舉世不能建之功,而我能建之,三綱于焉而明,舉世不能立之節,而我能立之,五常因之不墜。
為天地所依賴,為古今所推仰。
冀雖不才,心竊竊焉慕之。
”靖曰:“不然。
此所謂英雄也,非奇人也。
所謂奇人者,言不奇于人,而言可法;行不奇于人,而行可師。
規規乎見利不趨,見害不避,澡其身于德,若魚之浴于水,呼吸吞吐,無非善也。
到若功與節,視乎時,審乎外,不以得之為喜,不以失之為憂。
靖雖不敏,願從事于斯焉。
”紅絹曰:“此所謂賢人也,非奇人也。
奇人者,盡性了命之人也。
夫鳳生于山,人莫不知其為鳳者,以文辨也;龍居于水,人莫不知其為龍者,以鱗識也。
奇人與世居,而人知其為奇者鮮矣。
豈惟不知而已哉,疑之者視之為愚,謗之者稱之為矯。
奇人處疑謗之間,擇其善者而教之,其不善者而化之。
志與衆人異,而心不忍與衆人離。
渾于物比,不知有我,雖至老不悔。
”靖曰:“此奇人之躁也,奇人何所學而成?”絹曰:“子日誦聖言,尚未間奇人之所學乎?聖聖相傳,隻此‘中’字。
審中道而行,謂之奇人。
所以言行遵先王之法,視聽效先哲之為,異乎流俗,遁于污世,故疑謗之士,視若奇人,雖然,果有奇于人哉!”靖曰:“此奇人之節也,奇人之心術若何?”絹曰:“主乎‘中’者,謂之道心;出乎‘中’者,謂之人心。
道心者,躁之則易,存之則難。
存而不傷于固,謂之善養,則更難,故曰惟精。
精易失之太過,防其太過而止之,則又失之不及,故曰惟一。
一而至于渾忘,謂之允執。
允執者,身不出‘中’外,心不出‘中’中,其神如化,其德配天,而人莫之拟焉,故謂之奇人。
舍中道而言奇人,異焉而已矣。
”于是馮冀掣寶劍,擊桌而歌曰: 大道根莖識者稀,愚人日用不自知。
為君直指性命理,但教心與性相依。
李靖亦執劍擊桌而歌曰: 日月雖明不為明,日月之明有時昏。
我心之明無晝夜,不是奇人是奇人。
紅絹亦持劍擊桌而歌曰: 堪歎我身寄世居,淡雲飄泊走天衢。
從風不若從龍去,擇揀身心傍太虛。
三人在店中盤桓了三月有餘,每日談詩論道,彼此相長。
馮冀恐誤了自己大事,拜别李靖夫妻,欲往安南,李靖亦欲往太原。
馮冀臨别囑曰:“期至十年八月初十日,看南方紅光燭天,即吾事成之日。
十五年,吾當來中土緻貢,與汝在長安相會。
”于是三人揮淚而别。
不言馮冀南行,單言李靖與紅絹行至太原,果然耕者讓畔,男女别途,道不拾遺,夜不閉戶。
又天朗氣清,山川獻瑞,不時有王氣縱橫,李靖驚訝不已。
及至太原,覓了寓所,谒見唐公,唐公待之甚厚,命長子建成答拜。
紅絹于簾内窺之,謂靖曰:“無能為也。
氣滞神馳,非善終之輩。
”他日,次公子元吉來訪,絹又謂靖曰:“未語先閉目,其中多詐;開口欲人從,其志不謙;與人言而目多内顧,其意必奸,宜遠而不宜近之人也。
” 一日,李靖偶過學宮,值三公子在泮池閑步,公子謂從人曰:“走馬者是誰?”左右曰:“此人姓李,數日前來谒老令公,大約攜妻子寄食者耳。
”原來三公子好學不倦,每日視膳問安之後,即入學宮讀書,不比建成、元吉終日遊蕩,故此未與李靖會面。
當日瞥見李靖,即備名帖來訪。
李靖接見,分賓主而坐。
公子曰:“先生抱濟世之才,不遠千裡而來敝邑,使弟得承教益,實為萬幸。
不知先生教我以何者為先?”靖曰:“公子名德施于天下,雖三尺之童,莫不仰望,況靖以四海為家者乎?”公子跪而言曰:“交疏者,言必淺;禮厚者,教必深。
某願以師禮事先生。
”靖亦跪而答曰:“靖實不才而公子錯愛,願效犬馬,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