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回 發熱發狂斷送要隘 忽和忽戰贻笑外邦
關燈
小
中
大
的宰相,方才開出三條條件:第一條是增賠兵費若幹。
第二條是準許英國人民,自由在天津通商,中國人民不得分毫幹涉。
第三條是酌帶兵弁數十人入京換約。
桂良見了三條條件,件件都是難題,隻好飛行奏知皇上。
皇上一見三個條件,氣得頓腳大罵洋奴無禮,咱們堂堂天朝,真的被這班洋奴如此挾制不成。
當下一面召回桂良,一面又命僧親王再從通州進兵。
并用六百裡的加緊牌單,廷寄外臣入都勤王。
誰知僧親王隻知滿口大言,一見洋兵,除了潰退之外,一無法子。
外面勤王之兵,急切之間,又不能迅速到京。
再加一班太監宮女,日日夜夜,隻把洋兵如何骁勇,炮火如何厲害的說話,有意說給皇上聞聽。
皇上一想沒有法子,隻好自己作主,下了一道朱谕,命人預備軍馬,要到熱河地方,舉行秋狩大典。
此谕一下,京中百姓,頓時大大恐慌起來。
大學士桂良聽得風聲不好,趕忙入朝奏請收回舉行秋狩的成命。
鹹豐皇上聽了大驚道:“卿所奏稱,請朕收回成命一節,敢是在朝諸臣,都不以此事為然麼?” 桂良聞谕,隻好把京内百姓大亂一事,詳細奏明。
皇上沒法,複又下了一道上谕是:近因軍務緊急,凡國家需用軍馬,自應各路征調,以備緩急。
乃爾居民人等,竟因此事,頗有煩言,無端四起謠诼,何其愚也。
朕聞外間浮言傳來,并有謂朕巡行一舉,緻使人心惶惑,舉室不安。
因之衆口播揚,紛紛議論,竊思朕為天下之主,當此時局艱難之秋,更何暇乘此觀省。
果有此舉,亦必明降谕旨,預行宣示,斷無車駕所經之處,不令天下聞知之理,爾中外臣民,當可共諒此意。
所有備用軍裝車馬,著欽派王大臣等,傳谕各處,即行分别發還。
毋得再行守候,免多浮議而定人心,欽此。
豈知此谕一下,京中百姓,雖然有些安靜下來,可是洋兵攻打張家灣更急。
那時的怡親王載垣和端華、肅順三個,已經有了深謀。
隻望鹹豐皇上,去到熱河,離開京中朝臣,他們便可授着大權。
當下又去奏知皇上,還是一面議和,一面駕幸熱河,以避危險為妙。
皇上正無主見的時候,馬上準奏。
即命怡親王載垣、大學士桂良,軍機大臣穆蔭,去到通州,再與英使議和。
英使見了三人的照會,不覺哈哈大笑的說道:“我也經過幾次交涉,從來沒有遇見這些人物,忽爾宣戰,忽爾議和,這般反覆無常,如何會有信用。
” 還虧他的參贊巴夏禮在旁進言道:“中國之勢,尚未弱到極點。
南方的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等人,都是能文能武的人材。
倘若一與發軍聯和,同來與我軍對敵,勝敗誰屬,尚未可知。
中國既來議和,似乎不必拒絕。
” 英使聽了巴夏禮之言,始不反對議和。
便命巴夏禮親入通州城内,去與中國的三位全權大臣議和。
當時怡親王、桂良、穆蔭三人,聞得英使阿爾金已派巴夏禮為議和代表之信,不勝歡喜,立即歡迎入城。
相見之禮,很是隆重,除設盛筵款待之外,複又不要命的再三恭維。
哪知那個巴夏禮,不是口頭虛文可以騙得好的。
當時即龐然自大的對着怡親王、桂良、穆蔭三人說道:“貴國既要議和,今天席間不能開議。
我須面見貴國大皇帝,方能開出條件。
但是貴國向用跪拜禮的,我們向來,除了見着天主,方能下跪,其餘見着不論何人,都不下跪。
這是第一樣須先聲明。
第二樣我們去見貴國大皇帝,并須帶兵入見。
這兩樣問題,先請貴大臣承諾下來,再談别事。
” 當時怡親王、桂良、穆蔭三人,一聽巴夏禮突然說出此話,頓時吓得大驚失色。
除了你看我的鼻子,我看你的眼睛,同時六目相視外,一無言語。
巴夏禮在旁看得親切,隻在冷笑,不及等候,複又催促答覆。
怡親王沒有法子,隻好嚅嚅嗫嗫的答道:“這個問題,關乎敝國陛見的禮節,我等三人,不敢作主。
” 巴夏禮聽說,隻把鼻管一掀,仍是冷笑着的答道:“這點小小禮節,貴大臣等都不能的作主,世界之上,怎有這等
第二條是準許英國人民,自由在天津通商,中國人民不得分毫幹涉。
第三條是酌帶兵弁數十人入京換約。
桂良見了三條條件,件件都是難題,隻好飛行奏知皇上。
皇上一見三個條件,氣得頓腳大罵洋奴無禮,咱們堂堂天朝,真的被這班洋奴如此挾制不成。
當下一面召回桂良,一面又命僧親王再從通州進兵。
并用六百裡的加緊牌單,廷寄外臣入都勤王。
誰知僧親王隻知滿口大言,一見洋兵,除了潰退之外,一無法子。
外面勤王之兵,急切之間,又不能迅速到京。
再加一班太監宮女,日日夜夜,隻把洋兵如何骁勇,炮火如何厲害的說話,有意說給皇上聞聽。
皇上一想沒有法子,隻好自己作主,下了一道朱谕,命人預備軍馬,要到熱河地方,舉行秋狩大典。
此谕一下,京中百姓,頓時大大恐慌起來。
大學士桂良聽得風聲不好,趕忙入朝奏請收回舉行秋狩的成命。
鹹豐皇上聽了大驚道:“卿所奏稱,請朕收回成命一節,敢是在朝諸臣,都不以此事為然麼?” 桂良聞谕,隻好把京内百姓大亂一事,詳細奏明。
皇上沒法,複又下了一道上谕是:近因軍務緊急,凡國家需用軍馬,自應各路征調,以備緩急。
乃爾居民人等,竟因此事,頗有煩言,無端四起謠诼,何其愚也。
朕聞外間浮言傳來,并有謂朕巡行一舉,緻使人心惶惑,舉室不安。
因之衆口播揚,紛紛議論,竊思朕為天下之主,當此時局艱難之秋,更何暇乘此觀省。
果有此舉,亦必明降谕旨,預行宣示,斷無車駕所經之處,不令天下聞知之理,爾中外臣民,當可共諒此意。
所有備用軍裝車馬,著欽派王大臣等,傳谕各處,即行分别發還。
毋得再行守候,免多浮議而定人心,欽此。
豈知此谕一下,京中百姓,雖然有些安靜下來,可是洋兵攻打張家灣更急。
那時的怡親王載垣和端華、肅順三個,已經有了深謀。
隻望鹹豐皇上,去到熱河,離開京中朝臣,他們便可授着大權。
當下又去奏知皇上,還是一面議和,一面駕幸熱河,以避危險為妙。
皇上正無主見的時候,馬上準奏。
即命怡親王載垣、大學士桂良,軍機大臣穆蔭,去到通州,再與英使議和。
英使見了三人的照會,不覺哈哈大笑的說道:“我也經過幾次交涉,從來沒有遇見這些人物,忽爾宣戰,忽爾議和,這般反覆無常,如何會有信用。
” 還虧他的參贊巴夏禮在旁進言道:“中國之勢,尚未弱到極點。
南方的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等人,都是能文能武的人材。
倘若一與發軍聯和,同來與我軍對敵,勝敗誰屬,尚未可知。
中國既來議和,似乎不必拒絕。
” 英使聽了巴夏禮之言,始不反對議和。
便命巴夏禮親入通州城内,去與中國的三位全權大臣議和。
當時怡親王、桂良、穆蔭三人,聞得英使阿爾金已派巴夏禮為議和代表之信,不勝歡喜,立即歡迎入城。
相見之禮,很是隆重,除設盛筵款待之外,複又不要命的再三恭維。
哪知那個巴夏禮,不是口頭虛文可以騙得好的。
當時即龐然自大的對着怡親王、桂良、穆蔭三人說道:“貴國既要議和,今天席間不能開議。
我須面見貴國大皇帝,方能開出條件。
但是貴國向用跪拜禮的,我們向來,除了見着天主,方能下跪,其餘見着不論何人,都不下跪。
這是第一樣須先聲明。
第二樣我們去見貴國大皇帝,并須帶兵入見。
這兩樣問題,先請貴大臣承諾下來,再談别事。
” 當時怡親王、桂良、穆蔭三人,一聽巴夏禮突然說出此話,頓時吓得大驚失色。
除了你看我的鼻子,我看你的眼睛,同時六目相視外,一無言語。
巴夏禮在旁看得親切,隻在冷笑,不及等候,複又催促答覆。
怡親王沒有法子,隻好嚅嚅嗫嗫的答道:“這個問題,關乎敝國陛見的禮節,我等三人,不敢作主。
” 巴夏禮聽說,隻把鼻管一掀,仍是冷笑着的答道:“這點小小禮節,貴大臣等都不能的作主,世界之上,怎有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