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回 西太後用計斬權臣 彭玉麟誠心辭皖撫
關燈
小
中
大
樣一來,自然又耽誤了一兩天。
英使阿爾金,生恐巴夏禮遇害,竟把京城攻破,直撲宮庭。
首先就把圓明園一火而焚之。
“在那洋人火燒圓明園的當口,鹹豐皇上,才離大内未久。
現在的西太後,那時還是一位妃子的資格。
現今皇上,尚須哺乳。
鹹豐皇上,因為隻有這點骨血,自然十分重視,平時隻命東太後管理。
所以東太後的銮駕,是和鹹豐皇上一起走的。
西太後稍後一點,隻得坐了一輛破車,跟着前進。
走到半路之上,她的坐車,實在不能再走。
正在進退維谷的當口,忽見肅順騎了一匹快馬,也在追趕鹹豐皇上的車駕。
西太後一見了肅順,慌忙把他喚住,要他替她設法換輛較能趕路的車子。
“哪知那位肅順,自恃鹹豐皇上寵任,又在正值危急之秋,一時不甚檢點說話,便氣哄哄的用他手上馬鞭子,向着西太後一指道:‘一個娘兒們,須得識趣。
你現在得能坐了這輛破車子,還是靠着皇子的福氣。
你可知道留在京中的那班妃子,真在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不幸的直被那班洋鬼子奸死的很多。
’肅順說完這話,早又加上一鞭,如飛的向前去了。
當時西太後瞧見肅順對她那般無禮,自然記在心上。
及到熱河,鹹豐皇上既愁和議難成,又急南方的亂事未靖,不久就得重病。
所有朝政,全是怡親王和端華肅順三個作主。
怡親王原是一個傀儡,端華又自知才具不及肅順,當時的政權,大家雖知操于怡親王、端華、肅順三個之手,其實是都由肅順一個人作主。
” 郭嵩焘說到此地,又望着曾國藩單獨說道:“老先生當時銅官的一敗,所有朝臣,個個都主嚴辦。
隻有肅順力奏,說是曾某老成持重,素來行軍,抱着一個穩打穩戰的主義,不比他人,還有冒險的舉動。
這場戰事,連他竟至失挫,敵軍厲害可知。
皇上萬萬不可加罪于他。
倘若他一灰心,現在各省的名臣宿将,那一個不是他親手提拔之人,那就不堪設想。
皇上如能加恩,曾某一定感激圖報。
南方軍事,有他和左宗棠、彭玉麟幾個,聖衷可以毋須操心。
鹹豐皇上聽了此奏,方才未下嚴旨。
”曾貞幹忙說道:“這樣說來,肅總管倒是我們曾氏門中的一個大恩人了。
” 曾國藩忽然現出栗栗危懼之色的說道:“肅總管雖是旗人,很懂漢學。
從前同何紹基等人與我研究理學的時候,常誇漢人有才,旗人沒用。
他的保我,乃是為公,并非為私。
我隻敬他,卻不謝他。
” 曾國藩說到這裡,又單對曾貞幹說道:“我們弟兄幾個,若不能夠蕩平發軍,真正對不起大行皇上了。
” 曾貞幹也肅然的答道:“為子盡孝,為臣盡忠,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 郭嵩焘接口道:“你們曾府上的滿門忠義,舉世全知。
溫甫世叔的殉難三河,滿朝臣衆,都在常常提及的。
當時鹹豐皇上也知道南方軍事,乃是心腹大患,所以忍痛去與英使議和。
及至和議成後,恭親王就請聖駕回銮。
現在的東西兩太後,也是主張從速進京。
無如皇上一因病體已入膏肓,難以再事勞動;二則回到京裡,眼見宮庭碎破,反覺徒增傷感;三因怡親王、端華、肅順三人,生怕皇上回京,減了他們的政權。
有此三個原因,皇上就延至今年七月十六那天便賓天了。
當大行皇上彌留之際,東太後為人長厚,猶未知道怡親王、端華、肅順三人的深謀。
西太後因與肅順業已結怨,故在暗中留心肅順的短處。
及見皇上勢已無救,急抱着當今皇上,問着大行皇上道:‘佛爺倘若千秋萬歲之後,何人接位。
’“大行皇上目視當今皇上道:‘自然是這孩子接位。
’西太後自聞此诏,她的心上,方才一塊石頭落地。
“後來大行皇帝賓天之日,即是現今的同治皇上接位之時,但是兩宮新寡,皇上又在沖齡。
怡親王、端華、肅順三人,首将大行皇帝所授他們的遺诏,呈給兩宮去看。
兩宮因見诏上寫有贊襄政務王大臣字樣,隻好遵照遺诏辦理。
一切朝政,全歸怡親王、端華、肅順三人主持,餘外雖然尚有幾位大臣,都是他們三個的心腹,當然是與他們三個一鼻孔出氣的。
“東西兩宮,瞧見情形不好,便主張扶了粹
英使阿爾金,生恐巴夏禮遇害,竟把京城攻破,直撲宮庭。
首先就把圓明園一火而焚之。
“在那洋人火燒圓明園的當口,鹹豐皇上,才離大内未久。
現在的西太後,那時還是一位妃子的資格。
現今皇上,尚須哺乳。
鹹豐皇上,因為隻有這點骨血,自然十分重視,平時隻命東太後管理。
所以東太後的銮駕,是和鹹豐皇上一起走的。
西太後稍後一點,隻得坐了一輛破車,跟着前進。
走到半路之上,她的坐車,實在不能再走。
正在進退維谷的當口,忽見肅順騎了一匹快馬,也在追趕鹹豐皇上的車駕。
西太後一見了肅順,慌忙把他喚住,要他替她設法換輛較能趕路的車子。
“哪知那位肅順,自恃鹹豐皇上寵任,又在正值危急之秋,一時不甚檢點說話,便氣哄哄的用他手上馬鞭子,向着西太後一指道:‘一個娘兒們,須得識趣。
你現在得能坐了這輛破車子,還是靠着皇子的福氣。
你可知道留在京中的那班妃子,真在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不幸的直被那班洋鬼子奸死的很多。
’肅順說完這話,早又加上一鞭,如飛的向前去了。
當時西太後瞧見肅順對她那般無禮,自然記在心上。
及到熱河,鹹豐皇上既愁和議難成,又急南方的亂事未靖,不久就得重病。
所有朝政,全是怡親王和端華肅順三個作主。
怡親王原是一個傀儡,端華又自知才具不及肅順,當時的政權,大家雖知操于怡親王、端華、肅順三個之手,其實是都由肅順一個人作主。
” 郭嵩焘說到此地,又望着曾國藩單獨說道:“老先生當時銅官的一敗,所有朝臣,個個都主嚴辦。
隻有肅順力奏,說是曾某老成持重,素來行軍,抱着一個穩打穩戰的主義,不比他人,還有冒險的舉動。
這場戰事,連他竟至失挫,敵軍厲害可知。
皇上萬萬不可加罪于他。
倘若他一灰心,現在各省的名臣宿将,那一個不是他親手提拔之人,那就不堪設想。
皇上如能加恩,曾某一定感激圖報。
南方軍事,有他和左宗棠、彭玉麟幾個,聖衷可以毋須操心。
鹹豐皇上聽了此奏,方才未下嚴旨。
”曾貞幹忙說道:“這樣說來,肅總管倒是我們曾氏門中的一個大恩人了。
” 曾國藩忽然現出栗栗危懼之色的說道:“肅總管雖是旗人,很懂漢學。
從前同何紹基等人與我研究理學的時候,常誇漢人有才,旗人沒用。
他的保我,乃是為公,并非為私。
我隻敬他,卻不謝他。
” 曾國藩說到這裡,又單對曾貞幹說道:“我們弟兄幾個,若不能夠蕩平發軍,真正對不起大行皇上了。
” 曾貞幹也肅然的答道:“為子盡孝,為臣盡忠,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 郭嵩焘接口道:“你們曾府上的滿門忠義,舉世全知。
溫甫世叔的殉難三河,滿朝臣衆,都在常常提及的。
當時鹹豐皇上也知道南方軍事,乃是心腹大患,所以忍痛去與英使議和。
及至和議成後,恭親王就請聖駕回銮。
現在的東西兩太後,也是主張從速進京。
無如皇上一因病體已入膏肓,難以再事勞動;二則回到京裡,眼見宮庭碎破,反覺徒增傷感;三因怡親王、端華、肅順三人,生怕皇上回京,減了他們的政權。
有此三個原因,皇上就延至今年七月十六那天便賓天了。
當大行皇上彌留之際,東太後為人長厚,猶未知道怡親王、端華、肅順三人的深謀。
西太後因與肅順業已結怨,故在暗中留心肅順的短處。
及見皇上勢已無救,急抱着當今皇上,問着大行皇上道:‘佛爺倘若千秋萬歲之後,何人接位。
’“大行皇上目視當今皇上道:‘自然是這孩子接位。
’西太後自聞此诏,她的心上,方才一塊石頭落地。
“後來大行皇帝賓天之日,即是現今的同治皇上接位之時,但是兩宮新寡,皇上又在沖齡。
怡親王、端華、肅順三人,首将大行皇帝所授他們的遺诏,呈給兩宮去看。
兩宮因見诏上寫有贊襄政務王大臣字樣,隻好遵照遺诏辦理。
一切朝政,全歸怡親王、端華、肅順三人主持,餘外雖然尚有幾位大臣,都是他們三個的心腹,當然是與他們三個一鼻孔出氣的。
“東西兩宮,瞧見情形不好,便主張扶了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