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蘇萊曼長年進行着兩線作戰。
他的海軍在地中海上締造着霸權,他的陸軍則在亞洲活動。
1534年到1553年之間,蘇萊曼親率大軍對波斯發動了三次戰争。
波斯一直是奧斯曼帝國的宿敵,這種敵對不僅體現在國家利益上,還體現在宗教上,因為土耳其人是正統的遜尼派穆斯林,而波斯人則是什葉派穆斯林。
不過,自從蘇萊曼的父親塞利姆蘇丹在查爾迪蘭擊敗了伊斯瑪儀沙阿之後,盡管兩國沒有簽署任何和約,蘇丹也一直維持着咄咄逼人的态勢,但兩國之間的關系還是進入了一段相對平靜的時期。
在伊斯瑪儀沙阿去世後,他年僅10歲的兒子塔赫瑪斯普(Tahmasp)即位。
盡管塔赫瑪斯普也始終面對着土耳其人入侵的威脅,但這種威脅在十年的時間裡都沒有成真。
與此同時,趁着土耳其人的注意力在其他方面,塔赫瑪斯普還成功唆使奧斯曼帝國邊疆地區的比特利斯(Bitlis)總督投到他的麾下;而忠于蘇萊曼的巴格達總督則被沙阿的一位擁護者殺害并取而代之。
蘇萊曼開始了報複行動。
他先下令處決了羁押在加裡波利的一些波斯囚徒,接着派遣大維齊爾易蔔拉欣先他一步開始準備對亞洲的征讨。
這将是易蔔拉欣的最後一場戰役。
他成功勸降了波斯人在邊境上的幾座要塞,接着在1534年的夏天開進了大不裡士。
沙阿沒有像他的父親那樣魯莽地為了保衛大不裡士打一場會戰,而是選擇了撤退。
蘇萊曼蘇丹在幹旱的山地裡行軍四個月之後,在大不裡士城下與他的大維齊爾會師。
接着,他們在10月轉向南方,在山地冬季惡劣的天氣條件下艱難地朝着巴格達進發。
最終,在1534年的11月底,蘇萊曼作為&ldquo虔信者的統領&rdquo,驕傲地從什葉派的波斯人手中奪得了神聖的巴格達。
像易蔔拉欣在大不裡士所做的那樣,蘇萊曼對待城中的什葉派信徒十分寬容,這與基督教的皇帝查理五世在突尼斯對穆斯林的虐待形成了鮮明對比。
蘇萊曼設法找到了偉大的遜尼派伊瑪目阿布·哈尼法(AbuHanifa)的遺骸,此舉讓遜尼派的信徒們大為贊歎。
阿布·哈尼法是先知穆罕默德時代著名的伊斯蘭法學家和神學家,此前傳說他的遺骸已經被波斯的什葉派穆斯林破壞了,但蘇萊曼還是憑借其遺骸上的麝香氣味将其找到。
蘇萊曼立刻命人為這位聖人修建了一座新的墳墓,這座墳墓從此之後就成了一處朝聖之所。
從宗教的角度上說,蘇萊曼在從異端穆斯林手中奪取巴格達之後發現阿布·哈尼法的遺骸,就如同當年從基督教異教徒手中奪取君士坦丁堡之後發現先知的同伴艾郁普的遺骸一樣,堪稱一項神迹。
1535年春天,蘇萊曼離開巴格達,選擇了一條更好走的路回到了大不裡士。
他在大不裡士停留數月以樹立奧斯曼帝國的威信,接着在一番洗劫之後離開了這座城市。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很清楚他不可能長期控制距離首都如此遙遠的一座城市。
實際上,就在他漫長的回師途中,波斯人一直持續不斷且卓有成效地騷擾着他的後衛部隊,直到他在1536年1月凱旋進入伊斯坦布爾。
伴随着第一次波斯戰役的,是易蔔拉欣的失勢。
此時的易蔔拉欣已經當了13年的大維齊爾,并且替蘇丹掌管着陸軍。
在這段時間裡,易蔔拉欣不可避免地樹了一些敵人。
他們或是嫉恨他的平步青雲,或是嫉妒他過大的影響力,或是眼紅他富可敵國的财産。
還有一些人厭惡他,是因為他偏愛基督徒,而忽視穆斯林的感受。
在波斯,他的所作所為似乎有點過頭了。
在蘇萊曼尚未抵達時,他從波斯人手中奪取了大不裡士,然後把蘇丹的頭銜加在了自己的塞拉斯克爾(Serasker,即總司令)頭銜之上。
他很喜歡人們稱他為易蔔拉欣蘇丹。
在那一帶,這種叫法十分常見,微不足道的庫爾德人酋長往往都擁有蘇丹的頭銜。
但是,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卻不太可能這麼理解,他很可能會把易蔔拉欣的做法視作不忠的表現。
在戰役進行的過程中,與易蔔拉欣素來不合的德夫特達(财政大臣)伊斯坎德·切萊比(IskenderChelebi)一直在他身邊。
伊斯坎德·切萊比反對易蔔拉欣使用蘇丹的頭銜,試圖勸他放棄這個頭銜。
結果,兩個人之間爆發了争執,這場争執最終演變成了你死我活的鬥争。
伊斯坎德被指控對蘇丹圖謀不軌和濫用公款,最終慘遭處死。
臨刑之前,伊斯坎德要來了紙筆,書面控訴易蔔拉欣圖謀叛逆。
穆斯林把人們的臨終遺言視作神聖的證詞,因此蘇丹開始認為易蔔拉欣确實有罪。
雪上加霜的是,據土耳其的史料記載,蘇丹夢見已死的伊斯坎德·切萊比頭上帶着光環出現在自己面前,并且試圖勒死自己。
此外,在蘇丹的後宮中,那位野心勃勃、擁有俄羅斯&mdash烏克蘭血統的新寵羅克塞拉娜(Roxelana)毫無疑問也對蘇丹施加了影響。
她十分嫉妒易蔔拉欣與蘇丹之間的親密關系和他手中掌握的大權。
無論如何,蘇萊曼決定迅速而隐秘地解決問題。
1536年春天的一個晚上,已經回到伊斯坦布爾的易蔔拉欣帕夏被召喚到大薩拉基裡奧宮,讓他到蘇丹的房間去與蘇丹共進晚餐。
通常來說,在與蘇丹共進晚宴之後,他還會在蘇丹的住處留宿。
第二天早上,人們在大薩拉基裡奧宮的大門口看到了易蔔拉欣的屍首。
屍體上的痕迹表明,他是被勒死的,而且很顯然,他
他的海軍在地中海上締造着霸權,他的陸軍則在亞洲活動。
1534年到1553年之間,蘇萊曼親率大軍對波斯發動了三次戰争。
波斯一直是奧斯曼帝國的宿敵,這種敵對不僅體現在國家利益上,還體現在宗教上,因為土耳其人是正統的遜尼派穆斯林,而波斯人則是什葉派穆斯林。
不過,自從蘇萊曼的父親塞利姆蘇丹在查爾迪蘭擊敗了伊斯瑪儀沙阿之後,盡管兩國沒有簽署任何和約,蘇丹也一直維持着咄咄逼人的态勢,但兩國之間的關系還是進入了一段相對平靜的時期。
在伊斯瑪儀沙阿去世後,他年僅10歲的兒子塔赫瑪斯普(Tahmasp)即位。
盡管塔赫瑪斯普也始終面對着土耳其人入侵的威脅,但這種威脅在十年的時間裡都沒有成真。
與此同時,趁着土耳其人的注意力在其他方面,塔赫瑪斯普還成功唆使奧斯曼帝國邊疆地區的比特利斯(Bitlis)總督投到他的麾下;而忠于蘇萊曼的巴格達總督則被沙阿的一位擁護者殺害并取而代之。
蘇萊曼開始了報複行動。
他先下令處決了羁押在加裡波利的一些波斯囚徒,接着派遣大維齊爾易蔔拉欣先他一步開始準備對亞洲的征讨。
這将是易蔔拉欣的最後一場戰役。
他成功勸降了波斯人在邊境上的幾座要塞,接着在1534年的夏天開進了大不裡士。
沙阿沒有像他的父親那樣魯莽地為了保衛大不裡士打一場會戰,而是選擇了撤退。
蘇萊曼蘇丹在幹旱的山地裡行軍四個月之後,在大不裡士城下與他的大維齊爾會師。
接着,他們在10月轉向南方,在山地冬季惡劣的天氣條件下艱難地朝着巴格達進發。
最終,在1534年的11月底,蘇萊曼作為&ldquo虔信者的統領&rdquo,驕傲地從什葉派的波斯人手中奪得了神聖的巴格達。
像易蔔拉欣在大不裡士所做的那樣,蘇萊曼對待城中的什葉派信徒十分寬容,這與基督教的皇帝查理五世在突尼斯對穆斯林的虐待形成了鮮明對比。
蘇萊曼設法找到了偉大的遜尼派伊瑪目阿布·哈尼法(AbuHanifa)的遺骸,此舉讓遜尼派的信徒們大為贊歎。
阿布·哈尼法是先知穆罕默德時代著名的伊斯蘭法學家和神學家,此前傳說他的遺骸已經被波斯的什葉派穆斯林破壞了,但蘇萊曼還是憑借其遺骸上的麝香氣味将其找到。
蘇萊曼立刻命人為這位聖人修建了一座新的墳墓,這座墳墓從此之後就成了一處朝聖之所。
從宗教的角度上說,蘇萊曼在從異端穆斯林手中奪取巴格達之後發現阿布·哈尼法的遺骸,就如同當年從基督教異教徒手中奪取君士坦丁堡之後發現先知的同伴艾郁普的遺骸一樣,堪稱一項神迹。
1535年春天,蘇萊曼離開巴格達,選擇了一條更好走的路回到了大不裡士。
他在大不裡士停留數月以樹立奧斯曼帝國的威信,接着在一番洗劫之後離開了這座城市。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很清楚他不可能長期控制距離首都如此遙遠的一座城市。
實際上,就在他漫長的回師途中,波斯人一直持續不斷且卓有成效地騷擾着他的後衛部隊,直到他在1536年1月凱旋進入伊斯坦布爾。
伴随着第一次波斯戰役的,是易蔔拉欣的失勢。
此時的易蔔拉欣已經當了13年的大維齊爾,并且替蘇丹掌管着陸軍。
在這段時間裡,易蔔拉欣不可避免地樹了一些敵人。
他們或是嫉恨他的平步青雲,或是嫉妒他過大的影響力,或是眼紅他富可敵國的财産。
還有一些人厭惡他,是因為他偏愛基督徒,而忽視穆斯林的感受。
在波斯,他的所作所為似乎有點過頭了。
在蘇萊曼尚未抵達時,他從波斯人手中奪取了大不裡士,然後把蘇丹的頭銜加在了自己的塞拉斯克爾(Serasker,即總司令)頭銜之上。
他很喜歡人們稱他為易蔔拉欣蘇丹。
在那一帶,這種叫法十分常見,微不足道的庫爾德人酋長往往都擁有蘇丹的頭銜。
但是,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卻不太可能這麼理解,他很可能會把易蔔拉欣的做法視作不忠的表現。
在戰役進行的過程中,與易蔔拉欣素來不合的德夫特達(财政大臣)伊斯坎德·切萊比(IskenderChelebi)一直在他身邊。
伊斯坎德·切萊比反對易蔔拉欣使用蘇丹的頭銜,試圖勸他放棄這個頭銜。
結果,兩個人之間爆發了争執,這場争執最終演變成了你死我活的鬥争。
伊斯坎德被指控對蘇丹圖謀不軌和濫用公款,最終慘遭處死。
臨刑之前,伊斯坎德要來了紙筆,書面控訴易蔔拉欣圖謀叛逆。
穆斯林把人們的臨終遺言視作神聖的證詞,因此蘇丹開始認為易蔔拉欣确實有罪。
雪上加霜的是,據土耳其的史料記載,蘇丹夢見已死的伊斯坎德·切萊比頭上帶着光環出現在自己面前,并且試圖勒死自己。
此外,在蘇丹的後宮中,那位野心勃勃、擁有俄羅斯&mdash烏克蘭血統的新寵羅克塞拉娜(Roxelana)毫無疑問也對蘇丹施加了影響。
她十分嫉妒易蔔拉欣與蘇丹之間的親密關系和他手中掌握的大權。
無論如何,蘇萊曼決定迅速而隐秘地解決問題。
1536年春天的一個晚上,已經回到伊斯坦布爾的易蔔拉欣帕夏被召喚到大薩拉基裡奧宮,讓他到蘇丹的房間去與蘇丹共進晚餐。
通常來說,在與蘇丹共進晚宴之後,他還會在蘇丹的住處留宿。
第二天早上,人們在大薩拉基裡奧宮的大門口看到了易蔔拉欣的屍首。
屍體上的痕迹表明,他是被勒死的,而且很顯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