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雜說上第七

關燈
者也。

     ○諸漢史(十條) 《漢書·孝成紀贊》曰:"成帝善修容儀,升車正立,不内顧,不疾言,不親指。

    臨朝淵嘿,尊嚴若神,可謂穆穆天子之容貌矣。

    "又《五行志》曰:"成帝好微行,選期門郎及私奴客十餘人,皆白水袒帻,自稱富平侯家。

    或乘小車,禦者在茵上,或皆騎,出入遠至旁縣。

    故谷永谏曰:陛下晝夜在路,獨與小人相随。

    亂服共坐,混淆無别。

    公卿百寮,不知陛下所在,積數年矣。

    "由斯而言,則成帝魚服嫚遊,烏集無度,雖外飾嚴重,而内肆輕薄,人君之望,不其缺如。

    觀孟堅《紀》、《志》所言,前後自相矛盾者矣。

     觀太史公之創表也,于帝王則叙其子孫,于公侯則紀其年月,列行萦纡以相屬,編字戢孴而相排。

    雖燕、越萬裡,而于徑寸之内犬牙可接;雖昭穆九代,而于方尺之中雁行有叙,使讀者閱文便睹,舉目可詳,此其所以為快也。

    如班氏之《古今人表》者,唯以品藻賢愚,激揚善惡為務爾。

    既非國家遞襲,祿位相承,而以複界重行,狹書細字,比于他表,殆非其類欤!蓋人列古今,本殊表限,必吝而不去,則宜以志名篇。

    始自上上,終于下下,并當明為示榜,顯列科條,以種類為篇章,持優劣為次第。

    仍每于篇後雲右若幹品,凡若幹人。

    亦猶《地理志》肇述京華,末陳邊塞,先列州郡,後言戶口也。

     自漢已降,作者多門,雖新書已行,而舊錄仍在,必校其事,可得而言。

    案劉氏初興,書唯陸賈而已。

    子長述楚、漢之事,專據此書。

    譬夫行不由徑,由不由戶,未之聞也。

    然觀遷之所載,往往與舊不同。

    如郦生之初谒沛公,高祖之長歌鴻鹄,非唯文句有别,遂乃事理皆殊。

    又韓王名信都,而辄去"都"留"信",用使稱其姓名,全與淮陰不别。

    班氏一準太史,曾無馳張,靜言思之,深所未了。

     司馬遷之《叙傳》也,始自初生,及乎行曆,事無臣細,莫不備陳,可謂審矣。

    而竟不書其字者,豈墨生所謂大忘者乎?而班固仍其本傳,了無損益,此又韓子所以緻守株之之說也。

    如固之為《遷傳》也,其初宜雲"遷字子長,馮翊陽夏人,其序曰"雲雲。

    至于事終,則言"其自叙如此"。

    著述之體,不當如是耶? 馬卿為《自叙傳》,具在其集中。

    子長因錄斯篇,即為列傳,班氏仍舊,曾無改奪。

    尋固于《馬》、《揚》傳末,皆雲遷、雄之自叙如此。

    至于《相如》篇下,獨無此言。

    蓋止憑太史之書,未見文園之集,故使言無畫一,其例不純。

     《漢書·東方朔傳》,委瑣繁碎,不類諸篇。

    且不述其亡殁歲時及子孫繼嗣,正與《司馬相如》、《司馬遷》、《揚雄》傳相類。

    尋其傳體,必曼倩之自叙也。

    但班氏脫略,故世莫之知。

     蘇子卿父建行事甚寡,韋玄成父賢德業稍多。

    《漢書》編蘇氏之傳,則先以蘇建标名;列韋相之篇,則不以韋賢冠首,并其失也。

     班固稱項羽賊義帝,自取滅亡。

    又雲:于公高門以待封,嚴母掃地以待喪。

    如固斯言,則深信夫天怨神怒,福善禍淫者矣。

    至于其賦《幽通》也,複以天命久定,非人理所移,故善惡無征,報施多爽,斯則同現異說,前後自相矛盾者焉。

     或問:張輔著《班馬優劣論》雲:"遷叙三千年事,五十萬言,固叙二百年事,八十萬言,是固不如遷也。

    斯言為是乎?"答曰:"不然也。

    案《太史公書》上起黃帝,下盡宗周,年代雖存,事迹殊略。

    至于戰國已下,始有可觀。

    然遷雖叙三千年事,其間詳備者,唯漢興七十餘載而已。

    其省也則如彼,其繁也則如此,求諸折中,未見其宜。

    班氏《漢書》全取《史記》,仍去其《日者》、《倉公》等傳,以為其事繁蕪,不足編次故也。

    若使馬遷易地而處,撰成《漢書》,将恐多言費辭,有逾班氏,安得以此而定其優劣邪?" 《漢書》斷章,事終新室。

    如叔皮存殁,時入中興,而辄引與前書共編者,蓋《序傳》之恒例者耳。

    荀悅既删略班史,勒成《漢紀》,而彪《論王命》,列在末篇。

    夫以規諷隗嚣,翼戴光武,忽以東都之事,擢居西漢之中,必如是,則《賓戲》、《幽通》,亦宜同載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