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而笑。
或問其故,維曰:“此是《霓裳羽衣曲》第三疊第一拍。
”好事者集樂工驗之,一無差謬。
天寶末,有人于汾晉間古墓穴中,得所賜張果老敕書、手诏、衣服。
進之,乃知其異。
白岑嘗遇異人傳發背方,其驗十全。
岑賣弄以求利。
後為淮南小将,節度使高适脅取其方,然終不甚效。
岑至九江,為虎所食,驿吏收其囊中,乃得真本。
太原王升之寫以傳布。
渾珲太師,年十一歲,随父釋之防秋,朔方節度使張齊邱戲問曰:“将乳母來否?”其年立跳蕩功,後二年拔石堡城,妝龍駒島,皆有奇效。
安祿山恩寵浸深,上前應對,雜以諧谑,而貴妃常在坐。
诏令楊氏三夫人約為兄弟,由是祿山心動。
及聞馬嵬之死,數日歎惋。
雖林甫養育之,而國忠激怒之,然其他腸,有所自也。
楊貴妃生于蜀,好食荔枝。
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
然方暑而熟,經宿則敗,後人皆不知之。
玄宗幸蜀,至馬嵬驿,命高力士缢貴妃于佛堂前梨樹下。
馬嵬店媪收得錦幼一隻,相傳過客每一借玩,必須百錢,前後獲利極多,媪因至富。
玄宗至蜀,每思張曲江則泣下。
遣使韶州祭之,兼赉貨币,以恤其家。
其诰辭刻于白石山屋壁間。
郭汾陽自河陽人,李太尉代領其兵,舊營壘也,舊士卒也,舊旗幟也。
光弼一号令之,精彩皆變。
蜀郡有萬裡橋,玄宗至而喜曰:“吾常自知,行地萬裡則歸!” 張巡之守睢陽,糧盡食人,以至受害。
人亦有非之者。
上元二年,衛縣尉李翰撰《巡傳》,上之。
因請收葬睢陽将士骸骨,又采従來論巡守死立節不當異議者五人之辭,著于篇。
肅宗以王嶼為相,尚鬼神之事,分遣女巫遍禱山川。
有巫者少年盛服,乘傳而行,中使随之。
所至之地,誅求金帛,積載于後,與惡少年十數輩,橫行州縣間。
至黃州,左震為刺史,震至驿,而門扃不啟,震乃壞鎖而入,曳巫者斬之階下,惡少年皆死。
籍其缗錢巨萬,金寶堆積。
悉列上而言曰:“臣已斬巫,請以所積資貨,以貸貧民輸稅。
其中使送上,臣當萬死!”朝遷厚加慰獎,拜震商州刺史。
肅宗五月五日抱小公主,對山人李唐于便殿,顧唐曰:“念之勿怪。
”唐曰:“太上皇亦應思見陛下。
”肅宗涕泣。
是時張氏己盛,不由己矣。
柳芳與韋述友善,俱為史官。
述卒後,所著書有未畢者,多芳與續之成軸也。
李華《含元殿賦》初成,蕭穎士見之曰:“景福之上,靈光之下。
”華著論言龜蔔可廢,可謂深識之士矣。
以失節賊庭,故其文殷勤于四皓、元魯山,極筆于權著作,心所愧也。
李翰文雖宏暢,而思甚苦澀,晚居陽翟,常従邑令皇甫魯求音樂,思涸則奏樂,神全則綴文。
李贊皇峤,初與李奉宸回秀,同在廟堂,奉诏為兄弟。
又西祖令璋,與信安王祎同産。
故越郡、隴西二族,昭穆不定。
一會中,或孫為祖,或祖為孫。
李稹,酒泉公義琰侄孫,門戶第一,而有清名。
常以爵位不如族望,官至司封郎中、懷州刺史,與人書劄,惟稱“隴西李稹”而不銜。
張燕公好求山東婚姻,當時皆惡之。
及後與張氏為親者,乃為甲門。
四姓惟鄭氏不離荥陽,有岡頭盧、澤底李、土門崔,家為鼎甲。
太原王氏,四姓得之為美,故呼為“鈒镂王家”,喻銀質而金飾也。
楊氏自楊震号為“關西孔子”,葬于潼亭,至今七百年,子孫猶在阌鄉故宅。
天下一家而已。
元結,天寶之亂,自汝濆大率鄰裡,南投襄漢,保全者千餘家。
乃舉義師,宛葉之間,有嬰城捍寇之功。
結,天寶中始在商餘之山,稱“元子”。
逃難入猗玕山,或稱“浪士”,漁者呼為“聱叟”,酒徒呼為“漫叟”。
及為官,呼為“漫郎”。
崔趙公嘗問徑山曰:“弟子出家得否?”答曰:“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将相所為也。
” 李汧公勉為嶺南節度使,罷鎮,行到石門,停舟,悉搜家人犀象,投于江中而去。
李廙為尚書左丞,有清德。
其妹,劉晏妻也。
晏方秉權,嘗造廙宅,延至晏室,見其門簾甚弊。
乃令潛度廣狹,以粗竹織成,不加緣飾,将以贈廙。
三攜至門,不敢發言而去。
江左之亂,
或問其故,維曰:“此是《霓裳羽衣曲》第三疊第一拍。
”好事者集樂工驗之,一無差謬。
天寶末,有人于汾晉間古墓穴中,得所賜張果老敕書、手诏、衣服。
進之,乃知其異。
白岑嘗遇異人傳發背方,其驗十全。
岑賣弄以求利。
後為淮南小将,節度使高适脅取其方,然終不甚效。
岑至九江,為虎所食,驿吏收其囊中,乃得真本。
太原王升之寫以傳布。
渾珲太師,年十一歲,随父釋之防秋,朔方節度使張齊邱戲問曰:“将乳母來否?”其年立跳蕩功,後二年拔石堡城,妝龍駒島,皆有奇效。
安祿山恩寵浸深,上前應對,雜以諧谑,而貴妃常在坐。
诏令楊氏三夫人約為兄弟,由是祿山心動。
及聞馬嵬之死,數日歎惋。
雖林甫養育之,而國忠激怒之,然其他腸,有所自也。
楊貴妃生于蜀,好食荔枝。
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
然方暑而熟,經宿則敗,後人皆不知之。
玄宗幸蜀,至馬嵬驿,命高力士缢貴妃于佛堂前梨樹下。
馬嵬店媪收得錦幼一隻,相傳過客每一借玩,必須百錢,前後獲利極多,媪因至富。
玄宗至蜀,每思張曲江則泣下。
遣使韶州祭之,兼赉貨币,以恤其家。
其诰辭刻于白石山屋壁間。
郭汾陽自河陽人,李太尉代領其兵,舊營壘也,舊士卒也,舊旗幟也。
光弼一号令之,精彩皆變。
蜀郡有萬裡橋,玄宗至而喜曰:“吾常自知,行地萬裡則歸!” 張巡之守睢陽,糧盡食人,以至受害。
人亦有非之者。
上元二年,衛縣尉李翰撰《巡傳》,上之。
因請收葬睢陽将士骸骨,又采従來論巡守死立節不當異議者五人之辭,著于篇。
肅宗以王嶼為相,尚鬼神之事,分遣女巫遍禱山川。
有巫者少年盛服,乘傳而行,中使随之。
所至之地,誅求金帛,積載于後,與惡少年十數輩,橫行州縣間。
至黃州,左震為刺史,震至驿,而門扃不啟,震乃壞鎖而入,曳巫者斬之階下,惡少年皆死。
籍其缗錢巨萬,金寶堆積。
悉列上而言曰:“臣已斬巫,請以所積資貨,以貸貧民輸稅。
其中使送上,臣當萬死!”朝遷厚加慰獎,拜震商州刺史。
肅宗五月五日抱小公主,對山人李唐于便殿,顧唐曰:“念之勿怪。
”唐曰:“太上皇亦應思見陛下。
”肅宗涕泣。
是時張氏己盛,不由己矣。
柳芳與韋述友善,俱為史官。
述卒後,所著書有未畢者,多芳與續之成軸也。
李華《含元殿賦》初成,蕭穎士見之曰:“景福之上,靈光之下。
”華著論言龜蔔可廢,可謂深識之士矣。
以失節賊庭,故其文殷勤于四皓、元魯山,極筆于權著作,心所愧也。
李翰文雖宏暢,而思甚苦澀,晚居陽翟,常従邑令皇甫魯求音樂,思涸則奏樂,神全則綴文。
李贊皇峤,初與李奉宸回秀,同在廟堂,奉诏為兄弟。
又西祖令璋,與信安王祎同産。
故越郡、隴西二族,昭穆不定。
一會中,或孫為祖,或祖為孫。
李稹,酒泉公義琰侄孫,門戶第一,而有清名。
常以爵位不如族望,官至司封郎中、懷州刺史,與人書劄,惟稱“隴西李稹”而不銜。
張燕公好求山東婚姻,當時皆惡之。
及後與張氏為親者,乃為甲門。
四姓惟鄭氏不離荥陽,有岡頭盧、澤底李、土門崔,家為鼎甲。
太原王氏,四姓得之為美,故呼為“鈒镂王家”,喻銀質而金飾也。
楊氏自楊震号為“關西孔子”,葬于潼亭,至今七百年,子孫猶在阌鄉故宅。
天下一家而已。
元結,天寶之亂,自汝濆大率鄰裡,南投襄漢,保全者千餘家。
乃舉義師,宛葉之間,有嬰城捍寇之功。
結,天寶中始在商餘之山,稱“元子”。
逃難入猗玕山,或稱“浪士”,漁者呼為“聱叟”,酒徒呼為“漫叟”。
及為官,呼為“漫郎”。
崔趙公嘗問徑山曰:“弟子出家得否?”答曰:“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将相所為也。
” 李汧公勉為嶺南節度使,罷鎮,行到石門,停舟,悉搜家人犀象,投于江中而去。
李廙為
其妹,劉晏妻也。
晏方秉權,嘗造廙宅,延至晏室,見其門簾甚弊。
乃令潛度廣狹,以粗竹織成,不加緣飾,将以贈廙。
三攜至門,不敢發言而去。
江左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