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年八十六卒。
遺令薄斂,瓦棺以葬。
子稚,清行不仕。
曾孫商,益州牧劉焉以為蜀郡太守,有治聲。
蘇章字孺文,扶風平陵人也。
八世祖建,武帝時為右将軍。
祖父純,字桓公,有高名,性強切而持毀譽,士友鹹憚之,至乃相謂曰:「見蘇桓公,患其教責人,不見,又思之。
」三輔号為「大人」。
永平中,為奉車都尉窦固軍,出擊北匈奴、車師有功,封中陵鄉侯,官至南陽太守。
章少博學,能屬文。
安帝時,舉賢良方正,對策高第,為議郎。
數陳得失,其言甚直。
出為武原令,時歲饑,辄開倉廪,活三千餘戶。
順帝時,遷冀州刺史。
故人為清河太守,章行部案其奸臧。
乃請太守,為設酒肴,陳平生之好甚次。
太守喜曰:「人皆有一天,我獨有二天。
」章曰:「今夕蘇孺文與故人飲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
」遂舉正其罪。
州境知章無私,望風畏肅。
換為并州刺史,以推折權豪,忤旨,坐免。
隐身鄉裡,不交當世。
後征為河南尹,不就。
時天下日敝,民多悲苦,論者舉章有幹國才,朝廷不能複用,卒于家。
兄曾孫不韋。
不韋字公先。
父謙,初為郡督郵。
時魏郡李暠為美陽令,與中常侍具瑗交通,貪暴為民患,前後監司畏其勢援,莫敢糾問。
及謙至,部案得其臧,論輸左校。
謙累遷至金城太守,去郡歸鄉裡。
漢法,免罷守令,自非诏征,不得妄到京師。
而謙後私至洛陽,時暠為司隸校尉,收謙诘掠,死獄中,暠又因刑其屍,以報昔怨。
不韋時年十八,征詣公車,會謙見殺,不韋載喪歸鄉裡,瘗而不葬,仰天歎曰:「伍子胥獨何人也!」乃藏母于武都山中,遂變名姓,盡以家财募劍客,邀暠于諸陵間,不克。
會暠遷大司農,時右校刍B068在寺北垣下,不韋與親從兄弟潛入B068中,夜則鑿地,晝則逃伏。
如此經月,遂得傍達暠之寝室,出其床下。
值暠在廁,因殺其妾并及小兒,留書而去。
暠大驚懼,乃布棘于室,以闆籍地,一夕九徙,雖家人莫知其處。
每出,辄劍戟随身,壯士自衛,不韋知暠有備,乃日夜飛馳,徑到魏郡,掘其父阜冢,斷取阜頭,以祭父墳,又标之于市曰「李君遷父頭」。
暠匿不敢言,而自上退位,歸鄉裡,私掩塞冢椁。
捕求不韋,曆歲不能得,憤恚感傷,發病歐血死。
不韋後遇赦還家,乃始改葬,行喪。
士大夫多譏其發掘冢墓,歸罪枯骨,不合古義,惟任城何休方之伍員。
太原郭林宗聞而論之曰:「子胥雖雲逃命,而見用強吳,憑阖廬之威,因輕悍之衆,雪怨舊郢,曾不終朝,而但鞭墓戮屍,以舒其憤,竟無手刃後主之報。
豈如蘇子單特孑立,靡因靡資,強仇豪援,據位九卿,城阙天阻,宮府幽絕,埃塵所不能過,霧露所不能沾。
不韋毀身焦慮,出于百死,冒觸嚴禁,陷族禍門,雖不獲逞,為報已深。
況複分骸斷首,以毒生者,使暠懷忿結,不得其命,猶假手神靈以斃之也。
力惟匹夫,功隆千乘,比之于員,不以優乎??議者于是貴之。
後太傅陳蕃辟,不應,為郡五官掾。
初,弘農張奂睦于蘇氏,而武威段颎與暠素善,後奂、颎有隙。
及颎為司隸,以禮辟不韋,不韋懼之,稱病不詣。
颎既積憤于奂,因發怒,乃追咎不韋前報暠事,以為暠表治謙事,被報見誅,君命天也,而不韋仇之。
又令長安男子告不韋多将賓客奪舅财物,遂使從事張賢等就家殺之。
乃先以鸩與賢父曰:「若賢不得不韋,便可飲此。
」賢到扶風,郡守使不韋奉谒迎賢,即時收執,并其一門六十餘人盡誅滅之,諸蘇以是衰破。
乃段颎為陽球所誅,天下以為蘇氏之報焉。
羊續字興祖,太山平陽人也。
其先七世二千石卿校,祖父侵,安帝時司隸校尉。
父儒,桓帝時為太常。
續以忠臣子孫拜郎中,去官後,辟大将軍窦武府。
及武敗,坐黨事,禁锢十餘年,幽居守靜。
及黨禁解,複辟太尉府,四遷為廬江太守。
後揚州黃巾賊攻舒,焚燒城郭,續發縣中男子二十以上,皆持兵勒陳,其小弱者,悉使負水灌火,會集數萬人,并執力戰,大破之,郡界平。
後安風賊戴風等作亂,續複擊破之,斬首三千餘級,生獲渠帥,其餘黨輩原為平民,賦與佃器,使就農業。
中平三年,江夏兵趙慈反叛,殺南陽太守秦颉,攻沒六縣,拜續為南陽太守。
當入郡界,乃羸服間行,侍童子一人,觀曆縣邑,采問風謠,然後乃進。
其令長貪挈,吏民良猾,悉逆知其狀,郡内驚竦,莫不震懾。
乃發兵與荊州刺史王敏共擊慈,斬之,獲首五千餘級,屬縣餘賊并詣續降,
遺令薄斂,瓦棺以葬。
子稚,清行不仕。
曾孫商,益州牧劉焉以為蜀郡太守,有治聲。
蘇章字孺文,扶風平陵人也。
八世祖建,武帝時為右将軍。
祖父純,字桓公,有高名,性強切而持毀譽,士友鹹憚之,至乃相謂曰:「見蘇桓公,患其教責人,不見,又思之。
」三輔号為「大人」。
永平中,為奉車都尉窦固軍,出擊北匈奴、車師有功,封中陵鄉侯,官至南陽太守。
章少博學,能屬文。
安帝時,舉賢良方正,對策高第,為議郎。
數陳得失,其言甚直。
出為武原令,時歲饑,辄開倉廪,活三千餘戶。
順帝時,遷冀州刺史。
故人為清河太守,章行部案其奸臧。
乃請太守,為設酒肴,陳平生之好甚次。
太守喜曰:「人皆有一天,我獨有二天。
」章曰:「今夕蘇孺文與故人飲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
」遂舉正其罪。
州境知章無私,望風畏肅。
換為并州刺史,以推折權豪,忤旨,坐免。
隐身鄉裡,不交當世。
後征為河南尹,不就。
時天下日敝,民多悲苦,論者舉章有幹國才,朝廷不能複用,卒于家。
兄曾孫不韋。
不韋字公先。
父謙,初為郡督郵。
時魏郡李暠為美陽令,與中常侍具瑗交通,貪暴為民患,前後監司畏其勢援,莫敢糾問。
及謙至,部案得其臧,論輸左校。
謙累遷至金城太守,去郡歸鄉裡。
漢法,免罷守令,自非诏征,不得妄到京師。
而謙後私至洛陽,時暠為司隸校尉,收謙诘掠,死獄中,暠又因刑其屍,以報昔怨。
不韋時年十八,征詣公車,會謙見殺,不韋載喪歸鄉裡,瘗而不葬,仰天歎曰:「伍子胥獨何人也!」乃藏母于武都山中,遂變名姓,盡以家财募劍客,邀暠于諸陵間,不克。
會暠遷大司農,時右校刍B068在寺北垣下,不韋與親從兄弟潛入B068中,夜則鑿地,晝則逃伏。
如此經月,遂得傍達暠之寝室,出其床下。
值暠在廁,因殺其妾并及小兒,留書而去。
暠大驚懼,乃布棘于室,以闆籍地,一夕九徙,雖家人莫知其處。
每出,辄劍戟随身,壯士自衛,不韋知暠有備,乃日夜飛馳,徑到魏郡,掘其父阜冢,斷取阜頭,以祭父墳,又标之于市曰「李君遷父頭」。
暠匿不敢言,而自上退位,歸鄉裡,私掩塞冢椁。
捕求不韋,曆歲不能得,憤恚感傷,發病歐血死。
不韋後遇赦還家,乃始改葬,行喪。
士大夫多譏其發掘冢墓,歸罪枯骨,不合古義,惟任城何休方之伍員。
太原郭林宗聞而論之曰:「子胥雖雲逃命,而見用強吳,憑阖廬之威,因輕悍之衆,雪怨舊郢,曾不終朝,而但鞭墓戮屍,以舒其憤,竟無手刃後主之報。
豈如蘇子單特孑立,靡因靡資,強仇豪援,據位九卿,城阙天阻,宮府幽絕,埃塵所不能過,霧露所不能沾。
不韋毀身焦慮,出于百死,冒觸嚴禁,陷族禍門,雖不獲逞,為報已深。
況複分骸斷首,以毒生者,使暠懷忿結,不得其命,猶假手神靈以斃之也。
力惟匹夫,功隆千乘,比之于員,不以優乎??議者于是貴之。
後太傅陳蕃辟,不應,為郡五官掾。
初,弘農張奂睦于蘇氏,而武威段颎與暠素善,後奂、颎有隙。
及颎為司隸,以禮辟不韋,不韋懼之,稱病不詣。
颎既積憤于奂,因發怒,乃追咎不韋前報暠事,以為暠表治謙事,被報見誅,君命天也,而不韋仇之。
又令長安男子告不韋多将賓客奪舅财物,遂使從事張賢等就家殺之。
乃先以鸩與賢父曰:「若賢不得不韋,便可飲此。
」賢到扶風,郡守使不韋奉谒迎賢,即時收執,并其一門六十餘人盡誅滅之,諸蘇以是衰破。
乃段颎為陽球所誅,天下以為蘇氏之報焉。
羊續字興祖,太山平陽人也。
其先七世二千石卿校,祖父侵,安帝時司隸校尉。
父儒,桓帝時為太常。
續以忠臣子孫拜郎中,去官後,辟大将軍窦武府。
及武敗,坐黨事,禁锢十餘年,幽居守靜。
及黨禁解,複辟太尉府,四遷為廬江太守。
後揚州黃巾賊攻舒,焚燒城郭,續發縣中男子二十以上,皆持兵勒陳,其小弱者,悉使負水灌火,會集數萬人,并執力戰,大破之,郡界平。
後安風賊戴風等作亂,續複擊破之,斬首三千餘級,生獲渠帥,其餘黨輩原為平民,賦與佃器,使就農業。
中平三年,江夏兵趙慈反叛,殺南陽太守秦颉,攻沒六縣,拜續為南陽太守。
當入郡界,乃羸服間行,侍童子一人,觀曆縣邑,采問風謠,然後乃進。
其令長貪挈,吏民良猾,悉逆知其狀,郡内驚竦,莫不震懾。
乃發兵與荊州刺史王敏共擊慈,斬之,獲首五千餘級,屬縣餘賊并詣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