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暗惑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夫人識有不燭,神有不明,則真僞莫分,邪正靡别。
昔人有以發繞炙誤其國君者,有置毒于胙誣其太子者。
夫發經炎炭,必緻焚灼;毒味經時,無複殺害。
而行之者僞成其事,受之者信以為然。
故使見咎一時,取怨千載。
夫史傳叙事,亦多如此。
其有道理難憑,欺誣可見。
如古來學者,莫覺其非,蓋往往有焉。
今聊舉一二,加以駁難,列之于左。
《史記》本紀曰:瞽叟使舜穿井,為匿空旁出。
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
瞽叟、象喜,以舜為己死。
象乃止舜宮。
難曰:夫杳冥不測,變化無恒,兵革所不能傷,網羅所不能制,若左慈易質為羊,劉根竄形入壁是也。
時無可移,禍有必至,雖大聖所不能免,若姬伯拘于羑裡,孔父阨于陳、蔡是也。
然俗之愚者,皆謂彼幻化,是為聖人。
豈知聖人智周萬物,才兼百行,若斯而已,與夫方内之士,有何異哉!如《史記》雲重華入于井中,匿空而去,此則其意以舜是左慈、劉根之類,非姬伯、孔父之徒。
苟識事如斯,難以語夫聖道矣。
且案太史公雲:黃帝、堯、舜轶事,時時見于他說。
餘擇其言尤雅者,著為本紀書首。
若如向之所述,豈可謂之雅邪? 又《史記·滑稽傳》:孫叔敖為楚相,楚王以霸。
病死,居數年,其子窮困負薪。
優孟即為孫叔敖衣冠;抵掌談語,歲餘,象孫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
莊王置酒,優孟為壽,王大驚,以為孫叔敖複生,欲以為相。
難曰:蓋語有之:"人心不同,有如其面。
"故窊隆異等,修短殊姿,皆禀之自然,得諸造化。
非由仿效,俾有遷革。
如優孟之象孫叔敖也,衣冠談說,容或亂真,眉目口鼻,如何取類?而楚王與其左右曾無疑惑者邪?昔陳焦既亡,累年而活;秦諜從缢,六日而蘇。
顧使竹帛顯書,古今稱怪。
況叔敖之殁,時日已久,楚王必謂其複生也,先當诘其枯骸再肉所由,阖棺重開所以。
豈有片言不接,一見無疑,遽欲加以寵榮,複其祿位!此乃類中行事,豈人倫所為者哉! 又《史記·田敬仲世家》曰:"田常成子以大鬥出貸,以小鬥收。
齊人歌之曰:妪乎采芑,歸乎田成子。
" 難曰:夫人既從物故,然後加以易名。
田常見存,而遽呼以谥,此之不實,明然可知。
又案《左氏傳》,石碏曰:"陳恒公方有寵于王。
"《論語》,陳司敗問孔子:"昭公知禮乎?"《史記》,家令說太上皇曰:"高祖雖子,人主也。
"諸如此說,其例皆同。
然而事由過誤,易為筆削。
若《田氏世家》之論成子也,乃結以韻語,纂成歌詞,欲加刊正,無可厘革。
故獨舉其失,以為标冠雲。
又《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曰:"孔子既殁,有若狀似孔子,弟子相與共立為師,師之如夫子也。
他日,弟子進問曰:'昔夫子當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
'""商瞿年長無子,母為取室。
孔子曰:'瞿年四十後,當有五丈夫子。
'已而果然。
敢問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無應。
弟子起曰:"有子避,此非子之坐也!" 難曰:孔子弟子七十二人,柴愚參魯,宰言遊學,師、商可方,回、賜非類。
此并聖人品藻,優劣已詳,門徒商榷,臧否又定。
如有若者,名不隸于四科,譽無偕于十喆。
逮尼父既殁,方取為師。
以不答所問,始令避坐。
同稱達者,何見事之晚乎?且退老西河,取疑夫子,猶使喪明緻罰,投杖謝愆。
何肯公然自欺,詐相策奉?此乃兒童相戲,非複長老所為。
觀孟轲著書,首陳此說;馬遷裁史,仍習其言。
得自委巷,曾無先覺,悲夫! 又《史記》、《漢書》皆曰:上自洛陽南官,從複道望見諸将往往相與坐沙中語。
上曰:"此何
昔人有以發繞炙誤其國君者,有置毒于胙誣其太子者。
夫發經炎炭,必緻焚灼;毒味經時,無複殺害。
而行之者僞成其事,受之者信以為然。
故使見咎一時,取怨千載。
夫史傳叙事,亦多如此。
其有道理難憑,欺誣可見。
如古來學者,莫覺其非,蓋往往有焉。
今聊舉一二,加以駁難,列之于左。
《史記》本紀曰:瞽叟使舜穿井,為匿空旁出。
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
瞽叟、象喜,以舜為己死。
象乃止舜宮。
難曰:夫杳冥不測,變化無恒,兵革所不能傷,網羅所不能制,若左慈易質為羊,劉根竄形入壁是也。
時無可移,禍有必至,雖大聖所不能免,若姬伯拘于羑裡,孔父阨于陳、蔡是也。
然俗之愚者,皆謂彼幻化,是為聖人。
豈知聖人智周萬物,才兼百行,若斯而已,與夫方内之士,有何異哉!如《史記》雲重華入于井中,匿空而去,此則其意以舜是左慈、劉根之類,非姬伯、孔父之徒。
苟識事如斯,難以語夫聖道矣。
且案太史公雲:黃帝、堯、舜轶事,時時見于他說。
餘擇其言尤雅者,著為本紀書首。
若如向之所述,豈可謂之雅邪? 又《史記·滑稽傳》:孫叔敖為楚相,楚王以霸。
病死,居數年,其子窮困負薪。
優孟即為孫叔敖衣冠;抵掌談語,歲餘,象孫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
莊王置酒,優孟為壽,王大驚,以為孫叔敖複生,欲以為相。
難曰:蓋語有之:"人心不同,有如其面。
"故窊隆異等,修短殊姿,皆禀之自然,得諸造化。
非由仿效,俾有遷革。
如優孟之象孫叔敖也,衣冠談說,容或亂真,眉目口鼻,如何取類?而楚王與其左右曾無疑惑者邪?昔陳焦既亡,累年而活;秦諜從缢,六日而蘇。
顧使竹帛顯書,古今稱怪。
況叔敖之殁,時日已久,楚王必謂其複生也,先當诘其枯骸再肉所由,阖棺重開所以。
豈有片言不接,一見無疑,遽欲加以寵榮,複其祿位!此乃類中行事,豈人倫所為者哉! 又《史記·田敬仲世家》曰:"田常成子以大鬥出貸,以小鬥收。
齊人歌之曰:妪乎采芑,歸乎田成子。
" 難曰:夫人既從物故,然後加以易名。
田常見存,而遽呼以谥,此之不實,明然可知。
又案《左氏傳》,石碏曰:"陳恒公方有寵于王。
"《論語》,陳司敗問孔子:"昭公知禮乎?"《史記》,家令說太上皇曰:"高祖雖子,人主也。
"諸如此說,其例皆同。
然而事由過誤,易為筆削。
若《田氏世家》之論成子也,乃結以韻語,纂成歌詞,欲加刊正,無可厘革。
故獨舉其失,以為标冠雲。
又《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曰:"孔子既殁,有若狀似孔子,弟子相與共立為師,師之如夫子也。
他日,弟子進問曰:'昔夫子當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
'""商瞿年長無子,母為取室。
孔子曰:'瞿年四十後,當有五丈夫子。
'已而果然。
敢問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無應。
弟子起曰:"有子避,此非子之坐也!" 難曰:孔子弟子七十二人,柴愚參魯,宰言遊學,師、商可方,回、賜非類。
此并聖人品藻,優劣已詳,門徒商榷,臧否又定。
如有若者,名不隸于四科,譽無偕于十喆。
逮尼父既殁,方取為師。
以不答所問,始令避坐。
同稱達者,何見事之晚乎?且退老西河,取疑夫子,猶使喪明緻罰,投杖謝愆。
何肯公然自欺,詐相策奉?此乃兒童相戲,非複長老所為。
觀孟轲著書,首陳此說;馬遷裁史,仍習其言。
得自委巷,曾無先覺,悲夫! 又《史記》、《漢書》皆曰:上自洛陽南官,從複道望見諸将往往相與坐沙中語。
上曰:"此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