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屠剛鮑永郅恽列傳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極谏,又數言皇太子宜時就東宮,簡任賢保,以成其德,帝并不納。
以數切谏失旨,數年,出為平陰令。
複征拜太中大夫,以病去官,卒于家。
鮑永字君長,上黨屯留人也。
父宣,哀帝時任司隸校尉,為王莽所殺。
永少有志操,習歐陽《尚書》。
事後母至孝,妻嘗于母前叱狗,而永即去之。
初為郡功曹。
莽以宣不附己,欲不其子孫。
都尉路平承望風旨,規欲害永。
太守苟谏擁護,召以為吏,常置府中,永因數為谏陳興複漢室,剪滅篡逆之策。
谏每戒永曰:「君長幾事不密,禍倚人門。
」永感其言。
及谏卒,自送喪歸扶風,路平遂收永弟升。
太守趙興到,聞乃歎曰:「我受漢茅土,不能立節,而鮑宣死之,豈可害其子也!」敕縣出升,複署永功曹。
時,有矯稱侍中止傳舍者,興欲谒之。
永疑其詐,谏不聽而出,興遂駕往,永乃拔佩刀截馬當匈,乃止,後數日,莽诏書果下捕矯稱者,永由是知名。
舉秀才,不應。
更始二年征,再遷尚書仆射,行大将軍事,持節将兵,安集河東、并州、朔部,得自置偏裨,辄行軍法。
永至河東,因擊青犢,大破之,更始封為中陽侯。
永雖為将率,而車服敝素,為道路所識。
時赤眉害更始,三輔道絕。
光武即位,遣谏議大夫儲大伯,持節征永詣行在所。
永疑不從,乃收系大伯,遣使馳至長安。
既知更始已亡,乃發喪,出大伯等,封上将軍列侯印绶,悉罷兵,但幅巾與諸将及同心客百餘人詣河内。
帝見永,問曰:「卿衆所在?」永離席叩頭曰:「臣事更始,不能令全,誠慚以其衆幸富貴,故悉罷之。
」帝曰:「卿言大!」而意不悅。
時攻懷未拔,帝謂永曰:「我攻懷三日而兵不下,關東畏服禦,可且将故人自往城下譬之。
」即拜永谏議大夫。
至懷,乃說更始河内太守,于是開城而降。
帝大喜,賜永洛陽商裡宅,固辭不受。
時,董憲裨将屯兵于魯,侵害百姓,乃拜永為魯郡太守。
永到,擊讨,大破之,降者數千人。
唯别帥彭豐、虞休、皮常等各千餘人,稱「将軍」,不脹下。
頃之,孔子阙裡無故荊棘自除,從講堂至于裡門。
永異之,謂府丞及魯令曰:「方今危急而阙裡自開,斯豈夫子欲令太守行禮,助吾誅無道邪?」乃會人衆,修鄉射之禮,請豐等共會觀視,欲因此禽之。
豐等亦欲圖永,乃持牛酒勞飨,而潛挾兵器。
永覺之,手格殺豐等,禽破黨與。
帝嘉其略,封為關内侯,遷楊州牧。
時南土尚多寇暴,永以吏人痍傷之後,乃緩其銜辔,示誅強橫而鎮撫其餘,百姓安之。
會遭母憂,去官,悉以财産與孤弟子。
建武十一年,征為司隸校尉。
帝叔父趙王良尊戚貴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肅然,莫不戒慎。
乃辟扶風鮑恢為都官從事,恢亦抗直不避強禦。
帝常曰:「貴戚且宜斂手,以避二鮑。
」其見憚如此。
永行縣到霸陵,路經更始墓,引車入陌,從事谏止之。
永曰:「親北面事人,甯有過墓不拜!雖以獲罪,司隸所不避也。
」遂下拜,哭盡哀而去。
西至扶風,椎牛上苟谏冢。
帝聞之,意不平,問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太中大夫張湛對曰:「仁者行之宗,忠者義之主也。
仁不遺舊,忠不忘君,行之高者也。
」帝意乃釋。
後大司徒韓歆坐事,永固請之不得,以此忤帝意,出為東海相。
坐度田事不實,被征,諸郡守多下獄。
永至成臯,诏書逆拜為兖州牧,便道之官。
視事三年,病卒。
子昱。
論曰:鮑永守義于故主,斯可以事新主矣。
恥以其衆受寵,斯可以受大寵矣。
若乃言之者雖誠,而聞之未譬,豈苟進之悅,易以情納,持正之忤,難以理求乎?誠能釋利以循道,居方以從義,君子之概也。
昱字文泉。
少傳父學,客授于東平。
建武初,太行山中有劇賊,太守戴涉聞昱鮑永子,有智略,乃就谒,請署守高都長,昱應之,遂讨擊群賊,誅其渠帥,道路開通,由是知名。
後為沘陽長,政化仁愛,境内清淨。
荊州刺史表上之,再遷,中元元年,拜司隸校尉,诏昱詣尚書,使封胡降檄。
光武遣小黃門問昱有所怪不?對曰:「臣聞故事通官文書不着姓,又當司徒露布,怪使司隸下書而着姓也。
」帝報曰:「吾故欲今天下知忠臣之子複為司隸也。
」昱在職,奉法守正,有父風。
永平五年,坐救火遲,免。
後拜汝南太守。
郡多陂池,歲歲決壞,年費常三千餘萬。
昱乃上作方梁石洫,水常饒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
十七年,代王敏為司徒,賜錢帛什器帷帳,除子得為郎。
建初元年,大旱,谷貴。
肅宗召昱問曰:「旱既太甚。
将何以消複災眚?」對曰:「
以數切谏失旨,數年,出為平陰令。
複征拜太中大夫,以病去官,卒于家。
鮑永字君長,上黨屯留人也。
父宣,哀帝時任司隸校尉,為王莽所殺。
永少有志操,習歐陽《尚書》。
事後母至孝,妻嘗于母前叱狗,而永即去之。
初為郡功曹。
莽以宣不附己,欲不其子孫。
都尉路平承望風旨,規欲害永。
太守苟谏擁護,召以為吏,常置府中,永因數為谏陳興複漢室,剪滅篡逆之策。
谏每戒永曰:「君長幾事不密,禍倚人門。
」永感其言。
及谏卒,自送喪歸扶風,路平遂收永弟升。
太守趙興到,聞乃歎曰:「我受漢茅土,不能立節,而鮑宣死之,豈可害其子也!」敕縣出升,複署永功曹。
時,有矯稱侍中止傳舍者,興欲谒之。
永疑其詐,谏不聽而出,興遂駕往,永乃拔佩刀截馬當匈,乃止,後數日,莽诏書果下捕矯稱者,永由是知名。
舉秀才,不應。
更始二年征,再遷尚書仆射,行大将軍事,持節将兵,安集河東、并州、朔部,得自置偏裨,辄行軍法。
永至河東,因擊青犢,大破之,更始封為中陽侯。
永雖為将率,而車服敝素,為道路所識。
時赤眉害更始,三輔道絕。
光武即位,遣谏議大夫儲大伯,持節征永詣行在所。
永疑不從,乃收系大伯,遣使馳至長安。
既知更始已亡,乃發喪,出大伯等,封上将軍列侯印绶,悉罷兵,但幅巾與諸将及同心客百餘人詣河内。
帝見永,問曰:「卿衆所在?」永離席叩頭曰:「臣事更始,不能令全,誠慚以其衆幸富貴,故悉罷之。
」帝曰:「卿言大!」而意不悅。
時攻懷未拔,帝謂永曰:「我攻懷三日而兵不下,關東畏服禦,可且将故人自往城下譬之。
」即拜永谏議大夫。
至懷,乃說更始河内太守,于是開城而降。
帝大喜,賜永洛陽商裡宅,固辭不受。
時,董憲裨将屯兵于魯,侵害百姓,乃拜永為魯郡太守。
永到,擊讨,大破之,降者數千人。
唯别帥彭豐、虞休、皮常等各千餘人,稱「将軍」,不脹下。
頃之,孔子阙裡無故荊棘自除,從講堂至于裡門。
永異之,謂府丞及魯令曰:「方今危急而阙裡自開,斯豈夫子欲令太守行禮,助吾誅無道邪?」乃會人衆,修鄉射之禮,請豐等共會觀視,欲因此禽之。
豐等亦欲圖永,乃持牛酒勞飨,而潛挾兵器。
永覺之,手格殺豐等,禽破黨與。
帝嘉其略,封為關内侯,遷楊州牧。
時南土尚多寇暴,永以吏人痍傷之後,乃緩其銜辔,示誅強橫而鎮撫其餘,百姓安之。
會遭母憂,去官,悉以财産與孤弟子。
建武十一年,征為司隸校尉。
帝叔父趙王良尊戚貴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肅然,莫不戒慎。
乃辟扶風鮑恢為都官從事,恢亦抗直不避強禦。
帝常曰:「貴戚且宜斂手,以避二鮑。
」其見憚如此。
永行縣到霸陵,路經更始墓,引車入陌,從事谏止之。
永曰:「親北面事人,甯有過墓不拜!雖以獲罪,司隸所不避也。
」遂下拜,哭盡哀而去。
西至扶風,椎牛上苟谏冢。
帝聞之,意不平,問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太中大夫張湛對曰:「仁者行之宗,忠者義之主也。
仁不遺舊,忠不忘君,行之高者也。
」帝意乃釋。
後大司徒韓歆坐事,永固請之不得,以此忤帝意,出為東海相。
坐度田事不實,被征,諸郡守多下獄。
永至成臯,诏書逆拜為兖州牧,便道之官。
視事三年,病卒。
子昱。
論曰:鮑永守義于故主,斯可以事新主矣。
恥以其衆受寵,斯可以受大寵矣。
若乃言之者雖誠,而聞之未譬,豈苟進之悅,易以情納,持正之忤,難以理求乎?誠能釋利以循道,居方以從義,君子之概也。
昱字文泉。
少傳父學,客授于東平。
建武初,太行山中有劇賊,太守戴涉聞昱鮑永子,有智略,乃就谒,請署守高都長,昱應之,遂讨擊群賊,誅其渠帥,道路開通,由是知名。
後為沘陽長,政化仁愛,境内清淨。
荊州刺史表上之,再遷,中元元年,拜司隸校尉,诏昱詣尚書,使封胡降檄。
光武遣小黃門問昱有所怪不?對曰:「臣聞故事通官文書不着姓,又當司徒露布,怪使司隸下書而着姓也。
」帝報曰:「吾故欲今天下知忠臣之子複為司隸也。
」昱在職,奉法守正,有父風。
永平五年,坐救火遲,免。
後拜汝南太守。
郡多陂池,歲歲決壞,年費常三千餘萬。
昱乃上作方梁石洫,水常饒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
十七年,代王敏為司徒,賜錢帛什器帷帳,除子得為郎。
建初元年,大旱,谷貴。
肅宗召昱問曰:「旱既太甚。
将何以消複災眚?」對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