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點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禅真逸史》,全稱《新镌批評出像通俗奇俠禅真逸史》,又稱《妙相寺全傳》、《殘梁外史》。原書署&ldquo清溪道人編次&rdquo、&ldquo心心仙侶評訂&rdquo。考&ldquo清溪道人&rdquo,實是明人方汝浩。方汝浩,洛陽人(或雲鄭州人),明末寓居杭州,與爽閣主人夏履先據舊本編成此書。除此書外,方汝浩還著有《禅真後史》。全書叙述北魏鎮南将軍林時茂避禍出家,改名林澹然,與高徒杜伏威、薛舉、張善相一釋三真行俠仗義、除暴安良的故事,經種種曲折,終成正果。乃是明末英雄俠義小說者流。
全書八卷四十回,原刻為杭州爽閣主人夏履先刻本,梓行于明天啟年間,書前有序十五篇;崇祯年間翻刻時僅保留徐良輔和作者自序兩篇;此外,有英國博物館藏&ldquo本衙梓行&rdquo本、清初白下翼聖齋翻刻本。行款格式各本大緻相同,惟圖、序各有增減,當出同一源流。
我們這次點校以《古本小說集成·禅真逸史》本為底本,此本據浙江省圖書館藏明末刻本影印,題&ldquo本衙爽閣藏闆&rdquo。雖有誤拼、阙葉、錯漏等現象,但基本不失原貌。主要校以清初翼聖齋翻刻本、清文新堂刻本。
為了保持古籍原貌,同時又便于今人閱讀,我們在校點過程中,遵循&ldquo尊重曆史、實事求是&rdquo原則,對原文作了如下改動:一尊重現實語言習慣,在不影響文意情況下,統一成規範文字,如&ldquo能彀&rdquo一律作&ldquo能夠&rdquo,&ldquo隄防&rdquo作&ldquo提防&rdquo。二保留曆史原貌。如單詞&ldquo甚&rdquo體現當時口語習慣,不作&ldquo什”&ldquo保兒&rdquo不作&ldquo鸨兒&rdquo。三、統一體例。原書間或存在文中回目與目錄不符例,如第二十一回目錄作&ldquo竊天書後園遣将,破妖術古寺誅邪&rdquo,文中作&ldquo破妖術古刹誅邪&rdquo,根據文意,以&ldquo古刹&rdquo義長,故從文中回目。為叢書體例統一計,我們删去原書各集後評語。其他如原本漫漶不清或殘阙部分,均以校本文字補足之。不敢遽定,代以墨丁,決不臆改。
由于水平局限,或有疏失,尚祈大方不吝教正。
點 校 者
一九九七年九月
全書八卷四十回,原刻為杭州爽閣主人夏履先刻本,梓行于明天啟年間,書前有序十五篇;崇祯年間翻刻時僅保留徐良輔和作者自序兩篇;此外,有英國博物館藏&ldquo本衙梓行&rdquo本、清初白下翼聖齋翻刻本。行款格式各本大緻相同,惟圖、序各有增減,當出同一源流。
我們這次點校以《古本小說集成·禅真逸史》本為底本,此本據浙江省圖書館藏明末刻本影印,題&ldquo本衙爽閣藏闆&rdquo。雖有誤拼、阙葉、錯漏等現象,但基本不失原貌。主要校以清初翼聖齋翻刻本、清文新堂刻本。
為了保持古籍原貌,同時又便于今人閱讀,我們在校點過程中,遵循&ldquo尊重曆史、實事求是&rdquo原則,對原文作了如下改動:一尊重現實語言習慣,在不影響文意情況下,統一成規範文字,如&ldquo能彀&rdquo一律作&ldquo能夠&rdquo,&ldquo隄防&rdquo作&ldquo提防&rdquo。二保留曆史原貌。如單詞&ldquo甚&rdquo體現當時口語習慣,不作&ldquo什”&ldquo保兒&rdquo不作&ldquo鸨兒&rdquo。三、統一體例。原書間或存在文中回目與目錄不符例,如第二十一回目錄作&ldquo竊天書後園遣将,破妖術古寺誅邪&rdquo,文中作&ldquo破妖術古刹誅邪&rdquo,根據文意,以&ldquo古刹&rdquo義長,故從文中回目。為叢書體例統一計,我們删去原書各集後評語。其他如原本漫漶不清或殘阙部分,均以校本文字補足之。不敢遽定,代以墨丁,決不臆改。
由于水平局限,或有疏失,尚祈大方不吝教正。
點 校 者
一九九七年九月