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雜說下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又以女子一身,而作嫔三代,求諸人事,理必不然。
尋夫春秋之後,國稱王者有七。
蓋由向誤以夏姬之生,當夫戰國之世,稱三為王後者,謂曆嫔七國諸王,校以年代,殊為乖剌。
至于他篇茲例甚衆。
故論楚也,則平王與秦穆同時;言齊也,則晏嬰居宋景之後。
今粗舉一二,其流可知。
觀劉向對成帝,稱武、宣行事,世傳失實,事具《風俗通》,其言可謂明鑒者矣。
及自造《洪範》、《五行》及《新序》、《說苑》、《列女》、《列仙》諸傳,而皆廣陳虛事,多構僞辭。
非其識不周而才不足,蓋以世人多可欺故也。
嗚呼!後生可畏,何代無人,而辄輕忽若斯者哉!夫傳聞失真,書事失實,蓋事有不獲已,人所不能免也。
至于故為異說,以惑後來,則過之尤甚者矣!案蘇秦答燕易王,稱有婦人将殺夫,令妾進其藥酒,妾佯僵而覆之。
又甘茂謂蘇代雲:貧人女與富人女會績,曰:"無以買燭,而子之光有餘,子可分我餘光,無損子明。
"此并戰國之時,遊說之士,寓言設理,以相比興。
及向之著書也,乃用蘇氏之說,為二婦人立傳,定其邦國,加其姓氏,以彼烏有,特為指實,何其妄哉!又有甚于此者,至如伯奇化鳥,對吉甫以哀鳴;宿瘤隐形,幹齊王而作後。
此則不附于物理者矣。
複有懷嬴失節,目為貞女劉安覆族,定以登仙。
立言如是,豈顧丘明之有傳,孟堅之有史哉! 楊雄《法言》,好論司馬遷而不及左丘明,常稱《左氏傳》唯有"品藻"二言而已,是其鑒物有所不明者也。
且雄哂子長愛奇多雜,又曰不依仲尼之筆,非書也,《自序》又雲不讀非聖之書。
然其撰《甘泉賦》,則雲"鞭宓妃"雲雲,劉勰《文心》已譏之矣。
然則文章小道,無足緻嗤。
觀其《蜀王本紀》,稱杜魄化而為鵑,荊屍變而為鼈,其言如是,何其鄙哉!所謂非言之難而行之難也。
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欲求不朽,弘之在人。
何者交阯遠居南裔,越裳之俗也;敦煌僻處西域,昆戎之鄉也。
求諸人物,自古阙載。
蓋由地居下國,路絕上京,史官注記,所不能及也。
既而士燮著錄,劉昞裁書,則磊落英才,粲然盈矚者矣。
向使兩賢不出,二郡無記,彼邊隅之君子,何以取聞于後世乎?是知著述之功,其力大矣,豈與夫詩賦小技校其優劣者哉? 自戰國以下詞人屬文,皆僞立客主,假相酬答。
至于屈原《離騷》辭,稱遇漁父于江渚;宋玉《高唐賦》,雲夢神女于陽台。
夫言并文章,句結音韻。
以茲叙事,足驗憑虛。
而司馬遷、習鑿齒之徒,皆采為逸事,編諸史籍,疑誤後學,不其甚邪!必如是,則馬卿遊梁,枚乘谮其好色;曹植至洛,宓妃睹于岩畔。
撰漢、魏史者,亦宜編為實錄矣。
嵇康撰《高士傳》,取《莊子》、《楚辭》二漁父事,合成一篇。
夫以園吏之寓言,騷人之假說,而定為實錄,斯已謬矣。
況此二漁父者,較年則前後别時,論地則南北殊壤,而辄併之為一,豈非惑哉?苟如是,則蘇代所言雙擒蚌鹬,伍胥所遇渡水蘆中,斯并漁父善事,亦可同歸一錄,何止揄袂缁帷之林,濯纓滄浪之水,若斯而已也。
莊周著書,以寓言為主;嵇康述《高士傳》,多引其虛辭。
至若神有混沌,編諸首錄。
苟以此為實,則其流甚多,至如蛙鼈競長,蚿蛇相鄰,莺鸠笑而後方,鲋魚忿以作色。
向使康撰《幽明錄》、《齊諧記》,并可引為真事矣。
夫識理,何為而薄周、孔哉? 杜元凱撰《女記》,博采經籍前史,顯錄古老明言,而事有可疑,猶阙而不載。
斯豈非理存雅正,心嫉邪僻者乎?君子哉若人也!長者哉若人也! 《李陵集》有《與蘇武書
尋夫春秋之後,國稱王者有七。
蓋由向誤以夏姬之生,當夫戰國之世,稱三為王後者,謂曆嫔七國諸王,校以年代,殊為乖剌。
至于他篇茲例甚衆。
故論楚也,則平王與秦穆同時;言齊也,則晏嬰居宋景之後。
今粗舉一二,其流可知。
觀劉向對成帝,稱武、宣行事,世傳失實,事具《風俗通》,其言可謂明鑒者矣。
及自造《洪範》、《五行》及《新序》、《說苑》、《列女》、《列仙》諸傳,而皆廣陳虛事,多構僞辭。
非其識不周而才不足,蓋以世人多可欺故也。
嗚呼!後生可畏,何代無人,而辄輕忽若斯者哉!夫傳聞失真,書事失實,蓋事有不獲已,人所不能免也。
至于故為異說,以惑後來,則過之尤甚者矣!案蘇秦答燕易王,稱有婦人将殺夫,令妾進其藥酒,妾佯僵而覆之。
又甘茂謂蘇代雲:貧人女與富人女會績,曰:"無以買燭,而子之光有餘,子可分我餘光,無損子明。
"此并戰國之時,遊說之士,寓言設理,以相比興。
及向之著書也,乃用蘇氏之說,為二婦人立傳,定其邦國,加其姓氏,以彼烏有,特為指實,何其妄哉!又有甚于此者,至如伯奇化鳥,對吉甫以哀鳴;宿瘤隐形,幹齊王而作後。
此則不附于物理者矣。
複有懷嬴失節,目為貞女劉安覆族,定以登仙。
立言如是,豈顧丘明之有傳,孟堅之有史哉! 楊雄《法言》,好論司馬遷而不及左丘明,常稱《左氏傳》唯有"品藻"二言而已,是其鑒物有所不明者也。
且雄哂子長愛奇多雜,又曰不依仲尼之筆,非書也,《自序》又雲不讀非聖之書。
然其撰《甘泉賦》,則雲"鞭宓妃"雲雲,劉勰《文心》已譏之矣。
然則文章小道,無足緻嗤。
觀其《蜀王本紀》,稱杜魄化而為鵑,荊屍變而為鼈,其言如是,何其鄙哉!所謂非言之難而行之難也。
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欲求不朽,弘之在人。
何者交阯遠居南裔,越裳之俗也;敦煌僻處西域,昆戎之鄉也。
求諸人物,自古阙載。
蓋由地居下國,路絕上京,史官注記,所不能及也。
既而士燮著錄,劉昞裁書,則磊落英才,粲然盈矚者矣。
向使兩賢不出,二郡無記,彼邊隅之君子,何以取聞于後世乎?是知著述之功,其力大矣,豈與夫詩賦小技校其優劣者哉? 自戰國以下詞人屬文,皆僞立客主,假相酬答。
至于屈原《離騷》辭,稱遇漁父于江渚;宋玉《高唐賦》,雲夢神女于陽台。
夫言并文章,句結音韻。
以茲叙事,足驗憑虛。
而司馬遷、習鑿齒之徒,皆采為逸事,編諸史籍,疑誤後學,不其甚邪!必如是,則馬卿遊梁,枚乘谮其好色;曹植至洛,宓妃睹于岩畔。
撰漢、魏史者,亦宜編為實錄矣。
嵇康撰《高士傳》,取《莊子》、《楚辭》二漁父事,合成一篇。
夫以園吏之寓言,騷人之假說,而定為實錄,斯已謬矣。
況此二漁父者,較年則前後别時,論地則南北殊壤,而辄併之為一,豈非惑哉?苟如是,則蘇代所言雙擒蚌鹬,伍胥所遇渡水蘆中,斯并漁父善事,亦可同歸一錄,何止揄袂缁帷之林,濯纓滄浪之水,若斯而已也。
莊周著書,以寓言為主;嵇康述《高士傳》,多引其虛辭。
至若神有混沌,編諸首錄。
苟以此為實,則其流甚多,至如蛙鼈競長,蚿蛇相鄰,莺鸠笑而後方,鲋魚忿以作色。
向使康撰《幽明錄》、《齊諧記》,并可引為真事矣。
夫識理,何為而薄周、孔哉? 杜元凱撰《女記》,博采經籍前史,顯錄古老明言,而事有可疑,猶阙而不載。
斯豈非理存雅正,心嫉邪僻者乎?君子哉若人也!長者哉若人也! 《李陵集》有《與蘇武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