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點繁第六

關燈
夫史之繁文,已于《叙事篇》言之詳矣然凡俗難曉,下愚不移。

    雖六卷成言,而三隅莫反。

    蓋語曰:"百聞不如一見。

    "是以聚米為谷,賊虜之虛實可知;畫地成圖,山川之形勢易悉。

    昔陶隐居《本草》,藥有冷熱味者,朱墨點其名;阮孝緒《七錄》,書有文德殿者,丹筆寫其字。

    由是區分有别,品類可知。

    今辄拟其事,抄自古史傳文有繁者,皆以筆點其繁上。

    凡字經點者,盡宜去之。

    如其間有文句虧缺者,細書側注于其右。

    或回易數字,或加足片言,俾分布得所,彌縫無缺。

    庶觀者易悟,其失自彰。

    知我摭實談,非是苟誣前哲。

     《孔子家語》曰:魯公索氏将祭而忘其牲。

    孔子聞之曰:公索氏不及二年矣。

    一年而亡。

    門人問曰:昔公索氏亡其祭牲,而夫子曰:不及二年,必亡。

    今果如期而亡,夫子何以知然?《家語》曰:晉将伐宋,使觇之,宋陽門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哭之哀。

    觇者死,言于晉侯曰:宋陽門之介夫死,而城子罕哭之哀,民鹹悅矣,宋始未可伐也。

     《史記·五帝本紀》曰:諸侯之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百姓之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皆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

    ……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

     《夏本紀》曰: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

    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颛顼之孫也。

    禹之曾大父曰,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者,鲧之子也。

     《項羽本紀》曰:項籍者,字羽,下相人也。

    字羽。

    初起時,年二十四。

    項氏世世為楚将,封于項,故姓項氏。

    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将項燕,為秦将王翦所殺者也。

    燕子梁,梁,籍季父也。

    項氏世世為楚将,封于項故姓項氏。

     《呂氏本紀》曰:呂太後者,高祖微時妃也。

    生孝惠帝。

    女魯元太後公主。

    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隐王如意。

    高祖嫌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

    又戚姬幸,常獨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趙王如意以代太子。

    呂後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

    如意立為趙王後,幾代太子者數矣。

    賴大臣掙之,及留侯策,太子得無廢。

     《宋世家》曰:初,元公之孫糾,景公殺之。

    景公卒,糾之子宋公子特攻殺太子而自立,是為昭公。

    昭公者,元公之曾庶孫也。

    昭公父公孫糾,糾父公子礻耑秦。

    即元公少子也。

    景公殺昭公父糾,故昭公怨,殺太子而自立。

     《三王世家》曰:大司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陛下過聽,使臣去病待罪行間,宜專邊塞之思慮,暴骸中野,無以報,乃敢惟他議,以幹用事者。

    誠見陛下憂勞天下,哀憐百姓以自忘,虧膳貶樂,損郎員,皇子賴天,能勝衣趨拜。

    至今無位号,師傅官,陛下恭讓,不恤。

    群臣私望,不敢越識而言。

    竊不勝犬馬之必,昧死,原陛下诏有司,因盛夏吉時,定皇子位。

    惟陛下幸察,臣去病昧死再拜以聞皇帝陛下。

    三月,乙亥,禦史臣光守尚書令,奏未央宮,制曰:下禦史。

    六年,三月,戊申朔,乙亥,禦史臣光守尚書令丞非下禦史書到,言丞相臣青翟,禦史大夫臣湯,太常臣充,大行令臣息,太子太傅臣安行宗正事昧死上言。

    大司馬臣去病上疏曰:陛下過聽,使臣去病待罪行間,宜專邊塞之思慮,暴骸中野,無以報,乃敢惟他議以幹用事者,誠見陛下憂勞天下,哀憐百姓以自忘,虧膳,貶樂,損郎員。

    皇子賴天,能勝衣趨拜,至今無号位,師傅官,陛下恭讓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識而言。

    臣切不勝犬馬之心,昧死,願陛下诏有司,因盛夏吉時,定皇子位。

    惟陛下幸察。

    制曰:下禦史。

    臣謹與史二千石,二千石臣賀等議曰:古者裂地立國,并建諸侯,以承天子,所以尊宗廟,重社稷也。

    今臣去病上疏不忘其職,因以宣恩,乃道天子卑讓自貶,以勞天下。

    慮皇子未有号位。

    臣青翟臣湯等宜奉義尊職愚蠢不逮事。

    方今盛夏吉時,臣青翟臣湯等昧死,請立皇子,臣闳臣旦臣胥為諸侯王。

    昧死請所立國名。

     已上有言語相重者,今略點發如此。

    但此一篇所記,全宜削除,今辄具列于斯,籍為鑒戒者爾。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