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回 發熱發狂斷送要隘 忽和忽戰贻笑外邦

關燈
第四十九回發熱發狂斷送要隘忽和忽戰贻笑外邦 曾國藩接到那件緊要公事,一邊在看,一邊隻在點頭,郭嵩焘等得怎國藩看完之後,方笑問道:“這件公事,何處來的?老先生怎麼看了很是高興。

    ” 曾國藩見問,便将那件公事遞給郭嵩焘道:“這是九舍弟沅甫,從安慶發來的,他因六合縣城已經失守,溫軍門阖門盡忠,他所發的援兵,到得稍遲。

    心裡有些抱歉,決計親率大軍,去圍金陵,因要資調蕭孚泗、李臣與兩位總鎮前去相助。

    我因九舍弟尚有知人之明,所以有些高興。

    ” 此時郭嵩焘業已看完公事,接口說道:“蕭李兩位總鎮本是當今名将,能夠前去助攻金陵,大局必有轉機。

    ” 曾國藩點頭答道:“筠仙請在此地稍坐,我到文案房去教他們辦好這件公事來還有要緊說話問你。

    ”郭嵩焘忙答道:“老先生盡管請便。

    後輩此來,本是前來投效的,稍候不妨。

    ”曾國藩拿起公事,向空搖擺着的帶笑答道:“投效二字,未免言重。

    筠仙若肯來此幫忙,真正求之不得的事情。

    ”曾國藩說完這話,匆匆自去。

     郭嵩焘等得曾國藩走出簽押房門之後,便去翻閱桌上公事,隻見一切的批劄,都是曾國藩的親筆。

    暗暗忖道:人謂此公老成持重。

    在我看來,卻是一位守經行權的大手臂。

    發逆之事,必在他的手上蕩平。

    我能投效此間,自比在翰林院裡還有希望。

    郭嵩焘的念頭尚未轉完,已見曾國藩回了進來。

    坐下之後,向他說道:“筠仙,你方才所說,東西兩宮,打算以那四省經略大臣之職畀我,這件廷寄,已經來到。

    ” 郭嵩焘聽了一喜道:“老先生真去奏辭不成?在後輩之意,殊可不必。

    ” 曾國藩搖頭答道:“一定辭的,一定辭的。

    ” 曾國藩說到此地,又朝郭嵩焘笑上一笑道:“這些事情,不勞老弟過問。

    老朽隻能量力而行,萬難強勉。

    隻有此次贊襄大臣的名義,究竟從何而起?所以兩宮又将他們這班顧命大臣正法,内中必有隐情。

    你在北京,親眼所見,快請詳詳細細的說給我聽。

    ” 郭嵩焘說道:“此話雖然極長,老先生乃是三朝元老,國家柱石,後輩應當報知。

    ” 說到這件事情,須從頭裡述起。

    道光末葉,廣東巡撫葉銘琛中丞為人雖沒甚麼才幹,卻能紙上談兵,因此得了朝廷的信任。

    後來不知怎樣一來,竟将在廣東地方的英國人得罪了,英國自恃他們的炮火厲害,就在廣東地方,首先開釁。

    當時的那場戰事,我們國裡很吃虧的,葉中丞且被擄到印度。

    朝廷一時無法,隻得去向英國議和。

    草約雖然議定,并未簽字。

    一直延到鹹豐十年的夏天,英國方面,忽派一位名叫阿爾金的使臣,帶同兩位參贊,一個名叫巴夏禮,一個名叫魯恺,坐了本國兵輪,直到天津,指名要換正式和約。

    不料我們朝上,很缺世界知識,外交手段,單對英國使臣說道:“和約乃是草稿,隻要未曾正式簽字,本可随時更變。

    ” 英國使臣阿爾金聽了此話,當然不肯承認。

    可巧那時的僧格林沁僧親王,因為曾将僞威王林鳳祥剿滅,自認是個天下無敵大将軍一般。

    鹹豐皇上本又重視他的,便将此事和他商議。

    僧親王馬上拍着胸脯說道:“皇上不必多煩聖慮,奴才隻率本部旗兵,去到天津把守,英國使臣,倘若見機,乘早退去,那是他的便宜。

    倘有一句多言,奴才不是誇口,隻要奴才略一舉足,就能殺他一個片甲不回。

    那時才教這些洋鬼子,知道天朝的兵威厲害呢。

    ” 當時鹹豐皇上聽了僧親王幾句頭頂磨子不覺輕重的狂妄說話,頓時大喜特喜。

    馬上下了一道谕旨,就命僧親王去到天津,督同直隸提督樂善,對于英國使臣,相機行事。

     後來僧親王一到天津,立即發令給那提督樂善,命他去守大沽口的北炮台,僧親王自己去守南炮台。

    并将所有可以進口之處,統統埋了地雷火炮。

    在他之意,以為這等軍事布置,一定可制英人死命。

    不防英人比他還要機警,當他正在布置軍事的時候,早有暗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