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回 提督掬丹忱小民感戴 翰林崇老例後輩含糊
關燈
小
中
大
候,呈了出來。
朱金田拆信一看,便問文緝熙大令道:“你與文道希學士,不是一家麼?”文緝熙大令忙答稱道:“确是家叔,不敢冒稱。
”朱金田中丞聽說,立即含怒的說道:“兄弟雖與令叔未曾謀面,但是既在同一衙門過的,寫信囑托子侄之事,也沒什麼關系。
不過令叔既為翰林寫信給我,不會不遵院例用那仙鶴箋之理。
以此看來,此信必是假冒。
我若不瞧你是一個進士出身,十年寒窗之苦,我就參你。
” 朱金田中丞說完這話,便把那信退還文緝熙大令。
文緝熙大令,當下碰了那個大釘子,隻好忙又回到北京,去見乃叔父道希學士,老實說出冒寫八行,以緻鬧得弄巧成拙之事。
文道希學士,生怕乃侄參了功名,隻得當面訓饬一番。
即用仙鶴箋恭恭敬敬的再寫一封,說是前信确是後輩所出。
隻因匆忙之間,忘用仙鶴箋紙,尚求老先生寬恕後輩的冒昧。
請将舍侄文某,以子侄看視為禱雲雲。
文緝熙大令持了那封真信,再去谒見朱金田中丞,朱金田中丞方始高興。
不但不怪文道希學士的疏忽,且有回信給文道希學士,說是前信疏忽,不必再提。
現拟将令侄補東流縣缺,不負所囑。
以此而論。
文緝熙大令,已中進士,不過沒有點翰,對于用那仙鶴箋之例,還未知道,何況其他。
後來文道希學士,出京之日,有一首望九華山文後子緝熙的詩,不才記得是:蒼顔奇服郁秋煙,廣座吾知孟萬年;江水滔滔映岩邑,此流惟許阿威賢。
不才做到此處,因為提到郭嵩焘用後輩之禮,去見曾國蕃,忽然想到兩樁故事,寫了出來,雖于本書無關,但覺很是有趣,讀者勿責為幸。
現在再說當時的曾國藩,請那郭嵩焘編修坐下之後,第一句就問道:“筠仙,我曾給你四封信,打聽京情,怎麼忽有贊襄王大臣的名義發現?我雖仰蒙兩朝的皇上,破格錄用,直到今職。
但是這等皇室的大事,非是外臣可以置喙的,因而未悉内容。
” 郭嵩焘聽說,忙恭而敬之答道:“老先生發給後輩的信統統收到。
隻因大行皇帝。
忽在熱河賓天,怡親王和端華、肅順兩位軍機大臣,想學漢朝時代以那鉤弋夫人的故事,對待東西兩宮,幸虧東西兩宮,很是機警,現已安然的由熱河抵京,且将怡親王、端華、肅順等正法矣。
” 曾國藩不待郭嵩焘說完,不覺失驚道:“京裡鬧了如此大事,我們外臣怎麼一點未知。
真說不過去。
” 郭嵩焘道:“此事本極秘密。
現在事已平服,不久即有上谕明白曉示的了。
” 曾國藩又微喟了一口氣道:“大行皇上,曾經有過上谕,命我率兵勤王。
當時我因無兵可分,隻好負了大行皇上。
”郭嵩焘本來未知曾國藩從前吞服上谕之事。
他忙答道:“老先生的學問見識,本來不比常人。
意誠家兄,常在寫信上提及的。
” 曾國藩忙謙虛道:“這是賢昆仲的謬贊,老朽那敢克當。
現在令兄的貴恙,想來早已痊可了吧。
我因軍務倥偬,實在沒有工夫寫信候他。
” 郭嵩焘欠身答道:“家兄之病雖未複元,現在仍到撫幕辦事。
家兄上次來信,還提及老先生那時的銅官一役,奈他回籍養病,以緻撫帥那兒,沒人主持軍事,否則老先生當時還不至于那般受驚呢。
” 曾國藩蹙額的答道:“筠仙不必說起,那時我真想盡節的。
後被大家勸下。
即以此事而論,大行皇上的天恩高厚,使我曾某真正無從仰報于萬一也。
現在發逆尚未蕩平,京中險出大禍,幸虧大行皇帝的在天之靈,兩宮能夠如此機警,皇室危而複安,更使我等外臣置身無地的了。
” 郭嵩焘聽到此地,忽然想着一事,忙向曾國藩道喜道:“老先生快快不必這般說法。
老先生的恩眷甚隆,後輩出京時候,曾經聽見某小軍機說起,兩宮正在計議,想授老先生為南京、江蘇、安徽、江西四省的經略大臣呢。
” 曾國藩聽說,吓得站了起來,搖着頭道:“老朽怎能當此重任。
”曾國藩剛剛說一句,忽見戈什哈遞進一件要緊公事,忽去拆開一看,邊看邊在連點其首。
正是:黃口兒童承大業青年後輩述前情不知曾國藩見了那件公事,為何連點其首,且閱下文。
朱金田拆信一看,便問文緝熙大令道:“你與文道希學士,不是一家麼?”文緝熙大令忙答稱道:“确是家叔,不敢冒稱。
”朱金田中丞聽說,立即含怒的說道:“兄弟雖與令叔未曾謀面,但是既在同一衙門過的,寫信囑托子侄之事,也沒什麼關系。
不過令叔既為翰林寫信給我,不會不遵院例用那仙鶴箋之理。
以此看來,此信必是假冒。
我若不瞧你是一個進士出身,十年寒窗之苦,我就參你。
” 朱金田中丞說完這話,便把那信退還文緝熙大令。
文緝熙大令,當下碰了那個大釘子,隻好忙又回到北京,去見乃叔父道希學士,老實說出冒寫八行,以緻鬧得弄巧成拙之事。
文道希學士,生怕乃侄參了功名,隻得當面訓饬一番。
即用仙鶴箋恭恭敬敬的再寫一封,說是前信确是後輩所出。
隻因匆忙之間,忘用仙鶴箋紙,尚求老先生寬恕後輩的冒昧。
請将舍侄文某,以子侄看視為禱雲雲。
文緝熙大令持了那封真信,再去谒見朱金田中丞,朱金田中丞方始高興。
不但不怪文道希學士的疏忽,且有回信給文道希學士,說是前信疏忽,不必再提。
現拟将令侄補東流縣缺,不負所囑。
以此而論。
文緝熙大令,已中進士,不過沒有點翰,對于用那仙鶴箋之例,還未知道,何況其他。
後來文道希學士,出京之日,有一首望九華山文後子緝熙的詩,不才記得是:蒼顔奇服郁秋煙,廣座吾知孟萬年;江水滔滔映岩邑,此流惟許阿威賢。
不才做到此處,因為提到郭嵩焘用後輩之禮,去見曾國蕃,忽然想到兩樁故事,寫了出來,雖于本書無關,但覺很是有趣,讀者勿責為幸。
現在再說當時的曾國藩,請那郭嵩焘編修坐下之後,第一句就問道:“筠仙,我曾給你四封信,打聽京情,怎麼忽有贊襄王大臣的名義發現?我雖仰蒙兩朝的皇上,破格錄用,直到今職。
但是這等皇室的大事,非是外臣可以置喙的,因而未悉内容。
” 郭嵩焘聽說,忙恭而敬之答道:“老先生發給後輩的信統統收到。
隻因大行皇帝。
忽在熱河賓天,怡親王和端華、肅順兩位軍機大臣,想學漢朝時代以那鉤弋夫人的故事,對待東西兩宮,幸虧東西兩宮,很是機警,現已安然的由熱河抵京,且将怡親王、端華、肅順等正法矣。
” 曾國藩不待郭嵩焘說完,不覺失驚道:“京裡鬧了如此大事,我們外臣怎麼一點未知。
真說不過去。
” 郭嵩焘道:“此事本極秘密。
現在事已平服,不久即有上谕明白曉示的了。
” 曾國藩又微喟了一口氣道:“大行皇上,曾經有過上谕,命我率兵勤王。
當時我因無兵可分,隻好負了大行皇上。
”郭嵩焘本來未知曾國藩從前吞服上谕之事。
他忙答道:“老先生的學問見識,本來不比常人。
意誠家兄,常在寫信上提及的。
” 曾國藩忙謙虛道:“這是賢昆仲的謬贊,老朽那敢克當。
現在令兄的貴恙,想來早已痊可了吧。
我因軍務倥偬,實在沒有工夫寫信候他。
” 郭嵩焘欠身答道:“家兄之病雖未複元,現在仍到撫幕辦事。
家兄上次來信,還提及老先生那時的銅官一役,奈他回籍養病,以緻撫帥那兒,沒人主持軍事,否則老先生當時還不至于那般受驚呢。
” 曾國藩蹙額的答道:“筠仙不必說起,那時我真想盡節的。
後被大家勸下。
即以此事而論,大行皇上的天恩高厚,使我曾某真正無從仰報于萬一也。
現在發逆尚未蕩平,京中險出大禍,幸虧大行皇帝的在天之靈,兩宮能夠如此機警,皇室危而複安,更使我等外臣置身無地的了。
” 郭嵩焘聽到此地,忽然想着一事,忙向曾國藩道喜道:“老先生快快不必這般說法。
老先生的恩眷甚隆,後輩出京時候,曾經聽見某小軍機說起,兩宮正在計議,想授老先生為南京、江蘇、安徽、江西四省的經略大臣呢。
” 曾國藩聽說,吓得站了起來,搖着頭道:“老朽怎能當此重任。
”曾國藩剛剛說一句,忽見戈什哈遞進一件要緊公事,忽去拆開一看,邊看邊在連點其首。
正是:黃口兒童承大業青年後輩述前情不知曾國藩見了那件公事,為何連點其首,且閱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